03.04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羁文


我觉得王维的《辛夷坞》非常富有禅意:

一,花开无言,花落无语。一切任凭自然。“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正是其最佳写照。草木有本性,何求美人折。更是它的联想。禅意盎然。

二,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已达非常巧妙之“大方便”水平。令人拍案叫绝。


觉呈


唐代诗人王维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个人认为,王维的作品当中,最有禅意的非《鹿柴》莫属: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在对《鹿柴》的禅意进行具体解析之前,首先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禅”。

佛经里有关“禅”的最早记载可能是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描述,这个描写就很有禅意。释迦牟尼为何拈花,迦叶又为何微笑,说不清、也不必说,其中的微妙尽在不言中,这就是“禅”的最初踪影。所以从根本来说,“禅”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本义。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立者是慧能禅师,他继承了弘忍法师的衣钵。弘忍法师之所以将衣钵传给慧能,是因为他所作的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的本性和自性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曾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真如本性就是佛心啊!佛心“无念、无相、无住”,没有任何固定的想法,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的位置,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观点也是对佛家《心经》所言“

五蕴皆空”的进一步阐述。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同样是慧能禅师,地点则是在广州法性寺的讲经会上。

讲经会上,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此言一出,全场大惊”。为什么会全场大惊?

因为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在佛家看来都是暂时的,是变相、幻相,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与人无关。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由此而来的争论才与人有关,是人的心动了。慧能拨开风动、幡动的迷雾,直指人心,让人顿悟。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青原惟信禅师对禅学观照世界的“三段论”,他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在青原禅师看来,禅,让自己认知得到提升,又在提升后回归,回归得几乎与原来无异,却已然不是原来。从表象到具象到本我,这便是禅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王维这首《鹿柴》,从他的字里行间,一字一句来体悟其中的禅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两句诗浅显直白,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动衬静,有、无之间深得禅宗“机锋”的精髓,在动、静之间转换自如。

空寂的山林传来人说话的声音,但是四处张望也看不到有人,人声响过之后,更显得山林寂静。是空山吗?不是!不是吗?看不到有人。是寂静吗?有人说话;喧嚣吗?人声散过,山林更寂静。这样相互对立,相互转换,就如慧能禅师所言: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

诗人拨开这些表象,将思绪和目光投向那空山,投向那人语者,这便是禅意的直指本心。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余晖照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之上。一个“复”字,说明之前阳光也曾照到过青苔。但无论阳光照没照到,青苔就在那里,不是因为阳光照到才有的青苔,也会不因为阳光照不到而青苔就不见了。

落日映照下的光影,如同真如自体所具有的智慧,它永恒不灭,遍照四法界,心中的佛性在刹那之间被触发。诗人在这刹那之间看透了世间万相的生灭,万相为空,万相不著。

道安《安般守意经》说:“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这种空寂是人心的真正顿悟,达到了“真如”,这是内心的真正自足、自信,得到真如的内心无比强大,一切邪妄不能改变他,达到了真如的精神的无比充盈。

我们无法针对禅意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来分析《鹿柴》,就犹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般,一切微妙的感觉尽在不言中。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禅”,非要给出一个框框也就失去了“无念、无相、无住、”的佛心真意。

这短短二十个字,有人看到诗中有画,有人看到画中有诗,也有人看到重重迷雾后直指本心的禅意。诗人通过有、无的转换,悟透了“复照青苔上”的真我。


燕子的涛宝


诗言志,文言情。诗家通过一首诗作,傍人便可揣其心志与生活方向和生存方式。

不再它论,单述两首能表明王维禅心向佛的大致概况。

其一。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一天下雨了,到了饷午时分,雨才方停。空寂的丛林中,已有炊烟袅袅升起。农家妇蒸了藜菜,煮好了小米饭,要送给在东边地里干活的家人吃。雨后的水田上,不时有白鹭飞过,密密的树林荫中,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我本喜欢幽静,早上去观看木槿花开。现在我准备在松树下吃斋饭,吃饭后要去采摘带露水的葵菜。现在,我一心向佛,已经与世无争了,那海鸥又因何对我起疑又说三道四呢?

从这一点可看出当时的王维已经禅入佛门了。

其二。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我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走了数十里又走进了雲雾缭绕的山峰中。到处古树林立没有可供人走的小路,可是深山之中不知哪里又传来了敲钟的声音。这里危石到处有,溪流泉水发出了呜咽之声。青松虽然葱郁,但日光也显得充满了寒意。我看好这傍晚时的空潭边,尚可安于打禅念经,只有禅佛念经方可除去心中的杂念啊!

此诗多含苍凉哀叹之意。雲雾缭绕,泉流呜咽。危石林立,即是日头也不送人温暖。只有山中的钟声才能给予理解和同情。哎,什么都不想了,唯有一心向佛才能平静我的心思啊!


福自福地來wjf


王维是唐朝最著名的山水派大师,由于他中年以后笃信佛教,在蓝田的别墅,在终南山的美丽山水中,写下了很多富有佛教色彩的诗歌,这些诗歌具有浓厚的禅意,所以,王维又被誉为诗佛。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而建立在佛教的基础上的禅宗,才是中国人真正的佛教。事实上,禅宗在佛教的基础上,吸取了儒家道家特别是道家的思想,创造出一整套禅宗的哲学。所以,我们要想了解王维的哪一首诗最富有禅意,我们就要了解,禅宗的精神是是什么。

禅宗纷繁复杂,它的精神浩荡无限,一下子在很短的篇幅之内说不清楚,我们选择重点谈一谈。

第一,禅宗继承了佛教的无、虚空的概念。禅宗以无念为宗,以虚空为最高境界,人生得意与失意交织的王维认识到,心空则无欲,无欲则无执,无执则无痛,无痛则无生,如此方能达到彼岸实现涅槃。

第二,禅宗寻求内心的超越。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盘就是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是现实生活之中。这样,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其实王阳明的心学,很大一部分就是吸收了禅宗的思想。

第三,禅宗主张本来无一物。既然如此,时间的一切对立,什么富贵与贫穷,什么发达与困顿,什么是非与荣辱,一切都是幻象,所以,一个人了悟万物如梦如幻,一切皆空,做到忘却情欲,超越自我,也就不存在生命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了。为此,他们特别强调"无念"的重要性,"念",指妄念,要求人们不被纠缠于种种差别的妄念所迷惑。

王维是在理想破灭之后投向佛教的,他在诗歌中不断地告诫自己,要用禅宗的精神,将一切看淡,把一切忘记,远离尘嚣,无心以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淡泊之心,将绚烂归于平静。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找出一首诗,最能体现禅宗精神,最能体现王维诗歌的禅意的诗来了。这首诗就是《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王维最著名的一首唐诗。开头两句说自己年龄大了以后,开始隐居南山笃信佛教。隐居生活悠闲自得,没有嘈杂的人声鼎沸,也没有红尘滚滚的烦恼。兴致来时,他独自游览自得其乐,不求人知,只求心领神会而已。最有名也最有哲理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话一方面是写景,更有深意的是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其实谁穷处也好,云起时也好,在禅宗看来,都是幻象,无需动情,也无需用心,就让一切顺其自然最好。因为在禅宗看来,无情才能无欲,无欲才能无心,无心才能无痛,无痛才能放下一切抛掉执著,从而达到涅槃。

当然,我们从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另外的领悟:人生有成功和失败,有鲜花和泪水。关键是我们用什么心态去看。身处绝境也不要失望,可能这正是希望开始的地方。正如陆游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在绝望中蕴含着希望。


好玩的国学


王维最具禅意的诗,当属这首:

《终南别业 》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热衷于修佛之道,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外出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走到水的尽头时,就席地而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间在林间遇见乡村父老,便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从中年至晚年的思想历程。王维中年以后受安史之乱影响,产生厌世心理而信奉佛教。晚年长期吃素,不着华丽的衣服,住在宋之问蓝田别墅,即“南山陲”,沿辋水,终日弹琴赋诗,著有《辋川集》。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诗人勃勃兴致地单独出行,欣赏美景自得其乐,颇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机。


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走到了流水的尽头,于是就地而坐,看见云雾正袅袅升起。因为心无挂碍,所以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既是穷途末路,何不就地休息,看看眼前的美景呢?这一点,和阮籍痛哭于穷途相比又别有一番意味。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又进一步加深了上一联的闲适。整首诗都充满着偶然性。诗人乘兴出行本就偶然,又恰逢无路可走,偶然又逢美景,最后偶然遇见了林叟。面对这么多偶然,诗人表现出极致的闲适,甚至于出来的时候没有目的,回去也不是目的,即“不来亦不往”,因为心里没有执着,所以也不把穷途当穷途,而是该坐下就坐下,该看云就看云,以至于最后也忘记了要回家。


这,不正是佛教中的“无我之境”吗?


纵观整首诗,没有一处刻意营造的氛围,只是记述了一次平常的出行。但佛教参禅本身并非是奇特的行为。相对于追求一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神奇的事物,最为平淡的心境自有其神妙难测的地方,正如王维这首诗一样。


午夜听风雨


王维,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后人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年奉佛,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被后人称为“诗佛”。其诗歌中不同程度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充满禅意,甚至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其中最富有禅意的一首诗,我个人认为是《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题目四个字,点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晚年的王维,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都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受,在一个深秋的雨夜,诗人独坐灯下,悲秋情绪油然而生,并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悲秋

诗的前两句“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充满了诗人的悲秋情绪。“悲秋”,是古代诗人常见的诗歌主题,如杜甫的《登高》“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二更”,夜里九时至十一时,诗人在秋天的雨夜,独坐灯下,感慨自己双鬓生白发,倍感厅堂空旷,孤独寂寞。看到草木零落,听到草中昆虫哀鸣,更添悲哀。

人在岁月流逝中走向衰老病死,山果、草虫,也在无情的时光岁月消逝中零落、哀鸣。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悲哀孤独的心境。

禅悟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黄金可成”,指炼丹术。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人从出生到老死,不可更改;炼丹服药,祈求长生不老,也是一种虚妄,不可能实现。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老病:衰老和疾病。无生:佛家禅宗用语。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的意思。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衰老和疾病,只有学习、信奉佛教!

此诗感慨时迈人老,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表皈依佛门的决心,富有禅意,历来被人称道。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代表了王维一生最高的思想境界[大金牙]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今存诗400馀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国学新论


我认为综观山水诗佛王维,最有禅意的一首诗为秋夜独坐 / 冬夜书怀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大意译文是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经历了国家不幸,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从而达到了心神,自然宁静统一。


灞陵山水


作为诗佛可以说王维的诗很多都非常富有禅意,如果一定要我挑出一首我最喜欢的,我想应该就是这首《终南别业》了!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尽显王维辞官归隐后的那种超然洒脱、淡然豁达的人生态度。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回首自己经历的那些宦海沉浮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倒不如和林间偶遇的一个老头谈笑风生无还期来的痛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更显作者的豁达、超然物外的释然心境





T头头是道


王维的诗富有禅趣,是其被后人称为“诗佛”的最重要原因,我认为最能体现王维诗中禅趣的,是其《辋川集》二十首。

1、《辋川集》的由来

王维做官,一直有退隐的想法。他曾经两次隐居,一次是在终南山,一次在蓝田的辋川。辋川在陕西蓝田附近,距离长安并不太远,王维买下了宋之问的别墅,在这里隐居。当年,宋之问攀附张易之兄弟,可以说有钱有势,所以在蓝田有这座别墅。这里有很多景点,王维与好友裴迪经常在这里游山玩水,他们以这些景点为题目,比如《鹿柴》《栾家濑》《辛夷坞》等,各写下了五言绝句二十首,收集在一起,就是《辋川集》。叶嘉莹先生称王维的《辋川集》“最有特色”“前无古人”。

明 仇英《辋川十景图》

2、《辋川集》的特色

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来看,以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登上舞台,起于魏晋时期的“游仙诗”,比如东晋的郭璞就留下了一系列的游仙诗。早期的山水诗并不单纯写山水,常常与神仙、宗教、老庄哲学等结合在一起。到了谢灵运,山水诗更写得美丽、繁富、对仗工整。而王维的《辋川集》,一改魏晋六朝以来山水诗中的“玄趣”为“禅趣”,以“禅趣”入诗,他诗中的山水平淡悠远,空灵之致。苏轼的“诗中有画”、王国维的“无我之境”都可以看做对这种特色的评价。

谢灵运

3、为何《辋川集》最能代表

王维的诗以感觉取胜,感觉是刹那间的直觉,这种东西难以扩展,因此就整体而言,他的五言诗比七言诗好,绝句比律诗好。而《辋川集》则是最为精华的五言绝句,故最能代表王维以“禅趣”入诗的特色,是“诗佛”的第一代表作。

综上所述,我认为最能体现王维诗中禅趣的,是其《辋川集》二十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