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地球史:白堊紀

白堊紀是中生代的第三個紀,也是最後一個紀,距今約1.45億至6500萬年,延續約8000萬年。白堊紀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白堊是石灰岩的一種,主要由海生非脊椎動物身上甲殼的碳酸鈣沉積而成。

在白堊紀初期,岡瓦那大陸仍未分裂,後南美洲、南極洲、澳大利亞、非洲相繼分離,印度則連在非洲上,南大西洋與印度洋開始出現。非洲北邊的特提斯洋在變窄,西部內陸海道將北美洲分為東西兩部,這個海道在白堊紀後期開始縮小。板塊運動形成了大量的海底山脈,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白堊紀的海平面最高時,地表有1/3的陸地沉浸在海洋之下,中南歐和中東、近東地區都處於海侵中。白堊紀中晚期,古大陸已經完全分裂成現在的各個大陸,只是地理位置和現在不同。北美洲自侏羅紀開始,形成多排平行的造山幕,如內華達造山運動、塞維爾造山運動等。

地球史:白堊紀

白堊紀地圖

白堊紀時的大氣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密集的火山爆發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這使得當時氣候比較溫暖,平均氣溫高於今天約4攝氏度,大面積的陸地被溫暖的淺海覆蓋,即便在兩極也沒有冰蓋。當時大部分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溼潤。

白堊紀被子植物、雙殼類、腹足類、哺乳動、物鳥類等生物有所發展,預示著新的生物演化階段來臨。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仍佔統治地位,松柏、蘇鐵、銀杏、真蕨及有節類組成主要植物群。被子植物(開花植物)開始出現於白堊紀早期,中期大量增加,晚期迅速興盛,在陸生植物中居統治地位。木蘭、柳、楓、白楊、樺、山毛櫸、榕樹、樟、胡桃、懸鈴木等都已出現。被子植物為昆蟲、鳥類、哺乳類等動物提供了大量的食料,昆蟲、鳥類等動物則起到了傳播花粉與散佈種子的作用。昆蟲開始多樣化,有了最古老的螞蟻、白蟻、鱗翅目(如蝴蝶、蛾)、芽蟲、草蜢、癭蜂等。

地球史:白堊紀

白堊紀植物

海洋中生存著菊石、以及厚殼蛤,為海洋的繁盛動物,厚殼蛤一度取代珊瑚成為主要的造礁生物。有孔蟲門的球截蟲科與棘皮動物(如海膽、海星)繼續存活。白堊紀海洋中出現了最早的硅藻,黃昏鳥目是無法飛行的原始鳥類,可以在水中游泳。白堊紀末,恐龍、菊石和其他生物類群大量絕滅。淡水無脊椎動物,如甲殼類的介形蟲、軟體動物中的螺和蚌廣泛分佈。

地球史:白堊紀

白堊紀生物群

白堊紀早期,恐龍類達到極盛,最著名的恐龍是暴龍(霸王龍),是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食肉動物,其他還有古魔翼龍、青島龍等。海洋中巨大的爬行動物,如混龍類的上龍和海生蜥蜴類的滄龍身長可超過15米,兇猛程度不亞於霸王龍,海生爬行動物還包括魚龍類、蛇頸龍類等。翼龍目雖然繁盛,但正面對鳥類競爭,在白堊紀末僅存兩個科。

哺乳動物此時還只是陸地動物的一小部分。海洋裡,鰩魚,鯊魚等硬骨魚比較常見,硬鱗魚被真骨魚所代替。白堊紀早期鳥類開始分化,飛行能力及樹棲能力比始祖鳥大大提高,"孔子鳥"就是白堊紀早期鳥類的代表。

地球史:白堊紀

孔子鳥

白堊紀末,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又一次重大滅絕,現在普遍認為是隕石撞擊導致的,宇宙中一顆巨大的流星撞擊地球,產生了類似核冬天效應的結果。依據是地層中銥異常,並且今天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附留有一個大坑,不過這種解釋並不能肯定。撞擊使得爬行動物大量消失,恐龍完全滅絕,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陸生動物也同時消失。殘存的生物主要以死亡生物的有機碎屑為食,現代鱷魚可以食腐為生,並可長達數月不進食,幼年鱷魚多以死亡的生物為食,這些特性可能是鱷魚在白堊紀末能夠存活的關鍵。

地球史:白堊紀

隕石撞擊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