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十三局承担了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的扩建。
上世纪70年代初,十三局的机械施工队在漳卫河治理工地上工作。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最初的名字是水利电力部马颊河疏浚工程局,组建于1962年11月。而马颊河疏浚工程局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建国初期成立的江西上饶江水力发电工程局。
1955年,燃料工业部102工程处与501工程处合并组建上犹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成为新中国首批组建的国家级水利水电专业施工队伍之一。第二年,工程局移师福建,更名为电力工业部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局。随着古田溪水电站二、三级工程陆续开工,施工队伍迅速扩大,并于1959年改称水利电力部福建省闽江工程局。 1962年,因国家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闽江工程局承建的福建建溪水电站工程被迫停止,上万名职工处于停工待业状态。而此时的德州因连年遭遇暴雨,迫切渴望兴修水利。
德州地处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上世纪60年代,德州更是连年暴雨,古老的马颊河年久失修,泛滥成灾,鲁北三区(德州、惠民、聊城)一度成为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
为彻底消除水患,1962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务院批转了水电部 《关于调闽江工程局部分施工力量承担山东省马颊河疏浚工程任务的报告》,于是,3032名水电工作者由时任局长兼书记的张浙带队,挥师北上。当年年底,工程局局址确定,本部设在德州市三里庄原省水利厅水利学校的校址上,并从周围划拨500亩地用于基地建设。当时的闽江工程局人员、设备按四六分家,四成留福建,六成调德州。 1963年2月24日,水利电力部马颊河疏浚工程局公章正式启用。
人员、设备调动从5月开始,到11月结束,共来德州职工3032人,家属4251人,机器设备669台套,德州人民热情欢迎了远方的客人,大力支持工程局的基地建设,砖瓦沙石,保证供应,并组织了小驴车帮助运输。当时设计的单身宿舍为三层楼房,家属宿舍为平房。在各方努力下,几个月时间,很大一片房屋拔地而起,基地初具规模。为了保证工程局到火车站道路畅通,一条碎石铺成的马路也很快开通,德州市政府特地将这一条路命名为 “闽江路”,是目前东风路的一段。
工程局隶属水利电力部水电建设总局,主要任务就一项:马颊河机械化疏浚。马颊河工程开工前,水电部对马颊河是人工施工还是机械化施工争论很大,直到1963年8月,才最终确定机械化施工方案,挖泥船、挖土机、铲运机等价值1亿多元的设备陆续到位。
从1963年到1972年,马颊河疏浚工程局干部职工以河为家,驾驶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挖泥船,日夜奋战,全面开展马颊河的疏浚治理工程。马颊河工地上的工人,原来都是修大坝出身,对于挖河来说是新手,有的人连挖泥船都没见过。刚刚学习操作的时候,即使有师傅教,每小时也只能挖40立方米。随着实践能力增强,挖泥量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设备设计的每小时80立方米的挖掘量。 10年奋战,共开挖土方8285万立方米,拓宽、浚深从陵县一渡口到入海口154公里的河道,建成大小桥梁、涵闸近百座。昔日狭窄淤积的“千年害河”,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致富河”。
马颊河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工程局在国家水利疏浚行业的领头地位,承担了水电站的“削峰”任务,就是在承建单位施工能力不足时,充当应急队、冲锋队,国家特别配备了数百台先进的进口大型土石方施工机械。自此,工程局开始转战四方,驰骋全国各地。
1970年1月5日,水利电力部马颊河工程局改名为水利电力部第十三工程局。
閱讀更多 魯北老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