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花蛤、蛏子、蚬子、蚶子、蛤蜊、海瓜子、贝壳都有什么区别?

听-花开的声音


科普一下读音:蛤——隔(ge),第二声。蚶——憨(han),第一声蛏——撑(cheng),第一声蚝——豪(hao),第二声蚬——显(xian),第三声


先从常见的介绍起1.花蛤,花甲螺
夜宵摊常客,有表面光滑和粗糙的两种,价格便宜,吃螺入门款,通常辣炒紫苏竹笋,大约2.5到5元一斤,沿海已绝迹,基本养殖另外,这玩意便宜的根源在于用菊酯类药物清理海底养殖,产量高是高了,但严重破坏生态,基本上这片海域也成海底沙漠,寸草不生,每年海洋局都要开展几次专项整治。2.蛏子有长条形和宽一点的两种,反正我们管都它叫做棍,沿海还有零星分布,价格忘了,反正不贵
3.蚬子淡水,入海口都有,野外极多,从水渠到大江都有,但是现在用抽沙法采集,再这样下去估计也快绝迹了
不过,我们这里蚬的画风有些不一样,它都是煮熟了用簸箕筛出螺肉卖的。。。上图就是市场买回来还没做的状态,通常用来炒,带壳的市场没有,一般是饭店才拿到最肥美的来做汤。4.海瓜子我们这里指这种,餐桌上很少见,因为嫌肉少不好吃,赶海人从来不捡。5.蚝全国70%以上的大蚝幼苗都出自我们这里,养殖规模极大,夜宵摊十块六个烤大蚝,成袋购买大蚝更便宜。
野外已经完全绝迹,印象中十几年前在水门那里好多巴掌大的大蚝。。。但lz不爱吃大蚝,因为有细蚝的存在,鲜美程度完全秒杀大蚝
细蚝的价格也比大蚝贵,35一斤左右,因为是耐心活,赶海人主要目标就是它,熟练的赶海人退潮开始敲细蚝,等涨潮时差不多可以收获四五斤左右

野外的细蚝长这样6.文蛤,车螺

常见的螺,野外也很多,车螺芥菜汤在我们这里等同于例汤不过,我只想说,以前在我小时候,车螺遍地都是,游泳踩一脚都能踩出几个,小于拳头的车螺根本没人要。。。===分割线===除了以上几个选手之外,还有其他螺也很好吃,吃以下螺有一部分需要牙签或者缝衣针7.长尾螺唯一做法辣炒竹笋,最便宜的螺之一,野外大量,2.5块一斤,比田螺更考验吸力,有和花甲螺一起竞争夜宵之王的实力8.花螺
贵,基本都是养殖了,小,中,大的规格分别是30、45、60一斤,通常白灼,我家熊孩子最爱8.辣螺,鸡心螺5元一斤,自带辣味,味道不怎么地,反正我很少买9.响螺有好几种,我们管它叫螺杯
还有个带刺的找不到图挺贵,当年贩子收购螺壳去做工艺品,两元一个,于是我们吃完还能卖,好幸福的感觉10.椰子螺,油螺
少见,贵如今一般只有饭店有卖,很早前就野外绝迹了,吃完壳一般都用来放米缸里舀米11.链螺

左二,左三都是,常见品种,野外大量,10-15元一斤,味道甜12.肚脐螺

20一斤,肉多,味道一般,野外偶尔还能见13.花龟螺左上那个,答主认为味道最好的螺,甜美无比,野外多见,尤其是在岛上满地都是,但是太小吃起来费劲,另外其他几个也能吃,不过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了14.沙螺
清蒸蒜蓉味道很甜,就是沙多,价格不贵15.鹦鹉螺

基地实拍寻味


一、蛤蜊:种类较多,以四角虾蜊最为常见,贝壳厚。

【特征特点】以四角蛤蜊最为常见:贝壳厚,略呈四角形,壳顶突出。贝壳有壳皮,幼小个体多呈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条很窄的缘膜,生长线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烹调用途】 蛤蜊肉嫩味鲜,适于汆、爆、蒸、炒、烧、炖等方法。

二、文蛤:

【特征特点】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较厚,两壳大小相等。壳顶凸出,壳表凸起且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光滑似漆的壳皮。同心生长纹清晰,带有环形褐色带,壳面花纹变化较大。文蛤没有明显的头部,口部周围有发达的唇瓣。足位于腹面,呈斧刃状。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时呈黄色。

【烹调用途】文蛤肉味鲜美,适于汆、炒、爆、蒸、炖、煮等烹调方法。

三、蛏子

【特征特点】贝壳长方形,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方,约占壳全长1/3处,壳薄而脆。壳中央稍靠前端处有一自壳顶至腹缘的斜沟,状如缢痕,故名缢蛏。壳表面黄绿色,生长线明显。

【烹调用途】适于汆、炒、爆等烹调方法。


美食理想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些壳类的海鲜吃起来都挺鲜,其实长得差别还是蛮大的。

先来说蛤(ge 三声)。

蛤蜊其实是个比较笼统的称呼,一般我们常吃的花蛤、文蛤、包括海瓜子,都可以算作蛤蜊。蛤蜊做法简单,吃起来味道鲜,营养又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好吃不发胖,深受爱海鲜人士们的喜爱。不过在山东,蛤蜊一般都不叫geli,叫gala~

花蛤又叫菲律宾帘蛤,它的两片贝壳像小扇子一样,壳上会有自然生长出的花纹,世界上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的鸡蛋,应该也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的花蛤。花蛤推荐辣炒!又鲜又带劲儿~

海瓜子长得确实蛮像瓜子的,贝壳小小的,有点三角形的形状。南方有些地方叫做薄壳,因为它们的壳很薄,甚至能透过壳看到里面的肉。


再来说蛏子(cheng 一声)。

蛏子一般就是指竹蛏或缢蛏。蛏子也有两扇壳,但是它的贝壳很长,基本是柱形或者是椭圆形,竹蛏像小竹子,缢蛏比较扁平。有的地方叫它们“小人仙”,可能是因为蛏子肉的一头分了个小岔,像两条腿一样。

蚬子(xian 三声)

蚬子的两片壳比较硬且厚,基本上是正三角形。蚬子和花蛤乍一看有点像,但其实不是一种东西,我感觉蚬子的壳要更鼓一些。


蚶子(han 一声)

蚶子从外形上也特别好认。两片贝壳鼓鼓的,几乎都要鼓成一个球了。而且壳还有3D立体浮雕感,有一条一条的放射肋。泥蚶啊毛蚶啊,热水一烫就能拿来做下酒菜。


至于贝壳。。。。。。可能是混进题目里的叛徒!

贝壳一般情况下就是指贝类的壳,它们是软体动物分泌出的钙化物,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柔软的身体。像是螺的螺旋形的外壳,或者是贝类扇形的外壳,都可以叫做贝壳。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觉得有用的话就点个赞吧嘻嘻。


不吃肠的大肠


收到这邀请很久了,因为厨子最近一直在老家,比较忙,所以没来得及回答。周末,刚好有点空闲,抽出时间来,赶紧把这个几问题补上。

花蛤:一般指菲律宾帘蛤,又被称为杂色蛤,是一种贝壳类海产品,广泛分布于我们南北海域,是我国的四大贝类养殖品种之一。因为产量高,价格相对便宜,现在已广泛占领各大市场,也是夜市大排档中的主力军。重庆夜啤中的辣炒花甲,其实大部分就用这种花蛤做的。

蛏子:蛏子是一种海产品,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且产量很高。蛏子又称蛏子皇、圣子、竹蝗等,特点是贝壳长,近柱状或卵圆形,两壳相等。蛏子是中国沿海一带常见的海鲜,一般以姜葱、豉汁、美极等做法最为常见。

蚬子:蚬子分为白蚬,黄蚬,花蚬三种。相对比花蛤,其鲜味更浓,肉质更为丰富嫩滑,壳比较坚硬,含沙相对较少,沿海一带一般用于汤菜的制作,也经常用于炒制。

蚶子:蚶子是蚶类动物的总称,是双壳纲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海产品。中国蚶子的种类很多,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有毛蚶、泥蚶和魁蚶等。

蛤蜊:蛤蜊其实是双壳纲软体的总称,一般生活在浅海底,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

海瓜子:海瓜子一般指寻氏肌蛤,是贝类海产品,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贝壳小,略呈三角形,壳薄而透明。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群聚生活,每年8-9月产卵繁殖。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人野生食用贝类之一。

原创不易,您的关注是厨子创作动力,更多更好建议,请直接留言交流。

厨子,头条号的美食原创作者,餐饮业二十多年老兵,擅长:火锅、江湖菜;如需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厨子说菜】,谢谢!


厨子说菜


他们都是威海的海鲜特产,区别就是长得不一样,吃起来是一样的鲜,接下来我就一一介绍。

花蛤

因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花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物美价廉,煮食、凉拌、爆炒、做馅,味道均佳。除鲜食外,可制罐头、蛤干都行。

蛏子

为常见的海鲜食材。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自壳顶到腹缘,有一道斜行的凹沟,蛏子的肉很好吃,并且价格也很便宜,所以是一种大众化的海产食品,大多都用人工方法养殖。蛏子还有一定的医药作用,具有补虚的功能。蛏肉甘、咸寒,用于产后虚寒、烦热痢疾,壳可用于医治胃病,咽喉肿痛。

蚬子

花蛤的一种,威海这边普遍称为花蚬子,以南海小观的蚬子最为出名,只有那么一小片海滩有这种蚬子,皮薄,肉大,汁鲜。价格相比其他地方的蚬子略贵,海鲜贩子常用别的蚬子冒充小观蚬子来卖。

蛤蜊

为所以哈的统称,有花蛤,文蛤,毛蛤,面蛤,血蛤,海虹等等。

海瓜子

常见的有香波螺、偏腚波螺,近年来产量逐渐减少,冬天个头大的香波螺、海撒子每斤超过百元,价格昂贵,近日,网上有消息流传称,“织纹螺,仅指甲盖大小,但误食可能引起头晕呕吐,甚至死亡!本地的波螺基本没有毒素,食用没什么问题。

贝壳

就是所有生活在海边软体动物的外壳,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威海人爱把这些贝壳碾碎和在家禽饲料中,这样下出来的蛋含钙高。


威海那点事儿


让我们小海鲜脸盲党困惑的是辨别各路贝和螺。别方,我们来一起盘点盘点那些常见,但很易混淆的小海鲜。这样,以后把人家吃进肚前,就可以默念一句,某某君,你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啦!


蛤 gé

花蛤

在介绍花蛤前,我们先来理清花蛤和蛤蜊的关系。蛤蜊(gé lí),在学术定义上,不是单指某一种特定品种,而是双壳纲软体动物帘蛤目多个物种的统称。不过更多时候,蛤蜊会被用来特指某种双瞉贝类,海瓜子就是白色的小蛤蜊,而被特指频率最高的要数花蛤和文蛤了。所以说白了,花蛤也是蛤蜊大家庭的一员。

花蛤的学名全称是菲律宾帘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我国南方多称其花蛤,辽宁一带称蚬子,也有花甲,花蛤仔,等边蛤等俗名, 英文俗称 Equilateral Venus 。

模样

外壳前端圆弧,后端三角形,壳颜色有灰绿色至白色。壳上有许多美丽而不规则的花纹,及很细的成长轮刻,有时还会有意向不到的斑纹如英文字母。壳内面为白色且具瓷器的光泽,铰齿坚韧而发达。

家乡

太平洋西部,澳洲北部到日本,中国北起辽宁南至海南沿岸,台湾沿海等地。

王牌料理

辣炒花蛤

文蛤

文蛤(Meretrix lusoria)也较为常见,俗名有粉蛲、蚶仔、丽文蛤 ,英文俗称Poker-chip Venus 。

模样

壳呈卵圆而约略三角形,前端梨形的小月面相当清晰,壳表颜色变化极大,有深灰色、深褐色、米白色、白色等颜色。壳表平滑,斑纹变化也比较大,有放射纹、波浪纹、点状纹和不规则斑纹。

家乡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

王牌料理

文蛤蒸蛋

青蛤

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别称就更多了,也叫环文蛤、赤嘴仔、赤嘴蛤、铁蛤、黑蛤、牛眼蛤、海蚬,英文俗称 Chinese Venus 。

模样

壳呈膨大的圆形,前段圆弧后端稍呈楔形,壳腹缘中央稍尖。前端的小月面及后端的盾面都不清晰。外壳颜色为黄色为黄褐色,边缘有层淡紫色环,内壳边缘也都带有紫色并有细小的锯齿排列。

家乡

中国、日本、韩国等地。

王牌料理

酱油青蛤

油蛤

相较于以上三种,油蛤(Petrasma pervernicosa)显得稍稍冷门一些。其实油蛤也是蛤蜊的一种,海南地区通常叫芒果螺,上海称之腰蛤,也有人叫蛤蜊,花蛤。

模样

壳面黄褐色或浅紫色,密布不太规则博文状细花纹,同心生长线也较细。壳内白色或略带紫色,外套窦弯入浅。虽然也叫花蛤,但和花蛤本尊还是有个很显著的区别,就是有一层泛着光亮的壳皮。

家乡

台湾等地。

王牌料理

葱油油蛤

菜蛤( Perna viridis),又名海虹、孔雀蛤、翡翠贻贝、青口、青口贝、绿壳菜蛤,制干叫淡菜,英文俗名 Green Mussel 。

模样

长卵形壳,如孔雀的羽毛。壳质坚硬但脆,背侧的壳顶微尖而腹侧呈圆弧形。壳呈绿褐色,周缘鲜绿,壳内为亮丽的珍珠层。

家乡

家乡

中国福建、广东、海南,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王牌料理

西班牙海鲜饭


蛏 chēng

蛏子

蛏子(Sinonovacula constricta)也是我们常说的缢蛏,也叫西施舌、蛏子皇、圣子、马刀、蛏虷。关于蛏子的美味,古已有记载,清《宁海县志》言到:“蛏、蚌属,以田种之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模样

蛏子贝壳呈长扁方形,两端纯圆,壳面为黄绿色,生长线显著,可完全闭合。

家乡

中国南北沿海,日本等地。

王牌料理

盐焗蛏子

竹蛏

竹蛏( Solen strictus)又名长竹蛏、竹节蛏、蛏仔,英文俗称Gould's Jackknife Clam。

模样

壳形近细长矩形而笔直,壳顶偏向前段,后端开口是出、入水的地方。壳表为黄绿色,壳薄易碎,壳内面乳白色具有纤细的铰齿。

家乡

台湾中南部等地。

王牌料理

葱香竹蛏

大刀蛏

大刀蛏(Ensis siliqua),也被叫做刀蛏。

模样

大刀蛏的壳长而窄,壳表近白色,边缘呈橄榄绿色,有紫褐色条纹和块斑,并被贯穿于壳表的斜纹分隔。截面“O”形,剔除壳内软体,可透过前端清晰看到主齿。

家乡

挪威至地中海海域等地。

王牌料理

焗烤大刀蛏


螺 luó

花螺

花螺(Babylonia areolata)又名象牙风螺、东风螺、海猪螺、南风螺、象牙螺、风螺、皇螺。

模样

贝壳为纺锤形,螺塔高,螺层相当明显,各螺层呈现阶梯状。壳为黄褐色,带有不规则的咖啡色块斑。壳口成卵形,内面为白色,口盖为叶状角质构造,上有同心圆的深刻纹。

家乡

中国、东南亚、日本等地。

王牌料理

白灼花螺

泥螺

泥螺(Bullacta exarata)也叫泥狮,泥糍,泥板、麦螺、梅螺、麦螺蛤、吐铁。

模样

卵圆形贝壳,薄而脆,壳口大,表面平滑。体肥略带黄色,不能全部缩入壳内,皮肤略透明,腹足两侧边缘各反折掩盖贝壳的一部分。

家乡

中国、日本、朝鲜等地。

王牌料理

醉泥螺

香螺

香螺(Neptunea cumingi Crosse)又名响螺、马螺、金丝螺。

模样

香螺壳坚实且厚,略纺锤形。壳塔圆锥形,螺层具有明显而均匀的螺旋线。壳口淡黄色,有粗细不等、深浅不同的棕褐色条纹,壳内面灰白色。

家乡

中国、日本等地。

☞ 王牌料理

酒煮香螺


伙力精选


花蛤,我们这里叫杂色蛤。壳上有自然生长的漂亮花纹,肉质紧实筋道。做汤味道鲜美。


蛏子我们这里有两种一种叫美人蛏,一种叫竹节称蛏。蛏子,肉质肥嫩,清甜。清蒸,辣炒味道极美。

美人蛏
竹节蛏



我们这里吃的蚬子是白蚬子和丹东东港的黄蚬子。个大肉肥,鲜嫩无比,最爱吃清煮白蚬子烤黄蚬子。

美味的白蚬子不用加水,直接放在锅里面煮熟。
鲜美的黄蚬子





蚶子品种,有血蚶,毛蚶,赤贝等。蚶子的做法在火候上很有讲究,最好做法用沸水烫熟。不过我不太喜欢它的味道。
蛤蜊是花蛤,油蛤,白蛤等统称。

海瓜子也是蛤蜊的一种。适合清煮,辣炒。是不错的佐酒小菜。


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我


大家好,我是从业二十一年的厨师早风,感谢阅读本文!

首先,贝壳不是生物,是壳或内壳动物分泌的保护层,或者说是软体动物经漫长进化的结果。虽然形状各异,但主要有两种:腹足类称螺,双壳类叫壳,成份其实是碳酸钙。乌贼的海螵蛸属内壳,比效另类。

花蛤壳顶喙位于前半部,壳坚,呈指甲型,食用前需去沙,受惊动会喷水(这个好认)。简单的爆香蒜蓉炒就可以吃一盆。

其次蛏子,分两种:缢蛏,竹蛏,各种类繁多,从外型分:缢蛏扁平,长槌形带生长纹,足短粗。竹蛏外形似竹子,形细长,足长尖。

吃法多样,我最喜欢清蒸,原汁原味,醮姜蓉或蒜蓉都好味。

蚬子:圆形,壳坚且厚,咸淡水域均有分布。食法多样。例如煲粥,取蚬肉放料酒,姜汁炒香,煮好粥后,放入蚬肉,加盐调味,放胡椒粉,姜蓉,葱花拌匀,香气四溢,鲜美无比。

蚶子:壳坚且厚,带绒毛和放射肋。分三种,泥蚶,也称血蚶,放射肋二十条左右,魁蚶,俗称赤贝,放射肋约四十条,毛蚶,又叫毛蛤,放射肋三十五条。

哈蜊:双壳钢帘哈科或哈蜊科都可归入,品种有青蛤,肉细厚皮,四角蛤蜊,俗称白蚬子,壳带淡紫色且顶厚。文蛤,壳带放射肋,壳面有花纹且呈三角形,味极鲜美。

中国哈蜊,別称黄蚬子,肥蛤,壳呈三角形。菲律宾蛤,壳厚,高,短。

海瓜子,字名:纵肋织纹螺,形似瓜子,另有一种,学名:凸壳肌蛤,外型和海瓜子不尽相同,均带轻微毒性,食用时注意,不能多吃。

喜欢请点个赞呗,你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


早风79798小厨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有问题的,主要是纠结于概念上的问题,个人觉得没必要,毕竟我们不是生物学家,不需要做物种研究,不需要纠结于概念上的东西,只需要把我们想知道的搞明白就行了,既然题主抛出这样的疑问,那就按照题主的疑问一点点来解析。


1、花蛤

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缀锦蛤亚科花帘蛤属菲律宾帘蛤,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亚洲和北美洲亚热带到低寒温带的沿岸海域,欧洲海域后来引入广泛人工养殖,全世界并不少见,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从北到南的海域,但是为国内人所熟知的代表性区域则是渤海海域的南北戴河、辽宁发大连,黄海海域的山东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海海域的江苏连云港、浙江舟山、象山、南麂,福建厦门,广东的海门和汕尾,台湾西部也有大量分布。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生长迅速,可高密度养殖,离开水后存活时间长,是中国四大养殖贝之一(其余三种是蛏子、泥蚶、海蛎子)。

体型长度理论上在2~6厘米之间,但实际商业中见到的多为2~4厘米长度,尤其以3~4厘米大小最受欢迎,也就是所谓的大、肥。外形略近椭圆形,有明显的颜色深浅不一的放射肋和同心生长纹,外表颜色多种多样,有白色、灰色、棕色、棕黄色、浅褐色、深褐色等多种颜色,带有不均匀的斑点、深色锯齿状花纹、有时带放射线或条纹,可以简单理解为非常像常见花岗岩里面的各种颜色。壳外表面基本黄瓜,但能用手摸得到花纹的涩感,抓一把放在手中揉搓摩擦能听到略带涩感的声音,壳内表面非常光滑呈白色、浅灰色、淡橙色或淡淡的暗粉色等,没有珠光效果。

花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钙、铁、镁、锌等),易消化,具有不错的降胆固醇作用,甚至效果胜过降胆固醇药物,非常适合三高人群食用。

食用上一般比较简单,因花蛤本身就极其鲜美,烹调时不用额外加味精或鸡精,少放盐或者不放盐。清水煮开味道最鲜美,喜喜欢其他口味的可适当加其他调料,比如葱姜蒜辣椒爆锅后加入花蛤和水烧熟,出锅前再加一点香菜是沿海地区餐馆最常用的做法,这种方式最受食客欢迎;花蛤还可以用来做各种汤,适当加一点花蛤不用再加味精鸡精,汤汁呈现原始的鲜味;还有一种吃法是用豆角或芸豆或韭菜,加花蛤肉和鸡蛋做成面条卤,浇在面条上也非常棒,尤其是手擀面上的味道最佳。

清洗建议:一般买回家的花蛤还需要吐泥沙,自然吐泥沙太慢,也难以吐干净,最好的方式是将花蛤倒在一个盆里使劲儿上下颠盆(理论像人坐车会吐),然后清水洗干净,担心吐不干净就多颠几次。


2、蛏子

又名竹蛏、蚬蛏,瓣鳃纲真瓣鳃目竹蛏科下的各种蛏的统称,下面又有缢蛏(因自壳顶腹缘有一道斜斜的凹沟,故又名缢蛏)、大竹蛏、细竹蛏、长竹蛏、短竹蛏、剖刀蛏等具体分类。生活在海边河口附近有淡水流入的浅海内湾的泥中,虽南北海域均有分布,但因南方河道多,海滩多为细泥沙,以浙江和福建产量最大。

体型长约4~8厘米,生长速度快,4厘米长度一般为新蛏或一年蛏,一般在7~8月采收;6~8厘米的就是旧蛏或两年蛏,一般3~4月采集。壳薄而脆,呈略扁的圆柱形、卵圆形或两端偏圆的长方形,壳黄绿色、青褐色,因壳易磨损,又常显白色。

蛏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作用,可用于产后补虚、烦热痢疾等,蛏子富含碘和硒,对于甲状腺肿大、孕妇和老年人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蛏子肉质肥美,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常见方式是爆炒蛏子、韭黄或韭菜烧蛏子、蛏子炒蛋、蒜蓉(粉丝)蒸蛏子、凉拌蛏子肉、汤类等。

清洗建议:蛏子体内细泥沙含量比较多,所以食用前最好清洗干净,如果只取用肉,不带壳,则催吐泥沙方法像前面提到的花蛤,但因蛏子壳薄脆,采用左右晃动盆的方式,晃动后立即用清水洗掉污泥,再晃动清洗,反复几次就可将泥沙催吐干净。


3、蚬子

有地方把各种蛤蜊称为蚬子,这种情况不放在这讨论。蚬子一般是指双壳纲帘蛤目蚬属下面的小型和中型壳类贝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河流入海口处的浅泥沙滩中,国内主要以黄海海域为主。典型的特点是体型小、壳硬,主要分为黄蚬子(青柳蛤)、花蚬子、白蚬子。因为个头很小,吃起来麻烦,很早以前是用作禽类、养殖鱼类的饲料和田间肥料的,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小海鲜的味道更为纯正鲜美后便开始食用蚬子。

黄蚬子,又称青柳蛤,产于黄海浅海,以丹东港附近海域出产的最为鲜美肥美,外壳与肉皆呈黄色,外壳呈斧形,有暗黄色花纹。营养价值颇高,肉质富含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钙、铁、硒等,还有丰富的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重要作用的钴元素。花蚬子,其实就是个头非常下的花蛤蜊,一般大小在1.5厘米以下。白蚬子,主要是黄海海域的滩涂上生产的贝类,壳比其他蚬子更为白净,贝壳宽度一般在2厘米以下,甚至1厘米左右。因个头太小,食用起来受限制且麻烦,所以当地人主要用于养殖鱼类的饵料和田间肥料,一般市场上很少见,即使出现了售价也非常便宜,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一道食材。

黄蚬子与花蚬子味道鲜美,白蚬子味道更在黄蚬子与花蚬子之上,相对而言,白蚬子的味道更为温和适中,味道鲜美而不过,肉质更细嫩,汤汁味道更柔和丰富,白蚬子、豆角丁/芸豆丁和鸡蛋是更是绝配。蚬子常用的比较凸显鲜美味道的食用方法是取肉做汤或做炒菜,做汤口味清淡鲜为主,调料使用不多,一般只有盐;做菜一般是用豆角丁、芸豆丁、西葫芦丝加入蚬子肉和鸡蛋搅拌均匀,然后下锅炒熟即可,调料也是为凸显食材本身鲜美味道,只加少量盐;另外,可以加在前面炒菜基础上多点汤汁,用于打卤面也是极其鲜美的。

食用建议:现实中因蚬子太小,不建议直接炒至或带壳烹饪,淘肉做菜比较好,用适量清水将蚬子煮开口后锅中滴入几滴香油,用筷子或铲子搅动蚬子,便于肉与壳分离,因肉比较小会沉到锅底,把壳去干净后,剩下的肉中混着泥沙,还需用煮蚬子的原汤将蚬子肉淘至没有泥沙,最后原汤静置,泥沙沉底,上面的汤在后续烹饪中继续使用,因为最终的鲜美味道都呈现在汤中,肉中的鲜美味道反倒没有那么明显了。


4、蚶子

双壳纲蚶目下贝类的统称,是双壳纲中比较原始的物种,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以山东、辽宁、浙江、福建和广东为主,喜欢生活在内湾河口附近的软泥表层中。种类比较多,国内国内分布广泛生产量最多食用比较多的就是毛蚶、泥蚶和魁蚶。蚶子肉厚且肉质细嫩,味道异常鲜美。

毛蚶以渤海海域周边的辽宁、河北、产量最多,是渤海湾地区主要的经济型贝类。壳顶部突出且易脱落,表常呈白色,表面有棕褐色茸毛,35条左右条放射肋,上有小结节,类似瓦垄,茸毛分布于放射纹之间。因生殖腺比较大,包裹在消化系统周围,成熟的雌性毛蚶肉呈紫红色或橙红色,雄性肉呈黄白色。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目前常用于胃病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比较多的食用方法是酱爆毛蚶和凉拌毛蚶肉。

泥蚶,又称血蚶、血螺,中国传统养殖贝类,现国内主要出口品种,喜生活在内湾潮间的软泥潭中,世界上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国内沿海均有分布与养殖,国内市场价格非常低,堪称大众化的贝类海鲜。壳可入药,蚶肉鲜红,蛋白质、血红蛋白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含量丰富,,周边有一条金色细线,肉质鲜美,可鲜食做刺身,可酒渍,还可制成干海产品。

魁蚶,又称血贝、赤贝、大毛蛤,黄海北部和渤海湾的辽宁大连、丹东为主要产区,在山东威海、河北沽塘也有生产。魁蚶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脂肪含量低,血液鲜红,肉质鲜嫩肥美,还可当作滋补品,贝壳因杂质少,还可用作烧制石灰和用作陶瓷的原料。


5、蛤蜊

非常笼统的概念,学术上是双壳纲各种贝类的统称,上面提到的都算做蛤蜊;个别地区可用于特指,例如在青岛地区可特指花蛤蜊,也可根据生活环境主产贝类,指其他的。这里不再做详细赘述。


6、海瓜子

同样是非常笼统的概念,一般为民间称呼,其实网上很多信息并不准确,包括百度百科,之前查阅过很多资料,没人完全说清楚海瓜子到底是指哪一个物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含义,根据具体环境专指某一种贝类,例如有地方称白蚬子为海瓜子,称钉螺为海瓜子,称很小的花蛤蜊为海瓜子等等。在学术上一般不会用海瓜子这称呼,如果提到了,基本是指双壳纲贻贝目翼型亚纲贻贝科下面的各种薄壳贝类,这些贝类比较统一的特征是体型小、壳薄而透明至半透明、略呈三角形、壳颜色黄褐色或绿褐色,壳内略有珍珠光泽。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滩涂上,国内则分布于南北沿海滩涂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少地区的常见下酒菜。还有人提到海瓜子是指双壳纲贻贝目翼型亚纲贻贝科肌蛤属的寻氏肌蛤,这是单指一个物种了,甚至可以简单理解为非常小的贻贝是海瓜子,但跟他提供材料开始指出的海瓜子是贻贝科贝类幼年时的统称明显自相矛盾,所以单指某一物种这观点并不能成立。


7、贝壳

各种软体动物(双壳纲和腹足纲)生长过程中分泌的可以保护自身组织的钙化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占95%左右,然后是壳质素……这里不再做详细解释,大伙都懂,反正不能吃,可以做工艺品可以做工业原料,用途比较广泛。


闲聊吃喝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题目就有问题。花蛤,蛏子,可以算作是蛤蜊中的一个细分类;而蚬子,蚶子,蛤蜊,海瓜子等,只不过是贝类的总称。而所谓的海瓜子,更是泛指贝类中处于小的状态或者是本身就是不能长大的贝类。

花蛤,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或者是概念,但是,总体来说,它是一种贝壳光滑但却具有黑或深绿的一种海水贝类。

纹蛤,表面光滑,纹理犹如雨花石,是我们过去所称的蛤蜊油的外包装那种蛤蜊。

赤贝,表面具有条状有带沟的一种蛤蜊。

扇贝,表面跟赤贝纹理大致相同,但外形跟扇子很相似,并且表面干净。而赤贝表面大都有青苔似的附着物。

贝类有很多种,以上还没说到海螺,说起来更是太繁琐。到此为止吧!

只有生在海边并且爱好贝类并爱吃的人,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