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两个“半”字妙处何在?

俏渔妹海鲜


“半……半……”句式在诗词中极为常见,比如杜公“半入江风半入云”,比如白乐天“半江瑟瑟半江红”、温飞卿“半含春雨半垂丝”,李义山“半作障泥半作帆”、唐伯虎“半作痴呆半作聋”,《红楼梦》黛玉妹妹的《葬花吟》就有“半为怜春半恼春”,近代苏曼殊不也有一句“半是脂痕半泪痕”么?

这个“半”分为两种打开方式,一是一半,另一半。比如“半是青天半白云”,也就是说不论是第一个半所形容的事物,还是第二个半所有描写的事实,都是事实,都是写实,都是真实。

难就难在写虚的时候怎么解释。

可以解释为“有的……,有的……”,“有时……,有时……”,“一些……,另一些……”,“一会儿……,一会儿……”

比如元稹《离思》“半缘修道半缘君”还好理解,可是白乐天《自咏》中的“半醉行歌半坐禅”就不能按一半是A另一半是B来解释,只能是有时A有时B,一会儿A一会儿B。

白乐天《岁暮道情》有一句“半旧青衫半白头”连上面的解释都说不通,这一句却是组合,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事实并例排放在一起,毫无关联,产生一种距离之美。

题主所举的“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这两个“半”字,不是一半及另一半之意,是“同时”之意,是“既……又……”之意,是“也”的意思,即打扫尘土的同时,也扫尽了愁思。

这一句应当有相同的例旬,比如王建《寄旧山僧》“半学修心半读书”也是此意。

至于妙处,就是重复用字后产生的音律错落之美,当然同时也包括两个“半”字面解释的层层叠叠。这一方面李义山是天下第一高手!

他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各种重复用字,花样繁多,让人目炫神驰。


亦有所思


“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绪半扫尘”



最美是詩詞


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你提问的句子,不知提问的句子出自和人,亦不知他出句的年代背景和他当时的心境。所以不知如何去赏析。原句出处应该是:《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奉上原句请作参考!

清明.七绝

亦学江州槛外人,不和风雨辫三春

黎明执帚繁华下,一扫相思一扫尘。




布十二


“半”字表现的是一种缠绵悱恻、含蓄浑厚、欲迎还拒、不彻底的情致。诗歌里用得很多。今天来分享一首歌词。

半掩纱窗半等情郎
半夜点起半炉香
半轮明月照半房
半掩纱窗半等情郎
半幅红绫半新妆
半明半暗灯半亮
半是阴沉半天光
半是热火半边凉

半是蜜糖半是伤
半夜如同半生长
半掩纱窗半等情郎
半片乌云半遮月
半夜如同半生长


这是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写的是一个寡妇被骗,不得己嫁给并无爱情的阴差阳错的故事。


栖鸿看红楼


为什么我想把它改成:

‘谁能执帚南山下,半扫愁尘半扫闲’?



第四维视角


“谁人执帚南山下,半扫愁思半扫尘”,此句应该出自现代人之手。细细品味,句中的“半……半”确有其妙处:从修辞的角度看,它强化了“扫”的意象,当事人挥动扫帚的动机,主观上是要去除心中的郁闷,客观上也清洁了环境;其次,“半……半”的句式也获得了琅琅上口的效果,这类句式在传统诗词中比较常见,如陆游的“一树梅前一放翁”即是。从隐喻的角度看,“半”字用得恰如其份。置身南山之下,本当心旷神怡,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可证。若说到了南山仍有愁思,那也只剩下一半了,所以只需“半扫”!


宰相门前走狗


没有查到该诗的出处,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作者此时应该是隐居在南山中,一边胸怀报国之志,却无报效之门,只有半扫愁思;一边隐居深山独居生活,时常要清理卫生半扫尘。这是一个最痛苦的阶段,虽怀才不遇但建功立业之心犹在,虽白发催年老但仍然希望有一天能踏入仕途,报效国家。

这个阶段的思想状态与孟浩然极为相像。《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里的南山指的是岘山,在襄阳城南。中年时期的孟浩然控油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只有归南山敝庐,面对松林间的月光照在空寂的窗扉上,怀愁不寐。这时期的孟浩然也同样过着半扫愁思半扫尘的生活。

还有一位相似的代表人物王维,他的和南山有关的经典代表《终南别业》。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归期。

这里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简称南山,今在西安城外,属于秦岭山系。晚年的王维离开官场,迁居到终南山脚下。过着吃斋念佛,修道养性,半官半隐的生活。达到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精神境界。有着偶然值林叟,谈笑无归期的随性又任性的豁达超然。

更有一位隐居派的鼻祖,已经过了这一半一半的痛苦徘徊阶段,将隐居生活做到了极致,他就是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时的陶渊明几经出仕已经过了早年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的阶段,经过人生的起起伏伏他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这就是陶渊明隐居的人生哲学。


烟火人间行


这两“半”字是一分为二的意思。即“扫”这个劳动有消除忧愁和净化环境两种作用。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扫”的功用,增强了诗味。如讲成“既扫……又扫……”就是一般的口水话了。同时,他又有引人思考欲继续读下去的作用,扫愁才一半,另一半扫什么呢?读下去才知另一半是扫尘!这里的尘有两义,一是垃圾,二是世尘。


逢春186177958


谁人执帚南山下,

半扫愁思半扫尘。

一除六根二留净,

合去凡俗得空灵。


连金祥


一般来看,这两个“半字”恰好说明了一个“扫”字的全部意义,“尘”与“愁思”各占其半;

从另一方面看,这两“半”字又有着“伴”的意思,说明这个执帚南山下的人此时的心情,与愁思相伴,与尘缘未了。

而“伴”与“扫”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则表现出诗人摇摆不定,犹豫未决的心理状态。既要扫,又有不舍。而不舍又加重着愁思与痛苦。仅仅两个“半”字还不足以尽显其妙,若再加上两个“扫”字,则意义又更进了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