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獨家。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親子教育好文】
01
週末與朋友約好一起逛商場,我先到了就在肯德基等她,旁邊的一對小情侶在討論去哪裡玩,他們的談話吸引了我的注意。
女孩提了幾個可以玩的地方,都被男孩以“我媽說那裡不能去”而否決了。
無奈女孩把主動權交給男孩:“那我們去哪兒玩?”
可男孩卻沒了主意:“你等會兒,我去問問我媽媽。”
女孩終於爆發了:“不用問了,就讓你媽媽陪你吧。”說著拎包走了。
這時一中年婦女走過來大聲的斥責男孩:
她問你去哪裡玩,你就選一個喜歡的去處,這點事還要問我,好不容易介紹的對象又黃了,真是讓人操心。一個男人連點主見也沒有,我不能跟你一輩子呀......
然後巴拉巴拉抱怨了一通,這期間男孩擺弄著手裡的飲料一言不發,看得出這個男孩平時都是聽媽媽的,連與女友約會,媽媽都陪同。
可正是這種事事不放手的教育方式,讓兒子養成了不會獨立思考只按指令去做的習慣,成為典型的“媽寶男”。
如今在找對象上出了問題,媽媽又嫌兒子沒有主見,可兒子這樣不都是因為要聽話嗎?
這位媽媽一面希望孩子能聽她指揮,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主見,可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孩子不是長到某一個年齡,就像啟動了某一個開關似的,“砰”地一聲,突然間就蹦出了自己的主見。
這需要從小就不斷去嘗試,去犯錯,在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行為模式。
兒童發展研究者福斯特·克萊恩和吉姆·費曾提出“直升飛機父母”一說,形象地比喻在孩子(包括已經成年的大人)頭上盤旋著不肯離開的父母們為“直升機父母”。
他們習慣不停把自己的經驗灌輸給孩子,用經驗教訓給孩子指明"捷徑",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過一生。
但卻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孩子需要自己思考,嘗試和探索之後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真正成長為一個有自我認知的人。
02
2012年除夕,美國紐約下大雪。一名瘦小的男童全身僅著一條內褲,在零下13度的雪地中奔跑。
這則視頻6年前在網絡廣為流傳,視頻中的男童名叫何宜德,被網友稱為“裸跑弟”,當時年僅4歲。
“裸跑”是其父何烈勝進行家庭教育的項目之一,父親在孩子身上還有一系列特立獨行的“鷹式教育”理念,父親何烈勝因此被冠以“鷹爸”名號。
去年,裸跑的男孩何宜德在“鷹爸”的帶領下,又報考了南京大學銷售管理專業自考課程。
8歲的何宜德已經在自傢俬塾完成小學和初中基礎課程,並修讀了部分大學課程。
看了 “鷹爸”的採訪視頻,他完全掌控了孩子的人生。
記者問:“有沒有想過,兒子無法擁有正常的同學關係?他喜歡這樣的生活嗎?”
“鷹爸”說:“有質量的同學關係才有意義,無質量的同學關係可以不需要。”
其中還多次強調“沒看出兒子牴觸”,並說未來讓兒子當一名企業家,但具體行業要他自己決定。
記者轉問兒子何宜德:“你喜歡現在這種生活方式嗎?”
小男孩回答的很謹慎,認為自己“現在很好”,但還是對同齡人的學習節奏,表現出羨慕。
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久而久之會失去自我,習慣性地依賴父母,難以獨立思考。聽話與主見之間本來就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位“鷹爸”說要給孩子選擇一條更好的路。
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最好的路其實是他自己參與選擇的路,而不是那條別人告訴他該走的路。
經驗豐富的父母固然可以給孩子一些好的建議,但一味按自己的意願安排孩子就不可取了,要知道父母的終極使命是把孩子培養成能主宰自己人生的強者。
因為,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03
表姐是我們幾個兄弟姐妹中最有主見的一個,她永遠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認定的事情很少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斷。
這都歸功於大姨的教育方式,大姨與大多數媽媽不同,她不要求孩子聽話,反而很聽孩子話。
小時候,表姐的玩具、用品、衣服基本都是以自己意願購買的,大姨只是提建議很少干涉。
大姨覺得家長如果總越俎代庖去幫孩子做決定,那麼孩子會越來越沒主見,越來越不獨立,碰上事情自己無法解決,她不希望表姐成為那樣。
因此,在約定的家規內,大姨就讓表姐自己拿主意,當然選擇的後果也得自己承擔。
記得有一年過年,大家一起到姥姥家拜年,表姐的新衣服很奇怪,衣服與她的年齡搭配很不相稱,搭配也不倫不類。
姥姥埋怨大姨,大過年的你怎麼把孩子打扮成這樣,多難看啊。大姨笑著說,她喜歡非要買,就由著她了。我們一直很羨慕表姐,有這麼開明的媽媽。
還有一件事印象深刻。一次,表姐放學回來,在樓下跟同學玩得高興,不願意回家寫作業,向大姨提出要求:“我多玩會,晚飯後再寫作業。”
大姨想了想答應了:“行,不過你自己把握時間,不要等會作業沒寫完就犯困了。”
結果,還真讓大姨給說中了,玩夠了,吃了飯,寫了幾行就已經困得睜不開眼了,不一會兒就趴桌上睡著了。
第二天,表姐因為沒完成作業,被老師點名批評了。
回家後,大姨並沒有責罵表姐不聽話,而是讓她自己思考一下這個事情,以後怎麼安排時間。
教給孩子改進的方法而不是幫助孩子做決定。
自那以後表姐很少再耽誤過寫作業。
蔡康永說,父母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04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沒主見,可很多時候父母的一言一行,或許正在把孩子推向“沒主見”的方向。
我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以孩子還小為由,事事幹涉孩子,要求孩子聽從自己,這就生生地切斷了孩子的主見。
世間並不存在天生沒主意的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
他們之所以變得“沒有主見”,正是源於父母過多的干涉,總讓孩子聽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反正做不了主,就不想多管了,久而久之就沒有太多的想法了。
周國平說:“要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必須現在就鼓勵她不盲從父母。”
在中國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願意盲從父母,而是父母太喜歡幫孩子做決定。
有多少父母不是一邊抱怨孩子遇事“沒主見”,又一邊為孩子張羅這張羅那。
家長們喜歡把乖不乖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要求孩子必須服從命令和安排、不許頂嘴,更不能叛逆,甚至拿孩子與其他乖孩子做比較,看誰家的孩子乖。
乖孩子確實可以省去父母不少教育麻煩,可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孩子沒有主見,總是把“我問問”、“我該怎麼做”掛在嘴邊。
孩子終有一天要離開父母,到時候,誰來幫他做決定呢?
孩子的叛逆不聽話,什麼事都要自己做主,這是為了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的過程,我們不該破壞它。
想要孩子有主見就不要壓制孩子的想法和意願,就讓它們在孩子的內心中自由生長吧。
世間上只有一種成功,那便是遵從自我意願,自由地度過一生。
父母應該如此,也應該把這個自由還給你所愛的孩子。
作者簡介:歆小迪,富書籤約作者,一個醒的早起的晚的80後工科碩士,目前供職於國內大型企業,愛讀書,好獨處,白天職場晚上寫作,專寫溫暖治癒系的正能量文字,簡書@歆小迪。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shenduwenhua)
閱讀更多 爸媽精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