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這句諺語用在佛學和道學的對比上很有意思。
中國本土宗教普遍認為是道教。道教又稱為道學。道學的創始人是老子,繼承老子之後的大家是莊子。老子創作了《道德經》,莊子創作了《莊子》,這兩本書也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儒家在西方也被稱為儒教,這是不準確的,儒家不是宗教,正如道家也不是宗教一樣。但在後來的歷史長河裡,儒家成功入選古典文化的主流,墨家法家和道家等漸漸式微。墨家淹沒在歷史長河裡多達2000年之久,法家無影無蹤,道家若隱若現地出現,最終有一支演變成道教。道學注重養生,古時候以煉丹為主,尋求生命的長生不老,魏晉時代道學思想曾風行一時,士子們大多喜歡談玄論道。但是到了隋唐時代,由於玄奘等人到印度取經成功,佛學思想在中華大地上蔓延,迅速取代中國本土的道學。
在這裡有一個疑問,為何印度的佛學會戰勝中國本土的道學呢?
歷史學家黃永年先生有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佛學作為外來的學說,在古時候能很快得到普及,與佛學的"善於宣傳"有很大關係。其主要一個觀點是:生老病死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人人都希望逢凶化吉,過上好日子,即便死了之後也想到個好地方,比如天堂等等,佛學卻宣稱這些統統都能得到滿足。每個人都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橫豎花費不了什麼,何不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於是在這樣一種心態下,佛學在中華大地上迅速普及。第二,佛學的理論能夠滿足不同知識階層的需求。對於一些高級知識分子,能提供非常深奧的理論。比如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大知識階級如蘇軾、王陽明等人,都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對於一般老百姓,也能做價錢低廉而有好處的交易,比如講究什麼拜佛能得到好處等等。
但相比之下道學就吃了大虧。道學不善於做宣傳。或者他們的宣傳不到位。宋朝之前的道士們主要講究煉丹、畫符等方法,雖然也有一套理論規範,但與佛學相比就顯得很簡陋。因此這一套理論滿足不了高級知識分子的需求,而對於一般老百姓呢?所講的"成仙"等一套話也不可信;所以這兩方面的人道學都沒有爭取到,沒有形成吸引力!黃永年先生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道學與佛學相比顯得很粗淺!
每一種哲學思想都是可以相比的。自古以來我們就經常把佛學和道學相比,所謂的"出佛入道"是也。這兩種哲學思想的確有很多相通之處,都是"出世"的,與儒家的"入世"截然不同。
歷史上認為道學與佛學相比很粗淺的人,除了黃永年先生外,還有另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那就是到西天取經的唐玄奘!玄奘是個偉大人物,歷經艱險去取經,學富五車,歸國後成為佛學大師。他除了通宵佛學外,對中國本土的古典哲學也有很深研究,熟悉老子《道德經》等文章。頗有意思的一個事例源於《佛祖統紀》:玄奘歸國後,唐太宗為了把中華文化倒傳到印度去,便命令玄奘翻譯老子的《道德經》,但玄奘對翻譯《道德經》很消極,最後也沒有翻成,唐太宗向他詢問原因後也放棄了這個想法,後來玄奘對弟子們說:"老子《道德經》立意淺薄,如果翻譯成梵文,傳到印度去,會讓印度人笑話我們!"這是玄奘對道學的看法:
立意淺薄!
那麼,道學與佛學相比,真的立意淺薄嗎?
道家學說的起源與佛學一樣古老,甚至比佛學還要古老。佛學不是從半空發展出來的,而是基於古代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吠陀經》對佛學的產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道家的思想從本質上來說,與《吠陀經》傳達的理念有很多共通之處。比如在《歌者奧義書》第七章裡,"最初只有不存在,獨一無二,從不存在中產生存在。"與道家的"無中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念是一致的。佛學繼承了《吠陀經》的思想,其最大功績就是把《吠陀經》裡的很多思想理念給規範化、系統化了,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嚴密邏輯的知識體系。與佛學相比,道家學說就簡單了很多,《道德經》只有區區5000言,加上《莊子》也只有10000多言。但是佛學典籍卷帙浩繁,多達上萬卷,上萬卷都能用一個邏輯體系貫通起來,確實蔚為壯觀!與佛學給你一種思維方式不同,道家是直接得出一個結論的,它沒有思維方式,也即沒有形成一套嚴密的邏輯體系。因此玄奘給老子一個評價是:
混沌!應該承認,佛學的很多理論與道學相比,的確是非常深刻的!
閱讀更多 好奇文史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