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这句谚语用在佛学和道学的对比上很有意思。
中国本土宗教普遍认为是道教。道教又称为道学。道学的创始人是老子,继承老子之后的大家是庄子。老子创作了《道德经》,庄子创作了《庄子》,这两本书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在西方也被称为儒教,这是不准确的,儒家不是宗教,正如道家也不是宗教一样。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里,儒家成功入选古典文化的主流,墨家法家和道家等渐渐式微。墨家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多达2000年之久,法家无影无踪,道家若隐若现地出现,最终有一支演变成道教。道学注重养生,古时候以炼丹为主,寻求生命的长生不老,魏晋时代道学思想曾风行一时,士子们大多喜欢谈玄论道。但是到了隋唐时代,由于玄奘等人到印度取经成功,佛学思想在中华大地上蔓延,迅速取代中国本土的道学。
在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何印度的佛学会战胜中国本土的道学呢?
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佛学作为外来的学说,在古时候能很快得到普及,与佛学的"善于宣传"有很大关系。其主要一个观点是: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人人都希望逢凶化吉,过上好日子,即便死了之后也想到个好地方,比如天堂等等,佛学却宣称这些统统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都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横竖花费不了什么,何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于是在这样一种心态下,佛学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普及。第二,佛学的理论能够满足不同知识阶层的需求。对于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能提供非常深奥的理论。比如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大知识阶级如苏轼、王阳明等人,都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对于一般老百姓,也能做价钱低廉而有好处的交易,比如讲究什么拜佛能得到好处等等。
但相比之下道学就吃了大亏。道学不善于做宣传。或者他们的宣传不到位。宋朝之前的道士们主要讲究炼丹、画符等方法,虽然也有一套理论规范,但与佛学相比就显得很简陋。因此这一套理论满足不了高级知识分子的需求,而对于一般老百姓呢?所讲的"成仙"等一套话也不可信;所以这两方面的人道学都没有争取到,没有形成吸引力!黄永年先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道学与佛学相比显得很粗浅!
每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可以相比的。自古以来我们就经常把佛学和道学相比,所谓的"出佛入道"是也。这两种哲学思想的确有很多相通之处,都是"出世"的,与儒家的"入世"截然不同。
历史上认为道学与佛学相比很粗浅的人,除了黄永年先生外,还有另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那就是到西天取经的唐玄奘!玄奘是个伟大人物,历经艰险去取经,学富五车,归国后成为佛学大师。他除了通宵佛学外,对中国本土的古典哲学也有很深研究,熟悉老子《道德经》等文章。颇有意思的一个事例源于《佛祖统纪》:玄奘归国后,唐太宗为了把中华文化倒传到印度去,便命令玄奘翻译老子的《道德经》,但玄奘对翻译《道德经》很消极,最后也没有翻成,唐太宗向他询问原因后也放弃了这个想法,后来玄奘对弟子们说:"老子《道德经》立意浅薄,如果翻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去,会让印度人笑话我们!"这是玄奘对道学的看法:
立意浅薄!
那么,道学与佛学相比,真的立意浅薄吗?
道家学说的起源与佛学一样古老,甚至比佛学还要古老。佛学不是从半空发展出来的,而是基于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吠陀经》对佛学的产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家的思想从本质上来说,与《吠陀经》传达的理念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在《歌者奥义书》第七章里,"最初只有不存在,独一无二,从不存在中产生存在。"与道家的"无中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是一致的。佛学继承了《吠陀经》的思想,其最大功绩就是把《吠陀经》里的很多思想理念给规范化、系统化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与佛学相比,道家学说就简单了很多,《道德经》只有区区5000言,加上《庄子》也只有10000多言。但是佛学典籍卷帙浩繁,多达上万卷,上万卷都能用一个逻辑体系贯通起来,确实蔚为壮观!与佛学给你一种思维方式不同,道家是直接得出一个结论的,它没有思维方式,也即没有形成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因此玄奘给老子一个评价是:
混沌!应该承认,佛学的很多理论与道学相比,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閱讀更多 好奇文史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