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同是聖人,為何黑格爾極力稱讚老子,卻為何貶低孔子?


中國的一些學問家的名言都求簡單,十六字真言已經算是非常多了,很多學者甚至希望只說一個字就扭轉乾坤。中國“仕子”的最高追求是“為帝工師”,為帝工出謀劃策可不能光靠冗長的字句。帝王沒有那個耐心跟你囉嗦好幾年。所以孟子早就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最後目的就是簡單化、簡約化、實際化。因為中國的學問是“經世致用”的。

同是聖人,為何黑格爾極力稱讚老子,卻為何貶低孔子?


黑格爾是西方的學者,看完老子的書之後驚歎不已,看完孔子的書則很失望,說還不如不看,他覺得孔子說的太簡單了,屬於常識性的東西。孔子其實壓根兒就無意當什麼學者專家。但是同為西方學者的伏爾泰不這麼看,他認為孔子非常偉大,因為伏爾泰是做啟蒙的,他反對的是什麼東西都從上帝那邊找根據。而孔子講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丁人”,沒有找上帝卻把道理說得這麼合乎邏輯、清晰明白,孔子的邏輯性與明晰性令伏爾泰信服,認為這是全世界都找不到的偉人。

黑格爾稱讚老子是“與哲學密切相關的生活方式的創始人”,認為老子的道文化就是一個可行的世界管理理念,人類現在所傳播的就是這個理念和具體的做法,讓每個接觸這個理念的人都心裡充滿希望,充滿陽光,更加熱情幸福、合乎自然的去生活。

同是聖人,為何黑格爾極力稱讚老子,卻為何貶低孔子?


但對於孔子,他卻是不屑一顧的,他認為孔子只是一個世俗的智者,《論語》裡講的那些道理,只是一些稀鬆平常的道德訓教,其它民族也有而且可能更好。黑格爾說,孔子長於務實,但卻拙於思辨。孔子雖然在中國備受推崇,也影響過萊布尼茨等一代德國哲人,但終究“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稱不上是偉大的哲學家。孔子哲學不過是一種“道德哲學”,這是一種在哪裡都能找得到的“常識道德”,人們從中不可能獲得什麼特殊或新鮮的東西。

哲學詩畫認為黑格爾的這種偏重老子,貶低孔子的做法,也不是完全對,因為所處的時代不同,黑格爾是近代人,而孔子生活在先秦,二者相差了近兩千年,到了近代大部分人已受過禮樂教化,文明進步了。但在先秦那個時代,禮崩樂壞,能像孔子那樣的就是先知,立三不朽,重修六經,做《春秋》《論語》,恢復周朝已經被破壞殆盡的禮治,這已經是非常偉大的了。

有一點可以說明,歷史上只有中國文明發展至今沒有斷絕,所以中國的文化底蘊是厚重的,也是最優秀的,孔子的儒家雖只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卻給中華文化注入了長久不息的發展動力,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一個外國人如何能完全瞭解,所以說黑格爾的言論或結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負責任的。亞洲這些年的崛起,使世界對儒家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新的評判,如何儒家文化沒有價值,孔子沒有可取之處,那中華文明早就無以存續了。

同是聖人,為何黑格爾極力稱讚老子,卻為何貶低孔子?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黑格爾是西方人,他並不真正明白中華文化背後的精妙之處,即像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往往看重的是“經世致用”,是追求把生活哲學變得簡潔易行的傳統,比如,我們在看到諸子百家的許多名言時,有時候覺得偉大、可愛,有時又覺得簡直沒有辦法理解,因為一個字就可以是一句話,文言文在理解上產生的歧義讓我們感覺更復雜了。如果有一種更為簡潔的哲學,讓我們明白人生的道理,那肯定是符合時代需要的。

因為,話語越簡單越有發揮和解釋的空間,越有發展革新的可能與方便。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話與文,稀為貴。黑格爾看到了老子的這點,但卻沒有真正理解孔子身上的深層中華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