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朝,朱文正和耿炳文的守城能力誰比較強?

怪獸的快樂小店


耿炳文戰績不錯、功勞不小。但是與朱文正比,那就是螢火之光與皓月爭輝。守城的巔峰之戰,朱文正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的奇蹟。詳說如下:

朱文正給人的口碑是舉止輕浮、放浪形骸的紈絝。但是他一生最輝煌的一戰,成就了他的威名,也成就了明朝的誕生。洪都保衛戰,朱文正以4萬守軍,對戰陳友諒60萬大軍。要知道陳友諒的這支大軍水陸軍完備,代表著當時世界上最強裝備、最強戰鬥力和最大規模。面對這樣的大軍,幾乎沒有人有信心抵擋,洪都城幾乎面臨必死的結局。


朱文正收起公子哥的輕浮,展露出了鐵血、堅韌和睿智的一面,喊出了與城共存亡口號。面對60萬大軍的輪番不息、險象環生、幾次破城的攻勢,朱文正以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決心和世界級的統帥智慧,硬生生的扛住了強敵近3個月的圍攻,讓一座必死的孤城屹立不倒。在洪都,朱文正一戰成神,成就了世界軍事歷史的奇蹟!


洪都保衛戰更大的意義是提前給陳友諒軍造成了巨大損失,打擊了陳友諒軍的士氣。為後續潘陽湖大戰的勝利,為定鼎明朝的誕生,奠定了絕對的基礎。沒有洪都保衛戰的勝利,就沒有潘陽湖大戰的勝利,就不一定會有明朝的成立。這就是朱文正一戰成神的意義。

反觀,耿炳文守城戰最厲害一戰是守衛長興城,以7000守軍抵抗張士誠10萬大軍圍攻,在援軍被打敗的情況下,耿炳文守住了長興城,保證了朱元璋東線戰場的穩定。但是張士誠軍的戰鬥力跟朱元璋、陳友諒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縱觀明朝開國曆史,朱元璋就沒睜眼看過張士誠。



所以,耿炳文雖然能守能攻,也是明朝名將排位前列的人物。但是單就守城的巔峰之戰,無疑朱文正是王者,即使放到整個世界歷史,朱文正的戰例也是一個奇蹟。


爾朱少帥


朱文正和耿炳文都是朱元璋賬下防禦方面的將才,而至於他們誰守城能力更強,我們可以從他們各自的軍事巔峰來判斷。

耿炳文最主要的功績是駐守長興城,他曾經以7000兵力駐守,面對著張士誠賬下李伯升10萬大軍來攻,朱元璋為此命令援軍前來救援,卻被李伯升偷襲,從而打敗而歸,內是有限的兵力,外無援軍,敵軍10數倍於己,可謂是戰局兇險,可是耿炳文硬是抵住了李伯升的進攻,堅守了1個多月,保住了長興城,等來了常遇春的援軍。

長興城作為必爭之地,耿炳文先後又抵擋住了張士誠之弟張士信的進攻,還俘獲了敵軍的元帥宋興祖,前後堅守10年,大小戰役十幾次,無不是以少勝多,以寡敵眾,為朱元璋在東線戰場佔據了戰略主動,阻礙住了張士誠的進攻,對消滅吳國立下大功。

再來說說朱文正,他的成名之戰是洪都保衛戰,此役之前,朱文正作為朱元璋的外甥,很是有些裙帶關係的感覺,而且他個人在作風上也是紈絝子弟,他放浪形骸,懶散浮誇,完全是一個無能之輩的行事,可是在洪都保衛戰開始後,他一改往日吊兒郎當的風格,瞬間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陳友諒率領60萬大軍來攻,來勢洶洶,作為當時朱元璋的死敵,爭奪中原政權的最大威脅,精銳盡出,氣勢驚人,而洪都僅僅只有4萬守軍。此時的朱文正是一個冷靜而睿智的將軍,他動員士兵們防禦,同甘共苦,共赴難關,陳友諒一次又一次進攻,而朱文正一次又一次的打退其囂張的態勢,給予了陳友諒最為兇猛的回擊,使得其士氣大降,整整85天,城頭上城門下早已是屍體累累,鮮血遍灑,可是朱文正從沒有想過要投降,他的信念只有一個誓與城池共存亡。

洪都保衛戰,令得陳友諒大軍受挫,戰略停滯,士兵士氣大跌,為接下來的鄱陽湖大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而張士誠和陳友諒比起來,戰力上可是遜色了不少,雖然三分天下,可是朱元璋真正的對手還是漢王陳友諒,所以朱文正比起耿炳文的守衛長興的難度係數可謂是呈幾何倍數遞增。


歷史風雲天下


看了其他的答案普遍認為朱文正更強,個人不太認同,還是覺得耿炳文更強一些,因為問題是單論守城能力的,今天我們一起重新認識一下耿炳文。

我們先看一下《明史》對諸將戰功的排名:

一、徐達、常遇春

二、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

三、馮勝、傅友德、廖永忠、楊璟、胡美

四、吳良、康茂才、丁德興、耿炳文、郭英、華雲龍、韓政、仇成、張龍、吳復、周武、胡海 張赫、華高、張銓、何真

耿炳文顯然是明初開國的名將,明史列傳雖然將耿炳文放在第四個列傳中,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排名,具體記述則要更前:

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將軍達為一等。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朱文正不死,他會排在哪個位置呢?

個人認為有兩個可能性,一是徐達之前,二是李文忠之前。朱文正能夠取得怎樣的戰功全憑朱元璋安排,我們知道徐達、常遇春都加有丞相銜,而朱文正的職銜是大都督,從政治制度上講,朱文正是管理天下兵馬的最高官員。我們知道後來李文忠也當了大都督,可見只有朱元璋的至親之人才能擔任管理天下兵馬的職責,而徐達、常遇春不過是戰時出征而已。至於軍功則不一定與官位掛鉤,徐達功勞再大也不會擔任大都督的官職,這是我們應該考慮的。

為什麼要說這些呢?因為問題問的是守城能力,所以我們上述的親疏遠近就都應該拋開來講。

戰略地位與兵力部署的差異

在談論二人的守城能力時,不得不說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性質,這是我們理解二人守城能力的關鍵。

我們知道朱元璋打下江西后,命朱文正防守,《明史》稱:

及再定江西,以洪都重鎮,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莫能守,乃命文正統元帥趙得勝等鎮其地,儒士郭之章、劉仲服為參謀。

江西原本就是陳友諒的地盤,被朱元璋打下來就又隨時反攻的可能,也就是說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江西之爭是兩個政權一決高下之爭。果然,陳友諒傾國而出,想一舉消滅朱元璋,我們體會一下朱文正在整個戰爭中的關鍵作用,他是與陳軍決戰的先頭部隊,而不僅僅是守守城,朱元璋派朱文正的目的更是在於朱文正的身份,朱公子大都督親自坐鎮,防守效果自然有加成。因兵力懸殊,在整個戰役中不得不堅守南昌待援。

文正數摧其鋒,堅守八十有五日,城壞復完者數十丈。

我們知道劉基給朱元璋的策略是先陳後張,朱元璋的西線是兵力佈防的重心,而南昌作為前線重鎮,必然精兵彙集,在談論守城能力的時候,不妨想一下朱文正這位大都督手下兵馬是如何精銳。

反觀耿炳文就不同了,他與吳良負責東線防禦,吳良守江陰,耿炳文守長興。在國家戰略中,吳良和耿炳文的作用是儘量拖住張士誠的軍鋒,等待朱元璋徹底打敗陳友諒後再加強兩地的軍力。此外,陳友諒與張士誠的戰爭目的也不一樣,陳友諒是想一舉消滅朱元璋,因而其戰略重心在誘朱元璋軍隊決戰。張士誠沒有這種夢想,他比較務實,攻克一座城池就多一寸土地,因此張士誠相反對城池有更大的興趣。

耿炳文防守有多牛呢?《明史》記載:

長興為士誠必爭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士誠迄不得逞。

就四個字“戰無不勝”,張士誠10幾萬部隊咬了耿炳文十幾年愣是沒有啃下來,論專業守城,我只服耿炳文。

歷史評價上的誤區

我們當前的歷史評價是基於一些既有論斷上作出的思考。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事情,朱文正是有光環的,光環有二:

一、我們普遍認為朱文正在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二、朱文正死的冤,如果朱元璋不殺朱文正,他的功勞不可限量。

既然是這樣,帶著同情和惋惜,無形之中自然會將朱文正的能力放大,這其中就包括守城能力。

其次,耿炳文也是歷史評論的受害者,如果朱文正加的是buff,那麼耿炳文加的就是debuff,他的鍋來自“靖難之役”,因為靖難之役打得不好,所以耿炳文很多時候是被人否定的。當然,現在也有人說按耿炳文那樣穩紮穩打也行,還有人說你耿炳文就會守城不會打仗,不管怎樣,對耿炳文的評價不是帶有輕蔑之意,就是帶有稍許同情(可憐的笨小孩)。

再問一個問題,那麼歷史評論中的耿炳文是真正的耿炳文嗎?

耿炳文作為朱元璋的濠州舊人,後來官授永興衛親軍指揮使司,耿炳文可以說是朱元璋的心腹,在朱元璋打下河南以後,負責朱元璋到開封的扈從工作。我們再看一下他南征北戰的戰績:

又從常遇春取大同,克晉、冀。從大將軍徐達徵陝西,走李思齊、張思道,即鎮其地。浚涇陽洪渠十萬餘丈,民賴其利。尋拜秦王左相都督僉事。洪武三年,封長興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十四年,從大將軍出塞,破元平章乃兒不花於北黃河。十九年從潁國公傅龍德徵雲南,討平曲靖蠻。二十一年從永昌侯藍玉北征,至捕魚兒海。二十五年帥兵平陝西徽州妖人之亂。三十年以徵西將軍擒蜀寇高福興,俘三千人。

很多時候歷史機遇是無法強求的,有這些更強的宿將在,就沒有耿炳文出頭立功的機會。如果當初在長興分給耿炳文的不是七千人,而是七萬人,那麼他又何嘗不能東進攻打張士誠呢?

另外,但以守城而言,進攻的軍隊再多也沒有用,因為城池就那麼大,沒有那麼大的接戰區域讓幾十萬大軍展開,陳友諒的所謂60萬大軍也不過是輪番攻擊。兵力懸殊更大的不還有隋煬帝徵高句麗,百萬大軍同樣頓于堅城之下。因此不能以敵軍的數量反推守城的能力,袁崇煥和後金的兵力差距不大,但守城能力是真的強。


孝陵衛小校


我認為朱文正比耿炳文更勝一籌,洪都保衛戰便是證明,我先來講講洪都保衛戰: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4月,已經稱帝的陳友諒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徽安豐,江南兵力空虛之際,發兵60萬,圍困洪都。守將朱文正按朱元璋堅壁挫銳的計謀,頑強堅守,抗擊陳友諒軍。當時,洪都的城牆被攻破多處,守軍且戰且築,攻守雙方踩著屍體作戰,傷亡都很慘重。但朱文正發揮卓越的指揮才華,沉著應戰,堅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陳軍的有生力量,為朱元璋進行反攻贏得了時間。正是這場洪都保衛戰,為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這是中國較為著名的守城戰役,也是中國軍事史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


反觀耿炳文一直跟隨徐達、常遇春等人,東征西討,雖說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但在朱元璋生前,沒有獨自指揮過戰役,一直以來都是以副手的角色征戰。而且在朱元璋去世後,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討伐朱棣。不久卻兵敗真定。

所以從以上的分析,朱文正帶兵打仗的能力比耿炳文強。

以上觀點僅僅是個人分析的,如果哪裡說的不好,還望各位看官指教!


小行讀史


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勇猛善戰,隨軍渡江時,攻下集慶路。後來在洪都保衛戰中,一戰成名,盡顯其軍事天分。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領大軍六十萬,鉅艦數百艘,東征伐吳,此時朱元璋正在和張士誠作戰,無暇顧及。於是給洪都下了死命令,誓死保衛洪都,等待大軍救援,守軍將領就是朱文正,守軍僅有四萬人,洪都保衛戰打響,朱文正親率親兵,登城作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打了85天也沒打下來。陳友諒評價朱文正:朱元璋座下猛將如雲,竟然還有朱文正此等軍事奇才,若能效力於我,必定如虎添翼。最終朱元璋率二十萬大軍趕來支援,與陳友諒決一死戰,結果陳友諒戰亡,全軍覆沒,朱元璋也因此奠定了霸業基礎。


耿炳文,明朝開國將領,公元1357年奉命守衛長安州,後李伯升率軍十萬進攻長安州,當時城中守軍僅有7000人,堅守一個月,後等到救援,成功守下城池,次年,奉命守衛長興,在此堅守十年之久。此地是張士誠必爭之地,而耿炳文以寡敵眾。大小戰爭十餘次,戰無不勝。後又為建文帝平叛造反的燕王朱棣,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建文帝臨陣換將,最終燕王朱棣登上帝位。

這是二人的守城戰績,個人認為朱文正更強一些,以四萬人敵六十萬而不敗,是軍事史的著名戰例。耿炳文以七千人敵十萬大軍,其軍事能力也毋庸置疑。但是這是在朱元璋手下幾位大將的支援和干擾敵軍下完成的。我認為朱文正的含金量更高,意義更加重大。


皇帝就是朕


朱文正吧。守洪都的時候,陳友諒引大軍來攻打,各種方法都用了,連個城牆一個磚頭都搞不下來。可見能力非同凡響!而耿炳文,也是一個守城能力強的人,不然朱元璋怕他死去後手下的人造反,殺了那麼多擅長進攻的將軍,唯獨留下耿炳文這類不擅長進攻只擅長防守的。後來靖難之戰,朱允墳派他去進攻!這也使得耿炳文戰敗,並不能說明他能力差。但朱文正是在歷史上證明過自己的。也深得朱元璋器重,不然為何派他守洪都,而不是耿炳文!?


殺破狼我必逆天


朱文正這個人很是有問題,平時吧就是一個紈絝子弟。但真到了大戰在即面對十幾遍的敵人,他確沒有害怕,而是選擇堅守。而且這個平時的浮誇子弟,一下就變成了善守之將。而且他的洪都保衛戰,不要說在明朝就是在整個歷史上都算得上是頂尖的防守戰。這多少讓我覺得好像有點不是很靠譜,反正我覺的不是那麼可信。保不齊是朱重八要給自家人點甜頭也說不定。我覺得要是他的戰例是真的那他一定比耿炳文更善於守城,不過要是假的那就是耿炳文。這主要還是看他的戰例是真是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