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長泰:打響汙染攻堅戰 書寫綠色新篇章

長泰:打響汙染攻堅戰 書寫綠色新篇章

長泰縣加快人工溼地等汙水處理配套設施建設。黃冰麗/攝

今年來,長泰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國和省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全力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紮實推進富美新長泰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打響汙染防治攻堅戰

長泰縣按照黨的十九大關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部署,嚴守生態環保底線,著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大力實施“清新水域”“潔淨藍天”“清潔土壤”工程,切實改善氣質、土質、水質,持續優化縣域生態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

開展“八大攻堅戰”。今年來,長泰縣制定實施《長泰縣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把汙染防治攻堅戰分解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九龍江和廈門灣綜合治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吳田山礦山生態修復等八大攻堅戰,明確了八大攻堅戰的掛鉤縣領導、牽頭單位、責任單位和任務要求。通過細化專項工作具體方案,把任務分解到具體部門、責任下壓到具體幹部、進度明確到具體時間節點,確保攻堅戰2018年有實質性突破、2019年取得階段性成果、2020年實現總體目標。同時,下發《長泰縣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責任清單》,全面落實掛圖作戰、倒逼進度,對標問題清單,倒排時間節點,全力推進6方面47個突出生態問題整改工作,持續推進工業汙水、生活汙水、畜禽養殖汙水“三大整治”,推進縣城區生活汙水雨汙分流系統建設,落實生豬養殖反彈和養鴨場汙染治理,加快生活汙水收集處理步伐,從源頭上整治汙染,持續改善水域環境。

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推進全民綜合治水,認真落實“河長制”,著力解決流域環境問題,清淤整治龍津溪沿線主要高排渠6條、低排渠5條、入河口56個,加快鄉鎮(場、區、辦事處)汙水管網建設、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工業汙染源治理,督促企業落實環保主體責任,重點檢查企業廢水治理設施運行、數據在線監控、總排口出水水質感官、藥劑添加及臺賬建立等。7月,累計出動執法檢查120人次,檢查涉水企業39家次,責令重點汙染企業停產整頓,依法嚴厲打擊偷排偷放違法行為,共處罰款20萬元。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巡查監管,實施“3+2”巡查制度,落實巡查責任、巡查人員、巡查制度和巡查方案,重點排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汙染源和風險源狀況。加強養殖業汙染防治,全縣共整治關閉生豬反彈172戶,削減生豬1.26萬頭;關閉牛蛙反彈6戶共33.2畝;關閉8家養鴨場,清欄10.3萬羽。今年8月開始實施縣城區管網及道路改造二期工程,計劃投資1.5億元,完成對建設南路、京元路等6條4.6公里道路雨、汙管網改造。

延展“生態+產業”效益

長泰縣牢固樹立以“生態+”助推產業升級的新發展理念,探索“四生融合”模式,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致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發展集群生態工業。持續開展“工業園區二次創業”,嚴格執行項目、總量、空間“三位一體”環境准入制,繼續推行工業項目聯合會審制度,加快完善提升文體用品、光電照明、造紙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鏈條,引進培育一批耗能低、效益高的優質企業,打造形成環縣城綠色循環工業帶,推動產業規模由小向大轉變、產業佈局由散向聚轉變、產業層次由低向高轉變。

培育精緻生態農業。深化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運用舊村土地復墾、土地綜合治理、流域水環境整治等措施,推進“現代農業+互聯網”發展,推動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農民創業園等規劃建設,加快建設陳巷、巖溪、坂裡等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發展時尚農業、樂活農業、休閒農業、藝農生活,培育好種、好看、好玩、好賣、好賺“五好”新業態,使生產過程成為看點、生活提質成為亮點、生態環境成為景點、生意發展成為增收點,使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打造全域生態旅遊。持續推進“旅遊二次創業”,大力實施服務業提升戰略,加快生態旅遊、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文化創意、健康服務等新業態蓬勃發展,促進田園風光遊、古村民宿遊和溫泉度假遊等特色項目成為旅遊新熱點,加快建設古琴小鎮、海峽金谷金融小鎮、樂動谷小鎮等特色小鎮,深化全國首批APEC低碳示範城鎮、福建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鄉(鎮)等探索實踐,打造閩臺鄉村旅遊試驗基地,推進生態與現代服務業在更高層面上的有機融合。

構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長泰縣加快探索構建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全民行動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著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內在驅動力,營造“同住長泰一方,共建美麗家園”的社會氛圍。

落實黨政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職責規定、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考核等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等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委、政府的績效考核,打造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引領全社會樹立生態意識、公德意識、文明意識,倡導愛護自然、崇尚節約、遵章守紀的良好社會風尚,引導市民從衣、食、住、行等身邊小事做起,讓綠色生活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加強正面宣傳。積極宣傳生態文明正能量,利用微博、微信等現代化傳播手段,迅速興起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熱潮,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和長期性、艱鉅性,全面加強生態文明意識、理念的教育和培養,將相關內容納入幹部培訓、中小學課程、企業教育之中,大力弘揚生態文化,營造全民共建的良好社會風氣。

發動群眾參與。進一步增強基層組織、群眾組織的生態自治功能,提升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全縣40名縣、鄉河長,343名河長制義務監督員、河道專管員、生態護林員及環保網格員等“四大員”,500多名“巾幗護河隊”“校園河長”等志願者,以及黨政機關幹部、中小學生、社會大眾的共建熱情,將公眾參與監督管理的行動組織好、引導好,促進政府管理與公民參與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營造人人支持、人人參與、人人監督的濃厚氛圍。 ⊙葉江彬林少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