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位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由於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
康百萬莊園是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傳人康紹敬建造的府邸,康氏家族前後十二代人在這個莊園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國三個時期,共計400餘年,莊園也從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頂。
康百萬莊園庭院建築基本屬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以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各類磚雕、木雕、石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莊園建築以寨上主宅區為核心,向寨下其他區域以扇面形式展開,建成功能不同、形式各異的群體院落。
深宅大院、重脊高簷、垂花門樓、間或以假山、曲廊的“障景”法作點綴,達到移步換景的藝術效果,一派庭院深深的幽雅與寧靜。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築的特點。
康百萬莊園的歷史故事
明朝初期洪武年間,康家先祖在鞏縣(今鞏義)康店鎮洛河邊安家。為解決溫飽,康家先祖在洛河岸邊開了一個小飯館。寒來暑往,小店逐漸成為河洛一帶知名的客棧。後來,客棧所在地被稱為“康家店”。
到了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傳人康紹敬時期,康紹敬讀書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縣境內)驛丞,後晉升為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大使。康紹敬在地方水陸交通、鹽業和稅務等方面擔任要職。
到了清朝時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際,通過各種手段取得了長達十年與布匹有關的軍需品訂單,在這之前康家還壟斷了陝西的布市。同時,康氏家族又靠造船業發財、靠土地致富,人稱“百萬富翁”。
經過康家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小小的“康家店”變成了一座佔地240餘畝、包含19部分的龐大莊園。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靠崖築窯洞,四周修寨牆,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於一體,有33個庭院、53座樓房、73孔窯洞及房舍1300多間,庭院建築為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兼具園林藝術和宮廷藝術特色。繁盛時期,莊園內的磚廠、木材廠、造船廠人來人往,康家主人足不出戶便可滿足一切生活所需。
清朝(公元1790年-1820年)時期,康家已經是富甲一方,方圓幾十裡都是康家的田地。隨著家族財富的積累,康家在原有莊園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將房舍增加到了山頂,從而構成了這個具有中世紀風格的城堡。康百萬莊園”是一座與外界隔絕的磚石結構的城堡型建築,其圍牆環繞山腰一週。
晚清時期,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攜帶光緒於次年逃離北京前往西安,後又返京,路過鞏義康店鎮時,被稱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櫃“康鴻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資一百萬銀兩,慈禧太后一句“沒成想,這山溝裡還有百萬之家。”被廣為流傳,並賜其為“康百萬”的封號,“康百萬”成了這個莊園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統稱,因此康家的莊園便成了康百萬莊園,名揚天下。
196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比山西喬家大院大19倍。2005年被授予國家AAAA旅遊景區。
康百萬莊園與劉氏莊園、牟氏莊園,並稱全國三大莊園。與山西晉中喬家大院、河南安陽馬氏莊園並稱“中原三大官宅”,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築典範。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投稿(私信)。
閱讀更多 古建家園官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