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在這個2020年漫長的大長假中

吃飯、睡覺、刷劇

成了必不可少的居家三件套

而在漫長的“宅家抗疫戰”中

大部分人除了長肉一無所獲!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宅,意味著腳步要停下來

但是,學習和思考可不能停下

今天小遊給大家帶來了咱們汶川

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趕緊一起來欣賞汶川的非物質文化盛宴

感受汶川羌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0.1『 羌族莎朗 』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莎朗--最具羌族特色的圓圈群舞,羌語稱"跳莎朗",原為羌語北方言詞彙,意為"唱起來、跳起來"。男外女內,環篝火而列,且歌且舞且旋移,甩手搖肩,身體俯仰,腳步騰躍,舞風樸拙粗獷。

羌族莎朗是典型的歌舞一體的少數民族藝術形式,是汶川羌族人民慶賀、娛樂的重要手段,在羌族及其周邊地區和涉羌地區廣為流傳。無論是喜事、憂事,無論是田間地頭、院壩堂屋,莎朗之於羌族猶鹽巴之於臘肉。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羌族莎朗除了繼續承載民族的傳統,更發展成為現代人強身健體、促進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宅在家裡,閒時和家人一起跳一支熱情的莎朗,不僅可以愉悅心情,還可以很好地鍛鍊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02.『 羊皮鼓舞 』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羊皮鼓舞在羌語中稱為"莫恩納莎"、"莫爾達沙"或"布滋拉",是"釋比"在法事活動中跳的一種祭祀舞蹈,又稱"跳經",是羌族祭祀活動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鮮明的羌族文化特色。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隨著時間推移,羊皮鼓舞逐漸演變成了民間舞蹈,民間在表演羊皮鼓舞時,形式更為自由,舞蹈語言也更為豐富。它生動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內心世界。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羊皮鼓舞是羌族"釋比"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果說羌族歌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那麼咚咚咚的“羊皮鼓舞”便是一部經典的史詩!

03.『羌繡 』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汶川縣素來有著“羌繡之鄉”的美譽,在汶川各地,隨處可見穿著民族服裝的羌族人,他們衣服上漂亮的圖案,大多為手工刺繡,這些刺繡在羌族的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羌繡多采用幾何花紋處理手法,線條粗壯,構圖飽滿,形象生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羌族刺繡是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匠心創造的藝術,根植於羌族古老的歷史文化中,承載著底蘊深厚的羌族文化。早在2008年,羌繡就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要說宅家裡汶川非遺最受歡迎的項目,羌繡說是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大家正好可以趁這段時間繡一幅羌繡、做一身衣裳、刺一雙云云鞋,既可以解悶,也可以培養耐心與修養。

04.『 肩鈴舞 』.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肩鈴是原始古代祭祀時巫師用的一種道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肩鈴已成為勞動之餘的一種娛樂項目。

羌族姑娘肩上繫著銅製或木質肩鈴,每至勞動之餘,便以甩肩鈴為樂,後形成一種特別的舞蹈——肩鈴舞。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肩鈴舞所用的肩鈴花是參考汶川號稱植物界的大熊貓—珙桐花製作而成,花蕊是一串小鈴鐺。

汶川肩鈴舞靈活婉轉,形態優美,極具羌族特色,還登上過《天天向上》、《直播春晚》等節目,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宅在家裡,肩鈴舞也要跳起來!一曲肩鈴舞不僅可以鍛鍊身體,展現羌族傳統舞蹈魅力,據說,還能有效地預防肩周炎哦~

05.『 羌族口弦 』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羌族口弦,是羌民族在長期生產勞動、勞作歇氣時,羌族婦女邊歇邊搓麻繩中發明的一種民間樂器。用當地的7月竹製成,音色獨特,深受羌族婦女的喜愛

羌族口弦一般長10餘釐米,由金竹製成,兩頭各鑿小孔,置簧片穿麻線,以氣鼓簧,線動簧顫,其聲清雅,嫋嫋不絕,可做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宅在家裡,口弦製作學起來!做一支好口弦送給你喜歡的人,聽她為你吹奏一首《羌家小夥好聰明》,是不是想想都非常浪漫呢~

06.『 羌笛 』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是我國古老的單簧氣鳴樂器,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最為古老的中國傳統樂器之一,其演奏及製作技藝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笛主要用於獨奏,有十餘首古老的曲牌,樂曲內容相當廣泛,主要是傳達羌族人的思念嚮往之情。如今走進汶川,羌笛依然在群山與峽谷之間悠然迴盪。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宅家期間,我們可以跟著家裡的老人,學做一支羌笛,學吹一首古老的曲牌,為家鄉非遺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07.『羌族嗩吶 』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髮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汶川非遺可不止這些呢~

還有川西北民歌、砸酒、麻布製作、

羌族鑼鼓、推杆、羌陶、羌樂、羌婚、

羌年、大土司黑茶等非遺項目

汶川非遺

汶川縣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省級9項、州級40項、縣級4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3人、省級12人、州級7人、縣級108人。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非遺文化是汶川最燦爛的印記,

它展示著一個民族、一片土地千年來的璀璨,

這些珍貴的文化,

需要我們每個人汶川去保護、去傳承!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既然我們現在都還宅在家裡,

不如讓汶川非遺文化陪你度過這個漫長的假期!

比起看劇、刷抖音

做一隻精緻的口弦、吹一曲婉轉的羌笛

跳一跳莎朗舞、肩鈴舞蹈

繡一繡衣裳、云云鞋

也不失為一種靜心、養神、陶冶情操的選擇!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宅家裡,多多鑽研汶川非遺文化,

解禁後,

你我都是汶川非遺傳承人!

(今日份小互動:宅在家,大家在幹嘛?)

點擊!開啟汶川“宅”家新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