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背後的三種焦慮

據我觀察,這三者的主動傳播者中,有不少歐美樂迷,他們在自發傳播三者的過程中,帶有一種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強烈鄙夷。

社交網絡上永遠不缺話題,就在大家都覺得土創可能就這樣悄無聲息的flop到底的時候,“王菊熱”莫名其妙爆發了。

最初get到王菊,是因為微博大V十七的一句話。TA在微博上給我評論說,給菊姐投票好嗎?我當時看得一頭霧水。

後來才知道,菊姐就是鋪天蓋地的王菊。表面上,我一直刻意保持“菊”離,微博上幾乎沒有參與相關話題的討論,是一個的名副其實的“菊外人”,但私底下,我還是通過一些報道大致瞭解了一下來龍去脈。

從三聲等媒體的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王菊熱”是一次自發性的“網絡病毒傳播”,從同志社群開始,逐漸蔓延到全網。

因為我也做過社會化營銷,我相信王菊公司說的,他們沒有那麼多成本製造那麼大規模的傳播效果,實際上,就算有足夠成本,要想做出那麼“成功”的社會化營銷,也得靠運氣。

反正,王菊命好就對了。其他選手,比如有平臺背景的,獲得那麼多資源來造勢,全都敗給一個“菊”字。

不過,我覺得,提到王菊,就不得不提一下3unshine,我認為兩者之間是有一定聯繫的。就我對於土創開播以來的各種話題觀察看,從某種角度上看,王菊熱的背後,跟3unshine有一定關係,我認為部分網民把對於3unshine的“熱情”轉嫁到了王菊身上,而這種“熱情”甚至可以追溯到龐麥郎。

從傳播的角度看,與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相關的網友行為是有共同點的。

約拿·伯傑(Jonah Berger)和凱薩琳·米爾科曼(Katherine Milkman)兩位專家在《紐約時報》上發表過一篇研究文章,總結出人傳播內容的兩個重要傾向:

1.人們傾向於分享積極的故事,這裡的“積極”,指的是是驚訝的、有趣的和實用性的。

2.人們傾向於傳播能喚醒他們情緒的內容,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憤怒或焦慮)。

對應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三者的病毒性傳播背後,網友主動傳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網友之所以會選擇主動傳播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完全可以用上面兩個傾向來解釋。

以龐麥郎為例。我最初知道龐麥郎,是因為一個女同事,她的審美觀是非常朋克的,常年混北京的朋克酒吧School,她有一天問我,有沒有聽過龐麥郎,我覺得好牛啊。(是認真的分享,絕非反諷)

從她的分享可以看出,龐麥郎對於她來說,是“積極”的,這也是很多網友的反應。

3unshine也是。微博上的幾位音樂大V,@耳帝、 @呆若木一 和 @音樂車禍現場 不約而同的先後對3unshine表示過讚賞。從文字上看,表達都是積極的。比如耳帝就表示“我從不掩飾我對3unshine的喜愛。”

王菊的網友反饋更加積極,而且,相對而言,她是三者中爭議最小的。

我認為是“積極”促成了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在網絡上的話題性,但這種“積極”背後,也暗藏了網友對於中國音樂的一些“焦慮”。(當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但我只聊音樂)

個性缺失

在對於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的評價中,“個性”是最常見的一點。

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背後的三種焦慮

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背後的三種焦慮

上面截取了普通網友的評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網民來說,他們對於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有“個性”——跟所屬群體的格格不入。

這種“格格不入”反映出來的,則是似乎在三者的積極傳播者看來,中國歌手整體上缺乏獨特的個性。正因為別人沒有個性,作為傳播主體的“我”才會覺得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有個性。如果別人都很有個性,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的“個性”當然就沒那麼明顯了。

請注意,本文分析的是網友行為,而不是樂壇現狀。可能很多粉絲都會覺得,我愛豆也很有個性啊,可能很多小眾樂迷會覺得,中國有很多很有個性的獨立歌手啊,沒錯,我喜歡的音樂人比如白水、李星宇、小老虎、阿肆等都很有個性,但網友所認知的“個性”,跟音樂個性,未必是一回事。

你當然可以認為龐麥郎或3unshine並不是真的有個性,但你不可否認所謂“個性”在兩者的社會化傳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參與自發傳播的網友確實認為他們很有個性。

到底中國音樂人是不是真的缺乏個性,這個問題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以後有機會再討論。

審美停滯

從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的社會化傳播中,我們可以看到,帶動三者傳播的相關作品,都不是傳統的華語流行歌,都帶有鮮明的歐美流行音樂背景。

據我觀察,這三者的主動傳播者中,有不少歐美樂迷,他們在自發傳播三者的過程中,帶有一種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強烈鄙夷。

來看看 @音樂車禍現場 對於3unshine歌曲《朵拉》的評價。

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背後的三種焦慮

這種評價在3unshine的傳播過程中可以說具有一定典型性,“高級”是網友分享3unshine作品的過程中常見的詞彙。

而在王菊身上,最常見的詞彙是DIVA,由此可以看出傳播者的審美傾向。

無論是高級還是DIVA,都網友有意無意的做“比較”:“高級”本身就是比較性的詞彙,有低才會有高,而DIVA雖然貌似中性,但作為一個英文詞彙,帶著天然的“優越感”。

“優越感”部分反映了網民對於中國音樂審美的態度。

翻看3unshine或王菊的支持者微博,我們可以看到,在他們看來,很多人都把3unshine或王菊放在“土味”的對立面。

在音樂領域,“土味”是網友對國人音樂審美的一種“嘲諷”,嘲諷者大都是歐美樂迷,這種嘲諷,單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嘲諷者對於中國音樂審美的不滿,這也成為他們主動傳播3unshine和王菊動力,並藉此來宣洩個人情緒。

跟上一段一樣,這裡的所謂“停滯”是網友行為折射出來的“停滯”,到底國人音樂審美是不是真的停滯,待議。

身份認同

本文開頭曾經提到,“王菊熱”是從同志社群開始滋生並蔓延的,在王菊話題的擴散過程中,同志群體成為重要推動力。

在龐麥郎、3unshine和王菊的話題傳播過程中,“身份認同”涉及多個群體。有小眾音樂愛好者、有亞文化愛好者、有歐美音樂愛好者,當然也包括同志群體。

這些群體,面臨著同樣的一個問題:一直被限制在社會文化發展的邊緣,沒有獲得足夠的認同——所謂“足夠”並不是說大眾化,而是正常化。

同志就不用多說了,作為一個朋克愛好者,那麼多年來,我能感受到的是這個社會仍然更多把“朋克”視為異類。

長期的“邊緣化”,必然會讓邊緣群體心中產生更多壓抑感,並促使他們尋求“合理化的宣洩”,比如王菊。

宣洩的過程中,又帶動族群內部“身份認同”的不斷強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