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一點通
二戰期間,美國擁有一百多艘航母。其中所指的航母,相當一部分叫做護航航母,如“卡薩布蘭卡級”,達到50艘。先來分解這句話的幾個關鍵元素:
1、為何這麼多的背景:自從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總統正式對日本宣戰,放棄了中立的立場。動員全國工業體系,生產武器裝備。僅用一年的時間生產出了,上述所說的50艘“卡薩布蘭卡級”航母,其排水量還小過輕型航母。2、何為護航航母。護航航母一般由民用商船上面增加一層甲板,改裝而成。因此,其作戰效能,較之軍用航母,各項參數都不是一個級別的。
(1)發動機功率小,航速較慢;
(2)採用民用標準的材料,皮薄餡大,防護差。
(3)島式上層建築要袖珍很多,決定了防空、預警能力很差。
如此,護航航母一般不具備單獨作戰能力,屬於“僚機”,主要配合航母戰鬥群,跟在大部隊後面,有時候還得兼職運輸任務。
現代的航母分為:輕型航母、中型航母、重型航母。現在美國服役的兩級11艘核動力航母,排水量都在10萬噸級左右,便屬於重型航母的範疇。至於數量為什麼縮水那麼多。1、國際環境變了。既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環境,也不是北約與華約對峙的冷戰時期。此時作為“假想敵”的蘇聯也解體了,繼承的俄羅斯實力難以為繼,美國不需要擁有大數量級別的航母,維持這個局面。
2、科技含量高。自從1951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服役以後。看準核動力自持力的美國人,將核動力移植到航母上。1961年便誕生了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在此基礎上,美國人又發展出了新一級“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兩級共計11艘,加一次核燃料便可以航行13年。
據此一例,說明“尼米茲”級自持力。二號艦艾森豪威爾號,接替返場維修的一號艦“尼米茲”號,執行任務,不想“尼米茲”號一去不復返,坑了艾森豪威爾號,令其在海上漂了長達231天,可見自持力之強。
核動力航母因為不用攜帶大量燃油,也可以騰出更大空間,攜帶更多作戰飛機,改善生活居住條件。常規動力航母因沒辦法攜帶更多淡水,沖涼也是被限制的,核動力航母則不用擔心。核動力航母也不用像常規動力那樣,每隔一兩年便要進廠維護。
3、費用高昂。航母的作用便在於,它是一座海上移動的機場,“尼米茲”級甲板面積有三個足球場大,高度有30層樓。可以攜帶70多架各類作戰飛機。過大的目標,也成為了敵方的主要打擊目標。
美國的“尼米茲”級,通常以航母戰鬥群出現,需要加以巡洋艦、驅逐艦、補給艦、核動力潛艇配套,起到保護航母的作用。
僅1977年服役“尼米茲”級,二號艦艾森豪威爾號便價值20億美金,即使停在港口,其日常費用也得100萬美金,是名副其實的“吞金獸”。搭載的戰鬥機F-18E/F單價也在7000萬美金上下,“御用”的AIM-120中距間空空導彈,單價40萬美金。加上為其配備的宙斯盾驅逐艦、巡洋艦、核動力潛艇等作戰艦艇,整個航母戰鬥群造價在500億美金左右。
如此,作戰效能的提高,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費用的大幅提升,是戰後美國航母數量只有11艘的原因。護航航母、重型航母,雖然都叫航母,實則是同名而不同“命”,不是一個概念。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1776年,美國成立,到現在也就二百多年的歷史。美國之所以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其實與兩次世界大戰有著直接的關係,美國正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的。
二戰期間,美國擁有航空母艦151艘,可是到了今天美國僅有11艘航空母艦,為什麼美國越來越強大,但是航空母艦的數量卻越來越少了?
第一,11艘航空母艦足夠應對全球局勢變化,沒有必要再耗資多建。
(杜魯門號)
其實美國發展航空母艦的道理,和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發展核武器的道理是一樣的。就拿原子彈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擁有的原子彈足夠毀滅半個地球了,那麼他還會在花費鉅額製造原子彈嗎?
美國的航空母艦也是同樣的道理,美國的11艘航空母艦,足以應對目前的全球局勢,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沒有航母,就算是有航母的國家,也無法與美國抗衡。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擁有11艘航母的價值和擁有110艘航母的價值是一樣的,所以他們不會花費大量金額去再建同樣水平的航母。
第二,航母不在多,而在精。
(遼寧艦)
雖然二戰時美國就已經擁有一百多艘航母了,但是那時的航母水平,可能還比不上現在的一個普通艦艇。
就算你擁有一百艘粗製濫造,並不先進的航母,那又有什麼用呢?美國目前需要的是更加先進的航母,需要的是提升航母的質量,而不是增加航母的數量。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各國競爭十分激烈,如果美國只追求航母的數量,而不提升航母的技術含量,那很可能,就會有其他國家超越它。所以美國現在是把精力集中在了新型航母的研究上,而不是一味建造和已有航母一樣的航空母艦。
第三,如今航母成本比二戰時高千倍,且戰時與和平時期不同。
現在航母的水平是比以前高了,高水平也就意味著高投入。現在修建一艘航母需要的成本也比以前高多了,如果美國還建造一百多艘航母,那麼恐怕會增加美國民眾的負擔。
再者,二戰時是戰亂年代,面對世界大戰,自然軍隊要比較強一些,不然拿什麼來保家衛國。美國當時為了應對戰亂,維持內部和平,需要一百多艘航母。而如今是和平年代,雖然也需要航母,但是不需要那麼多了,有十幾艘,足夠維持和平穩定了。
其實航母並不是說造就造的,所以不同的時期,美國的航母數量也會不同。
斯幽說歷史
從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國共建成下水的航母具體數量如下:
“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22艘;
“中途島級”艦隊航母2艘;
“獨立級”輕型航母9艘;
“塞班級輕型航”母1艘;
“博格級”護航航母45艘;
“康門斯門特灘級”護航航母18艘;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50艘。
以上共有重型的艦隊航母24艘、輕型航母10艘、護航航母113艘,總計147艘。
艦隊級航母一般是指二戰中美軍相對於護航航母提出的,正如美軍的艦隊級驅逐艦和護航驅逐艦之分。相對於護航航母來說,艦隊級航母噸位大,載機多,航速快,是海軍航空兵進行海空大戰的主力.一支多艘航母的艦隊能令美軍無論任何時候都能確保兩艘可隨時出海,同時保持維護、訓練和海上執行任務的良性循環。
護航航母最大的特點就是小,一般就是平的飛行甲板,島式上層建築比起常規航母而言要袖珍很多。 護航航空母艦一般是由商船改裝而來,因此屬於更為小型的航母,用於為商船護航。它們一般是在運輸船隊前方展開,用艦載機偵察、攻擊潛艇,或引導水面艦只實施攻擊。護航航空母艦除護航外,還時常擔負運輸船的角色。
輕型航空母艦也稱為 輕型艦隊母艦是比常規航空母艦小的航母。雖然各國定義略有不同,它一般排水量是艦隊艦母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但是一般輕型航母被認為和艦隊航母有同樣的高速度,而 護航航空母艦因為低速只是用來保護艦隊或是兩棲艦隊。
由上總結我們可以知道,除了24艘重型艦隊航母是專門製造的航母以外,其他123艘各型航母其實多是由商船或其他戰鬥船隻改造而來,建築難度比正規航母小太多。而且當時是世界大戰,整個美國都得開足馬力,一切為戰爭服務!再說,這些航母只需要顧著打仗,後期維護什麼的可以不用考慮。當不顧一切只為勝利的時候,像這種三年造一百多艘航母的奇蹟就會出現了!
而當今世界,雖然美國滿世界打仗,但是他打的都是一些小國,兩三個航空母艦群就可以堵死一個國家。而且現在的航母早已不是以前的那種小航母,現在的戰鬥機也無法在以前那種航母上起降!像美國的福特級,核動力,滿載排水量10萬噸,可載艦載機75架!這樣的航母,是不可能三年造一百多艘的。就算造了,光維護,也能把美國吃窮了!
我是小炮,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可以加我關注!
辰哥嘚吧嘚
航母被稱為大國重器,也是一個國家大國地位的象徵。現在許多大國都努力發展航母艦隊,同時更加註意發展本國的國產航母。號稱“南亞大國”的印度做夢都想擁有屬於自己的航母。印度為了擁有航母,被俄羅斯宰了一刀又一刀。印度在國內造船技術並不成熟的情況下,強行上馬國產航母。我國引進第一艘航空母艦之後,也抓緊建造國產航母。目前國產航母已經接近服役。各國大力發展航母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世界上航母總數量並不多。現在世界上的航母總量也就是二十多艘。其中美國就佔據了其中十一艘。
美國十一艘航母佔據世界航母一半左右,在航母領域已經佔據絕對優勢。但是美國和自己相比,航母數量卻在下降,而且是大大下降。二戰時期美國航母曾經達到了一百多艘,佔據世界航母的一大半。除此之外,戰爭期間美國還送給英國三十多艘航母。為什麼現在美國卻只有十一艘航母呢?
二戰期間,當時的國際情況是世界大戰。各國都開足了馬力發展軍工,不光美國傾全國之力製造各種軍事武器,其餘各國也都不敢落後。德國在本土和佔領區晝夜不停地生產軍備,蘇聯幾乎全民生產武器,日本也是傾盡所能。當然所有國家中,美國軍工生產能力最強。美國在二戰期間不僅生產了一百多艘航母,還有生產八萬輛坦克和幾十萬架飛機,其餘的槍支彈藥更是不計其數。二戰期間美軍人數達到了一千多萬。戰爭期間的軍隊規模自然不是和平年代可以比擬,更何況是二戰這樣的世界規模大戰。當時蘇軍人數也達到了一千多萬,生產作戰坦克十萬輛,僅西伯利亞兵工廠月產坦克達到兩千多輛,生產作戰飛機十幾萬架。二戰過後,幾乎所有國家都無一例外地開始裁軍。美國更是大規模削減軍隊規模。到目前為止,美國現役軍人也就是一百多萬,航母數量也下降到十一艘也是正常情況。二戰期間英國也有幾十艘航空母艦,現在也僅有一艘現役航母。
和平年代,航母的需求數量大大降低,需要航母發揮的作用點也發生相應的變化。現代航母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和對方的航母進行直接戰爭,而是用航母艦隊起到一種威懾作用。在世界總航母數量下降的情況下,美國的航母數量依然佔據一半左右,世界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航母艦隊可以和美國抗衡,美國就沒有必要在保持那麼多航母。美國現有航母足以震懾其他國家,也足以維護美國的海洋利益。
二戰期間美國雖然建造了一百多艘航母,但是這些航空母艦的質量和規模卻不敢恭維。這些航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輕型航空母艦,排水噸位在一萬多。相當一部分航母不是直接建造,而是通過大型戰列艦改造而成,甚至還有一些航母通過商船改造而成。所以這些航母的質量和作戰能力遠遠比不上現代航母。現在美國雖然只有十一艘航母,這十一艘都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母。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排水量已經達到了十萬噸級,福特級航空母艦排水量達到了十一萬噸。美國的十一艘航母全部都是核動力航母。如此龐大的排水量絕非當時的小航母可以比擬。如果當時美國也能生產出如此規模的航母,根本不需要製造一百多艘航母。當時製造航母的理念是以數量取勝,現在則是以質量取勝。
航母既是大國重器,同時也是燒錢重器。航母這個龐然大物不是所有國家都可以玩的,必須有充足的國力和財力才能玩得起航母。俄羅斯送給印度一艘航母,僅改裝費用就訛了印度近30億美元。美國布什號航母的造價達到了62億美元,這還是十幾年前的造價。現在美國福特級航母的造價已經飆升到150億美元。這還只是航母的造價。航母不可能單獨使用,還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驅逐艦、巡洋艦、艦載飛機等。一艘航母上面可以搭載大概一百架飛機,一架F22的造價大概是1.5億美元。以福特級航空母艦為例,一個航母編隊的造價可能要在300億—500億美元。這還只是航母編隊的造價,航母每年還需要維護費用。造價50億美元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全壽命費用達到了400多億美元。如果再加上其他船隻和飛機的維護費用,一艘航母的花費則更高。如果以這樣的燒金情況看,美國能供養十一個航母編隊已經非常不容易。以美國現在綜合實力絕對不可能供養一百多個航母編隊。
依稀說史
二戰時美軍有100餘艘航母,為何現在只有10餘艘航母?
美國現在的航母與二戰時期美國的航母差了好幾代,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可以說現在一艘航母的戰力完成能夠碾壓二戰時十艘航母。
美國在役的航母全部都是核動力,完全具體全球航行,全球打擊的能力,而二戰時期航母的動力還處在柴油動力,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級量;
美國在役航母全部都是10萬噸級別的大型航母,而在二戰時期,美國航母其中大部份還是一兩萬噸的微型航母,可以說現在一艘的噸位可以頂過去六七艘的存在;
美國最新一級福特級核動力航母的造價近140億美元,而二戰時期一艘大型航母的造價也用不了1億美元,價格差距在百倍以上,要是美國來個百來艘福特級航母,以美帝的身價也養不起啊;
二戰之所以造如此多的航母,那是戰爭需要,而現在全世界大體是和平的,因此美國也就沒必要搞出百艘航母了,夠用就行,要是造一堆放那裡,即燒錢又佔地,還會讓其它國家擔心害怕美國是不是要統一地球,到時免不了一堆的麻煩。
奮鬥的路上
主要三個原因:
第一,生存現狀不同。目前和平與發展還是世界主流和常態。戰爭狀態下,國家和民族存亡的非常時期,政府會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生存大局不記代價將大多數財政支出投入到軍事方面。如果錢不夠,發行債券,賣地賣資源都很正常。因為如果輸了,那就是一無所有,甚至亡國滅種。
第二,建造和維護成本考慮。
建造成本。以美國為例,原來十億美元可以建造四艘航母,現在是一百多億建一艘“福特”級航母。現在的航母的艦體成本所佔總體成本的比例非常低。大頭全在電子設備,雷達設備,武器裝備上。
而且,現代戰爭中,一艘航母出去只能是標靶,必須是多種艦船配合的航母戰鬥群才有威懾力和戰爭力。
維護。戰艦航母在戰爭時期是攻城掠地的大殺器,但在和平時期就是真正的吞金獸,我國的遼寧號航母一直用重油作為主要燃料的主要原因就是維護和消耗成本較低。二戰結束以後,主要參戰國的軍隊,比如說大英帝國海軍在二戰結束的時候,英國依舊有著十多艘戰列艦,幾十艘航空母艦,一大群的重巡洋艦,輕巡洋艦驅逐艦等。戰爭結束以後,全部拆解。就這樣也改變不了其世界第一的位置被美國所取代的厄運。
第三個,就是戰爭形式的改變。
現代戰爭強調,快速飽和,不對勻攻擊。隨著大國洲際導彈和核潛艇數量不斷增加,巡航導彈和魚雷仍然是對航空母艦最具威脅的武器。小國或不具備擁有和發展航母的國家大力發展導彈可以對大國航母起到很好的戰略威懾作用,而且性價比相對較高。
偶艾笑
當今世界上擁有航母的國家,有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印度和泰國,而擁有雙航母的國家,那就屈指可數了。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航空母艦主要使用全通式飛行甲板,艦載機不能同時進行起飛和著艦作業,這意味著在戰鬥中,單艘航空母艦每一次回收大隊艦載機都是一場危險的賭博——一旦此時出現大隊敵機來襲,航母除了依靠空中的警戒戰機,就只能寄希望於少有準頭的高炮和本艦笨拙的規避動作。而兩艘或者更多的航母就不容易出現這樣的風險,可以錯開收放戰機的時間從而相互掩護。正是因此,早期的航母使用國在擺脫了最初航母單一的狀態之後,很快就開始成對使用。在這其中,日本航母的使用最為典型,其大型艦隊航母成對配置變成航空戰隊,作為海戰航空力量的基本作戰單位使用。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偷襲珍珠港這樣集中三個航空戰隊的大規模作戰。但是日本只注重集中航母的攻擊優勢,忽略了互相掩護的重要性,使得其高度集中的航母主力在中途島戰役中集體陷入“換彈“悲劇,最後被美軍一網打盡。 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斜角甲板航母的出現,航母同時起飛和著陸艦載機成為可能,兩兩編制作戰的需求也不復存在。加上戰後各國航母數量減少,單航母戰鬥群又成了作戰的主流。不過因為冷戰的高壓態勢,在一些危險海域,以美國為代表的海軍強國依然會組成雙航母甚至三航母戰鬥群,以集結更多護衛艦艇對抗空襲或潛艇的襲擊。 根據方程,被護航船隻成幾何倍數增加時,所需要的防衛長度卻只成倍數增加,這樣就意味著雙航母戰鬥群護航密度實際提高了40%,三航母戰鬥群的密度更大,也更安全。冷戰結束後,這樣的多航母戰鬥群卻越來越少了,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海軍航母數量的減少。隨著美國航母從冷戰時期的15艘減少至11艘,美國航母的值班排序工作就越加複雜。為了滿足全球部署的需求,美軍不僅要求海外部署的艦隊一般只配一艘航母,還要求每艘航母在海外部署中巡航多個海外地區。數量不足的情況下,美軍自然無心管理所謂的質量問題,單航母戰鬥群和單航母打擊大隊也就成了當代航母行動的常見形態。“雙航母”形態也自然就成了罕見的強力戰鬥群”。
歷史說的樂樂
二戰時期,美國為了奪回太平洋批量生產航母,先後足足生產了115艘航母,完全超過了其他國家,但現在卻只剩下十艘尼米茲級和一艘福特級,這是什麼原因呢?
從歷史的角度,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暫時奪得了太平洋的控制權,嚴重威脅了美國的安全,這一下把美國的戰爭潛力全都激發了出來,全國的工業體制轉為戰時體制,不計成本的生產軍艦等武器裝備,在研發上同樣花費巨大。
二戰時期的航母平均排水量與現在相比很小,當時很多大小合適的商船和郵輪都被直接改造成航母使用,·再有就是卡薩布蘭卡級航空母艦,這是一款專門為護航任務研製的航空母艦,排水量不高,只有不到一萬噸,美國各大船廠開足馬力,一年就造了50艘這種類型的航空母艦,期間更是做出了76天造一艘航母的壯舉。
所以100多艘航母是這樣算出來的,戰爭結束了,這些航母的作用也就沒有了。這些航母如果拿到現在,先進的噴氣式艦載機都無法在上面起飛,一艘現代的驅逐艦都能把它打的落花流水,
他們已經隨著科技的發展被淘汰了。那麼為什麼美國不再建造一百多艘呢?答案顯而易見,美國已經沒有必要再建造更多的航母了,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威脅到美國海軍世界第一的寶座。和平時期也不會有人支持政府花那麼多錢去擴充軍力,現在只需要做好技術,戰時再轉變為實力就可以了。
此外,現代軍事力量的較量方向已經完成了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兵在精而不在多,各國軍費多數花在研發經費上,希望製造出更先進的裝備,而不是一味擴充數量。現在的航母和二戰時期簡直是天壤之別,建造難度更是翻了幾番,除了擁有更多的功能外,
其建造難度和週期也使得現在建造一艘航母的成本巨大。最後就是常被提到的航母日常保養費用的問題,從一方面來說美國放棄這些航母的時候,資金問題確實是一大難題,但這並不是放棄這一百多艘航母的根本原因,其實不是養不起,而是沒有意義去花這個錢。美國當時已經坐穩了世界第一海軍的位子,美蘇冷戰也使得美國需要把更多的經費投入新技術的研發中。
同樣美國也預測到這一批航母在未來的作用不會很大,事實也是如此,這批航母拿到現在,隨便一個國家的航母編隊都能把他輕鬆團滅,艦載機和戰術配置差距太大。
綜上所述,航母數量的縮減是大勢所趨,也是科技進步的體現,時代在變對戰鬥力的評定標準也在變,所以說美國航母數量雖然減少了,但軍力依舊世界第一。
鄧海春
在整個二戰時期,擁有航母數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在二戰末期,美國擁有航母的數量已經超過其他國家航母數量的總和。從二戰末期開始到現在,美國一直都在航母數量、單艦性能、綜合作戰能力上穩居世界第一。
實際上,最初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在航母領域並沒有優勢。在最初的美日大海戰中,美國海軍處於劣勢,可用航母數量一度下降到只有一艘。在近乎生死存亡之際,美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實力優勢開始體現出來。有資料顯示,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共建造出155艘航母,僅在1941到1945年這5年時間裡,美國就建造服役了130餘艘航母。這其中包括艦隊級的大型航母27艘、輕型航母11艘、護航航母117艘。
這150餘艘航母中包括約120艘護航航母。美國當時因為“埃塞克斯”級等正兒八經的航母還正在緩慢建造中,為了應付非常緊張的局面,只能是快速建造服役一批性能十分湊合,但數量優勢非常明顯的航母。
護航航母屬於二戰時期誕生的一種特殊航母,它的排水量、航速、防護能力、載機能力、艦載機起降能力等指標明顯小於正規的航母,甚至小於輕型航母。很多護航航母甚至就是在巡洋艦、大型商船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它們的“航母”作戰能力比較勉強,但也算是一艘航母,擁有一定的艦載機起降能力,在海上護航、運輸艦載機、訓練航母人員等方面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艘護航航母編隊作戰時,它們甚至具備和正規航母一戰的能力。
美國這些護航航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該款航母滿載排水量只有10200噸,航速只有20節。一般會搭載約27架戰鬥機、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作戰能力比較有限。不過,它勝就勝在建設速度非常快,數量優勢明顯。
要知道,在1943年“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的首艦才剛剛開工建造,一年之後,美國造船業已經完成50艘同型航母的訂單,平均下來幾乎每週都有一艘“卡薩布蘭卡”級航母被交付使用,所以這款航母也被稱為“週刊航母”,“卡薩布蘭卡”級航母總體建造速度之快簡直是“令人髮指”,也成為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從“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的建造中,就已經足以窺見美國贏得太平洋戰爭的主要原因了。
科羅廖夫
二戰中美國海軍高峰時期曾坐擁百艘航空母艦。現在的美軍卻僅有十艘航母,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
首先,二戰期間美軍是主要的參戰國,那時大規模的航母戰鬥編隊是其在太平洋戰場制勝的關鍵。戰後尤其是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前蘇聯的解體,美國在國家安全層面已經沒有了實際威脅者。俄羅斯以及現階段的中國海軍無論在數量、質量和意願上都沒有直接挑戰美國海軍的優勢地位。雖然我國也在大規模的發展海軍裝備,但這也僅僅是彌補我們過去的欠賬,與美軍相比還有巨大差距。同樣俄羅斯在敘利亞戰場雖然與美國有一定的衝突,但沒有發展到直接對抗的程度。所以現階段全球對美國的實際正面安全威脅是不大的,保持大規模的航母數量是沒有必要的。
其次,二戰已經過去了七十年,當時航母的作戰性能和現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現在一艘航母的航行能力、搜索能力、艦載機的控制區域和作戰效能等各項指標是二戰時期航母的數十倍,因此進行一場中等規模的戰爭往往兩到四艘航母就足夠了。性能上的提高也使數量上有所下降。
此外,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航母以及配套艦載機、護航艦艇的造價也在大規模增加。以尼米茲級航母為例,一艘全壽命費用為2000億美元。這還沒有算上艦載機和護航軍艦的費用。所以鉅額的造價也是限制航母數量的重要原因。
最後,十艘航母戰鬥群這個數量對美國來說是能夠滿足其全球利益維護的。作為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國防開支各國都是尊從夠用原則。在和平時期很少有像前蘇聯一樣窮兵黷武的國家。美國也是一樣,在滿足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其會酌情增減其航母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