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很奇怪,明明人生的前十幾二十年都是一個人過來的,但現在的自己卻有些不適應一個人的生活,甚至內心裡還有不少恐懼?
雖說心理諮詢師要在諮詢的時候保持相對的中立,但一個普通的靈魂,又如何不被另一個靈魂影響呢。
"對於眼前的經歷,不知道你怎麼看呢?"
"我不知道,我現在不敢有任何看法,甚至連想到都會讓我非常恐懼。"
"可我想你也知道,現在事情已經發生了。"
"是的,我知道,但我真的接受不了。老師,你知道麼?我父母都是特別好的人,一輩子什麼壞事都沒做,還經常做善事。可突然就沒了。老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為什麼好人要遭受這些。我還沒結婚,還沒讓他們看到我的妻子和我未來的孩子、還沒活成他們的驕傲,可現在他們就這麼沒了。老師,我真的接受不了。"
"我並不想說他們不希望你哭出來,我只能說他們也許並不希望你一直這樣。畢竟,已經有一個月了。當然,我非常理解朋友你的心情,如果你覺得需要,可以哭出來,我會等著你的。而我確信,在他們的眼中,你已經是他們的驕傲。"
"是啊,一個月了,他們已經走了一個月了,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再也沒有人喊著我的名字,叫我吃飯了、再也沒有人在我耳邊嘮叨了……"
這位朋友今年還沒到24歲,剛從大學畢業進入社會。本來故事應該是按照工作、找女朋友、結婚、父母協助照顧孩子、因為家庭跟父母鬧些矛盾、重歸於好這樣包含著淚與笑的一般歷程展開的,可突然意外就降臨了。一場車禍帶走了父母,只留下他自己在這人世面對生活的種種。
誰聽到這樣的故事,內心會不動容呢?
在跟他交流的時候,我也是挺感觸的。倒不是因為我有類似的經歷,亦不是因為動了太多的惻隱之心,而是一方面有些同情他,一方面也覺得自己的未來也逃不過面對這樣狀況的可能。
是啊,雖然我們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的未來是“應該按照某個方向發展的”,可現實它並沒有這麼善良,它總會安排一些傷痛在我們感覺還好的時候突然降臨。
當然,我並不想在這裡強行煽情,亦或是故意賦予傷痛什麼特殊的意義,但這位朋友的經歷,以及所有我接觸到的一切,在我看來都是在提醒我,要在擁有的時候好好抓住,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不會失去的。
是的,人生的前半段是在不斷擁有、不斷收穫,可慢慢的,參加婚禮的次數開始減少,參加葬禮的次數不斷增加,失去和送別成為了生活的主旋律。
說到這裡確實是很讓人心酸的。
這位朋友,本該還處於不斷收穫、不斷擁有的階段,卻遭遇如此重大的失去、從依舊站在父母身後,到現在要直麵包括生死在內的很多東西,表現出難以接受、不願接受的狀態,任誰也都能夠理解。
但如果僅僅因為覺得正常,而置其於不顧,難免有些冷酷、如果僅僅因為理解,而不再深思背後的一些東西,那這位朋友的苦其實也就白吃了。
是的,生活總是想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提醒我們一些東西。即便有時候我們身在其中難以看到,可在讀別人的故事時,如果還那麼置身事外,也就不能怪生活太過殘酷。畢竟它已經將你可能遭遇的事情,用別人的故事告訴了你,也已經將怎麼做,用別人的故事告訴了你。
所以,從他的故事裡,除了痛失雙親、悲痛很正常、暫時接受不了很正常,還有一些什麼呢?
這是在跟他交流的時候,腦海裡不斷自動迴響的一個疑問。
而在這個疑問的影響下,除了想到上面的那些嘮叨,還有另外一些。
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想分享給你。
活在應該裡的我們
在我們講話、看待生活、看待別人的時候,總是不經意的使用"應該"這個詞。就好像,跟在應該後面出現的東西才是正常的、才是事物發展的正確方向。
剛剛提到的"本來故事應該是按照工作、找女朋友、結婚、父母協助照顧孩子、因為家庭跟父母鬧些矛盾",我覺得也包含了這樣的意思。而我也知道,如果我們展望未來,很多朋友都會認為自己未來的展開也如這樣的描述一般。
雖然生活中確實有不少朋友,過著這樣的人生軌跡。但如果我們將這種人生軌跡,當作必然發生在自己身上、必然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時,便不自覺的為自己開闢了一條沒多少波折的人生。
而這種認知,便與現實本身形成了對比和矛盾。
是的,生活不存在什麼應該,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意外。
而當意外來臨,活在"應該"背後的我們,也就自然會遭受"認為會出現的生活,沒有出現、認為不該出現的卻出現"這樣刺痛人心的矛盾。而相對於直面刺痛,可能我們都會如那位朋友一般選擇拒絕接受現實吧。
應該對我們的意義
不過回過頭想想,可能就是因為我們本來就不想要面對失去、不想面對未來存在的這種可能,所以才會產生"應該如何"這樣的認知。
但這又導出了新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未來會發生意外,卻還是堅信這種"應該"是存在的,甚至認為自己的未來是建立在"應該"之上。
我想,如果要理解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從"應該"對我們的意義上談起。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接觸到的一位朋友,那是一個正在上高二的學生,家長說"感覺他有些抑鬱",所以想讓我跟他接觸接觸。
接觸之後,他掛在嘴邊上的話就是"我已經沒有未來了",原因則是"現在爸爸癱瘓在床,爺爺奶奶也都有病,家裡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忙裡忙外"。
確實可以預見,如果沒有什麼奇蹟發生,未來他的肩膀上要放很多人。這樣一個滿是沉重的未來,別說已經變成現實,哪怕只是想想,都會讓還是中學生的他倍感壓力。
而如果知道自己未來將要遭遇很多不幸,我想也就沒有很多人能安心過好現在了。
大概,"應該"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使我們在還沒能力解決嚴重問題的時候,能有所期待;能因為未來是"應該的樣子",產生安心。接著在期待和安心的支持下,能過好現在。
我們是需要支持的
如能遇到一個善意的微笑、幾句溫暖的話、一個緊緊的擁抱,那在深夜委屈痛哭的我們,會感受到"世界並不是只有淒涼,還有一個可供我休息的角落"。重壓下難得的喘息,雖然來自外界,但也還是讓殘喘的靈魂收穫了一些力量與堅定。
是啊,人,終究是離不開別人的。獨自面對與共同面對,總是後者要來的稍微輕鬆一些。
而曾經緊緊抱著父母胳膊才能獲得安全感、才能有底氣開始自己人生的我們,已經不經意間長的比父母還高。只是習慣了依賴的我們、習慣了只在共同面對中承擔極小作用的我們,現在的肩膀、胳膊依舊纖瘦、滿是脂肪,還沒有強壯到可以獨當一面。
於是,繼續藏在父母的身後,暫時遠離生死、遠離意外、遠離一些複雜的事情,就又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但生死、意外、複雜的事情,已經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我們這麼做只是將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放在了父母的身上。
這種來自父母的支持確實給了我們安全感、安逸、舒適,讓我們有更多的心力去探索自己想探索的東西,可又確實的加重了失去之痛。
因為這就好比是,他們已經成為了我們人生的柺杖,有他們在,我們的人生能自然向前;他們不在了,我們別說向前,連站起來都難以做到。
是啊,誰都不希望遭遇故事裡男主的經歷,這不僅是因為情感上的不願意,更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害怕失去他們後,我們就會陷入身後空無一人、再無人和我們一起面對、再無人給我們支持的境況裡。
我們藉助父母來增加自己的確定感,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同樣,我們也通過"應該"達成類似的目的。可本質上我們需要的是確定感與安全感,這樣我們才可以不必被擔憂、壓力、失控、焦慮等糾纏,才能"安心的活著"。
就像很多女性說的一樣,"我已經可以自己賺錢、可以獨立生活、可以給自己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了,我幹嘛還要結婚呢"。對"孤身一人"的害怕、對"失去"的逃避,其實是源於潛意識裡我們知道,缺乏來自他人支持、缺乏資源的我們,難以獨立的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難以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緒、難以發現生活中積極的一面、難以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
當然,請不要誤解。這樣說並不是想要否定對方的重要、並不想要將我們往冷酷無情的角度上逼,而是單純的覺得"因為失去而感覺痛苦,這十分正常;可始終接受不了失去,背後的原因一定是因為'我們還沒活成自己的支持'"。
父母同我們一樣,也只是普通人,並不是在我們出生之後,便具備了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他們也依舊是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情有淚的凡人。當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只得護在我們身前的時候,能給與他們支持的,又有誰、又有什麼呢?
人常說,童年最溫馨的記憶是趴在父親的肩膀上睡覺、是躲在母親的雨衣背後聽著滴滴答答。而他們本可以不這麼做,因為不這麼做會更輕鬆。但他們還是選擇這麼做,還是選擇成為我們的依靠、選擇成為我們的榜樣、選擇成為我們的守護神、選擇將髒苦累危險扛在肩上、選了一條不那麼"應該",並滿是辛勞的路。
你知道麼,這需要很強大才能做到。
但他們也和你我一樣,只是這大千世界的一粒微塵、只是社會這座龐大機械裡的一顆螺釘。當他們選擇將本該我們自己來揹負的東西扛在肩膀上的同時,他們也放棄了對期待生活的追逐、對生活質量的堅持、對自己的夢想的執著,甚至不惜將自己的面子、尊嚴丟在地上任人踩踏。
他們並不是天生就如此強大,而是因為想要成為能支撐他人的人、因為捨棄了一些東西,才變得強大。
看看現在拿起手機就難以放下的我們,你就會知道這有多不容易。
但消極與積極總是並存的,這份不易的存在也證明了我們都可以成為能支撐自己,進而支撐他人的人,也證明了我們同樣可以變得強大。
我不知道面對"是否變強大"這樣的選擇你會如何考慮,我也不知道你是否願意放棄暫時的安逸,而選擇一段時間的自我磨練。
但我知道,現在的你可能沒有故事裡男主人公的遭遇。
我並不是想要說未來的你一定會經歷類似的情況,但試想一下,未來長輩因為惡疾住院,而那時候的我們,依舊不能獨當一面,在醫院照看卻只顧玩手機、接到病危通知書的我們,只會哭鬧,擔不起長輩最後的託付,甚至無力讓失去已成必然的家庭,繼續存續、繼續往前走,那是不是就有些太過讓人寒心了呢?
我知道,孤身一人確實是一種讓人很不舒服的狀態、是一種我們誰都不希望進入的狀態。可已經享受了多年他人照拂的我們,也該回歸自己,讓自己活成自己的支撐了。
這並不僅僅是為了在面對離別的時候,我們內心的痛能少一些、我們能更好的消化自然產生的壓力與負面,更是因為,在他人沒有能力護我們於身後的時候,我們需要有能力站起來,像小時候他們揹我們一樣,揹負著他們繼續往前走。
可能你會有不同的意見,但我覺得經歷一段時間的孤身一人、一段時間的不依靠外界,是人生的必然,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走的路。
這雖然會帶來一些痛苦、挫折、傷痛、血淚,可讓我們真正強大起來的,不正是那經歷洗滌後覆蓋在心靈裂痕上的瘡疤麼?
是的,最大的恐懼,潛藏著最大的成長。在我們沒有能力之前,一定程度的依賴這是為了活著所作出的必要的努力;在我們有了一些基礎能力之後,便不能只滿足於以享樂、安逸、舒適為表現的活著,而應該追求"活",以及"活的更好"。
要完成這樣的轉變,自然需要:
1、 我們儘可能的斷絕一切不必要的依賴,完全從自己出發去解決正面對的問題;
2、 不依靠一切看起來便捷的技巧或方法,完全從自己出發去打磨自己的基礎能力;
3、 將自己置於無人可依的境地裡,將那淡淡的焦慮與不安,轉換成更多的腳踏實地、更多的活好當下、更多的拋棄不必要之物後產生的純粹。
所以,無需懼怕孤身一人,因為那裡面藏著巨大的機會。而當然,是選擇繼續在共同面對裡發揮極小的作用,還是逐漸在裡面擔當重任,決定權在你自己。
感謝你的閱讀。
閱讀更多 老友手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