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人過35,活得不如狗?

出品:BOSS直聘(ID:bosszhipin)


2020年,第一批90後30歲,距離35歲還有5年時間。

35歲,一個特別的年齡,如同洪水猛獸,一點一點蠶食著每個35歲左右職場人的心智。

人們不約而同地將35歲劃為一個年齡線:老闆告訴我,超過35歲的簡歷就不用看了;某某手機大廠裁掉35歲以上的人;35歲被裁,連續3個月沒找到工作……

一過35歲的人,真的就成惹人嫌的無用人了嗎?數據,或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前不久,我們發起《35歲及以上互聯網人生存狀態調查》,收集到上千份樣本,同時結合BOSS直聘平臺上的大數據,得到一些發現,接下來會在文中穿插說明。

(註明:35歲及以上人群在下文中簡稱為“35歲人群”,本文中所涉及數據主要限定在互聯網領域。)


年齡,成為互聯網從業者的原罪

如果一個年輕醫生來掌管手術刀,患者會懷疑他能否順利做好手術;如果一個年輕教師成為班主任,學生家長會懷疑他能不能教好孩子;如果一個年輕作家來進行創作,外界會懷疑他的人生閱歷是否足夠支撐他寫出深刻的作品來。

在這些傳統行業中,越老越吃香,年紀大說明資歷深,有一種穩重和安全感。

但在互聯網企業中,卻恰恰相反,年齡越大反而越有可能被嫌棄,年齡成為互聯網從業者晉升或加薪的原罪。

在過去的2019一年裡,BOSS直聘平臺上活躍的35歲及以上互聯網牛人用戶中,僅有28%的人被Boss用戶主動聯繫過。

在BOSS直聘《35歲及以上互聯網人生存狀態調查》中,數據顯示:56.8%的用戶明確表示職場對35歲人群不友好,有近60%的受訪者近2年內沒有過升職和加薪,而75.9%的人認為自己已經在職場遭遇了天花板。

人過35,活得不如狗?

此前,網絡上還有一份美國職場調查機構PayScale的調查數據稱:截止到2018年,蘋果員工平均年齡31歲,Google是30歲,Facebook和LinkedIn只有29歲,但在中國,這個數字更小,騰訊和華為等企業員工的平均年齡僅為28歲左右。

從以上數據,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互聯網人才資本市場上,35歲人群不受歡迎,無論是在晉升還是加薪,都逐漸被邊緣化,職場天花板比別的行業來得也更早一些。

35歲人群的職場是殘酷的,身上揹著房貸車貸各種貸,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小家庭要負責,中間夾著領導和下屬要應付,到了35歲,卻被社會嫌棄。

人過35,活得不如狗?

去年熱播劇《都挺好》中的主角之一蘇明哲,清華大學本科畢業、斯坦福碩士畢業,雙名校雙學位,畢業後成為硅谷優秀科技公司的標兵程序員,但還是進入了裁員大潮中的優化名單,中年失業的他想要再找一份薪水相當又體面的工作,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我們的調查中,超7成的人有因為35歲了而失業的擔憂,能不能挺過寒冬,是一個未知數。

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就是那該死的年齡。

誰都曾年輕過,誰也都要經歷35歲,但真的到了35歲,現實從來不會計較這些。


35歲的年紀,無奈中也藏著希望

在BOSS直聘《35歲及以上互聯網人生存狀態調查》中,其中一些用戶留言說:

  • 35歲我覺得還年輕,但用人單位都覺得年齡大了。
  • 公司因大環境被迫改制,導致自己被動失業,然而社會嫌棄我們這個年紀的人,還有老婆孩子要養,我能咋整。降低要求說沒能力,高要求說性價比不行,我們能咋整。
  • 不尷不尬的年紀,有了很深的危機感,又到了無可奈何的時候,到處是選擇,怕工作找遠了,孩子成績沒人管,想要二胎了,又想跳出重新開始。
  • 10年的職場剛歷練出了經驗,在自己的領域修得小成。從小白好不容易幹到資深,終於可以在你的領域,成為專業或者專家時,時代又青睞起小白來。
  • 35歲本應該是一個人職業發展最有爆發力的時候,卻成為中年危機的開始。

35歲的無奈躍然紙上,無奈中還透著淡淡的絕望:憑什麼要這麼對待35歲人群?

網上一般這麼評價35歲人群:

體力不如年輕人,反應力也趕不上年輕人,心有餘而力不足,心裡想著大幹一番,身體機能和學習能力卻跟不上。即使以上能跟上,時間和精力又是問題,總有一些工作之外的瑣事等著我們去解決,比如今天孩子發燒了得趕緊送醫院,明天父母高血壓犯了得趕緊去照顧,後天就該懷疑人生了。

但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現實並沒有這麼悲觀。

當問及是否會因為年齡而感到力不從心,63.7%的人投了反對票,年齡並不是問題;當問及公司裡的年輕同事是否會給他們帶來壓力,超過半數人展現出了自信,表示不會,不愧薑還是老的辣。

人過35,活得不如狗?

《少年的你》裡有一句臺詞,叫做:“我們生活在陰溝裡,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

即使生活給了35歲年紀的人萬千壓力,但我們依舊有著一顆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開的心,透過35歲的無奈,我們也能擦出希望之火。


35歲的焦慮,不見得就是件壞事

凜冬已至,我們很多人擔心裁員,害怕失業,畏懼落伍,特別是35歲人群,加之自媒體對35歲的各種解讀,使得焦慮成了35歲的代名詞。

過度焦慮,自然不提倡,但有焦慮之心,也不見得就是件壞事。

愛好籃球的人,一定都聽過一個名字:蘇群。

“江湖十年,目睹中國男籃兵敗悉尼,兵敗釜山;目睹NBA前輩共47位成名人物站在你面前;目睹喬丹帶病打敗馬龍,癱倒在皮蓬懷中;目睹第一個中國人踏上NBA球場……”這是蘇群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總結。

人過35,活得不如狗?

作為籃球解說界的大咖之一,蘇老師在自己公眾號文中表示他在35歲的年紀,也曾焦慮過。

2003年,蘇老師35歲,那個時候的他,在一線跑採訪整整10年,2002年幾乎一整年都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他開始對這種生活有些厭倦,不喜歡這種一寫就寫到天亮的工作方式,但是不做這個還能做什麼呢?這是蘇群老師35歲的焦慮。

於是乎,蘇群老師產生了做一張籃球報紙的念頭,一年後的2004年,《籃球先鋒報》誕生了,蘇群擔任總編輯,國內籃球迷也自此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報紙。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陷入焦慮而不可自拔。

2019年,籃球巨星詹姆斯的35歲。這一年,他創下一個又一個記錄:

  • 詹皇超科比成歷史最年輕33000分先生
  • 詹皇面對30隊拿到三雙成歷史第一人
  • 33000+9000+9000!詹皇成歷史首人
人過35,活得不如狗?

有人問,如此風光的詹皇,肯定不會有什麼東西會讓他焦慮吧?

其實早在28歲的年紀,詹皇對人生也有所彷徨。他看到一部自己和韋德菜鳥賽季的視頻,感慨那時的自己看起來“多麼年輕,跳得多高”。

年歲漸大的詹皇也難以忍受旅途的舟車勞頓,嘔吐過後懷疑自己能否繼續上場戰鬥。但焦慮只是暫時的,詹皇告訴自己,“不打(比賽)愚蠢!”

在接下來的7年時間,詹姆斯依舊是所向披靡的詹皇。

就像蘇群老師所言,“35歲的詹姆斯還在追求他的夢想,你,就更沒有理由彷徨。”


與其畏懼,不如勇敢迎接有底氣

前不久,微博上有個“35歲以上職場人去了哪兒”的話題很火,引起上萬人熱議。

其中博主@黃果樹 評論道:“有核心競爭力的早就升職了,沒混好的才出來找工作,建議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千招會不如一招精。”

對此,深以為然。

過了35歲,沒必要自怨自艾,杞人憂天,縱使自媒體天天在鼓吹中年危機,但日子還不是得照過?難不成過了35歲就直接退休或者乾脆躺到太平間?法律不允許,經濟條件也無法支撐。

如何自救?唯有硬技能傍身。危機不危機的,說到底取決於自己。

人過35,活得不如狗?

企業從來不缺幹活的人,但永遠缺能把活幹好乾精的“稀缺”人才。

BOSS直聘CEO趙鵬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談到35歲現象,他就建議我們吐故納新,不要在體力上去和年輕人比,但我們可以努力做到旁事不想,閒人不見,專心致志在一個事情上。

除了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讓自己變得“稀缺”外,還需要注意一個

“安全邊際”

這個詞是在人神共奮老師文章中看到的,它有一個公式:安全邊際=現有銷售量-盈虧臨界點銷售量。

簡單地理解就是:你距離某一件糟糕的事情發生時,還有多大的空間或距離,這個安全邊際值越高,你就越安全。那麼在應對35歲現象時,就應該建立一個比較高的安全邊際。

如何理解?舉個例子,假如甲乙二人能力相當,每月都掙2萬,但生活成本不一樣,甲平均每個月花費1萬元,乙平均每個月花費2萬元,現在很不幸,兩個人同時被裁,二人手裡都只剩下10萬塊錢。

如果接下來他們一直沒找到工作,甲能支撐10個月,而乙只能支撐5個月,很明顯,乙的安全邊際值很低,5個月過去就得餓死了。

因此建議在平時就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防發生變故時,一時難以承受新的變化。

與其畏懼35歲危機,不如就勇敢地迎接,去好好想一想,如何讓自己有一技傍身,變得“稀缺”起來,同時給自己建立一個比較高的“安全邊際”,提前做好應對,這樣來得更有底氣。

上了生活的賊船,那就做個快樂的海盜吧!

以上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