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谷,位于崇信县城西15公里处,在铜城乡西南山区,系“甘肃省崇信龙泉寺——五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西部开发区。它东起救唐沟,与尖谷山遥遥相望;南至后河沟,与安新煤田紧紧毗连;西至绕旗山,与崇安古峡首尾相接;北至庙台塬,与老爷岭一脉相承。东西长15里,南北宽12里,总面积三十余平方公里。谷内风景秀美。有秀景天成的唐帽山森林公园,有险秀的五龙山旅游胜地,有直插云霄的人间仙山——水泉岭,有独具特色的世外桃源——樱桃沟,有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古槐”——关河特大古槐,有氤氲着悲壮气氛的徐茂公墓,以及大量与李世民、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敬德等唐代君臣西征薛举、薛仁杲以安定西北,奠定大唐业基密切相关的历史传说和遗迹。
(古槐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征西大元帅秦王李世民破西秦霸王薛举及其子薛仁杲于泾州折庶城。薛部残余沿泾河、汭水、黑水西遁,一部溃退至唐王谷,据险死守,负隅顽抗。李世民统兵追击,于五龙山打鼓台设中军帐,以绕旗山为前沿阵地,以徐茂公攻古峡口,以程咬金攻唐帽山,以尉迟敬德攻孙家峡,一举克敌,尽剿余匪,从而取得了泾州大战的最后胜利,为唐王朝巩固西北局势消除了后患,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崇信人民也告别了战火纷飞的苦难岁月,过上了太平安宁的生活。至今,五龙山上仍留有统兵处、点将台、打鼓台、绕旗山、宰相坪等古战场遗迹。围绕这段史实,在民间广泛留传着许多神奇美妙的传说。
(五龙山)
据传大战之前,李世民率部卒数人沿唐帽山以东山谷勘察地形,狭路遇寇,一时刀光剑影,厮杀甚急。贼寇有“两斗菜籽之多”,势力强大,而李世民部人单力薄,寡不敌众,危在旦夕。危急关头,前往五马沟老君堂与敬德(即尉迟恭,字敬德,唐封上柱国,鄂国公,司徒,并州都督)共议军情的唐军先锋官程咬金(又名程知节,唐封庐国公,左卫大将军)在返回途中闻讯赶来,只身杀入敌阵,闯到被贼兵围得水泄不通、孤身血战众敌的李世民身前,翻身下马,一手执斧劈贼,一手挟李世民上马,趁敌稍缓,又飞身上马,抡斧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救走李世民。因李世民后为唐皇,此沟遂被后人命之救唐沟。概取“世民若损,唐将不存”之意。沟中至今犹留有上马石、下马石两块奇石,,奋力跃下据说是程咬金拼死奔到李世民身边马背时,用力过猛,一脚踏断了一块山岩,坠地后又一脚踢为两半。在挟李世民上马时,那马体魄高大,而李世民久战力衰,且已负伤,跃了几次都没能上得马背。战马似通人性,奋蹄一刨,将一块石头刨到李世民脚下,李世民才踏石上鞍。虽是传说,但上马石上一颗硕大逼真的马蹄印,迄今犹清晰可见。救出李世民后,程咬金复领兵杀入敌阵,剿灭群寇。时有一股顽贼遁上山梁,隐入密林。程咬金身先士卒,拍马疾追,渐近匿寇。一敌将被追得丢盔弃甲,然困兽犹斗,用力扳动一根树枝,欲借树枝反弹之力“弹杀”程咬金。程咬金纵马疾奔,已至树下,见此情形,俯身贴马,躲过了迎面飞来的树枝,但军帽却被树枝挂走。他只顾杀敌,未及取下帽子。战后,程咬金认定此树此山自有灵气,以帽赠之,不复摘取,并说将来死后要葬在这座秀绝人寰的青山里,做这里的“山神爷”,继续守护这片山林。当地人为了纪念程咬金的赫赫战功,同时也藉以惩诫贼寇,遂将那棵树命名挂帽树,将此山命之唐帽山(亦有称挂帽山者)。程咬金死后,人们在距挂帽树以南百余米处山坡上建筑了程咬金衣冠墓,尊之为“总督天下山神爷”,紧依挂帽树建起了山神庙,庙前树立了“威镇唐帽林谷”大石碑,届时祭拜祈祷,千余年来香火不断,世代盛延。挂帽树虽风吹雨打千余年,历经枯荣,如今依然枝繁叶茂,巍然挺立,树态轩昂,威仪大方,枝杆雄健,宛若神雕。当地人皆敬为神树,不敢稍侵。山神庙和石碑几经重建重刻,依托古貌,别有新韵。紧傍山神庙,县政府建有三层六角形唐帽山森林防火瞭望塔,拱斗映彩,飞檐挂云,遥望林海,威镇群岳,别是一番胜景,当伴“总督天下山神爷”共守青岳,赐福万众。
程咬金救出李世民,杀退众贼寇,回到营中,想起李世民遇险的经过,又是一身冷汗。他越想越气恼,直责自己疏乎大意。转念一想,又迁怒于那太上老君,“你这么大的一个神仙,我主有难,而我就在你的庙堂里,咋的就不给老子打声照应?”“哼!你虽然仙位极高,但不关心下界的事情,这就是在其位而不尽其责,居其职而不恭其事,这样一个碌碌无为推日下山的庸官儿,要你何用?”想到这里,竟怒发冲冠,一时性起,跳上马背直奔五马沟,到老君庙前,举斧便劈,一斧便将那老君塑像劈为两半,塌下地来。敬德闻讯急来阻拦,为时已晚。待程咬金将李世民遇险的前后经过一番细说,那敬德更是又惊又气,变成一团紫黑,高声叫道:“劈的好!劈的好!既然你大佬儿不理民事,还呆在这里做甚?我们这里不需要你,你还是走得远远儿的,免的惹了爷儿们动怒,又砍你的肉头。”老君庙倒了,太上老君神主走了,据说从此以后,他愧于自己失职,再也不踏入唐王谷一步,也不再过问这里的大小事情,一切神职仙责,统由“总督天下山神爷”全面负责。这就是程咬金斧劈老君堂的传说。当地居民代代相传,皆引以为自豪。这当然是传说,但足以表明程咬金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又充分地表露了人民群众渴求正直刚勇、为民尽命的贤官良臣,反对无所事事、误民水火的昏官庸僚的朴实心声。
那李世民虽在救唐沟遭遇了一番惊险,但威仪不稍变,剿灭敌寇的决心更加坚定。他沉着自如地指挥程咬金等将领清除了唐帽山的贼寇,又马不停蹄,率大军向水泉岭、五龙山进发。大军行至水泉岭山巅时,已是人困马乏。时炎阳高照,飞尘满天,疲惫至极的将士们口干舌燥,却寻不到一处水源。李世民勒马四顾,仰天爽语:“请上苍赐我一泉清水,以解军士之渴。”言讫,坐骑奋蹄一刨,就地刨出一汪清泉,清水四溢,源源不断,其质纯净,其味甘洌,众将士饮之而爽,大军方得继续前行。后来,当地人便将这眼清泉取名为马刨泉,又有人称它为御马泉,此山遂被命名为水泉岭。更为奇异的是,这泉千百年来流溢不歇,虽涝不盈,虽旱不亏,积尘不污,涤垢不腥,四季清澈,甜绵甘美。沿水泉岭四周,居民皆多瘸瘤病异,独饮此水者男俊美,女秀丽,幼聪颖,老矍铄。当地人皆感恩于此“神泉”,长怀李世民之贤德,因之而纯朴传家,不稍邪佞。
与这场战争相关,民间还流传着“唐王赦刺”、“御马监牧”、“茂公落马”等传说。相传战争间隙,李世民前往庙台子拜祭风伯雨司,途中衣袍被路边枣刺挂住。李世民扯起衣服,发现竟被枣刺挂破一个小洞,遂自言自语:“这枣子,生的啥子刺嘛,还弯哩钩哩,老百姓天天要和你打交道,多不方便,如果不长这钩钩儿就好了。”言罢,那枣刺如悔其罪,刺钩自缩。至今,庙台子一带的枣刺独不带钩,当地人都说是它在按圣意生长,以求不碍于民。在庙台子东南方约三公里处,汭河以南,有一处山谷,名曰五马沟(或称御马沟),据载早年水草丰盛,系一大牧场,李世民西征期间,曾以所喜六骏中之五匹御牧于此,或云在此牧场万马群中精选良骥五乘,后为其所喜六骏之五,沟名即此而来。又传,大战胜利在即,徐茂公(又名李世勣,盛唐宰相)在五龙山一带力敌强寇,身负重伤,凯旋行至庙台子桑塬,竟晕厥落马,险乎殒命。茂公逝后,朝廷为纪念其功德,按其遗嘱,在庙台子敕建徐茂公衣冠墓,并植青槐一棵以识之。当地人遂名此槐为唐槐,敬若神灵,为徐茂公建造“总督天下十三省城隍庙”,每年在其落马之日聚众祭祀。千余年来,徐茂公墓时刻受到当地群众的珍爱保护。
(徐茂公衣冠冢)
据民间神话传说,五龙山乃得道高仙铁板道人修炼成仙之处,李世民西征时,曾率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敬德等文臣武将问计于铁板仙。大仙立于石崖之上,对大唐君臣讲经解道,至今犹留有仙人足印,长约二尺半,宽足一尺八,甚为逼真。紧衔五龙山南麓之断万山古峡口,史载乃“神禹疏凿故迹也。两岸峻峭……昔为西戎咽喉要地,唐人屯兵塞险,有勒石遗迹”。稍东,则为河马潭,水流急湍,浪掎巉岩,喷雪涌珠,呜咽东折。据传,徐茂公曾向铁板大仙借得三支神箭,并蘸上自己的鲜血,怒射妖石以疏通河运,造福于民。河马潭便是那神箭射出来的。围绕五龙山一名的由来,民间也广泛流传着三种神奇的传说。
(河马谭)
一说是李世民率军与贼寇鏖战当中,五位英勇的卫士为护卫李世民而血战捐躯。战后,李世民深感其功,就地盛葬,并稽首拜祭,亲致悼语云“功比山高,坟何微渺”。言犹未尽,那五座黄土坟丘竟兀自生长起来,上抵青云,连绵不断,草木森森,巉岩峻峭。远视之,形如五龙奔腾之势,故后人皆称此山为五龙山。又说是大战紧危之际,玉皇大帝见唐军力单,遂遣五条天龙下界助战,大获全胜。战后,五龙恐贼兵再起,便化身为山,留守此地,永保安宁。它们化成的五座山,便是当今之五龙山。至今,山上仍建有药王洞,塑有药王孙思邈右手高举银针,为一负伤天龙疗伤的雕像。
(药王洞)
还有一种传说,却言东海龙王派心腹大将乌龙到铜城一带横征暴敛,强夺五谷。当地群众忍受不了这无穷无尽的强取豪夺,奋起反击,众炮怒发,将那倾雹泻雨的乌龙从云端击落。乌龙摔到唐帽山以西之古峡口,一时竟化作一座蜿蜒挺拔的青山,人们即名之乌龙山,以志胜利。这样,五龙山又多了一种传说。(刘志刚)
閱讀更多 平涼文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