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常熟,吳文化發祥地之一,關於它名字的來歷至今還是個迷

常熟地處蘇南,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來就有“江南福地”的稱呼。它雖然僅僅是一個縣級市,但歷史上出了很多名人,柳如是、錢謙益、翁同龢、王淦昌……

常熟,吳文化發祥地之一,關於它名字的來歷至今還是個迷

大美常熟

據此說來,常熟乃是人文繁盛之地,對於“常熟這個地名是如何來的?”這個問題應該很清楚了,其實不然,這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迷。

常熟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吳越的領地。西晉時設立了海虞縣,這時常熟境內第一次設縣,縣城就在今天的古城區。東晉時設南沙縣,南北朝時期的梁國將南沙縣改名為常熟縣。但是為何改為常熟呢?歷史記載只要寥寥數語,“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而得名”。這句話其實與歷史事實相悖,常熟縣誌上關於常熟的水旱蟲災多有記載。

南宋時,曾做過工部尚書的邱嶽來到常熟,問當地人說:“常熟這個名字,意思是什麼呢?從什麼開始有的呢?”當地縣令說:“梁時改南沙為常熟,至於因何命名則不得而知?”邱嶽又問:“有無圖冊記載,或者當地的老人是否知道呢?”縣令說沒有。

由此可見,至少在南宋時,常熟名字的含義便成了一個謎。

常熟,吳文化發祥地之一,關於它名字的來歷至今還是個迷

新與舊完美融合的常熟

南宋人不知道常熟的意涵。而今天網絡上卻流傳著一個關於常熟的故事。

據說在很久以前,從虞山往東到太倉,這這之間有大片的稻田,當地人民多以種植水稻為生。那一年長江發大水,稻田裡突然多了許多八字腳、帶鉗子的怪物(螃蟹)。他們爬到稻田裡大砍大嚼,損壞農作物。農民們下田,還被他們夾住,甚至流出血來。農民們沒見過這種東西,因此不知該如何是好,眼睜睜看著馬上就要成熟的稻子被這些怪物損壞卻毫無辦法。

這時,從北方新調來一位知縣。他下基層考察民情時,才發現老百姓的稻田都被這種東西損壞了,以至於顆粒無守。知縣親自下田查看,而且翻了很多書籍,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個大膽的知縣,雖然不認識,但還是讓人抓了一隻,帶回縣衙,準備煮來吃。可是他又不知道,這東西是否有毒,於是備足了蔥薑蒜醋以及一些中藥材,準備中毒時解毒。

這東西在鍋裡煮了一會便全身通紅。這時人們更相信是有毒的,力勸知縣不要冒險。知縣不聽,拿起來,拔掉外殼,沾著醋和黃酒就吃起來,他越吃越覺得美味,便讓眾人也煮來嘗試。於是乎這裡的老百姓就紛紛抓了螃蟹來吃,終於渡過了這個災年。

由於抓了螃蟹,保住了稻子,水稻年年能夠成熟,於是這個地方便叫作常熟了。

不知這個故事是真的從古流傳至今的,還是近人現編的段子呢?

常熟,吳文化發祥地之一,關於它名字的來歷至今還是個迷

高樓林立的常熟

總之,常熟一地的富庶絕不僅僅因為“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而是當地人民勤勞奮鬥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