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深深的接觸了底層的孩子,昨天也全程觀看了CCTV1的開學第一課,真的,成龍,解海龍,俞敏洪,吳光輝,薛其坤……我認為很到位,但至於這些娘炮,我不敢恭維,央視是面向大眾,開學第一課是面向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請一群娘炮來表示什麼?至於你說的為夢想努力云云,最近網上有句話說的好“誰還不是承受許多委屈的活著?誰又過得比誰容易?”那些民眾的疾苦你看到了嗎?那些保家衛國的軍人你看到了嗎?那些無私奉獻的教師們你看到了嗎?那些忘我的科技者你看到了嗎?那些為生活腳踏實地的拼搏者你看到了嗎?……是的,他們做的沒有錯,沒有違法,違規,但是卻違背了一個民族的信仰和追求,中國不需要娘炮!
題圖/大唐
今天朋友圈炸鍋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劍客是在火車站送退伍老兵時,面對冷冷清清的社會氛圍,刷到這個消息的,看後真是如鯁在喉。
後來,當事方也回應了,併發了“道歉聲明”(如下圖)。但從大家的反響來看,這個聲明似乎並沒有被多數網友接受。原因除了冠冕堂皇的話多了一點,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道歉之中沒有回應關切。這個關切點就是:娘炮的導向及其可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孩子是一張白紙,但是這張紙也容易“三歲看老”,任何導向和傾向都將對他們產生不可磨滅的印記。
如果對“娘炮”等苗頭問題不敏感,任其發展,就會變成塑造孩子們的一個模板,最後發展成傾向性的問題,甚至影響國家和民族。所以今天,才有那麼多家長在不斷轉發呼籲。
其實,前段時間,劍客就推文《娘炮誤國》,指出這個問題的危害和嚴重,但今天有必要從深層次再解析一下這個問題。
解析之前,我們先看一個視頻。視頻是前段時間在視頻節目中播放的,打開便知什麼問題所在。孩子的模仿性很高,視頻中這些唇紅齒白、“安能辨我是雌雄”的造型,容易讓孩子誤認為這就是流行和導向。
一旦孩子們,特別是男孩子學上了,以後想輕易改回來並不那麼容易了,因為這並不是一個輕易可逆的過程。
這群人就連一顰一笑中,要麼輕捂“芳唇”,要麼輕聲細語,頗有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感覺……只可惜的就是這都是男人,哦不,是男生,叫男人高估了他們。
但令人費解的是,高曝光率、營銷炒作為他們帶來了普通人不可企及的高收入,這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死循環。在“向錢看“的導向上,更加加劇了他們這樣的做派。這就是為何“任憑輿論風浪起”,他們自“巋然不動”的原因。
有人把這些小鮮肉的表現與“維京戰吼”對比在一起,得出了“少年娘則國娘”的結論。不得不說,這一結論應該讓國人深思和尷尬。
如果你家的小孩不知“男子漢、大丈夫”究竟為何物時,當他們對“陰柔之美”過於沉溺時,當他們對“勇敢無畏、擔當負責”、對“捨生取義、殺身成仁”感到難以理解時,他們身上也就必然缺少一種叫做“陽剛之氣”的東西。
而少了這一股子氣,他們就可能缺失擔當、勇敢和血性、鬥志!未來的歲月,他們又該如何堪當守護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的重任?
再來看一例子。那時是1996年,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上,出現了第一個演員身份的中國人,名字不列舉了,大家一查便知。緊接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明星藝人,在各種力量的推波助瀾下,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王菲、章子怡、李宇春.......因為這樣,中國逐漸步入了“娛樂偶像時代”。而此前國人的偶像是:毛澤東、周恩來、雷鋒、王進喜、孔繁森……
緊接著,韓流、日漫強勢侵襲,青少年都在為這個歌星、小鮮肉吶喊,為了見小鮮肉一面,甚至偷走父母積蓄、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照片的事情似乎與“娘炮”關聯不大,但卻直指“娘炮”的深層次原因:很多西方國家故意給中國製造這樣的文化信仰上的撕裂。“娛樂至死”並不只是掛在嘴邊的大話,更是他們用來製造文化撕裂的炮彈。
先是由一名叫做茲比格涅夫·卡濟米爾茲·布熱津斯基的美國人,他的理論就是:要製造滿足性遊戲,比如拍攝肥皂劇和偶像劇,大量報道明星醜聞、娛樂八卦,播放真人秀和綜藝節目,使人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進而進行價值觀輸出。這種辦法後來被廣泛應用在中東、拉美國家,而且十分見效。
接著就是西方智庫公司的搞垮中國青年一代計劃,他們在計劃書裡赤祼祼地寫到:“讓他們的年青人喜歡上娛樂、明星、緋聞、毒品……”
也許沒有更多證據表明當今“娘炮”與這些外國輸入有關聯,但可以肯定的是,“娘炮誤孩子誤國”是很多中國對手願意看到的、並願意支持和推動的。
有人說得好,當人們習慣了娘炮後、當越來越多的娘炮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時,當徵兵不得不選拔這樣的兵員之時,也許你在戰場上就可能看到:拿起槍炮前可能還要補妝的士兵。試問,到那時,誰來保衛祖國,怎樣保衛祖國,怎樣保衛家?!
在山崩地裂的災難面前、在槍林彈雨的戰爭面前,娘炮如何保衛國家?靠嗓子麼?還是靠一聲尖叫?!
縱觀歷史,偽娘盛行的魏晉南北朝可謂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那時男人薰衣剃面、傅粉護膚,搔首弄姿,很快國滅軍亡。而重文輕武的宋朝,在草原蠻族的金戈鐵馬下被打得落花流水。放眼當今,素有戰鬥民族之稱的俄羅斯,很多小男孩很小的時候就在雪地裡訓練,在林地裡奔跑,培養的就是他們的血性。
所以儘管俄羅斯目前的GDP排名連全世界前十都沒進入,去年排在了澳大利亞後面,位列14名,但卻是西方國家最忌憚和害怕的國家。
從國家層面,俄羅斯陽剛之氣十足。他們以英雄名字命名城市、街道、艦船成為傳統。俄羅斯的“海軍節”,街頭滿是歡欣鼓舞慶賀的人群,莫斯科紅場無名烈士墓前也有身披婚紗的青年男女。
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兩天來的中國退役老兵送站,儘管有的地方很熱烈,但從調查來看,總體是淒冷的。人們對身邊筆挺站姿的軍人不屑一顧,卻對手機裡的幾個小鮮肉尖叫不已。
古代典籍裡“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熱烈,只是存在於古代;老區群眾“最後一碗米做軍糧,最後一尺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深情,也許只是存在於老區;當年,人們高唱“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的自豪,也許留在了當年!
梁啟超曾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對青年而言,當娛樂至上成為主流,當“娘炮之風“成為精神嚮導,當鄙夷理想成為風潮,崇軍尚武成為笑談,無疑這個國家是非常危險的。
開學第一課,不應該是娘炮們搔首弄姿的表演,而應該是這個國家真正平凡英雄們的引導。這些的平凡英雄有太多太多,科學界的刻苦攻關的科學家們、軍隊兢兢業業練兵備戰的指戰員、賽場上為中國贏得國家榮譽的運動員們、文化界傳播中國聲音的泰斗們,哪一個比起熒屏上的娘炮差了呢?!
拒絕娘炮,令人慶幸的是,在一些地方,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陽剛之氣的培養。“娘炮危機”的出現,也引起越來越多學校的重視,“男孩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去年3月,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中開辦了首屆“男孩班”。據瞭解,該校從初一年級95位報名的男同學中,篩選出30名男生組成一個班級,男老師擔任班主任。在此之前,2012年,上海八中獲批成立了男子高中班。
拒絕娘炮,這並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全社會每個人的責任!所以,你應該理解家長們、網友們轉發刷屏的真正用意了!第一年抗洪24小時睡了三小時還是在淋著雨的泥巴地睡得,那時很冷用個蛇皮口袋蓋著。記得第三年又去抗洪站在雨地上站了三個小時執勤。那時候確實感覺自己很驕傲。在50公里拉鍊的時候一群學生坐在車上往我身上丟了一坨紙時候說我們是一群傻當兵的時候我心涼了。陽剛才是軍人本色!強硬才是男兒本色,孩子的未來不需要娘炮。
今天,當你看完此文後,為讓更多人明白和看清,也期待能夠得到你的轉發助力!謝謝!
閱讀更多 軍中三劍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