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傷寒論》病邪傳經的原理是什麼?

含有無意義的字母


傳經實際是病證進行演變。分為“循經傳”與“越經傳”。

1、循經傳:指太陽而陽明少陽,再太陰、少陰而厥陰的順序,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的傳,但不一定要傳遍六經,如果病人的正氣充沛,抵抗力增強,治療得當,傳經可終止。

2、越經傳:指病邪越經而傳,如太陽經不傳陽明而傳少陽。“表裡傳”:指互為表裡的兩經相傳,如太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都是互為表裡。故太陽傳入少陰即稱為表裡傳。

疾病從發生、發展到結局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邪正交爭是疾病變化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和轉歸的決定性因素。在疾病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不同,患者體質的差異,外在環境條件的不一致,以及醫護措施的差別,均會影響到病程的演化,從而導致疾病過程複雜多變。

六經病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臟腑經絡又是緊密聯繫的統一整體。故,六經病之間不是各自孤立沒有聯繫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傳變轉化,疾病循著一定的趨向,沿著一定的規律發展。

外感病的傳變與否,大抵取決兩個重要因索,一為邪正消長力量的對比;一為治療處理的是否恰當。若正氣充足,抗邪有力,病多在本經自愈,不發生傳變,或由裡迭表,由陰出陽,病勢轉輕。若邪氣很盛,正氣虛衰,抗邪無力,則往往導致邪氣長趨直,使病情急轉直下,由表入裡,由淺入深,迅速傳變。

說到底,其實病邪傳經的本質就是兩個,一是病位傳變,二是病性轉化。

而《傷寒論》裡的六經傳變,實際上是對外感熱病六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病變規律和本質的概括。三陽之中,太陽為一身之藩籬,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里;三陰之中,太陰居表,依次為少陰、厥陰。外邪循六經傳變的一般規律是由表入裡,由陽入陰,先三陽後三陰依次相傳,即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次序傳變。這種傳變規律反映了人體正氣由盛而衰,疾病由表入裡、由陽入陰、由輕而重的發展趨勢。


純鈞LHGR


傳經這兩個字需要這樣理解,病邪鬥爭的場所變化和正氣變化。場所變了就是傳經了,正氣變了也是傳經了。正邪鬥爭的場所可能是在人體表,就是在骨骼之外的肌肉經筋;也可能在從嘴巴到肛門的胃腸道所謂的裡;也可能不在表不在裡,而在巨大的裝著臟器的胸腔和腹腔的半表半里。在三個部位都有正氣強和正氣衰的兩種情況,所以為表正氣強,表正氣弱,里正氣強,里正氣弱,半表半里正氣強,半表半里正氣弱六種情況。老祖宗為了區分命名為太陽病、少陰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陽病、厥陰病六個大病門類。大門類病相繼發生或單獨發生或同時發生都有可能,沒有規律,沒有循經,隨機而傳。所以祖宗給了八個字: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中醫王平旦


《傷寒論》,兩千多了,什麼傳經?什麼六經?什麼“醫聖”?不與時俱進,中醫就要走進死衚衕。現在的現代醫學,是進入大數據,大樣板,臨床路徑,進入細胞研究了,每個疾病都有診斷標準,治療指南了。六經是什麼?能拿出讓世界信服的數據嗎?現在中醫就知什麼幾大經典。世界醫學發展到什麼了,還是什麼經,什麼寒的時代嗎?所以現在的中醫只能叫考古中醫,沒有臨床價值了,醫不好病的?就知背幾句什麼經。如果這樣,是中醫自己滅了中醫。


甘志球


傳經實際是病證進行演變。分為“循經傳”與“越經傳”。

1、循經傳:指太陽而陽明少陽,再太陰、少陰而厥陰的順序,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的傳,但不一定要傳遍六經,如果病人的正氣充沛,抵抗力增強,治療得當,傳經可終止。

2、越經傳:指病邪越經而傳,如太陽經不傳陽明而傳少陽。“表裡傳”:指互為表裡的兩經相傳,如太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都是互為表裡。故太陽傳入少陰即稱為表裡傳。

疾病從發生、發展到結局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邪正交爭是疾病變化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和轉歸的決定性因素。在疾病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不同,患者體質的差異,外在環境條件的不一致,以及醫護措施的差別,均會影響到病程的演化,從而導致疾病過程複雜多變。

六經病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臟腑經絡又是緊密聯繫的統一整體。故,六經病之間不是各自孤立沒有聯繫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傳變轉化,疾病循著一定的趨向,沿著一定的規律發展。

外感病的傳變與否,大抵取決兩個重要因索,一為邪正消長力量的對比;一為治療處理的是否恰當。若正氣充足,抗邪有力,病多在本經自愈,不發生傳變,或由裡迭表,由陰出陽,病勢轉輕。若邪氣很盛,正氣虛衰,抗邪無力,則往往導致邪氣長趨直,使病情急轉直下,由表入裡,由淺入深,迅速傳變。

說到底,其實病邪傳經的本質就是兩個,一是病位傳變,二是病性轉化。

而《傷寒論》裡的六經傳變,實際上是對外感熱病六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病變規律和本質的概括。三陽之中,太陽為一身之藩籬,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里;三陰之中,太陰居表,依次為少陰、厥陰。外邪循六經傳變的一般規律是由表入裡,由陽入陰,先三陽後三陰依次相傳,即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次序傳變。這種傳變規律反映了人體正氣由盛而衰,疾病由表入裡、由陽入陰、由輕而重的發展趨勢。



貝蒂雜談


欲知病邪傳經原理,《黃帝內經》有曰:夫邪氣客於身始於皮毛腠理,次入絡傳經,或陽或陰,循經而入臟腑(名五藏),是由表入裡傳,邪氣之傳經是在表傳,即曰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也,邪氣之傳藏是在裡傳,即曰歲主藏害,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夫邪氣之客於身也,是以勝相加(傳),至甚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者,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是經傳於表病),若三日若六日(是藏傳於裡),傳五藏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於陽者(六經之開樞闔),知病從來,別於陰者(五藏之所勝所不勝),知死生之期(病於陰陽,而期於四時,遠者(病表之六經傳)期於年月(法三月若六月),近者(病裡之五藏傳)其於日時(若三日若六日),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化(表之六經傳)以之變(裡之五藏傳)也,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佔死生之早暮也,故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已病)者求之,無(末病)者求之,盛者責之(邪),虛者責之(正),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養生男人699


傳經與否,取決於體質的強弱,感邪的輕重,治療的當否三個方面。如邪盛正衰,則發生傳變,正盛邪退,則病轉痊癒。身體強壯者,病變多傳三陽;體質虛弱者,病變多傳三陰。此外,誤汗、誤下,也能傳入陽明,更可以不經少陽,陽明而經傳三陰。但三陰病也不一定從陽經傳來,有時外邪可以直中三陰。



中醫人93317187851


看了點評論,說啥的都有,挺有意思。這個經在傷寒論中主要指的是什麼?有知道的嗎?是路徑。病邪傳經是倒裝筆法。反過來就是經傳病邪。病邪本身並不存在。外界的自然變化是一定的,有規律的。人體在變化與規律之間不能及時適應才有了邪。不生病就是正嘛。經絡是病邪入體所循之路徑。猶如回家要進家門,有從正門進有翻窗戶的,穿地而入的沒有。身體分陰陽。病邪入陰分經絡陰分器官就會受邪,同樣的入陽分經絡,陽分器官就會受邪。那有那麼複雜。不過用針的不精通可不行。不用針只用藥的只是瞭解就行了。就是路徑。沒別的什麼道理。


也摩羯


看題目發表,不要離題,題目是傷寒論病邪傳經的原理,你只需解答傷寒六經傳變的過程及傳經過程的病理機制,而不是改不改革的問題。傷寒論談到的六經即大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中醫倪海廈講六經傳變與不傳講的很好,對這一問題解答的相當到位,你不仿查聽聽!、


中醫劉大夫


傷寒雜病論中病邪為寒邪,主要傷及陽氣。從陽經太陽經為主開始發病。由於患者的正氣不一樣。邪氣與正氣之間的抗爭。就表現為虛,實之別……然後因為六腑之虛實而傳陽明,少陽,由於陽氣的不足。寒邪的深入,傳入三陰,變病,同病,壞病則成雜病而難見一經之症……


無為一生2


《傷寒論》病邪傳經的原理是什麼?

《傷寒論》病邪傳經的原理,既然是《傷寒論》的病邪是論證傷寒,傷寒~是宇宙自然法則龐大外圍空間結構的大氣壓,是人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人百病,首中風。人生疾病的龐大外圍結構的外因條件,侵襲脆弱生命結構的人體器官,抵抗病邪的薄弱環節是誘發疾病的主要原因。外因風寒,內傷溼熱病邪潛伏肌膚湊理,傷害經絡氣血阻滯瘀堵。由表入裡或半表半里傳變,即太陽表症,陽明胃經裡症。半表半里厥足陰肝經,經絡氣血紊亂運化失調,傷害臟腑條達暢通運化功能。因體質差異,形成各種各樣的形形色色的疾病發生。傳統中醫煎湯內服藥,以傷寒六經辯症傷寒雜病論的治療原則。傳統中醫的辯證施治,必須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適應新時代發病需要的中醫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