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中國進士第一村:一個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進士,161名地方官

千古名村“走馬塘村”,一個經歷過千年科舉制度的古村落,被譽為“中國進士第一村”。

一個崇尚“學而優則仕”的家族,如今,雖已敗落,但其中,仍舊保留著許多古建築與文物史蹟。據記載: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來,這裡的陳氏一家總共出了76位進士,161名地方官,因此,被稱為“中國進士第一村”。

中國進士第一村:一個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進士,161名地方官

茅山山色翠嵯峨,千古文章炯不磨。

柏府清陰鋪錦裡,柳橋流水繞忠河。

祖孫接踵登瀛貴,父子捐生效節多。

惟有故鄉千秋樹,春風秋雨長危柯。

這首清代古詩,吟唱的就是浙江鄞州南鄉,茅山之陽的走馬塘村這對於任何一個愛讀書的人來說,有特有的引力——更不要說除了讀書,還喜歡遊山玩水、尋幽探古的我了。走馬塘村位於寧波鄞州區茅山鎮,奉化江支流東江畔。

路途遙遠,崎嶇且顛簸,不過,為了接下來能看到的一切,也算是值得。長方形的護城河,環繞著整個村落,再由一道平橋與外界相連。進村步行不遠,就能瞧見村東南的一座橋,名為“紫來橋”。這座橋的名字包含著“紫氣東來”,擁有著久遠的過去。順著橋進了村,入眼的一切,直讓人感覺這裡確實蘊涵著不少的歷史沉澱,但又似乎已經被遺忘。

中國進士第一村:一個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進士,161名地方官

打橋那頭過來,沿著街道行走不遠之後,就到一處老街了,老街東面的“遺忠堂”門口,坐了很多閒聊的村民,而實為古物的石鼓,也成了人們安坐的凳椅。院內很是雜亂,放了很多農家器具雜物,堂上的匾額雖然陳舊卻也古樸。不知道是這裡的文脈已經斷裂,還是如今村裡已沒有什麼秀才或老先生的原因,在堂前所掛的76名進士名錄的書法很是毛糙。

走出“遺忠堂”繼續向西,就到了陳氏宗族的新祠堂。祠堂前面正南不遠處,是早已被時光和人們忘卻的一座“進士橋”,與祠堂西南牆樓相連為一處的東向兩層老房,是為過去村子的碼頭所在。綠油油的稻田一望無垠,偶爾有小鳥飛快地掠過枝頭瓦尖兒,這所有的一切,都描繪出了一個閒來得趣的小村落的快意趣味。

由河相連,從這裡順流而下,即可直達杭甬運河以及更遠處,這是過去村民們進出外面世界的港灣,更是那些進士跳出農門後的起點所在。現如今,面對靜止不前的河水,筆者不禁感慨。

中國進士第一村:一個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進士,161名地方官

繞過祠堂就到了西面的護村河——君子河畔。君子河,說起來也是一段普通的南北向水塘,只是因為名字與其它三方的護村河不同而顯得特殊罷了。這裡一定隱含著陳姓祖先,對後代讀書、做人的期盼——即:“凡從這裡走出的陳氏子孫,一定要成為堂堂正正的君子”。

岸邊基本上還是老宅子,於是,我就從小巷走了進去,小徑通幽,曲曲折折,尋覓中,幸得指點,在祠堂北面一處住宅的東牆,看到了走馬塘最為精美也最具代表的石窗。在高大的馬頭牆下面:石窗雕花鏤空,質地古樸,研磨精細。

乍一看這石窗,絕不認為是石質而成,卻似木窗塗了一石質感的塗料。走馬塘是以石花窗為建築亮點的,也是建築的主要特色所在。不同的石窗,大都用青石、紅石雕作而成,寓意美好,雕工精湛,但是,大多數都已經損毀,實在令人痛心。

君子河的中間是團橋,沿河槽邊中間的道路向村裡東走,就到了村子的中心所在——“蟹肚臍”。蟹肚臍不大,因形如螃蟹的肚臍得名。池東南岸邊有一古樹,至今仍舊蒼鬱。嶙峋的樹枝深探的插入水池之中,池中則有一石柱突出支撐住樹幹,形成了樹附石的奇觀。

中國進士第一村:一個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進士,161名地方官

更令人不免驚歎的是,在這老樹的密葉之中,竟然有一枝葉子大小,形狀分明不同的枝條,分明是老樹之上又另髮長出的新樹。如此一來,便是形成了難得一見“子母樹”,老樹新樹環抱,如一位奶奶一手抱孫懷一手拄拐。

古樹,水塘,青瓦,構成一幅頗有江南水汽的美畫。覺得這景緻對讀書人而言,似乎有一種謙遜的意味藏在其中,那是對子孫綿延千年的忠告,而且,這一左一右,與並列於村東側的荷花池所體現的“潔身自好”的情操合在一起,構成了兩大寓意深刻的品格訓則。

向左轉,再由門進入這個依舊挺立的院落,悠長的房廊裡空無一人,上下兩層小樓,現在只留下了幾位老人。有的木窗不經年歲,有些腐朽了,但是,上面的刻紋還如它曾經的那般華美。從這裡走出去,經過一條小小的巷子,忽然衝進耳朵的,是鼎沸的人聲。

此時,正憂心自己或許是朦朧中誤闖人家之時,才看清原來是兩桌人正在觥籌交錯,似乎正在舉辦家族的喜宴。仔細一看,原來這裡就是供奉“手繪祖像”的“贍袞堂”。礙於周圍對於生人熱切的注視,我等幾人輕步快速經過。

中國進士第一村:一個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進士,161名地方官

堂內正中上方是巨大的一塊匾額,十餘幅明清時代的工筆畫像分列左右,畫面細緻而古樸。笑對先人,俯察後輩,這是一種多麼了不得的幸福啊!

沿路繼續折間前行,就到了最為開闊的村東部的中心荷花塘了。荷花塘的塘中央有兩條石砌的獨板橋,人行其中,遠看去就像是一箭荷花突立在叢叢荷葉之間。荷塘邊的民居,稱之為“中新屋”,大多保留著青磚粉牆、飛簷翹角的古典建築風格。

中新屋座南朝北,正對荷花塘,這池塘岸邊還有幾處石凳可供人休憩。離了荷花塘,意猶未盡地朝著北方行去。一路走來,許多房屋簷下,都有飛進飛出的燕兒,結合過往的詩看,倒是更有一種對物是人非的社會變遷的感慨,過往的璀璨已經紛飛做破散的煙雲,這個曾如此輝煌的村落,也已經徒有其名了。

漫漫人生路,敗落未必等於悽慘,富庶也未必就是成功,也許,這個村落正是因為落後,才可以保存了它的古舊;也許,正是因為貧窮,才不斷地進士輩出,造就了“寒門進士”。

中國進士第一村:一個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進士,161名地方官

對於走馬塘的破敗,其中,自有不一般的原因在。

這村裡曾有很多要臣,但是,卻不曾留下恢弘的宅院。蓮花的清芬,讓這些人在混沌的人情往來之中,依舊初心猶在,區區數十官銀,自然無力建起輝煌的宅院。可以試想:如果在陳家門下所出的那麼多官員中,只要有兩三個人動了不正的腦筋,即便是三年清治縣,也能坐擁十萬雪花銀,那麼,這裡也許就會出現不止一個“大觀園”了。

所以說,做人為官要有荷花的精神,如果,能起到這樣的昭示效果,那麼,這清減的衰敗倒也還算是值得了。

走出村子,在門口踱步,瞧著懸掛於四周那一聯聯的讚譽,那些陳舊而蒼勁的壁畫,使得我不禁陷入了對它的深思。作為一個曾經輝煌的古村,一個傳統的尚文家族,走馬塘具有家族傳承的典型意義,其家族的精神與教育方式很值得深思的。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浮躁,今日的村莊,破落的不僅僅是其逐漸褪色和模糊的形制,過去的那種“寒窗苦讀”的精神,在歲月的洗禮下也已經在逐漸的變得淡薄了,再也難以讓人體會到感動。

中國進士第一村:一個家族中,竟然出了76位進士,161名地方官

物是人非,有形實物破滅了固然令人可惜,但是,那依然可以修復,即便是被忘卻了,也依舊可以找回。可是,那甘於苦讀的心志一旦消失,則是找無可找,拾無可拾了。在歷史過程中,物質可以隨著年歲而代代傳承,但是,只有那看不見的精神,才是最值得珍惜最值得懷念的。陳氏宗族所象徵著的,流傳千年的科舉制度,早已在時代的洪流之中,被廢除和徹底捨棄,但是,蘊含其中的精神意志不應該被隨之而拋於腦後。

陳家要我們記住的,不是苦讀便能立於萬人之上的封建道理,也不是求學就是為了升官發財的功利思想,而是如綠密荷塘中的劍荷,如陳家人才輩出卻依舊清減的府邸,如這不能開口演說的種種景緻中,所深藏著的“吃苦做人”的道理。這是陳家先祖一直以來不斷重複和提倡著的,也是他們最想讓人們記住的,但可惜的是:這些苦心經營的理念與沉思,這為子孫後代累積的一切,也是最先被遺忘的東西。

【《中國進士第一村》、《走馬八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