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洛寧大原傳說之四——十八缸財寶

​翻歷史、查資料、看電視電影,知道古人存錢、存物;把金銀財寶埋起來,其實這種傳統由來已久。祖祖輩輩都有這個習慣,根源就在於儒家思想所奉行的“勤儉持家”的觀念。只不過,歷代統治階級數千年時期內都沒有銀行。就是找個什麼罈罈罐罐之類不易蝕化的東西,把金銀財寶密封起來,埋到土裡面去。古代流傳下來的不少文物,就是古人用這種辦法藏寶,地點也沒什麼太多花樣,再怎麼著就離不開房前屋後。那麼在這個基礎上要防盜,就必須在貯藏方法上變化方式方法,動一番腦筋使外人不易察覺。在清代才出現錢莊、票號,人們存錢的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洛寧大原傳說之四——十八缸財寶

具體而言,就是不把財寶都放在一起,而是採用分層分批貯藏法。也就是說,挖個深一點的坑,在最底層放一部分財物,蓋上一層土,再放一部分財物,依此類推,有的藏寶者會放上個四五層。如此一來,就算這個藏寶地點被盜賊發現了,他們在挖出上層的財物時,或許就會忽視更深的土裡可能還有更多財物這一玄機。之所以採取這種分層分批貯藏法,還在於財富本身是需要不斷積累的,掙了一些錢就得埋起來,不可能等到把想藏的錢全都掙夠之後一次性埋好,只能分批來貯藏。

光是這樣也還不夠,必須給盜賊再上點難度。那就是在藏錢坑的各層之間,加上一些難以挖掘的材料,比如說蓋上厚重的磚塊、石板之類,鋪上幾層瓦片、砂石,提高開挖難度。還有一種方法是煮一鍋糯米,熬得特別粘稠時,澆注在土層中,待其冷卻凝固後,即形成非常堅韌的保護層。最後還有一個措施,就是在藏寶坑上面加上偽裝,比如建個豬圈、蓋個茅廁、搭座草棚之類的。這從很多考古發掘的過程中都可以得到印證。

洛寧大原傳說之四——十八缸財寶

商代青銅重器“後母戊大方鼎”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文物,據說這件寶物在出土之前,就是從一戶吳姓人家的糞坑下面挖掘出來的。

大原的老年人都聽說過,下崖好戶人家韋希德,在清末民初時家財萬貫,各種收入頗豐。傳說;韋希德為了保存自己的資產,金元寶、銀元寶和銀元,曾顧來南陽叔伯兄弟四個人,藏匿自己的財富。他一次讓新安縣陶瓷廠送來兩車瓷缸,共十八口,桐油數百斤,布匹、油紙。南陽四兄弟在他家吃住,讓他們白天睡覺休息,晚上幹活,並讓他們吸食鴉片,用半年時間打地窖,然後用油紙醮上桐油進行防潮防蝕處理。據當時人回憶;後來由由掌櫃韋希德和南陽四個人共同將十八個缸裝滿金元寶、銀元寶及銀元;藏匿到地窖中。辦妥後,己到年底,韋希德給南陽四兄弟加倍發了工錢,讓其回家。

洛寧大原傳說之四——十八缸財寶

關於下崖村韋希德十八缸金銀財寶的故事,老人們講起來津津有味,金銀財寶就埋在福勝寺的地底下。那麼怎麼又說到福勝寺呢,因為福勝寺和韋希德家一牆之隔,是鄰居。福勝寺建於明朝,經過多次重修,在大原村老輩人心裡福勝寺是一個特別有靈性的寺廟。而且韋希德和原來主持關係很不一般,至今,在大原老輩人中仍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到了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韋希德病故。這批東西成了一個永遠解不開的難題,誰也不知道這十八缸財寶具體都有什麼東西,藏在什麼地方。解放後土改時,農會在他家迎春花坡中,找到鴉片40餘斤。1959年春,在他家廁所石頭下,學生挖窩種南瓜時,挖到一個鐵盒內有銀元100個。上繳縣教育局,獎勵風琴一部。

洛寧大原傳說之四——十八缸財寶

這十八缸財寶成了盜賊的目標,他們用探杆、洛陽鏟把附近竹園,住戶院子,韋希德下崖的窯和房埸都三番五次找尋,甚至用上了高科技金屬探測儀,也始終沒有找到。2012年洛寧乾瑞.竹鄉苑開發小區,把竹園毀了建樓,地下挖掘10餘米也沒挖到十八缸財寶。

下崖韋希德十八缸的寶藏到底有沒有?因為缸是拉他家了,只見進沒見出。打地窖的人也確實住了,土也拉出倒竹園了。如果有,在哪裡?歷史總留下無數謎題,這些謎題都需要人們耐心、細緻地探索。那麼這十八缸財寶到底去哪了,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洛寧大原傳說之四——十八缸財寶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