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文科生是“弱勢群體”?別鬧了~

文科生的煩惱還真是不少。

就業壓力大、起薪低、社會固有偏見,沒一個不少糟心的。

最煩的是,還要隨時警惕理科生不定時拋來的鄙視——

“你們這些學文科的,跟你們講不清楚。”

“你們文科生就是沒邏輯,感情用事”

“你們文科生光是會耍嘴皮子”

“你們文科生,都很路痴。”

“你們文科生哦,能不能有點常識?”

```

文科生是“弱勢群體”?別鬧了~

忍辱負重的文科生

文科生是真的不行?還是觀念偏見太嚴重?一些遭遇過文科偏見的文科生說出了他們的經歷並給出了處置方式:

“記得最清楚的第一次,化學老師講題目一個小記者把什麼報道錯了,他說這個記者肯定是文科生,當時聽著特別不舒服,怎麼對文科生這麼有偏見。後來我選文科,我承認數理化並不是很優秀,但政史地還不錯,所以選擇了文科。但並不代表我對理化生一無所知,我想的要是不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對理科方面有一定的瞭解,對,就是為了堵住那些對文科生有偏見的人。”

“拿我們學校為例(省示範重點中學,不說名字),在我經歷選科的時候,我們的班主任告訴我們,如果有成績特別好的學生選文科,學校會採取強制措施(就是不讓你選)。另外成績還可以的,老師也會不斷找你談話勸你留下。當時我選的是文科,還有一個初中同學也是打算選擇文科。然後我們兩個不斷被家長,老師,以及各種過來人勸誡:文科班亂,不好找工作,沒出息。總之一提起文科生,大家普遍想到的就是理科讀不下去下去才來讀文科。我還有一個初中同學,因為打定主意學文,高中直接去了外地一所重文科的學校”

文科生是“弱勢群體”?別鬧了~

社會對文科生的偏見是怎麼形成的?

講真,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

關於文科生的偏見得先從什麼時候文理分科開始說起。中學分為文理的做法取法前蘇聯,當時的教育完全山寨蘇聯模式。現在,教育部並沒有要求中學必須分為文理,但在“新高考”開始實施之前,卻是有文理之分,因此一升入,高中學校就開始為分文理作準備,高二就完全分為文理科,涇渭分明。事實上,學文科的主要數理化比較差的學生,尤其以女生為主;有些學生擅長背誦,也選擇了文科。所以在人們普遍的觀念裡,有這樣一種認知:文科容易理科難,原因是理科生想彌補文哲史知識比較容易,但文科生想彌補理化生等知識就比較困難。

第二,結果導向上看,人們容易用就業和收入來評價文科的價值。2017年互聯網就業報告顯示,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和物聯網佔據了高薪行業的鰲頭,而這些就業崗位大多分佈於頭部互聯網公司,並且在招聘時明確要求有相關專業背景。

第三,人們對文理科區別對待就像看待男女性別差異一樣。對文科的偏見中往往隱含某種性別歧視。如上提到的,一般來說,文科女生多,理科男生多,那麼大眾就形成一種印象——文科女性化,理科男性化。自然而然,女生選擇文科就無傷大雅,大眾對女性的社會期望值相對較低,認為她們將來從事賺錢少相對輕鬆的工作可以更顧家;而男生選擇文科則多半會被家長或老師阻撓,一來認為男孩更有優勢學習這樣一種腦力活動比較多的學科,二來認為學習理科將來步入社會就業選擇會更廣並且取得相對理想的薪酬待遇。

文科生是“弱勢群體”?別鬧了~

那麼女生到底能不能學好理科呢?

科學證明,男女在智力上是有差異的。但這並不是說誰更聰明一點,而是說在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男女各有優勢。

美國心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羅傑.斯佩裡教授的試驗結果表明:

在方向和位置的辨識、圖形的組合等方面,男性要優於女性;

而在語言表達才能、記憶力和處理人際關係上,女性要比男性強。

在思維、記憶和想象方面,男性多偏於抽象邏輯思維;女性則多偏於具體形象思維。理解記憶和抽象記憶以男性較強,而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女性略佔上風。

男性的想象多屬於物與物的關係,傾向於邏輯性;

女性想象則偏重於人與人的關係,傾向於形象性。

當然,以上只是一般差異,不是絕對的。如果具體到人,就更不能以此為標準了。

女性群體細膩的思維是非常適合理科研究的,如果擁有較好的邏輯,在研究過程中往往能更加有耐心地想到每個條件的各個方面,分析也會更完善。總之僅憑生理結構並不能判定男生或女生誰更適合學文理。

文科生是“弱勢群體”?別鬧了~

文科生和理科生到底誰更厲害?

有句話叫做“文科生從精神上拯救,理科生則是從物質上”。

但事實上,世界頂尖的大學無一不是文理並重,諾貝爾獎的設置亦是文理兼備。偉大如牛頓、愛因斯坦之流的科學家從不否認人文科學的存在和重要作用,而一個不通文、不屑通文的人,恐怕連學術論文都看不懂,更遑論成就大事業。

最後引用補充一句,真正學識淵博的人在學問面前都是謙遜的學生,他們尊重並敬畏任何一門學科。只因,他們深知“自己一無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