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世界史上有哪些将军的能力被高估了,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汉史趣闻


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其中有一个叫《失街亭》的故事,讲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经过:诸葛亮委以重任叫马谡守卫一个名叫街亭的地方,马谡谋略错误最后以失守街亭告终。当然,马谡也受到了军法制裁,这就是典型的将军能力被高估的案例。


nin155988207


张灵甫在孟良崮被击毙。

1947年5月16日,经过三天的激战,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国军伤亡3.2万余人,整编第74师长基本上是全军覆灭。据说震怒的蒋介石当众就要汤恩伯下跪,还挥起手杖要打他,王耀武在接到张灵甫的诀别电话时就流泪了,可是又不能飞过去救人。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一方面是华东野战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张灵甫的能力被高估了。

74军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

国军有五大主力军,分别是:国民革命军新编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18军,其中的第74军号称是打出来的。74军于1937年9月1日在淞沪战场由第51师、第57师和第58师组建,历任军长是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张灵甫、邱维达,这些人都很厉害。74军号称是抗日铁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基本上重大战役都少不了这支军队,也取得了战功,所以才有74军是打出来的说法。

张灵甫任整编74师师长。

1946年4月,张灵甫任第74军中将军长兼首都警备司令,1946年5月,张灵甫任整编第74师中将师长,虽然是整编了,但是规模其实还是没有怎么变,武器还更精良了,战斗力还更强大了,不过都还是被张灵甫带到全军覆没的结局。为何当初要选张灵甫做领导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王耀武信任他,想选一个自己人吧,他的举荐是张灵甫最后能胜任的最关键因素。

张灵甫的能力被高估。

张灵甫和日军打过很多次硬仗、恶仗和胜仗,还多次负伤,打到腿都残疾了,这点功劳还是要认可的,但是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被高估的将军。国军的五大之一整编74师是葬送在张灵甫的手上的,他性格孤傲,当他带着人马孤军冒进的时候,全师覆灭的结局就是注定的了。


湘西小木鱼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总参谋长陈诚。这绝对是一个被高估才能的军事将领,或者说他的能力不在于军事,而在于内政。

陈诚的军事才能有,但是并不高,以其才能担任一个军长基本就是上限了。东征过程中陈诚是炮兵连长,由于炮兵连在棉湖之役中将叛军火力压倒,使战局转危为安。不久被任命为团长,并且开始北伐,他带领特务队,在深夜突袭敌之司令部,扭转局势,使东线北伐军能进入杭州,平定浙江。

内战时期陈诚为十一师师长,后来建立土木系,中原大战中率领十一师在襄阳城郊与冯军激战两天,将冯军击败。而后升任十八军上将军长,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王牌军。从陈诚的上升经历看,陈诚也是从部队一级级升上来的,他还有有一定的 军事才干,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只限于军师一级。

这一点在陈诚对红军的四次围剿之中就可以看出来,每一次他都是被红军打败,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将领在解放战争期间竟然担任国民党的总参谋长,结果是能力不能匹配职位的要求,基本上陈诚没到一个地方,就是国军失败的开始。

山东战争上,一开始气势汹汹的进攻解放区,但是很快他就因为他的急功近利犯下大错。1947年1月,陈诚到山东前线督战,集中23个整编师53个旅的兵力,采取以临沂、蒙阴为目标,南北对进的部署。一开始国民党兵力密集、齐头并进、稳扎稳打,我军华东野战军曾几次调动敌人都无战机可寻,但是陈诚判断华东野战军放弃临沂,是由于“伤亡过大,不堪再战”,严令李仙洲集团加速南进,实施南北夹击。其实当时远在济南的王耀武已经发现了我军由围歼李仙洲兵团的企图,所以告诫陈诚不要让李仙洲兵团南下,但是陈诚不听,结果李仙洲兵团5.6万余人被全歼,致使国民党在山东的最大机动兵团被灭。

后来陈诚见到东北局势好,陈诚却下耍了个小心眼,以杜聿明身体欠佳为由调其回南京“修养”,企图摘取胜利果实。结果陈诚自己当了东北东北行辕主任不到一年,林彪奇迹般的扭转了东北战局。等杜聿明再次出山时,已经没有办法阻止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了。

陈诚致使两个重要战区的失败,虽然不全是他的原因,但是陈诚指挥无能确实有重大责任,所以当时就有“杀陈诚,以谢国人“的说法。但是蒋介石为陈诚安排后路,派陈诚主持台湾政务,改编和整训由大陆迁往台湾的部队,先后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


帝国烽火


我要说历史上最被高估的将军是张灵甫。这位蒋总统眼中的红人,是被高估了的。

被高估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自我高估

张灵甫是个很骄傲的人,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而且还是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各方 面都很出色,在人群中往往鹤立鸡群。很容易养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自从 当上整编74师的师长后,更是目中无人,连曾经的老上级李天霞都不放在眼里,更别 说其他的杂牌部队的同仁,自认为老子能当上天下第一战力的整编74师师长是他自己 军事能力高出别人。当时有很多人竞争这个位子,比如李天霞。只是最后王耀武选了 张灵甫接替了自己的位子,而不是张真能服众。 这是典型的不知天高地厚。

委员长高估

一直以来,蒋委员长,一直对这位样貌出众的弟子特别厚爱,只要张立了一点功劳, 就会大肆宣传。这无形中会把张灵甫从将领群众孤立起来,造成心理不平衡。甚至还 帮着吆喝

只要有10个张灵甫和整编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

典型的捧杀,火上浇油,助长张灵甫的嚣张气焰,直接导致最后竟然不听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的命令,汤恩伯去传令,竟然指挥不动整编74师的一个传令兵。

高估导致的后果

  • 最直接的后果,当然是号称天下第一的整编74师,被全歼在了孟良崮上。

  • 而正是整编74师被全歼,直接导致国民党本来很好的形势发生大逆转,由攻转守。

  • 孟良崮战役,是国共两党的天王山之战,如果国民党胜了,则关内形势将完全倒向国民党,没有华东野战军的支撑,东北野战军也将独木难支。

  • 上天终归是向着人民,人民的军队出了一个伟大的将军。


个人认为这只伟大的军队,由张灵甫带领,真是可惜了。


弹史遇见你


列举五个被高估的哥们:

1.赵括。

这哥们没有自知之明,以为打仗是玩红警星际,长平之战坑死45万赵军,害得赵国差点灭国,还落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成了后世2000多年的反面教材。考虑到对手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能力指数就给个同情分吧。

能力指数:★★

对国家危害指数:★★★★★

2.马谡。

又一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军事家,由于理论功底实在太强,连诸葛亮都忽悠了,任命他做独当一面的主帅,街亭失守直接导致诸葛亮经营陇右再进取关中的战略失败,不得不退守汉中,后面几次北伐始终未能成功,蜀汉自此长期被压制在四川盆地直至灭亡。

能力指数:★★

对国家危害指数:★★★★

3.王玄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过了八百年,老王依然被辛弃疾拿出来调侃,并且继续调侃了八百年。

能够把宋文帝刘义隆忽悠得热血沸腾,老王的能力,要说有还是有那么一点的,但是主要体现在内战战场上。论外战的指挥艺术这货就是个渣渣,元嘉北伐的滑台之战成了老王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优柔寡断,贪财好色,老王算是占全了,等到拓跋焘亲率大军来援就原形毕露,全军崩溃,一次性断送了30年“元嘉之治”攒下来的家底,南北朝的攻守形势经过这次北伐之后逆转,造成南朝始终被动挨打的局面。

能力指数:★★★

对国家危害指数:★★★★

4.李景隆

他老子李文忠的带兵基因没有一点点遗传到小李身上!我严重怀疑小李是朱棣派到建文帝阵营的内鬼!建文帝让这种草包统帅50万大军也是气数已尽。没有这哥们狂送人头,在北平即将被攻破时下令暂停进攻,估计朱棣早就GG了。最后建文帝让他守京城还献了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活活把自己坑死。这种人就是虎父犬子的典范。

能力指数:零,只能给零分

对国家危害指数:★★★★★

5.汤恩伯

“河南王”汤恩伯治军无能,剥削老百姓可是一套一套的,所部荣登“水旱蝗汤”四害之一。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寇被形势所迫,不得已发动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结果面对强弩之末的日军,汤司令的40万大军竟然一溃千里,把几十座大城市拱手让人,直接把蒋委员长的脸面丢到了月球。

能力指数:★★

对国家危害指数:★★★★


每日一段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民族英雄张学良了。

同忠贞不二冯玉祥一样,张学良在民国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然而,冯玉祥毕竟是一个战将,也是一个还算不错的政治家。

打个比方,冯玉祥自称是基督教徒,目的是争取西方世界的支持。

然而,他的心腹认为,冯玉祥并不是基督徒,也不相信基督教的教义。

除了公开场合的一些政治表演以外,冯玉祥私下对基督教毫无兴趣。

然而,此举毕竟给冯玉祥带来了很好的政治名声,算是很高超的政治手段。


可惜,张作霖一辈子牛逼,死前做错了一件大事,就是高估了儿子的能力。

其实,从郭松龄的反叛就可以看出,张学良不但不擅长认人,而且还是个无法有效统帅部下的领袖。

郭松龄作为张学良的铁杆心腹,叛变之前当然不会没有迹象。然而,张学良却视而不见,就像没看到一样。

这不是倾心于人,主要还是缺乏军政能力。

事实上,张学良上台以后,基本没有做过正确的决定。


首先是莫名其妙去打苏联,发动中东铁路事变。

苏联就算当时不是很强,也比东北军强大十倍。张学良上台未稳,就去打强敌,实属头脑有病,想立威风想疯了。

其次,中原大战期间,擅自将一半主力开入管内摘桃子。结果关外东北军兵力空虚,被日军趁机攻击,张学良的老巢都丢了。

还有,九一八事变期间,张学良放弃所有抵抗,擅自撤退。

在锦州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再三命令他就地抵抗,张学良置之不理。

想要保存实力,有很多种方法,从没见过有人这么保存的。

这不但让自己丢了地盘,还让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政治上形同自爆。

从此以后,张学良背负如此骂名,想要东山再起难度极大。



另外,都到了什么时候,张学良还在热河会战、长城抗战中试图保存实力,导致全国舆论抨击。最终热河省被日寇占领,随后河北省的东北军也站不住脚。

由此,20万东北军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被迫去陕西同杨虎城抢地盘了。

总之,张作霖留给儿子全国第一的地盘,全国装备最好的军队,还不到10年就被败家光了。


萨沙


说到历史中被过于高估的将军,我想到的第一个人是蒋介石最为重用的黄埔学生胡宗南。

在了解胡宗南这个人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蒋介石那么喜欢这么一个屡屡打败仗的将领,在他犯下种种错误的时候,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一路给他大开绿灯,把他提拔到了最高统帅之一的位置上。

有人说,这是因为蒋介石非常喜欢用浙江人以及黄埔学生,所以胡宗南这个浙江人兼黄埔学生在蒋介石产生的天然亲近感下,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拥有了后来那般少有人能及的辉煌地位。

这些原因我们无法否认,因为在现实历史中,蒋介石确实非常喜欢重用浙江人以及黄埔学生,不过胡宗南之所以受到重用,并不全是这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太过于高估了他。

而这份高估,主要来源于胡宗南早期辉煌、勇猛的战绩。

胡宗南得到关注

胡宗南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在那个黄埔军校初创的时期里,他所能和蒋介石展开的交集非常多,很容易就能吸引到蒋介石的关注。

比如在1925年的东征战争中,他就在战争中吸引到了蒋介石的注意。

那个时候,胡宗南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排长,在炮火轰鸣中,他和手下士兵控制着两挺机枪,硬是在不可能中坚挺下来,为那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巨大功绩。

如果当时蒋介石拥有后来那样的地位,他是不可能会注意得到胡宗南当时这样的小角色以及小胜利的。

不过因为他那个时候也是刚起步,所以胡宗南这样的战绩对他尤为重要,也就是在那次战斗后,胡宗南这个中年人的勇猛印象深深的烙印到了他的脑海中。

胡宗南后来之所以能那么受他的重用,就跟这次的初露锋芒有关。

胡宗南早期的战绩以及平步青云

在胡宗南的军旅生涯早期,他的表现非常出色。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他就凭借着一支团的力量击败了东南大军阀孙传芳一支精锐师的部队。

此外,在第二次北伐战争、蒋桂战争、中原战争中他也都有着非常出彩的表现。

在那段早期的发展历程中,胡宗南用自己的战绩征服了蒋介石的心,在蒋介石内心中占据到了足够高的地位。



正因为这份早期的战绩,他被蒋介石视之为天赐良将,一路被蒋介石疯狂提拔,在抗战爆发前,他就晋升到了军长的位置上,远远甩开了其他黄埔学生一大截。

而他不仅仅只是蒋介石手下第一个当上军长的黄埔学生,他还是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将军、第一个军团长、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

能不配位

不过胡宗南的提升速度虽然快,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拥有着能胜任后来那般崇高地位的能力。

在胡宗南从师长提拔到军长位置后,他的风评以及战绩就一路疯狂往下滑坡,一步步通过各种败绩,奠定了他“草包司令”的称号。

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则很简单,那就是胡宗南“能不配位”。

以他的军事才华来说,让他指挥一些小型或者中型的部队倒非常合适,他能很好地发挥出这些部队的力量、能率领着这些部队取得骄人的战绩。


但如果给予他更多的军队指挥权、授予他更高的军职,那么一切都将不同。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他成为军长之后,他开始屡屡遭遇到了各种败绩,虽然并不能说全都是败绩,但是败绩仍是占据到了主数。

到了最后,被屡屡败绩包围的他甚至产生了拔枪自杀的想法。

在台湾的时候,更是有不少人对他展开攻击,怀疑他是间谍、怀疑他故意打败仗。

对于这么一位早期意气风发无比的将领来说,他后来的结局无疑是非常悲凉的,毕竟无论任谁曾经攀登过高峰,都很难承受的了那跌入谷底的失落感。

而一切,都源于蒋介石对他的高估,如果蒋介石没有过分高估他的能力,只是让他如同其他黄埔学生一样平稳发展,那么他就不会承受如此惨痛的失落感了。


孤客生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吧!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其实是被国军给“坑了”。

抗战时,国军战斗力弱,那是出了名的。由于蒋委员长搞排除异己的内斗,各路军阀在抗战时畏首畏尾,勾心斗角。所以,才会有40万日军横扫130多万国军的豫湘桂战役。而此战之时,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就这样,国军还是惨败。

国军被日军横扫,日军被美军横扫。那么,在日本当太上皇的麦克阿瑟,当然有信心让参加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士兵“圣诞节之前回家”。甚至,当时的美国人都觉得中国不敢出战。麦克阿瑟叼着烟斗喝着咖啡,就能饮马鸭绿江了。

(他来了,他来了,他趟着水来了!)

麦帅也是可以,仁川登陆打的“可圈可点”:75000名联合国军痛击朝鲜6500名守军。之后,麦帅依靠装备和人数优势,碾压朝鲜军队,一直打到鸭绿江。

1950年9月15日,到10月24日,联合国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打到了鸭绿江。麦帅的神威,到此终止。因为,志愿军过江了。等到麦帅快被彭德怀赶下海时,麦帅还不从自身找问题,还想让杜鲁门扩大投入,甚至,不惜动用原子弹。

麦帅肯定很郁闷,国军战斗力这么弱,为何志愿军却这么牛?!!

杜鲁门不傻,赶紧让麦帅下台,换李奇微。

李奇微明显比麦帅有本事,上来就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志愿军当时由于后勤跟不上,每次进攻最多只能持续7天,就要停下来等寄样。李奇微发现这个规律以后,就利用志愿军“七天攻势”规律,跟志愿军拼消耗。当志愿军进攻时,他就利用美军火力兵力优势打防御战。等7天之后,趁着志愿军断了补给,对我志愿军发动猛烈进攻。就这样,志愿军被迫退到了“三八线”!

同样一副牌,李奇微打的就比麦帅强!回头再看彭老总,那就是封神的人物了!如果志愿军有联合国军那样的武器补给,早把联合国军赶下海了。说白了,美军将领就喜欢依靠装备优势,无脑碾压!真要是让他们到中国战场上,带领国军打日本人,他们败得更惨!对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蒋介石的部队也有美国人当顾问。不过,还是一直溃败。

十年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

“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诫世界军队,不要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谁打中国,进得去出不来!”


所以,把三方将领能力做个对比:志愿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国军>美军。

主意:此处“国军”仅指国民党方将领,我知道抗战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是国军序列。

有些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到解放军以后,本来很弱的部队,马上就成了王牌。例如:解放军五十军,原来是国军60军。这支部队在起义前,因为军纪不好且战绩较差,被人们戏称为”熊军”、人称“六十熊”!可是,抗美援朝时,表现英勇,首先攻入汉城。

毛主席在接见50军军长曾泽生时,还夸奖他说:"你们打得不错啊!"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最近正在热播的《特赦1959》里,黄维作为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另类,戏份很重,成为正直的顽固派的代表,和几个特务组成的反动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为代表的改造积极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就军事指挥水平而言,黄维的水平其实是被大大的高估了,远不如剧中对改造比较积极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这些人,和廖耀湘实际上在伯仲之间,大兵团指挥能力并不强,让他代领一个军还可以,但是让他率领一个大兵团,独当方面,这就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最后败军杀将,自己也成了战俘。

黄维兵团原本隶属于华中战区,在白崇禧的指挥下作战,主要作战地境是在河南境内。这个兵团下属的第十军、十四军和十八军,都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尤其是十八军,更是陈诚起家的老部队,所以一直都受到关照。在抗战结束后,国军接受了大量的美军在二战期间存放在亚洲的武器装备,当时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没有实权,陈诚担任参谋总长,有权分配武器装备,所以十八军在国军各个部队中,都是优先装备美式武器装备的,十八军受到的照顾尤其多,从而使十八军成为国军在中原战场的几个主力部队之一。

黄维早在1944年就因为和上司闹矛盾,被调离了前线,到后方担任军校校长以及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等职务,一直到1948年组建十二兵团时,以十八军、十四军和第十军为基础,黄维才被临时调赴前线,担任兵团司令官。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是由胡琏率领作战,无论是对华东野战军,还是对中原野战军,战绩都可以说是不错的。除了当时这些部队装备优良之外,胡琏在战场上的灵敏和反应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组建兵团的时候,本应该由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白崇禧却因为胡琏桀骜不驯,难以指挥,坚决反对。最后折中下来,才由陈诚系的另一骨干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

也就是说,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其实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主要是靠资历和派系平衡上位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考虑,那么当时胡琏肯定是最适合担任兵团司令官的,无论是对当时十二兵团的熟悉程度,还是对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特点的了解来说,黄维都远不如胡琏。只是因为胡琏和白崇禧有矛盾,导致白崇禧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才把这个机会给了黄维。白崇禧本来也反对黄维出任,只是在陈诚和何应钦的坚持之下,才让他上位了。

这和孙元良的情况差不多,孙元良在抗战后期也是被调离了前线,在后方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差。在国军将原本在郑州担任绥靖公署主任的孙震调离的时候,孙震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两个川军部队的军,才推荐孙元良出任兵团司令官。而孙元良因为有黄埔军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孙震的侄儿,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这个职务。但孙元良所率领的这个兵团,仍然是川军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两个军,并没有配属其他部队。这和黄维兵团的情况不一样,黄维兵团除了土木系的三个军之外,还配属了吴绍周的八十五军,是四个军的大兵团,而孙元良兵团只是两个军的小兵团。

黄维兵团从十月份接到国防部发来的命令,开始在驻马店和周口一带集结,之后从这里出发,离开华中战场,增援徐州,目的是参加国防部拟定的徐蚌会战。孙元良兵团在撤离郑州之前,白崇禧和华东战场都拉拢过,孙元良意识到华东战场即将进行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倾向于去华中战场,这样便于他在战局不利的时候退入四川,但国防部的一纸命令,硬是将他从华中拉倒了华东战场。这就是说,国军统帅部这时候也是在尽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间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

黄维兵团从原驻地出发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本身也很糟糕,是国防部规定的路线,而这个路线上沿途要经过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浍河、淝河、颍河等,黄维兵团本身的重武器装备又比较多,在这种河网纵横交错的地带要行军,还要防备解放军沿途的阻击,这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也很不利。黄维兵团在进入这个河网地带之后,每次渡河都会遇到解放军的阻击,有时候是被半渡而击,所以进展比较缓慢,他还没有赶到徐州战场,黄百韬兵团就已经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得快要差不多了。

而且,黄维兵团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进了中原野战军的包围圈。实际上,当时中原野战军全军的兵力也就十二三万人,和黄维兵团兵力相当,但中原野战军因为挺进中原之后迭经苦战,一直在和华中地区的国军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黄维兵团不仅兵力和包围他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差不多,而且武器装备又有优势,但他却不但没有突破中原野战军的阻击,进入徐州战场,反而逐步被包围了,这不能不说是黄维本身的指挥存在问题,他的重武器火力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在胡琏指挥的时候,胡琏兵团虽然是小兵团,兵力远不如黄维当司令官之后雄厚,但胡琏的指挥向来以反应灵敏和迅速著称,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率领这个兵团增援徐州的不是黄维,而是胡琏,以中原野战军当时的部队和装备,要想把兵力相当的这个兵团牵制在中原战场,就已经很费力气了,更不要说能够完成包围了。即便是能够包围,以胡琏指挥的灵活机动,也是很有可能冲破中野的包围圈的,毕竟中野当时的情况用刘帅自己的话说,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战前制订淮海战役计划的时候,无论粟裕还是中央,实际上都没有敢把黄维兵团纳入歼灭对象,对中原野战军也没有这样的希望,最多不过是希望中原野战军能够牵制住他,不让其靠近徐州战场,影响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地区对华东战场的国军的围歼。

在《特赦1959》中,黄维曾经振振有词的对功德林管理人员说,虽然我们打了败仗,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气的。但就黄维在淮海战役期间的指挥来说,他还真就是个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团也不会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报销。他这种自负和不服气,其实就和他后来长期研究永动机一样,都是自作聪明,实际上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萧武


历史上能力被高估的将军数不胜数。这些人往往都被赋予重任,最后却是一地鸡毛。

古代比较著名的例子如纸上谈兵的赵括,身负重任,但是长平之战后使得曾经能与秦国一较短长的赵国彻底沦为二流;比如熟读兵书的马谡,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信任,丢失街亭,使得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在近代,国共双方被高估了能力的当属蒋介石和李德莫属。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李德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名字。他原名奥托.布劳恩(1900--1974),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他本来是一名特工,1932年春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不久,被共产国际派往上海向苏联著名特工左尓格小组送经费,完成任务后留在了上海共产国际远东局,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兼中共中央军事总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未能到达上海,布劳恩作为在伏龙芝毕业的军事学员从来到上海后就开始给中共中央一些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

顾顺章叛变后,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活动越来越危险,于是在1932年底,中共中央及博古、洛甫(张闻天)、陈云等开始转移进入中央苏区。

33年9月布劳恩获准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红都瑞金,为保密起见改名李德。

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由于不懂军事,把红军的指挥大权交给了李德。他虽然抱有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但是由于他仅仅有过街垒巷战作战经验,仅仅是一名军校毕业生,又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坐在房子里看着地图指挥作战,让红军与兵力十倍于我,空军炮兵等火力大大强于红军的国军进行正面的阵地战。这实际上就跟一次大战时候的正面顶牛一样,是在拼消耗。

结果导致处处防守,处处守不住,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长征开始后,又实行甬道式搬家,坛坛罐罐都不舍得丢弃。一三军团在前,五九军团在左右,中央纵队搬着从苏区带来的沉重的各种东西在中间,八军团在后掩护。结果大大影响了行军速度,让红军的机动力优势无法发挥,导致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红军损失惨重,由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



湘江之战后,国民党已经判断出红军是要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于是用三十万兵力摆下铁桶阵。而李德仍然坚持命令红军往包围圈里钻。在此危急时刻,中央政治局大多数领导终于看清事实,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转兵贵州,从而避免了红军全军覆没。

遵义会议后,正式结束了博古和李德对红军的军事指挥。

李德刚进入苏区时,李德是被临时中央的一些人寄予厚望,希望用他来取代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权。但是他的能力实在有限,一通辖指挥,差点就断送了中国革命。

相对应的,国民党方面能力低下又爱瞎指挥的非委员长莫属。



蒋介石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只要他插手参与指挥,往往都是能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具体例子就不用举了,现在在央视播出的《特赦1959》里面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蒋指挥的结果就是,一而再再二三大败共军,歼灭共军超一个亿,然后,国军胜利转进到一个小岛上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