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中國陶瓷40年殊途同歸:煎熬、淘汰和剩下

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中國GDP3624.1億元。40年後,這一數據飈升至82.7萬億元,激增230倍。

時年,中國建築陶瓷總產量545.8萬平方米,2017年這一數據高達101.5億平方米。40年2030倍的增量。當年的全國陶瓷磚年產量,剛好等同於2017年全國陶瓷磚實際產量排產4小時的數值。亦不及當前廣東佛山、江西高安、山東淄博、四川夾江、福建泉州、湖南嶽陽、湖北當陽等產區單個規模企業一年的產量!

40年風雲激盪,中國陶瓷產業滄桑鉅變。

產能、產量、出口量、從業人員等多項指標雄踞世界第一。年總產量總佔全球的比例超過7成。

新華社8月12日刊文的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7年,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000多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3400多元;7億多人口擺脫絕對貧困,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

這些改革開放時期的數據基礎既是中國陶瓷發展的強大支撐,亦是陶瓷產業參與其中的共生與共榮。

數千年陶瓷技藝的厚積、傳承與創新,時時刻刻在改變著人類生活方式,改善著人類生活的質量。而這其中,“改革開放”如同一雙巨大的雙手,成為推動陶瓷發展與進化的強大力量。

中國建陶在過去40年曆史機遇期中,充分享受了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紅利,順著“改革開放”的總綱大道,在城市化進程中以日益騰飛的工業製造和遍地開花的房地產開發為兩翼,重新綻放了“China瓷器”的古老文明,開創了陶瓷原創國的世界製造新局面。陶瓷的無限可能,在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工業、在波瀾壯闊的建陶產業、在無數企業家、技術人和創新者的共同努力下變成現實,並生髮出新的陶瓷文明。

1978年,國內的陶瓷廠就開始零星地從國外購買部分設備。

當年景德鎮陶瓷廠從意大利引進噴霧塔乾燥器的關鍵設備——高壓泥漿柱賽泵2臺,成為我國建陶領域第一個實現“在年產60萬平方米釉面磚生產線上使用壓力噴霧乾燥制粉”的企業。彼時噴霧乾燥制粉工藝是建陶工業坯粉製備的先進工藝。

此後,景陶廠的釉面磚產量由1979年的95萬平方米增長到1980年的136.37萬平方米、1981年的150萬平方米和1982年的168.39萬平方米,成為全國釉面磚最大生產廠家。

中國陶瓷40年殊途同歸:煎熬、淘汰和剩下

▲景德鎮陶瓷廠舊址。

1978年,距離景德鎮1920公里的瀋陽陶瓷廠成功研發了硃砂斑紋釉外牆磚、硃紅色圖案磚及金沙釉圖案磚、地毯花紋紅地磚、釉下稀土色料印花磚等一系列新產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快速躋身至全國釉面磚產量第二位。

同年,石灣建陶廠(當時歸屬國家建材部,1993年為佛陶集團下屬企業)經香港接到國外樣品,與石灣化工陶瓷廠合作生產出第一款彩釉牆地磚。

這一年(1978),一位名叫鮑傑軍的青年學生跨入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機械設計系的教室,從此開啟了他與陶瓷的“相濡以沫”。後來的鮑傑軍,成為科達、歐神諾的聯合創始人。

1979年,我國臺灣地區羅馬磁磚就引進了意大利SITI(西蒂)窯爐和SACAMI(薩克米)壓機等歐洲先進生產設備,與福和、中泰、凱聚、精工等陶瓷廠開啟了臺灣陶瓷工業的快速發展之路。

事實上,理念超前、率先國際化的臺灣陶企,後來成為大陸陶瓷工業學習的標杆。他們在產品品質、設計開發及品牌建設等諸多方面,均遙遙領先大陸陶企。

1983年,佛山市石灣耐酸陶瓷廠第五車間(佛山市石灣利華裝飾磚廠)從意大利引進年產30萬平方米的全自動牆地磚生產線,於1984年10月投產。這是我國大陸地區從國外引進的第一條全自動牆地磚生產線,它與當年傳統的隧道窯生產線相比,可節約70%的燃料,燒成時間從常規的20多個小時縮短至50分鐘左右。

這一事件成為中國傳統建陶工業向現代化、國際化邁進的重要標誌。自此,全國各地陶瓷廠掀起了從國外引進自動化牆地磚生產線熱潮。

中國陶瓷40年殊途同歸:煎熬、淘汰和剩下

▲1983年,石灣耐酸陶瓷廠引進的大陸第一條意大利全自動生產線。

1986年,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在山東淄博創會成立。

至1987年,包括福建、山東在內的全國各地陶瓷廠引進國外生產線突破60條。並由此拉開了中國建陶產業大擴張的序幕,國企、鄉鎮企業、村辦企業、合資企業甚至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並存。

1989年,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註冊登記,正式創會成立。

1993年3月,臺灣福豐窯業與上海閔行區政府合資創建上海福祥窯業,註冊品牌商標“亞細亞ASA”。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臺灣斯米克、羅馬、冠軍等品牌陸續到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建廠投資。此後的20年間,以上述品牌為代表的“臺資系”幾乎壟斷了全國高端市場的銷量。

這一年的5月28日,20歲的賈峰在河北張家口萬全縣盤下一間小門面,做起了建材銷售。後來這家小門面發展成為全國17個省市擁有80多個銷區、700多家連鎖店的建材流通巨無霸——華耐家居集團。

1993年的工業數據顯示,我國建築陶瓷以5.3億平方米的年產量,第一次趕超了意大利、西班牙,成為世界建陶第一生產國,至今未變。

根據1995年國家工業普查統計,當年全國建築陶瓷企業突破3000家(含衛生陶瓷),相關配套企業達到119家。

而這個時候,中國陶瓷工業既處於亞洲金融危機(1997年)的前夕,又處於新舊市場機制、企業產權、體制與市場環境和發展趨勢存在劇烈衝突與糾結的複雜狀態。

發生於1995年12月5日的一件事,正是陶瓷行業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

當天,時任佛山市石灣鎮委書記霍錫淮和主管工業的副書記龐潤流找到時任東平陶瓷總廠廠長何新明:“有一個很爛的廠,你敢不敢接?但是在接手之前不能去看,你要用黨性擔保,連老婆都不能說。”

2天后,東平陶瓷總廠臨危受命,接管了石灣一家瀕臨倒閉、負債1.4億元的鎮屬企業——華泰陶瓷有限公司。

1996年,全國陶瓷磚總產量13.6億平方米,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下滑(—14.34%)。第二次下滑是1998年的16億平方米比1997年降了13.44%。

1997年,33歲的梁桐燦在民營企業第一縣順德投資陶瓷廠,創立“宏宇”品牌。10年後,這家陶企規模躋身國內“建陶前5”的集團軍陣營。

1998年,國家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和力度,其中以國企改革進入“國退民進”為甚。全國各地國企及鄉鎮、集體陶企亦在這前後三年內紛紛改制。南莊鎮政府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成立企業轉制小組,決定對19家鎮辦企業進行公開拍賣。

42歲的葉德林和6位朋友籌資,從南莊鎮政府的公開競標拍賣會上,先後拍得了明珠高級裝飾磚廠和恆泰陶瓷廠的所有權,正式從鄉鎮企業創始人轉身為民營企業家。

同年,歐神諾、嘉俊等一批民營企業紛紛創立。資深媒體人喻鎮榮在其著作《陶業縱橫》中記載,1998年前後3年內,佛山民營陶瓷廠共投建了240條牆地磚生產線。

而郭萬龍、田慶忠等福建籍年青人也在這一年從市場一線回到佛山,創立了“依諾瓷磚”。自此,經銷商轉型“造磚”的浪潮亦此起彼伏!

這一年,鷹牌陶瓷作為我國建陶唯一代表品牌首次參加意大利博洛尼亞陶瓷展。當時的中國房地產業如睡獅初醒,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開始成為一個超級工地!

中國陶瓷40年殊途同歸:煎熬、淘汰和剩下

▲1998年,鷹牌陶瓷第一次參加博洛尼亞展。

1999年,鷹牌控股於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併成為行業唯一代表參加建國50週年成就展。

至此,中國建陶產業歷經初創到擴張的高速發展,從國營(或集體)轉制到民營,從“批條子搶貨”的計劃經濟到充分市場化,20世紀的歷史之門,緩緩關閉……

時光如白駒過隙。

21世紀的到來,中國陶瓷已經全國遍地開花,一片欣欣向榮之勢。廣東佛山、江西宜春、山東臨沂、淄博、四川樂山、福建泉州等地的陶瓷產業規模均實現了高速發展和增長。

2001年10月18日,中國陶瓷城在佛山石灣奠基。次年,位於南莊的華夏陶瓷博覽城破土動工,正式開啟佛山陶瓷品牌化之路。

2002年,博德、簡一這兩家創新型陶瓷企業踏上了歷史征程,開啟了各自的創新之路,併成為後來中國建陶創新的傑出代表。

這一年,第一屆佛山陶博會開幕,中國建陶海外貿易之門正式打開。

同年,創立10年的科達機電(現更名科達潔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中國陶瓷40年殊途同歸:煎熬、淘汰和剩下

▲2002年,第一屆佛山陶博會在石灣開幕。

中國陶瓷40年殊途同歸:煎熬、淘汰和剩下

▲2002年,科達機電(現科達潔能)在上海上市,左1為創始人盧勤。

2005年,金意陶思想館落地佛山主幹道季華三路。其超前的概念設計和文化賦能,開啟了中國陶企總部展廳的昇華之門。

2006年底,經過反覆考察之後的新中源集團決定投資8億元在江西高安建設大型陶瓷磚生產基地。此後3年內,包括新明珠、順成以及眾多福建、溫州企業在內的30多家陶瓷企業外出投資、眾多湖南、江西、山東、四川、福建本土企業擴張,多達300億資金進入建陶生產線的密集建設期。

2007年,蒙娜麗莎集團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重大項目——幹壓大規格陶瓷板生產線落戶蒙娜麗莎集團。瓷磚薄型化時代正式開啟!

同年,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博物館在東莞唯美集團落成,這被視為中國建陶產業文化營銷和品牌建設的創世之舉。

2008年,歐神諾陶瓷董事長鮑傑軍先生著作《中國智式》出版,這是迄當時為止,第一本對中國建陶產業進行系統梳理、多維分析的公開出版專著,為廣大陶瓷人所學致用。

同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得益於國家4萬億刺激政策,全國陶瓷產業在短暫的震盪之後,於2009年再次如脫韁之馬,步入了超速發展之路。

2011年,陶瓷財經創辦人毛國中(時任陶瓷信息總編輯)策劃“陶業長征——全國建陶產能大型實地調查”活動揭幕,第一次真實還原了“全國陶瓷磚110億平方米”的產能數據。

2013年,唯美集團董事長黃建平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向大會提交了《呼籲政府出臺促進建築衛生陶瓷行業轉型升級的規劃政策》的提案。同時新明珠集團三水工廠工人胡小燕亦當選,成為我國全國人大第一批農民工代表。這被視為建陶產業“話語通道”的重大突破!

這一年,東鵬控股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由於計劃轉戰A股市場,3年後的6月,東鵬控股在港交所退市。

2014年12月3日,道氏技術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股票代碼:300409,成為中國建陶化工材料第一股。

中國陶瓷40年殊途同歸:煎熬、淘汰和剩下

▲2014年,中國陶瓷化工第一股“道氏技術”在深交所上市。

2015年,全國陶瓷產業結束了長達17年的增長態勢,全年產量同比下降0.5%,自此由高增長時代進入飽和發展期的零和狀態。

2016年,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牽頭主編、由原會長丁衛東先生擔任主編的《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史》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較為系統、全面地還原了我國古代、現代各個時期建築衛生陶瓷及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面貌,影響巨大!

這一年的5月5日,美國田納西州州長比爾·哈斯拉姆和唯美集團董事長黃建平簽署正式投資合作備忘錄。開啟了中國建陶名企的跨國建廠之路,此後科達潔能、新中源集團等紛紛到國外投資建陶產業鏈項目。

中國陶瓷40年殊途同歸:煎熬、淘汰和剩下

▲2016年5月,唯美集團董事長黃建平(前右)赴美簽約確定了跨國建廠的投資。

2017年12月19日,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佛山首家在A股上市的陶瓷企業。

最新的數據顯示,2018年1—6月全國陶瓷磚產量同比下降17.7%,20年來第一次出現2位數負增長。全行業的問候語從幾年前的“今年增長了多少”,變為“情況還好嗎”。

此處省略一千萬字,也無法迴避建陶產業進入整體“從零到負”、局部品牌集約增長的新時代。

我們徹底告別了“經銷商拯救工廠”的時代,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全國一二線城市房地產精裝修逐步向三四線城市蔓延的趨勢,我們面對的是工程集採和整裝公司、設計師們集體挑肥揀瘦的囧途。極其稀少的機會來自舊房新裝和日漸稀薄的毛坯房市場,國際貿易領域不僅要面臨整體市場縮窄、國外產區競爭力增強的殘酷事實,還要面對國際品牌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市場的分羹奪食。

40年風雨兼程,40載波瀾壯闊。

我們曾經意氣風發,所向披靡;我們曾經在衝業績的日子裡揮斥方遒,日進斗金;我們曾經把大筆的資金和資源集中到生產規模的擴張,卻對品牌建設、自主創新和人才建設上惜財如命!

驀然回首,中國建陶40年殊途同歸:煎熬、剩下還是被淘汰?

憑欄遠眺,歷史盡收眼底,40年紛繁複雜的道和術,造就今日結局之紅黃藍綠。

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浩瀚時空之中,未來永遠在路上,關鍵是我們自己書寫的歷史,是怎樣的一番圖景?我們的當下,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我們的未來,才有可能勾勒出一些輪廓!

歷史是未來的鑰匙。

記錄歷史,尊重歷史。從歷史中窺探產業發展的規律和企業興衰密碼,為產業鏈決策提供另一種參考。

《陶瓷財經》在改革開放40年這一重要歷史節點,策劃發起了“精進40年——改革開放40年中國建陶產業大型專題報道”、“改革開放40年中國建陶產業大型圖片攝影展”以及“致敬一個時代——改革開放40年中國建陶產業功勳盛典暨陶瓷財經峰會”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擬從行業過去40年的發展進程中,史海拾貝,串珠為鏈。

以致敬改革開放!致敬每一個時代的奮鬥者!

然憑一己之力道路曲折,工作進度、出品質量實難保障。幸得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廣東佛山南莊鎮政府等單位及廣大建陶產業鏈企業的大力支持,便在誠惶誠恐之中,砥礪前行,期望能向全國陶瓷人展示一段波瀾壯闊、砥礪奮進的行業精進史,向社會展示一個集政企、學研、協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奮鬥而成的美麗陶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