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一帶一路”建設重在文化交流 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在肯尼亞,當地一個喜歡畫畫的12歲少女第一次看到現代化的火車在自己家鄉飛馳而過,她想盡辦法要搭上這列火車;

中午的中國新疆喀什,一個愛好籃球的維吾爾族少年,正在迷宮般的古城裡刻苦練球,他想見到自己的偶像姚明;

下午的西班牙昆卡,西班牙最後一位手工造紙的傳承人——68歲的桑托斯,完成最後一個訂單後,貼上了停業的告示,他要去造紙術發源的國度,解答自己內心的疑惑;

傍晚的智利,38歲的天文學家菲戈,正如痴如醉地仰望星空,他想用星空為女兒製作一個別致的禮物;

深夜的中國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貨車司機老吳又一次出發,這一次的終點不是霍爾果斯,而是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納……

9月2日,全球首部“一帶一路”紀錄電影《共同命運》在威尼斯發佈。“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不同的生命故事,在一部影片中相互連接,觀眾通過影片拉近了彼此的心靈距離。現實中的故事遠比影片中的精彩。“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相關國家和地區間文化交流的故事一個接一個上演,不斷為“民相親”“心相通”賦能。

“一带一路”建设重在文化交流 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遊客在青島市漢畫像磚博物館體驗拓印 光明圖片

影視交流持續深化

如果你走進非洲一家菜市場,剛好你又是中國女性,當地人會熱情地招呼你“嗨,豆豆!”或“mama doudou!”(mama是非洲對婦女的一種稱謂,豆豆是《媳婦的美好時代》中的女主角毛豆豆)。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熱播,使非洲觀眾瞭解到中國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拉近了中非人民的感情。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影視作品的譯製傳播工作,不斷把優秀國產影視作品推薦給“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人民。除了《媳婦的美好時代》,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父母愛情》,電影《失戀33天》《重返20歲》等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事業的作品,都受到非洲觀眾的歡迎,它們讓非洲觀眾覺得既新鮮又親切,特別是中國人關心孩子、重視教育、維護家庭等價值觀還引發了當地觀眾的強烈共鳴。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文化交流,不是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是雙向的文化溝通,為的是在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去年暑期,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我國一上映,就引起觀影熱潮,最終取得了近13億元的票房,同時還在社會上引發了關於親情、教育、勵志的話題討論。

影視合拍是促進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已先後與15個國家簽訂了電影合拍協議,也與一些國家簽訂了電視劇合拍協議,推出了一批影視精品,如中印合拍電影《功夫瑜伽》、中俄合拍電視劇《晴朗的天空》、中英合拍紀錄片《孔子》等。

隨著“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間影視交流合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影視界人士來華工作。2017年1月,23歲的哈薩克斯坦小夥迪瑪希,來到中國參加湖南衛視的《歌手》節目,並獲得年終總決賽亞軍。一時間,迪瑪希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也成為哈薩克斯坦的明星。迪瑪希以音樂為橋,把中國文化帶到了哈薩克斯坦,也讓中國人民瞭解了哈薩克斯坦文化的魅力。除了迪瑪希,馬來西亞歌手巫啟賢等,近幾年頻頻亮相於中國的綜藝節目舞臺,在帶給觀眾音樂享受的同時,也無形中架起了中外民心相通的橋樑。

“一带一路”建设重在文化交流 民心相通

四川自貢,來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記者在採訪彩燈產業 光明圖片

互聯機制不斷健全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文化和旅遊部(原文化部)出臺了《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提出要建成“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等五個方面的任務。

五年來,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文化交流進入了快車道。2013年以來,我國先後成立中國駐曼谷、布達佩斯、阿斯塔納旅遊辦事處,指導完成巴黎、悉尼中國旅遊體驗中心建設,與“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簽署了24份設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一帶一路”沿線中國文化中心總數達到16家,舉辦文化活動逾1600場。這些中國文化中心通過文化活動、培訓教學、信息服務等形式,不斷擴大我國在當地的“朋友圈”,成為各國民眾瞭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平臺。

由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出品的大型原創歌劇《馬可·波羅》,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文化交流合作的一個具體成果。《馬可·波羅》劇組的320多名演職人員來自5個國家。在3年多時間中,他們克服了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共同圓了一個藝術夢想。作品通過演繹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與父親、叔父,自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往返中國的傳奇經歷,彰顯了絲綢之路的文化價值和人文風采,抒發了對人類和平、世界和諧的讚美和祈頌。

同樣演繹著當代民心相通故事的還有歌舞劇《穿越絲路》。這部由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劇院創作的作品,由來自中國、印度、伊朗、意大利等國的演員共同出演,目前正在世界各地巡演。《穿越絲路》導演伊萬·卡拉卡拉表示,“關於絲綢之路,我們談論的不僅是一條商業之路,也是一條文化相交、民眾相親、習俗相通之路。絲綢之路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使不同的文化彼此開放融合,促進了人類的發展”。

“一带一路”建设重在文化交流 民心相通

菲律賓兒童在菲律賓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學習編織中國結 樊蓉攝

“語言之橋”逐漸鋪就

約萬諾維奇·安娜是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中文專業的一名老師。20多年前,她上大學時,漢語還是個冷門專業。班上15個同學,只有她一人第一志願報了中文,其他人都是調劑過來的。如今,約萬諾維奇·安娜驚奇地發現,漢語已從她上學時的冷門專業變成了熱門專業,貝爾格萊德大學中文專業每年的招生人數從15人增加到30人,很多學生第一志願報的都是中文。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和基礎。目前,制約“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間民心相通的重要障礙是語言不通。為此,我國主動對接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需求,加快推進語言互通,為民心相通架設橋樑。僅2016年,我國就公派了42個非通用語種的1036人出國學習培訓,填補了9個國內空白語種;支持高校開齊外語專業,實現外語專業設置全覆蓋;同時,接收了17萬人來華學習漢語,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共有46萬人通過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學習漢語。

“一带一路”建设重在文化交流 民心相通

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維爾紐斯大學孔子學院道克沙學校孔子課堂的學生們在練習書法 新華社發

像約萬諾維奇·安娜一樣的青年漢語教師,不僅是語言的翻譯者,也是不同文明交流的使者。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積極為民心相通培育使者。比如,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承諾每年向相關國家提供1萬個獎學金新生名額。同時也支持中國學生到“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留學。

在中外人文交流中,“一個巴基斯坦家族,6個北理工人”的來華留學故事,已在巴基斯坦傳為佳話,這個故事也是“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又一個例證。伊克拉姆是巴基斯坦北方公司的一名工程師,1974年第一次到中國留學。2005年,北方公司資助伊克拉姆再次到中國留學,師從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陳杰教授。伊克拉姆在中國前前後後待了17年,對中國至深的感情,也影響到他的家人。他的大女兒、大女婿、二女兒、二女婿、小兒子,於2007到2015年間,先後到北京理工大學留學。如今,伊克拉姆一家6口不僅是巴基斯坦的棟樑之材,更是中巴友誼的民間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