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2020,新一代们的原生家庭有变更好了吗?

说到这个话题,绝对绕不过最近一直被诟病的杨硕,他在《爸爸去哪儿6》中的表现,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爸爸去哪儿6》一下车,小孩儿晕头转向地跟杨烁走反了。

杨烁发现儿子走反后大吼一声:“杨雨辰,我从哪边走的?走回去,再走一遍!”

这种情况么把小孩儿叫回来就好了,最多加一句:看清楚了再走哦。

2020,新一代们的原生家庭有变更好了吗?

“着装不合格”

“速度太慢,快走!”

“脚尖冲前!”

“包背好了!”

完全是发号施令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

选房子时,杨雨辰很可爱地说:5号,因为5号是我的幸运数字。

杨硕马上反驳:五号不是我的幸运数字。

在不确定5号是否是好房子的前提下,杨硕勉强的同意了儿子。

可当发现5号是最远最差的时,对儿子选错房子杨硕阴阳怪气地嘲讽:5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太棒了!

杨雨辰听了很快屈服,那下次选1吧。

杨烁居然讲:那下次1号房子就会是最远的。

(那孩子到底要怎么样做?)

2020,新一代们的原生家庭有变更好了吗?

以上是杨硕的暴力沟通对话。

听完杨硕跟孩子的沟通,觉得这个父亲既难沟通,又难相处,不允许孩子犯错,对孩子挑三拣四,而且,以上所有的不满都是用很不友善的方式进行沟通的。

对杨雨辰这个年纪的新一代来讲,按理是很少见的。新一代的父母,大部分原生家庭都存在一定的瑕疵,经济不富有,见识太少,而等到他们为人父母时,境况早已改变了。大多数人既有时间,又有渠道,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去培养一个人格更加完善的孩子的。

杨硕作为明星,收入比普通人高,也有一定的见识,结果却还是用老一套的“棍棒教育”“打压式教育”来培养下一代,让人难以接受。

同样作为《爸爸去哪儿》的嘉宾,同样的选房问题,杜江的处理方式就显得更让人认同一些:

嗯哼选到了自认为最差的房子,情绪崩溃大哭,泪流不止。

这个时候,杜江先是在旁边陪伴着,边给嗯哼扇风解暑,边平静地安抚嗯哼:哭解决不了问题,我在这边陪你,等你哭完了再聊聊。

有杜江在旁边陪伴,并且拿着扇子降温,嗯哼焦躁的心很快被抚平。杜江看到儿子平复下来,于是开始了劝导:石头是随机的,谁也不知道会选到什么样的房子(摆事实),我也不喜欢这个房子(表达认同的态度,嗯哼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更多的是不满意),但是碰上了就要一起面对(表达我跟你站在一起的态度)。最后,杜江肯定的说,我觉得我能住这个房子。(宣布结果)。

这才是教科书式的父子相处之道。

杜江的育儿方式,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倡导育儿观点:“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

有一说一,针对嗯哼这样一个7岁的大孩子,并且智商情商还在线,听得进去爸爸的教诲,这种教育方式确实是有用的。

可再看一个完全相反的案例(这位家长是赞同李玫瑾教授的观点而举出的例子):

有一次,她儿子在客厅玩闹,不小心打碎了鱼缸,当时夫妻俩反应特别迅速:爸爸立刻把孩子抱起来关卧室禁闭,妈妈一边打扫,一边拦住奶奶的插手。

儿子在被关禁闭之后,大声哭喊:“怎么没人来救我啊!”

爸爸在一旁接话:“没有人来救你,你犯错误了!”

然后,孩子在哭闹中疲惫了之后,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爸爸妈妈拍手庆贺,认为此次教育方式达成了目的。

但是结果呢?夫妻俩用这种“冷暴力式”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如今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害怕犯错,并且不敢承担的一个人。

以惩罚来教育孩子,《正面管教》里,用四个R来概括这样造成的结果: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现在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也是一个知名的育儿专家教育自己孩子的例子:

因为自家老二未完成作业,被微博育儿博主粥悦悦惩罚留在家里,不准去游乐园游玩。

在被惩罚留下来的结果发生之后,悦悦还进一步要求:必须得双倍做作业,才能结束惩罚,允许来游乐园玩。

并且在此期间,悦悦不允许家里的保姆、旁边的邻居伸手帮忙照看孩子,孩子甚至要自己做饭,否则就得饿肚子。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孩子屈服了,双倍完成了作业,得到允许可以去游乐园。

而且,此次惩罚还导致其他两位孩子受到启发,决不能惹妈妈,因为她真的会惩罚到底。

悦悦作为家长,在自得于自己的教育成果,一箭三雕时,是否有想到:

老二是否真的想去玩?

大人作为亲子关系中,天然的强势方,没有好好考虑独自留下孩子的安全问题;拒绝了任何外界的帮助,间接造成孩子如果不满足大人的要求,就得面临被孤立的处境,家长是否认识到,孩子并不一定必须得满足大人的意愿?

2020年了,90后都30了,他们的下一代也慢慢长大成人了。

可从大环境及以上例子来看,能培养出一个健康完整人格的孩子的家庭,仍然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学会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