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河南汝州,中國女媧文化的根源地(高萬須)

大約8000年前,伏羲皇將女媧分封至汝水之陽(汝州北部),汝水始得其名。

《世本·氏姓篇》載:“女氏:天皇封弟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夏有女艾,商有女鳩、女方,晉有女寵,皆其後也。”何光嶽所著《炎黃源流史》寫道:“這渦河、汝水,皆因女媧氏居此得名。”“汝”與“若”通假,古代典籍又寫“若水”。“若水”即“汝水”。後世又把姓氏“女”寫成“汝”。汝州是汝姓的發源地。

河南汝州,中國女媧文化的根源地(高萬須)

女媧出生於河南禹州的方山,青少年時期生活在雷祖成立的大風國中(部落聯盟),因之為風姓,成年隨姐姐嫁於伏羲(登封、密縣)。雷祖去世後,伏羲被推舉為大風國國君,登上帝位。女媧聰明堅毅,才貌出眾,被伏羲皇封於汝水之陽(現汝州),建立“女媧國”(《山海經》載為女子國)。女媧在此煉石補天,捏土造人,功德無量,超凡脫俗。伏羲死後,女媧接任天子,人稱女皇。女媧國的活動中心就在汝州黃水(黃澗河)沿岸。天皇伏羲仙逝後,女媧即為眾望所歸的天皇。女媧帶領臣民向周圍地區發展,為華夏民族繁衍生息奠定廣泛而堅實的基礎,華夏族尊稱其為女皇,又稱其為東方女神。伏羲、女媧和神農並稱為華夏之初的三皇,各地廣建廟觀,香祀不絕至今。汝州有許多女媧時期原始文明村落遺址。汝州大峪周圍有天皇山(即小紅寨山)、太極頂、伏羲洞、女媧宮、伏羲石、女媧石、九龍潭、女媧泉、女媧廟等許多三皇時期的遺蹟,還有許多有關伏羲和女媧的傳說。

因此,我們說,汝州在三皇之時是“女媧國”,是女媧文化的根源地。

根據龍生雷澤(周光敏)先生《中華上古傳奇》和王大有先生《三皇五帝時代》的考究,大約公元前7759年,女媧生於河南禹州方山。女媧的姐姐是伏羲的妻子。女媧姐妹共同服侍在伏羲身邊,並積極參與伏羲的勞作和政事活動。女媧美貌聰穎,堅毅果敢,常伴伏羲,出謀劃策,不僅成為伏羲的肱骨大臣,而且也是伏羲的紅顏知己。

公元前7722年,即伏羲立國的第二年,不周山突發天災,天柱傾倒。大臣驪侯認為責任在於共工康回,是他褻瀆神靈,從而招來天譴。驪侯將此事稟報伏羲,要求處置康回。伏羲召集大臣共商良策。康回身為上相,曆法總官,主管天齊表木觀象臺,主持觀測大風雨表(觀測儀),使用八索判別方向,掌管祭天大權。康回的地位僅次於伏羲,因此朝中大臣無不畏懼,無人敢於明言彈劾。伏羲與女媧私下商議,決定罷免康回之職,據驪侯為上相,接管共工氏祭天大權。共工康回根本不服,遂與驪侯部族展開大戰。激戰之中,撞壞主表,天柱被毀。此時,女媧怒不可遏,隨即率兵擁上,將共工康回擒拿。康回隨即被放逐祁連山,不久含憤而死。爾後,天柱表被遷至榜羅置裝。這次事件中,女媧展現了超凡的聰明才智和英雄氣概,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公元前7710年,伏羲召百姓官長,分判天下。女媧被分封於“汝水之陽(現河南汝州)”,建立女媧國(《山海經》載為“女子國”),並受旨“統領中州”,女媧國即為諸方國之首。自此,女媧率其氏族開始在汝州一帶居住生活,從事網罟漁獵活動。汝河也由女媧封地在此而得名。

在那時,汝河恢宏,波濤洶湧,人稱汝海、汝洋江。嵩嶽山間處處水澤,現今的大峪村周圍一片汪洋,其名水峪。當時的人們出行恐怕要沿著山陵而走,或者搭乘簡易木筏漂泊;如果居住,要麼露天群宿,要麼鑽洞穴處。

大峪村北,水峪之泮,有兩座高山,一座名為大紅寨(大鴻寨),一座名為小紅寨(又名天皇山、天熊山)。這兩座山幾近相連,中間有一條石嶺相通,人稱此嶺處為過風口。

小紅寨山沒有大紅寨高大,但是它比大紅寨靈秀宜居,更富有人文氣息。小紅寨山頂西南部突起,東北部平緩,兩部分交錯相扣,其形宛如太極圖,因此人稱太極頂。山頂上有兩個小村子,村名就叫小紅寨。這兩個村子恰恰坐落在太極圖陰陽二極的凹點之處。

伏羲的大風國(禹州方山鎮一帶)與女媧的女子國(汝州大峪鎮一帶)相距僅20 公里。相傳,當年伏羲皇曾在大峪水峪這一帶活動,在小紅寨山崖上鑿洞居住。現在山的西坡半腰處仍存有伏羲居住過的山洞,人稱伏羲洞。伏羲還親手在此山山頂畫定太極圖案,然後沿圖案邊緣將山石削砍下來,成為周圍石壁陡峭的“太極峰”。小紅寨,說寨不見寨,這刀砍斧劈的懸崖就是其天然寨牆。小紅寨名字即由此而得。為了緬懷天皇伏羲的曠世奇功,後世人們把這座山稱為“天皇山”(《世本·氏姓篇》(張澍稡集補註):“天皇(伏羲)封弟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五帝之初,軒轅黃帝也曾在大峪周圍治水治山,其大本營駐紮在小紅寨山,人們又把此山稱為“天熊山”(黃帝稱有熊氏)。

當年,女媧和其姐姐居住在大紅寨山。她們在大紅寨山的西崖半腰挖了一個十分宏闊的山洞。洞口朝西,正對著太極峰。此洞,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迷宮一般,從南到北,長約五公里。看樣子,這個山洞具有多重功能,可以居住,可以聚會,可以藏兵,遇敵還可逃遁。女媧曾長期在這個洞中居住、召集會議、發號施令,還在此摶土造人,人們把此洞稱為“女媧宮”。由於洞門口終年水瀑懸掛,人們又稱其為“水簾洞”。黃帝時期,也有臣民用其棲身。當地有村民說,他曾從女媧宮南口進去,親眼看見洞裡有石炕、石枕頭、石磨、石刀和石斧,等等。

河南汝州,中國女媧文化的根源地(高萬須)

這裡流傳著一個伏羲和女媧“磙石成婚”的故事:住在小紅寨的伏羲長期以來鍾情於美人英雄女媧,多次向女媧求愛。女媧胸懷造福天下之志,很少考慮婚姻之事,且生性剛烈,從不輕從任何人,更礙於姐姐朝夕相伴,雖然她時有惻隱之心,但每每拒不接受伏羲的懇求。女媧分封汝水之後,伏羲又追遂至汝,挖洞居於“女媧宮”對面山上。每天清晨,伏羲登上山頂,面朝“女媧宮”方向,觀望女媧國,特別是女媧本人的活動的情況。太陽露出大紅寨頂之後,伏羲便開始設計他的太極圖、製作太極頂。傍晚時分,當太陽快要沉下太極頂時,伏羲就停下手中的活計,再次矗立山頭觀望女媧國的動靜,直到天昏下來看不見為止。天數多了,女媧也注意到了伏羲的舉動,她的內心裡被伏羲的真情所感動。有一天,伏羲的太極頂工程即將完工,女媧傳令女媧國休假三天,所有臣民盡情玩樂。這天,人們都外出了,有的遠足去遊覽汝水沿岸的風光,有的到附近的水峪裡洗澡游泳,只有女媧獨自一人留在女媧宮中。女媧時不時地走出來向太極頂方向瞭望。她的舉動被伏羲看到了。伏羲速奔下山,來到女媧宮,跪在女媧跟前,再一次聲淚俱下,向女媧表達了自己長期以來對女媧的傾慕之情。女媧說:“雖然世間陰陽相補,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但男女之間的婚事取決於天,看二人是否有天緣。天緣圓滿,陰陽才能相配。陰陽相配,萬世才得熾昌。”女媧接下來又說:“我們二人相愛相敬已有數十年,不急於一時半刻。咱們不妨磙石為試,看我們是否終有天緣。明天日當正中,你我各從自己山上磙下一石。如果二石相合,說明我們有緣,我則即刻從嫁於你;如果二石相遠,從此我們二人永不再提婚姻之事。”第二天,女媧國人照舊都又外出遊樂了,只剩下女媧一人。日當正午,伏羲、女媧都將早已準備好的磙石撒手放開。磙石過處,兩道白煙騰起。白煙之中響起震耳發聵的隆隆聲音。白煙愈趨愈近,聲響越來越大。兩道白煙相交的一剎那間,隨著“咣噹”一聲巨響,火花四濺,泛起一朵五彩雲。在附近水峪戲水的人們聽到巨響,循著聲音趕來看個究竟。當人們到達跟前時,無不萬分驚詫:彩雲緩緩升起之處,兩方巨石赫然相向而立。時至今日,那兩塊巨石依然矗立在大小紅寨二山之間的過風口處。東邊一石呈灰白色,與大紅寨山體顏色相同,顯然來自大紅寨山。石塊高有15米,有人喚作女媧石,有人喚作觀音石。西邊一石紅中夾白,與小紅寨山岩一致,顯然來自小紅寨山。此石高約16米,有人稱為伏羲石,有人稱為如來石。

天皇山(小紅寨)太極頂中心有一眼清泉,柺杖粗細,清水常流不竭。相傳伏羲和女媧“磙石成婚”之後,相親相愛,生育子女,過著平安無憂的生活。忽一日,藍天突然裂開,混沌之物從天而降,大地遍生水患火災,鳥獸殘害善良人命,天下亂象橫生。女媧急忙召集女媧國人,從大紅寨採來五百多種草藥,從蜜蠟山找來九十九種木柴,從小紅寨挖來五色土石,從關頂山火石嶺取來打火石,燃起熊熊大火煉石焚土。火候一到,女媧用九龍柺杖在太極峰上猛然一插,大喊:“水,水,水!”一股清泉應聲而出,汩汩流向煉石場。女媧用水和勻土石火灰,揉搓成團,補天如初,中原大地又恢復了往昔的平靜。後人為紀念女媧,把她留下的清泉叫女媧泉,還在水泉旁邊建起了女媧廟,又稱“女媧奶奶廟”。後來,軒轅黃帝在此安營紮寨,也用此泉燒水做飯。當人數增加,水量不足時,黃帝又掘開一泉。當今,在太極頂上能夠看到兩個水潭,一大一小,恰似日月相映。兩泉分別注入日月潭,潭滿水溢,兩流徐徐相匯,向東奔流。

女媧泉水東流而下,注入當今的黃澗河,河中形成二龍潭。河谷中現有炎黃制車船、造工具、練銅鐵、除水怪等等遺蹟,例如鎮蛟塔、炎帝樓、皇帝避暑洞和軒轅造車廠等。女媧國的遺蹟與黃帝遺蹟交疊而存。

相傳,軒轅黃帝在大峪南邊鑿開白雲關蛛煞澗,瀉出水峪湖水,開出80餘里的黃澗河(俗稱黃家河),《水經注》載為“黃水”。《山海經·海外西經》載:“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郭璞注:“有黃池,婦人入浴,出即懷妊矣。若生男子,三歲輒死”。《郭璞·圖贊》曰:“女子之國,浴於黃水。乃媷乃字,生男則死。”

這裡所說的兩女子居於一門中,應當理解為女媧姐妹二人住在女媧宮裡。這裡的黃池和黃水應當指原來大峪湖泊水峪及其支流。郭璞是東晉時期的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其為《山海經》作注,考究縝密嚴謹,對後世影響巨大。他所稱的“黃水”當與《水經注》所稱“黃水”一致。而“婦人入浴黃水,即懷孕生子,若生男子,三歲輒死”的說法,無人採信。今人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女子行房之前必須到黃水中沐浴,而後才能懷孕生育。所生的男孩,三歲起就要圄於家中,習文練武,健身蓄銳,不必外出勞動,長大後專行傳宗接代之事。這也體現了女媧對於人類繁衍十分重視:女子要講究衛生,健康妊褥,精心養育子女;男子要強健體魄,修身養性,優質培育後代。這也印證了女媧“摶土造人”,大力發展人口,提升國力的思想和策略。

汝州市東部黃澗河東側的鄭宛古道旁邊原有一座古老的女媧廟。女媧廟大殿的牆壁上繪製者女媧“避災轉世”和“捏土造人”的故事。壁畫標示著大峪一帶的“嶠梁山”(《水經注》記為“梁山”)和汝水的位置,顯示了大洪災後女媧轉世重生捏土造人的原始地點就在這座女媧廟之處。說來神奇,這座女媧廟周圍的土質粘性超強,從地下刨出的土塊自然會散成大大小小的“土娃娃”形狀,人稱“立子瓣”,因此又稱這座女媧廟為“立子廟”,諧音“女子廟”。汝州盛行一種“抱娃娃”和“還娃娃”的風俗。人們為了生兒育女要到女媧廟(或其他廟觀)裡“抱娃娃”;生育之後為了感恩他們要向女媧奶奶“還娃娃”。這裡的人們認為,這種風俗起源於女媧制定婚姻制度:杜絕群婚,限制族內婚姻,倡導異族通婚。異族男女成婚前必須到女子國首領女媧那裡抱回一個作為結婚生育許可標誌的泥娃娃;當生下孩子後,他們再將此泥娃娃作為上報丁口的標誌送還給女媧。這樣,“抱娃娃、還娃娃”的風俗一直流傳至今。不過,當今這種風俗假義為向“送子奶奶”求子求育和感恩謝德。

公元前7707年,大封之後第三年,伏羲病死,女媧被推舉為天子,建都汝州,時年女媧52歲。各個氏族,包括伏羲族,皆聽命於女媧,稱女媧為女皇。《通鑑外紀》:“包犧氏沒,女媧氏作,元年辛未。”《通鑑外紀注》:“包犧氏沒,女媧氏代立,號女帝,是為女皇。”《路史》:“包羲落而女弟包媧立”。諸多古籍的記載或考證足以說明伏羲之後,女媧成了眾望所歸、當之無愧的皇帝。

女媧接任之後,繼續推行伏羲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繼續實施發展人口大計,繼續開展各種保障民生活動。她終止男女群婚、制定嫁娶制度,繁衍人類,被奉為送子娘娘、最早媒婆、人類始祖和婚姻制度創始人。她發明笙簧、創造音樂,娛樂人類,是最早的樂器發明者和音樂創造者。在她當政期間,天下大治,風調雨順,歌舞昇平。

洪水消退之後,女媧指導人們,走下山樑,墾田種植,萌發農耕意識。汝州境內幾十處龍山文化遺址和仰韶文化遺址就是當時人類由漁獵時代向農耕時代轉變的有力見證。繼而,她鼓勵和推動各個氏族向遠方遷播和擴張。

女媧壽終90歲,死後葬於黃河風陵渡。她死後,又有三代女媧(稱女媧氏)任天子。他們繼承女媧的優秀品質,傳承她的執政作風,將社會文明進一步推向前進。至此,女媧由血肉之人上升為諸如皇母、王母娘娘、女媧娘娘、送子老母等的神袛。這多位一體又絕無僅有的神格,使各地建起奶奶廟、娘娘廟、女媧廟、老母洞等,數千年以降,香火縈繞不息,愈盛不衰,以頂禮膜拜這位人文初祖。如今,大多廟觀都供奉有女神,其神名難計其數,很少有人辨明其詳。不過,大多女性神袛的原型仍然離不開女媧。由女媧而抽象、延生、超脫出神格基本一致的女神。女媧是華夏各路女性神袛之根源。汝州的廟觀分佈廣、密度大,女神的數量之巨、名目之繁,無所比擬。歷史上所毀掉的、自然消失的不說,當前幾乎每座山頭、每個村莊都有廟宇,少則一兩個,多的四五個。黃澗河東的中嶽廟、泰山廟,南嶺之上的娘娘廟、三山寨的奶奶廟、玉皇山的玉皇廟都久負盛名,香火十分旺盛。

天熊山陽坡半腰有一尊天然石像,背山面南,目視遠方,形象逼真。石像身後聳立著兩丈多高的扇形石筍。石筍頂端雙層交錯,恰似帝王身後的金打扇和銀打扇。有人說,這尊石像是伏羲臨朝,有人說應是黃帝出巡。石像左邊是將軍石,右邊有八卦石和北斗七星石。這樣的陣勢,看上去威風凜冽,氣勢雄偉。石像下方300 多米處建有白龍廟。廟內供奉著天皇——太昊伏羲、地皇——神農炎帝和人皇——黃帝軒轅。廟旁還有女媧大殿,供奉著託天奶奶女媧、蠶桑奶奶嫘祖和菩薩奶奶觀音。廟前建有天熊山書院,內設天熊山炎黃文化研究會。

汝州在三皇時期是女媧國(女子國),是女媧文化的根源地。汝州對女媧文化的源流、傳承、遺存和意義正在進行深入廣泛地探索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