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许
如果李自成的对手,只是满清和吴三桂,那李自成未必会失败。按照成王败寇的观念,历史总喜欢把李自成的失败,归于他进入北京城后,变得骄奢淫逸,但我以为,这只有政治寓言的意义,却显然不是历史事实。
事实上,李自成在1644年3月19日进入北京城,随后在4月21日于山海关和吴三桂、多尔衮进行了一场军事交锋,史称一片石战役。战役的最后结果是李自成战败,主将刘宗敏受伤,不得不退回北京城,并且他们在回到北京后的第四天,就开始大举撤离北京逃亡西安。
很多人觉得,在这场战役中,李自成之所以会战败,主要源于在战役过程中,突然刮起一场大风,让李自成的军队看不清楚方向,从而给了多尔衮可乘之机。但事实上,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李自成的对手实在太多。
表面上看,李自成有上百万军队,但这其中,真正能称得上是合格士兵的,恐怕不会超过二十万。当然,如果仅仅于此,李自成拼尽全力和多尔衮、吴三桂交锋,也未必会输。
但问题是,李自成当时的对手,显然不止多尔衮和吴三桂两人。在山海关交战时,李自成为了防范荆州的左良玉军事集团,就在荆襄地区留守了十万以上的军队。可以这样说,左良玉军事集团虽然没有真正出兵攻打李自成,但他对李自成兵力的牵制却是惊人的。
与此同时,江南的南明政权也对李自成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在山海关交战之前,李自成为了防范江北四镇的军事力量趁火打劫,也不得不在淮北地区布置重兵把守。
更关键是,当时李自成才刚刚占据北京,他对北京地区的统治,显然是非常脆弱的,明帝国旧势力又都对李自采取敌视态度,甚至部分势力已经蠢蠢欲动,这样一来,李自成又不得不留守大量兵力在北京,以防止明帝国旧势力趁机反扑。
在这种背景下,李自成自然无法将自己的军事主力调集到山海关决战,反观满清集团,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经营,他们对长城以北地区的统治早已根深蒂固,自然可以将全部军事主力投入这场战役。
至于吴三桂就更不用说,山海关本就是他的统治地盘,他就更没有任何顾虑。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满清和吴三桂也需要耗费如此巨大的军事资源去防范其他军政势力,他们肯定会不敢与李自成进行大决战的。
所以,从一开始,这场战役就是不公平的。如果在山海关交战时,以李自成当时的实力,仅仅只是对付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自然是绰绰有余,但当满清的军队加入战斗后,等待李自成的,就只能是失败。
我是赵帅锅
闯王只是流寇而已,没有国家天下的概念,也没有天子守城门的责任感说山海关丢了北京无险可守
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二十九日丙戌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礼。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诘旦,挟太子、二王西走,而使伪将军左光先、谷可成殿。
两兵相接,稍不利则走,掠黄金贵器,匆忙建号自立,焚城而走,哪有帝王之相?北京本来就是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金兵入关势不能久,如何不能守?闯王弃守北京,跟黄巢遁走洛阳一样,流寇气息而已某位满吹真是过分,万历47年那场萨尔浒之战,史家公认是明军过于轻敌所致,这场战役算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卑胜娇的名局,但你这么吹满军战斗力就绝对是招黑了萨尔浒之战明军轻敌冒进,原本16W(维基说是8W)对6W明军拥有兵力优势,但由于指挥官过于轻敌,分兵为四,结果努尔哈赤合兵一处,四天三战,处处以强击弱,努尔哈赤的指挥艺术确实让人赞叹,但是硬要说金军战斗力如何之强,未免扯淡过分
车轮滚滚东逝水
明末政府的管理体系全面腐朽的原因吧。比如救灾钱粮,一九开就是负责任的官员了,三成能到灾民手中就是青天在世了;大运河作为内河运输渠道,损耗居然是到达货物的两三倍,更别说征收过程中的手段了。总而言之,按明末国家管理体系的腐朽程度,国家还能撑那么多年不崩溃,真是奇迹抢钱的问题是没有标准,所以抢得多,未必收得多。而且收税发饷都是有预期的事情,可以用来规范士兵的纪律;抢劫是一次性的事情,士兵只会因此增长私心。
经济都很强只是政府组织能力差距巨大,经济就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反映的两代社会运转就行,晚明基层行政体系的,把它比作一条鱼软趴趴,士人有一定的免税额什么都不干也能活的很好,但清代核心权力在满人手里,动不动就来个文字狱士人不参与基层工作怕是要饿死,这个可以对比两代文人的作品笔记之类,晚明的公子哥作品简直就是戒赌吧老哥生活,综合来说清的士人基层工作参与度要高于明朝,有人干活那组织能力自然也就略强点。
闹革命,打江山,根本在于要有一股气,敢于舍得生命,敢打~李大皇帝在北京呆了那么久,手下的人捞了那么多钱,还敢舍命吗??大清的八旗也一样啊,康熙的时候就发现八旗没有绿营好用了,家大业大的干嘛要拼命啊!得说,即使是重农抑商的氛围下发展起来的商业,也开始对战争进程起到了很大影响,清朝很好的利用了军事行动特别是后勤民营化商业化的优势:高效率、低成本。资本左右战争的苗头在明末清初已经开始显露端倪了。
撤离北京后原来的明降将纷纷背叛才使得李自成迅速失败,山东河南叛乱四起,山西北部不战而失,清军直接两路夹攻陕西,撤退过程中甘肃汉中守军也纷纷降清…固守的难度更大啊!不是绝对的固守,而是相对的守住根据地。不重走流民游荡的策略,一是回到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清军目标分散,不能久战;二是有根据地,根基在,人心不至于山崩一样溃散。陕西早就贫瘠,李自成就是从那出来的,河南经过开封之战被水淹了也不行,况且明末不像元末,各地官府统治力还在,农民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流动性,如果局限在一个地方,在军力不是优势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围死,也没那个时间给你发展。
到了后期农民军人数增多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飘忽来去只能走向正规战争,而一旦实力不济一味固受只能说自寻死路,以后来南明的表现看李自成南下未始不是一策,当然关中既已不守轻易放弃荆襄上游救有争议了…受固然有必要却不一定能守住啊!战略上的失误不是战术上的胜利能够弥补的,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往往在多次残酷的战斗中磨练出优秀的战术能力,但因为其出身、成长、经历等诸多限制,战略高度不足、眼光不够开阔,加之农民起义军中出身多为贫民,贫民往往崇拜武力轻视谋略,加上谋臣策士往往出自官宦世家,更为起义军所排斥,此消彼长,李自成政权的文官力量确实大大的不足!
自成收了那么多的降将为什么放个监军之类的约束一下?而且明知降将在投降的地方有根据地却还不换掉换自己人,这算不算一种失策? 对比明朝开国,就没有像自成这样降将又叛乱的想象。自成还是太年轻了。为什么大顺的谋臣不如清?清是少数民族政权,人口较少,即使有投靠的汉人,人数总的来说还是少很多,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够人才济济而大顺这样一个坐拥数亿人口的汉族政权却缺乏顶尖人才?入金陵或许是上策,入陕西是因为崇祯助攻灭了孙传庭,崇祯不助攻,结果未知,这是运气。若以襄阳为根据地,二线部队守襄阳,以精锐入金陵断漕运,则明廷必然奔溃,李自成得南方膏腴之地,经营数年再北伐统一中国。
顺治十八年重新摊派练饷的事实;清廷入关之初,旗人战斗员严重不足,多数集中在北直隶搞圈地、投充、逃人法等反动政策;确实和明朝的非宗室既得利益集团结成了反动同盟,南方除了豫王征弘光,肃王讨张献忠外,全都是投靠清廷的明军和农民军帮着打下来的。至于李失败的原因,除了广大农民在压迫减轻的情况下人心思定,继续冒险追随李自成的意愿降低之外。比如李自成的失败的财政建设(一味追赃助饷)、进兵太快导致统治区后方不稳固、未能转型与明朝士绅合流(除了逼饷,大顺甚至不愿任用明廷的旧部,反而偏好启用有功名无官职的闲散举人,引发明朝反动士绅的仇恨,最后这群反动官僚与清廷合流)、入关初期清廷战斗力确实强于大顺,怀庆之役闯军杀金玉和,导致南下的多铎部转头西进,与阿济格合绞李自成等等因素,可以视为辅助因素。
所谓农民因为活不下去所以参加起义军,夺权后因为有一条活路后不愿再拼命所以战斗力迅速下降不愿打仗的说法(以下简称说法),并不可信。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本质上都是一次重新洗牌,都要借助活不下去的农民的力量最终完成王朝更替。如果你的说法成立,那么所有封建王朝都讲面临王朝建立后军队战斗力都讲迅速下降士气瓦解,而这是不可信的。李自成败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经济上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没有时间恢复生产。军事上过于忽视满清的力量,过早分兵夺地,山海关之战若是满清战败,那么李自成仍有几年时间夺取中原并且建立根据地恢复生产的时间。
东林党带着几波墙头草倒来倒去,以为有好果子吃,东林党天天耍嘴炮,魏公公都比他们强,说是天下社稷,就是他们争夺自身利益的遮羞布。到了清朝怎么不天下社稷了?鞑子根本不吃你那一套,人家看的很明白。李自成本来就是打劫起的家,争取到的人都是软骨头和投机分子,闯王不纳粮是可以忽悠一阵子,流氓加上嘴炮还缺乏基本税务支撑(并没有占领主要经济地区),失败是很正常。崇祯加税才导致谋反,加税是为了抵抗北方。李自成摧毁行政体系还没有建立,溃败之后连兵和饷银都估计征不上。旧体制被打碎,新体制尚未建立,又稳不住吴三桂,自我膨胀冲到山海关。
历史深度揭秘
首先要说明的是,李自成虽然号称拥兵百万,但是实际兵力据史学家统计也就六到八万。而吴三桂的兵力差不多也有三到四万。而多尔衮带进关内的满清军队却是十万铁骑。可以说,不论别的,就论兵力,李自成也是占着绝对劣势的。当然了,李自成失败还有其他原因,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自己的问题了。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北京城以后,已经没有以往的战斗力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人人在北京城里面霸占了自己的家产。此时的大顺军已经不是穷困潦倒,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反的农民了。俗话说的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个道理。此时的大顺军已经丧失了当年为了生计而拼命地战斗意志了。
其次就是实力问题了,显然此时大顺军的实力是远远小于吴三桂和满清的联军的。其实,这不光是数量问题,还有质量问题。当年,大顺军比明军中的卫所军尚且不如,更不要说是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关宁铁骑了。而清军的满清八旗就更加的强了。而且清军是骑兵为主,我军是步兵。步兵比骑兵可是有先天劣势的。
第三就是战略战术的问题了,李自成已经决定了和吴三桂开战,但是在行军途中却是拖拖拉拉,比正常行军慢了不少。以至于吴三桂在山海关做足了准备,而且多尔衮此时也是连行十三昼夜抵达山海关。如果大顺军可以在清军到达前击溃吴三桂的部队,然后据关死守清军,估计大顺军就可以坐拥天下了。
正是这些因素的集合导致了李自成最终的失败,导致了李自成与中国的皇帝无缘,导致了大清三百年统治。
多尔衮爱新觉罗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腐化
进京后队伍迅速腐化、失去战斗力。李自成入宫后,大顺军的马兵入城,乱闯百姓家,大顺军将领看到高门大宅就据为已有,刘宗敏占据了田宏的宅子,李牟占据了周奎的宅子。
2. 吃喝玩乐
“先拿娼妇及歌童小唱各数十人设宴”,又到大殿里摆宴演戏,往来奔突,嘻笑嘈杂。北京的午门处,马兵东西驰骋,一片狼籍,大顺军的童子兵还把从宫中抢来的锦绣裹在身上,在闹市上骑马奔跑。将领们带头腐化,士兵们初进北京城很快迷醉在酒色财气之中。这就是为以后的失败埋下的第一粒种子。
3.无心理准备,缺乏战略准备,
能攻下北京,不是军队战斗力超强,而是明朝军无能,李自成意外打下江山要当皇帝了,因此,缺乏战略准备和心理准备,导致一把好牌被打坏。进城后每攻一城就抢掠、打击豪绅一样,没有及时安抚和稳定旧有官吏体系。李自成以为攻下北京就万事大吉,忙着搞登基。
4.百万杂兵
虽然,李自成有百万雄兵可他的百万兵力是农民起义军起来的,没有经过训练,他的军队更是缺乏战场上的经验,而清军是专业精锐的且他们经常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这李自成的军队跟清军的根本没法比。
5.目光短浅,无大才
战术失败,面对抗命不投降的吴三桂,李自成来一个“御驾亲征”。李自成不知道,吴三桂先则投降了清。把20万部队布阵于山海关,当时李自成汇集了百万大军,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清兵却暗中设阵,吴三桂奉命在右翼。关宁铁骑本是精锐之师,再加上清军,把李自成军队打的一战而溃。
爱汕美食
李自成不太可能有百万大军,即便有,也不可能全部都集中在北京。
首先,天启末年时北京城市统计,总户数为151190户,按照古代中国标准家庭规模来折算,约为75.6万人,这是整个北京城的人口。
然而,养活这些人,是需要走漕运南粮北调的,但问题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漕运基本等于断绝,他的粮食来源基本靠“吃大户”。当然大户也是存有大量粮食,以及一些明廷的官仓,即便是如此,也不可能支撑100万大军加上北京城人口,以及大量战马等消耗。
即便能够实现粮食补给,那么问题又来了,一百万规模的军队,不可能全部开拔山海关,因为后勤基本跟不上。倘若是由这100万军队自行运粮,势必会大大拖慢行军效率,甚至是造成致命伤害,毕竟运粮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全靠人力。
可要运送支撑100万人大战的粮食,需要多少民夫来运输?这并不现实。
其次,李自成还有敌人,湖广有隐隐割据的左良玉在威胁陕西,四川还有他的老朋友张献忠,南方残存的明廷虽然没有什么战斗力,但也是需要防备的对象,四镇兵力加起来也是几十万上下。
所以李自成实际上可以调集到山海关的人马并不多,拢共10余万人马。
李自成率部进击山海关,并不是去抗清的,而是去打反复小人吴三桂的。吴三桂诈降,这是李自成必须讨伐的对象,但清军并不是他意料之中的敌人。大顺政权缺乏对满清八旗的认知,双方之间从未交手过,而且曾经多次打败高迎祥、李自成的明军剿匪军,也在松山之战全军覆没于明军,当然里面有明廷自身的问题,但无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李自成的军队跟满清八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即便这种差距不大,但清军这次出兵总规模达到了8万之众,加上吴三桂约莫7000左右的关宁军,以及唐通的降兵2万余中,双方兵力持平。
李自成先是跟吴三桂战与一片石、西罗城,双方激战一日,都没有攻下山海关,关外的多尔衮已经获知大顺军虚实,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等双方打得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兵一举取胜。
吴三桂实际上已经撑不住,万分危机下,向清军求援,在清军许下一番承诺之后,清军随杀入关中,大顺军虽然骁勇,但地形不熟悉,加上已经连日大战,疲惫不堪,最终惨败退军。
山海关之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而李自成退回北京后短短半年时间里就兵败身亡,除了军事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当李自成败于山海关后边,都没有再北京停留,直接往西退去,又恢复了流寇本色,边打边抢,加上之前在北京的“拷掠”,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抢来抢去,自然就没有人支持他了。
如此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李自成根本就守不住一块土地,一座城池,加上清军的各种符合地主利益的政策,自然也就使得封建政权的根据士绅集团快速倒想了满清,李自成焉能不败?
江畔初见月
我是大话历史君,我来答。
李自成确实拥有百万士兵但不是雄兵而是一盘散沙,上将千员也不过是以前跟随自己起义的亲信兵而已没有任何领兵打战之能,失败是必然的。
李自成的百万雄兵
明末时期处于一个小冰河期,大旱连连,百姓农作物颗粒无收加上蝗虫、瘟疫等灾害使得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崇祯帝受东林党影响,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出现民怨随后暴乱出现。
李自成本是一个小驿卒,后来失业了,回到农村种地又养不活自己,于是起义加入到“老”闯王高迎祥的部下。在“老”闯王死后,李自成继承他的称号成为新一代的闯王,李自成利用中原闹灾荒,社会矛盾极度尖锐,煽动灾区难民起义,广受欢迎,一时间聚集了百万之众。
崇祯帝此时所面对的有:在外有满清入侵,在内有农民起义,因此不得不两线作战。明军疲于奔命战力递减,在面对李自成大军时,因人数众多,明军很多都采取弃城逃跑,因此李自成军并未怎么作战,没有实战经验,一直攻到北京城下。城门不攻自破,崇祯帝上吊自杀,至此李自成从未正规地与明军交战。
在努尔哈赤与吴三桂合并进攻山海关,此时李自成不仅面对满清八旗还有面对前明军身经百战的精锐作战,一帮乌合之众怎么能面对如此的强攻,自然兵败如山倒,不堪一击。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一、李自成虽拥有百万之众,但皆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实战经验,里面大多数士兵多是为了有饭吃才参加的。
二、坐观百万大军,真正有实战能力的不足一万其他的都是虚兵的,都是用来凑人数的。
三、除了李自成并无任何能有领兵打战之人,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淡墨青史
就本题而言,是问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为何战败,不是问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主观作战意志不强。1644年3月18日,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此后一个多月,李自成整日忙碌的都是准备登基当皇上,过皇帝瘾。大将刘宗敏忙碌的是严刑拷打明朝的官员,搜罗金银财富,中饱私囊。宰相牛金星则整日坐八抬大轿,整日拜会老乡,俨然太平盛世的宰相作风。全然不顾江南有大批的明王朝军队以及守卫山海关的吴三桂的部队,还有关外清军在虎视眈眈。等到知道吴三桂投降清军后,4月13日,匆匆率军20万讨伐,刚一接仗,便被击败。4月29日,便匆匆逃离北京。
2.客观战略战术缺乏。4月21日,李自成率部与吴三桂交战,占得上风,却不知防备清军多尔衮的部队偷袭,致使吴三桂与清军连兵作战,李自成与吴三桂两边本已斗的各自疲敝不堪,清军有生力量一加入,李自成自然不能抵敌。
3.军队战斗力低下。李自成起义于陕西,西北地区为他的根据地,为守住这些根据地,留下了很多军队守卫,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后,一路上收编了很多明朝的军队,没有好好消化整顿,军队中人心不齐,战斗力不强。而守卫山海关的吴三桂本来就有近10万军队,投降满清后,清军八旗子弟基本上多骑兵,战斗力极强。所以,李自成的军队打败仗就是意料中事了。
史海一粒粟
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言过其实,全国的闯王大军(战斗人员)加起来也绝没有百万。
在进入北京前,农民军的十几万主力军全都在刘芳亮手里,十万人马被李自成统领,刘芳亮在豫北、冀南牵制着明朝的主力,李自成带领大军北入京畿,两人约定南北夹击北京城。
真正陪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的战斗人员不超过十万,里面还夹杂着不少老弱,另外还有从山西、河北一路上不断收纳以壮声势的流民,大概还有几万人的样子,可见农民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却势如破竹打到了京畿腹地,这是因为明朝大势已去,各州县地方军战力不济,守官多纷纷不战自溃,或是投降自保,这才给了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的机会。
在李自成抵达北京城下,心里还是比较慌的,虽然北京城守军少,但却都是明朝的正规军,很有可能拿不下来,而且刘芳亮的南路大军也进展不顺,所以李自成有了和崇祯议和割地赔款的事儿,但是被固执的崇祯拒绝了,但在此时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严重分化,兵部尚书张缙彦、大学士魏藻德、太监王德化叛变打开城门,迎闯王入京,明朝灭亡,崇祯自缢。
京城虽破,但是盘踞在不远处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却是李自成的一大威胁,因为吴三桂此时手握四万明军精锐,在李自成和满清的夹缝中生存,而且还被李自成切断了运河、黄河方向的粮草供给,李自成为了坐稳皇位有意拉拢吴三桂,吴三桂无奈之下也想着归顺李自成,但是骄傲自满的李自成却忘记了对吴三桂家眷的恰当安顿,以至于和吴三桂反目成仇爆发战争。
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所派出的兵马约有十万人(还有一说是六万)这是因为李自成确实是无兵可调了,由于农民军占领的城池太多,军队驻防导致了兵力分散,已经无法集中规模化的军团了。
另外,顺军本来战斗力也不强,兵员素质不高,武器装备也很落后,入了城后大肆抢掠,军纪败坏,凝聚力也大大降低。
而且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不仅是跟吴三桂的四万精锐在对抗,还有清八旗军。无论是在兵员数量、武器装备、单兵素质、还是战略战术上,顺军都处于劣势,所以山海关之战李自成输的一败涂地也是意料之中的。
纳兰谈史
历史上明清革鼎之际,出现了一个搅屎棍一般的人物,他靠着当时延绵的天灾滚雪球式的将上百万流民化为所谓的百万雄兵,运气也好实力也罢,他最终打破了明朝这个旧世界,却没有维持新世界的能力,一片石之战一蹶不起,成全了满清入关,完成了这个历史上最大偶然后就消声灭迹了,他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所谓的百万大军,其实大多都是当时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加入凑数的,直白来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真正的可战之兵也就是老营人马,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属于农民起义军中的精锐人马,参考多方资料,老营的人马大概在6至10万。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招降吴三桂,结果因为属下扣押拷打吴三桂家属等原因,吴三桂选择了拒绝,同时暗中联络满清多尔衮,李自成见招降不成功就率领老营精锐部队攻打吴三桂,这些可以说是他压箱底的兵力了,双方在山海关爆发大战,又称一片石之战。
李自成的老营精锐部队的确战力不俗,与镇守边关抵御清军多年的吴三桂部队战的难分难解,这时候满清多尔衮看见双方激战出其不意杀出来,才打败李自成,李自成苍惶逃回北京,精锐部队也大部折损于此。
李自成看似拥兵百万,但精锐也就最多十万,还大多折损在山海关,其他兵力还要留下一部分镇守其他军事要地,而且以当时北京的城市规模,是容纳不了百万军队的,所以山海关一片石之战后其实北京守兵已经很空虚了。
虽说精锐兵力大多折损在山海关,但是调集其他部队前来北京,固守北京也未尝不可,但是李自成这时候就暴露出他的流寇本质,十几年的农民起义生涯并没有让他越战越勇,而是遇到失败了就想逃跑。
李自成还有一个要命原因,同样十几年打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朝时已经大致拥有南方作为根基之地,而李自成十几年时间中没有建立过一块根基之地,一直被明军打的到处逃窜,甚至有几次就要被剿灭,关外清军入侵明军北调,李自成才有喘息机会,李自成崇祯十二年才彻底崛起,靠着开仓而赈饥民短短时间内拥兵百万,用了五年时间就攻进了北京城,虽然在西安称过帝,正式建立大西政权,也并非他的根基之地,虽然看似李自成当时拥有中国北方大部,其实根基根本不稳,这也是他逃离北京后一蹶不起的原因。
李自成也根本获得不了当时地主阶级的支持,他提出的均田免赋何止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简直要了他们的命,又岂能被地主阶级支持。
李自成看似拥兵上百万,其实真正可战之兵的精锐最多十万,大部分还折损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十几年起义中也没有建立过一块根基之地,太过虚浮,李自成本人也没有什么雄才大略,最后一蹶不起也是正常。
补充一下,李自成的上百万兵源是因为明末遇上了小冰河时期,自崇祯元年起,十七年中每一年都有大规模的天灾,尤以北方为严重,加之明庭与东北满清的延绵战争,国库空虚,朝廷机构的贪污不作为,赈灾不力,崇祯帝数下罪己诏也无用,造成北方大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一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景象,也造成了李自成这种流寇的崛起。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