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輝650
相對於一、二戰時代那種慢吞吞的炮火準備,現代炮兵的反應速度可謂爭分奪秒。老式牽引式火炮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小,卡車炮、自行火炮憑藉其強大機動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成為現代戰爭的主角。
這種改變,有一部分是被炮位偵測雷達給逼出來的。二戰後,隨著雷達技術發展,炮位偵測雷達也快速發展起來。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了AN/TPQ-36、 AN/TPQ-37“火力發現者”炮位偵測雷達;後來英國研製了“辛柏林”雷達;英法德聯合研製了“眼鏡蛇”(Cobra)雷達;蘇聯研製了“動物園”(Zoopark-1)雷達;瑞典、挪威研製了“阿瑟”(Arthur)雷達。
美國AN/TPQ-36/37雷達,是世界上裝備量最大的炮偵雷達。其中TPQ-37遠程雷達,對火炮偵測距離30千米,精度35米;對火箭炮偵測距離50千米,精度70米;對導彈偵測距離100千米以上。
TPQ-37遠程雷達
炮偵雷達利用炮彈彈道,定位速度很快,只需三個點加上風向就能推算出位置,能對榴彈炮、迫擊炮、火箭炮等各類陣地定位。計算機將座標傳到指揮所、炮陣地,引導己方炮兵反擊。
我軍曾在80年代引進英國“辛柏林”雷達,8秒鐘對敵軍火炮定位,幾分鐘內打的敵軍心驚膽戰,再不敢冒頭。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炮兵對敵偵測1800多次,平均反擊時間6分37秒。TPQ-37雷達尺寸大,機動性差,展開時間長達30分鐘,撤收也要15分鐘。已經不適應現代戰爭要求,將逐漸被TPQ-47型取代。
我國經不懈努力,也先後研製出371型、BL904型、SLC-2相控陣炮位偵測雷達,形成遠中近程全面覆蓋,性能超過美國同類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SLC-2E相控陣炮位偵測雷達
當然,現代炮兵在炮偵雷達威脅下,也發展出反制施:
第一是“快打快撤”,加快反應速度。現代自行火炮從行軍到戰鬥轉換也就60秒左右,1分鐘急促射後快速轉移。
現在更是發展到“動中備、停即打”,在行軍中完成偵察、計算、決策,短停射擊快速撤離。對方雷達就算髮現,也來不及反擊。當然,反擊不僅來自於地面,還要防空。
TPQ-37
第二是干擾、摧毀敵方雷達。炮偵雷達基於電磁波原理,可以對其干擾,還可以用雷達偵察機交叉定位,用炮火摧毀它。所以敵方炮偵雷達,也要快速展開快速轉移。
至於自行火炮在敵方炮火覆蓋前能發射多少,並不確定。敵方雷達不能24小時開機,就算我方第一輪炮擊被敵方偵測,並在數秒內算出座標,那敵方人員決策、火力協調,火炮準備還需要時間。
美國2017年演習統計顯示,從目標獲取、火力協調到火炮射擊,理論最快時間是2分鐘左右。3、40千米距離,炮彈飛行時間1分鐘左右,總計3~4分鐘。(美軍實際平均反擊時間12分鐘左右,與理論差異很大)
按敵人最快反擊速度算,我方只要在3分鐘內完成發射,撤離到安全地帶,就可以躲避敵人反擊。老式牽引式火炮從撤炮到安全區不能超3分鐘,自行火炮打完就跑,幾十秒撤完。實際發射時間1、2分鐘左右。
現代155毫米火炮,標準射速約6~8發/分,最大射速10~15發/分。爆發射速:PLZ-05自行火炮15秒4發,PZH-2000自行火炮9秒3發,56秒10發。所以在敵方炮火覆蓋前,能急促射十幾發。
當然,這都是理想情況下的假設。實際戰場上環境變化莫測,炮擊後的毀傷情況,空中火力打擊,敵方干擾壓制等,都會造成變化。具體發射多少,依賴於戰場需要和指揮員的判斷決策了。
和風漫談
如果是中國的反炮兵雷達,敵人發射一發炮彈就會被鎖定!
炮彈還沒落地,我們的火炮就已經開炮還擊了。
反炮兵雷達(炮兵偵校定位雷達),國內最先進的型號是SLC-2。看下真身:
貌似很熟悉的樣子吧,很多軍事媒體拿SLC-2忽悠人的,說這個雷達是反隱身飛機用的相控陣雷達……
而事實上SLC-2是無源相控陣反炮兵偵測定位雷達。
用途是偵測敵方炮彈飛行軌跡計算出敵方的炮兵陣地位置的一套雷達系統,目前的精度可以到跑位並且可以同時跟蹤20個目標。在這個雷達系統控制的40公里範圍內,只要開炮就會被雷達所偵測,同時數據會立刻傳遞到炮兵陣地的火控計算機,火炮可以立刻按照雷達提供的方位進行還擊。
利用自動控制系統,從敵方開炮到我們還擊的時間不超過8秒。這時候敵人的炮兵完全沒有任何機會轉移,一個火炮營的一次齊射在SLC-2面前就是射彈暨滅亡。
當然對付中國的炮兵偵校定位雷達也有一個“辦法”就是——千萬別開炮,不開炮就不會死!
軍武數據庫
首先我軍在90年代就已經做到百門火炮同時開炮,然後立馬轉移陣地,戰場上比的是情報戰,你先被發現,對方一輪齊射就跑了,還等你反擊?不用100門火炮,就是10門火炮一起開炮,一分鐘內每門炮打出去3發,下來三十發炮彈,如果採取空爆,基本四個足球場內無生存的。所以即使你裝備了炮偵雷達,最好還是不要讓對方先發現你。
秋塘夜雨
一、首先,這是一道數學題。
火炮和導彈不一樣,炮彈離開火炮的炮口之後,就已經失去了動力,在炮膛裡被火藥爆炸所推動劇烈加速的現象就消失了,炮彈得依靠自己的慣性往前飛去……
好了,炮彈飛行的軌跡是一條拋物線,只是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這條拋物線並不規範,人們把它取名叫彈道曲線,恩,在數學上,是可以用公式來大概描述的……
說到這裡,我猜你一定想到了什麼。是的,一條曲線用數學能描述的情況下,要想在數學上把這條曲線完全確定下來,只需要求解一個方程即可,據說,榴彈炮的彈道曲線公式一般是這樣的:S=V^2*sin2a /g 當然,這裡面有很多未知的變量,其中s是距離 v是落點終速 a是加速度 g是重量 sin是角度……
好了,這個公式我不懂,或者說我沒有去驗證過,但其實根本沒這個必要去弄懂它,我們只需要知道有公式能表達,然後在這個曲線上取若干個點(大於等於變量個數),這個公式就可以求解出來了。解方程,原理我還是懂的……
方程解出來了,曲線完全確定了,它的起始點也就確定了,那就是火炮的位置(如果它沒動挪窩的話),如果需要的話,火力覆蓋那個點,就能消滅對方的火炮了,無論它是否自行火炮……
二、這個數學題需要發射幾發炮彈才能解除來?
火炮射擊,炮彈在空中飛行的時候,每枚炮彈都是一個單獨的軌跡,一條獨立的彈道曲線,反炮兵雷達在探測一顆炮彈飛行的過程中,可以測到無數個點,完全能夠滿足測點數量大於等於變量數量的要求。
因此,自行火炮一炮打出去,如果對方有反炮兵雷達開機工作且抓住了這枚炮彈,就能迅速偵測出足夠的點,算出彈道曲線,火炮位置就暴露了,這樣說,大家肯定就都明白了。
解方程我不太擅長,如果讓我來計算彈道曲線的話,估計自行火炮大完了所有的炮彈,我還在計算中……和我能力差不多的童鞋們請在留言處留下墨寶,我們相互認識一下,妙算出曲線的神人,請將你的大名寫出來,我們要瞻仰……
幸虧有計算機自動解算,使得一炮定位!我感覺我在反炮兵雷達的操作中,可能也就點點鼠標?哦,對了,各位,需要點鼠標嗎?
科技探索隊長
對於中美這樣的大國來說,反炮兵技術早就爐火純青了,只要對方一開炮,這邊基本上就能立刻反推出炮兵陣地,然後幾分鐘內反制火力就會砸你頭上,而美國目前最先進的炮偵雷達型號是AN / TPQ-53,這是美軍的下一代反炮兵雷達,是打算用來取代目前正在服役的AN / TPQ-36和AN / TPQ-37“火力發現者”的,也就是下圖這玩意:
在2014年美國陸軍就對該雷達做過相關的性能測試,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快速反應能力,最少兩個人就能操作,進入戰場後五分鐘內可以完成架設並開機探測,任務結束後則最快可以在兩分鐘內完成撤收,有90度和360度兩種探測模式,當使用90度模式探測時(1600mils(1600密位)即為90度,西方國家以6400密位為一個圓周,即360度),最遠探測距離為60公里,此時針對的目標為遠程火炮、火箭炮等;而以360度模式探測是,探測距離則是20公里,主要針對目標為射程短、彈道高速度低的武器,比如迫擊炮等。
下圖是323次測試得出來的概率圖,在測試過程中測試人員使用了榴彈炮、迫擊炮以及火箭炮三種不同的火炮,每次發射的彈藥數1~20發之間,圖中不同大小的原點就表示發射的炮彈數量,不過大部分測試時都是使用10發炮彈的,所以,像題目中問到的,發射多少發炮彈就會被監測到,從美軍的測試來看,個位數的炮彈被監測到也完全沒問題,其實這個不重要,炮兵都是集群攻擊的,一次性打出去的炮彈數量肯定很多,能同時處理多少個探測對象應該更加重要,而對於AN / TPQ-53來說,它能同時處理超過50個目標!
哨兵ZH
美國TPQ一37雷達偵察距離一般為3一50km,定位概率為85%時的最大偵察距離對火炮為3一30km,對火箭炮為3一50km。並能對方位3205密位及俯仰一50一20密位上的敵目標進行定位。圓中間誤差為35m,從發現目標到給出目標座標的時間為十幾秒。
不過如果兩門炮間距小於200米時,雷達顯示器對每次齊射的兩門火炮只能觀察到一個彈丸回波.並外推出一個炮位座標;,當二門炮間距470米時雷達顯示器有時出現兩個彈丸回波.但仍外推出一個炮位座標;,當四門炮齊射時,雷達顯示器有時出現密集的彈群回波,但仍外推出一個炮陣地座標,也就是說多個目標齊射時,只能發現一個
炮位偵察校射雷達不是無敵的,可以使用以下戰術反制
一:TPQ一37炮位偵察校射雷達是利用射彈升弧段偵察,降弧段校射。彈丸被捕捉後,雷達波束還需要對它跟蹤數點或數十個點,而且雷達與被探測目標之間必須處於通視狀狀,當射彈升弧段在遮蔽角內時,雷達探測誤差較大或無效。,曲射火炮彈道升弧段最大限度地隱藏在遮蔽角內.使彈丸難以被雷達捕捉跟蹤
二:TPQ一37雷達是在每個跟蹤點上,連續發射36幀,並計算每兩幀間的角度差。從而修正下一角波束跟蹤點的位置。因此,火炮射擊時,在最低表尺允許內,儘量選用低伸彈道,這樣,彈丸飛行同樣距離時產生的角度差大大減小,修正值的精度也就相應降低,從而降低定位精度和發現概率
三:對TPQ一37雷達進行欺騙干擾,根據射彈回波信號特徵,產生模擬火炮射彈飛行的多普勒頻率,然後將此經過處理的欺騙信號放大後再發射出去,形成帶有欺騙信息回波信號,這雷達對鋁鉑和阻塞式干擾扺抗力較強,干擾機帶寬為300MHz,干擾平均功率在千瓦級以下基本無效
好像太專業了,估計沒幾個人看得明白,總結:不要神化某些武器,每一種武器都缺點和反制方法
萬乘之尊
中國的使用最早的反炮兵雷達就是進口美國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一共買了四套
心雨214655081
現代戰場上反炮兵雷達當道,運氣不好的時候,自行火炮發射第一發炮彈就會被鎖定,但也不是絕對的,而且“鎖定”並不等於“摧毀”,“一開炮就死,千萬別開炮”之類的對策只是調侃。
如果一開炮就會死,自行火炮乾脆退役、刪號重練得了,還留著幹嘛?
先談一下反炮兵雷達的偵測原理,不光是自行火炮,任何火炮發射普通的自由落體炮彈時,炮彈的軌跡都會在發射離膛的一刻被確定,只要能偵測到炮彈、得到它的彈道數據,就可以算出炮彈升空的位置——也就是火炮的位置,接下來,就是對這一區域進行火力覆蓋。
目前,世界上的反炮兵雷達已十分成熟,反應時間低於10秒,而一枚155mm炮彈從發射到落地,飛越幾十公里射程的時間長達2~3分鐘,理論上,反炮兵雷達完全可以在炮彈落地前鎖定敵方火炮的位置,甚至引導己方火力展開壓制!
不過這有一個前提,自行火炮發射的必須是“自由落體炮彈”,打出去的炮彈就像扔出去的籃球一樣,軌跡完全確定。
而現代自行火炮為了提高生存力,“底排彈”、“靈巧彈”、“制導炮彈”等新型彈藥,層出不窮,這些炮彈都可以在飛行過程中改變自身的軌跡,軌跡一旦改變,反炮兵雷達系統的計算就會出錯,至少會嚴重影響計算精度和預測能力,很難抓到自行火炮的位置。
不過這些彈藥普遍很昂貴,如果只用傳統的“自由落體炮彈”,自行火炮一旦開火就必死無疑嗎?
自行火炮的採購價格,甚至高過主戰坦克,如果開一兩炮就會被炸燬,誰還花那個冤枉錢,其實,即便被反炮兵雷達鎖定,反擊的火力飛到頭頂也需要時間,自行火炮只要打一個時間差,突然開火、打了就跑,就可以安然無恙。
前面剛剛講過,自行火炮(火箭炮也差不多)的炮彈,飛越幾十公里的射程需要好幾分鐘,戰機的對地火力也不可能隨叫隨到、延遲至少也幾分鐘,自行火炮儘可以毫無顧忌的開火、打出一波3~8枚炮彈的急促射,然後收起駐鋤,點火掛擋走人,機動到下一個發射陣地繼續開火。
幾分鐘後,反擊的火力從天而降時,自行火炮早就閃人了!
正因為自行火炮可以“打了就跑”,生存力遠高於不方便機動的牽引式火炮,各國才肯花大價錢採購,到了戰場上,則是和反炮兵雷達“躲貓貓、比手速”,該出手時就出手,才不會被後者嚇到不敢開火呢。
——
炎黃軍武
在火炮射程越來越遠的情況下,自行火炮都是按照預防反炮雷達迅速鎖定,而設置陣地 ,炮與炮之間的間隔距離大,而且往往是採取環形(交錯)的方式設置陣地,分組交錯開炮,這樣就會讓反炮雷達,鎖定的方向和麵積很大,而且就算陣地被鎖定,也要看對方有沒有能力反擊,如果對方的火炮最大距離也打不到我方,就算對方有反炮雷達,也沒有太多用處,另外,在實際戰場當中,對方就算鎖定我方陣地,也未必會馬上反攻,原因無他,如果馬上反攻,也會把他們的其他炮陣,暴露出來:
行攝清遠
對於反炮兵雷達來說,只要有一發炮彈被跟蹤就可以計算出來發射陣地的位置,炮彈和導彈不同,一旦射出炮膛以後,炮彈飛行的軌跡是基本固定,通過電子計算機的計算,很容易就可以確定發射陣地。
所以說只要一發射炮彈,有一發就已經會暴露發射陣地的位置。不過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就說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的狀態。
之所以不會出現這種非常理想的狀態,就是因為現在的反炮兵雷達不會時時刻刻都開機的。上邊說的情況的前提是在火炮發射的時候,反炮兵雷達正好開機,雷達的電磁波正好探測到了飛行中的炮彈,並且根據炮彈的飛行軌跡計算出來了火炮的發射陣地。
雷達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向空中發射電磁波,電磁波在空中碰到物體以後,反射回來,被雷達接收到,這樣就在雷達屏幕上顯示出來。那麼也就是說沿著反射回來的電磁波是可以追蹤雷達的位置的,如果沿著反射的電磁波追蹤回來的是一枚導彈,那麼雷達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這一段話是不是看著有點熟悉,這一段話就是在解釋反輻射導彈的工作原理,對於反炮兵雷達來說這樣的被追蹤也是同樣存在風險的。
現代戰場上,對於電磁波的管制十分嚴格,象美軍規定反炮兵雷達一次開機時間不能超過30秒,就是防止敵方偵察到反炮兵雷達的位置,反炮兵雷達一般部署在距離前沿10到20公里的縱深地帶,這麼近的距離本身就是暴露在炮火威脅之下,一旦暴露雷達的位置,那麼很快就會遭到敵方炮火的覆蓋。所以反炮兵雷達不是象說得那麼神奇,一旦開機敵軍就不敢開火了,它的使用是有限制條件的。同時它也是對方炮火的重點的照顧對象。
對於自行火炮來說,在發射炮彈後的一分鐘內還是比較安全的,現在各國的155自行火炮的戰鬥射速一般都是3發每分鐘,但是現代的自行火炮有一種爆發射速,就是前幾發炮彈在15秒內發射出去,之後持續的射速有6到8發。這樣算下來,在一個發射陣地上最多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炮彈。而發射完這些炮彈以後,自行火炮會馬上轉移。就算被對方的反炮兵雷達發現了炮陣地,在對方的反擊炮火打到之前,自行火炮就已經轉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