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40岁当“新兵”,两次申请暂缓退休,他无悔!

原标题:“投身国防科研,我今生无悔”

——记空降兵部队专业技术一级教授张道炽

40岁当“新兵”,两次申请暂缓退休,他无悔!

张道炽在操作实验设备。李莎 摄

前不久,空降兵部队10名“空降精武标兵”表彰大会上,一位胸戴红花、年过七旬的教授,成为官兵关注的焦点。

熟知内情的人知道,眼前这位老教授不一般——他40岁当“新兵”,两次主动申请延迟退休,毕生之志只有一个:强军报国。他先后参加完成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系列飞船、多型火箭和导弹等国防重点工程任务……

“惜时光,立宏图。”大学时代,张道炽就立下了刻苦学习、以身报国的宏愿。以全优成绩毕业的他,将国家发展急需的微波材料和器件研发领域,确立为自己的科研攻关方向。

此后数年,张道炽参加了多项国防重点工程任务,业务精湛的他很快声名鹊起,发展前途看好。40岁那一年,张道炽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参军入伍!

“既然从事国防科研,就应该到部队去!”看似冲动的决定背后,是张道炽的深思熟虑。

“40岁的张道炽要去部队了!”消息传开,张道炽所在单位一下子就炸开了锅。老领导闻讯后,极力挽留:“你现在发展顺风顺水,前途一片光明,何必到艰苦边远的部队从零开始?你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张道炽却说:“投身国防科研,我今生无悔!”

张道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入伍后,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简陋的科研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教学和科研上。

那年,某国防重点建设工程启动,张道炽和妻子黄小萍组成了二人攻关团队,在微波实验室里开始了科研之路上的又一次艰难跋涉。

一天深夜,正当张道炽夫妇埋头演算新产品性能时,隔壁实验室里突然传来爆炸声。冲进实验室一看,只见炉膛炸开,产品和电器设备全部烧坏。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回到零起点。

眼看距离项目最后完成的期限越来越近,张道炽和爱人重整旗鼓,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改进。为了确定最佳的烧结温度,分析烧结气温对性能的影响,他们节假日也不休息。

经过500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他们终于研制出某型微波材料。这种新型微波材料,先后被应用到西昌、酒泉、太原等卫星发射中心的安全控制系统中,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2002年,年近60岁的张道炽快到退休的年龄。是功成名就颐养天年,还是继续奋斗再攀高峰?张道炽选择了后者,向单位党委递交了延迟退休的申请书并得到批准。

老牛自知桑榆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那年,某高山雷达站新型雷达发生故障。接到求助电话后,62岁的张道炽二话不说,带上一名工程师连夜向雷达站进发。乘飞机、转火车、换大巴,由于一路辗转奔波,再加上高原反应,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雷达站时,张道炽却得了重感冒。为确保正常战备值班,张道炽顾不上休息治疗,带领助手和部队技师上阵地、爬天线,查原因、排故障,手把手帮带部队技术骨干。

2007年底,65岁的张道炽再次申请暂缓退休。鉴于他的身体健康条件和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部队逐级报请上级批准,在延长他退休年限的基础上,又为他办理了暂缓退休手续。

一再申请延迟退休,是因为张道炽始终放不下“重如山的事业”。当时,听说他即将退休,深圳一家企业请求他加盟,被张道炽婉言谢绝了。他说:“党把我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培养成为军队科技工作者。只有在部队勤勤恳恳做出点成绩,才能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与关心。”

延迟退休以来,张道炽和团队先后荣获36项国家、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团队中6人被评为空军级专家、空军高层次人才,7名同志成长为教授、副教授。

如今,达到最高服役年限的张道炽,不得不脱下心爱的军装。但他每天仍一如既往地骑自行车上下班,言传身教带团队。他说:“我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把余热献给部队,献给国防。”(周升义 唐家军 蒋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