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容很久没有写解读《道德经》的文章了,主要前期写太多,不管是在圈子,还是在专栏之中,我估摸着一百多篇文章应该有的,我在头条总共也就写了一千篇不到的文章,感觉要讲的都已经讲到了。当然这个题目起的有点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真正读懂,能有几人呢?当然我也不敢说读懂。如果“无情”二字不理解,那不是读得懂的问题,而是压根读不通。
更重要的是《道德经》也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实践的,这也是知常容的观点,我为此还专门写过一个专栏《道德经不是用来说而是用来实践的》,详细讲述《道德经》该怎么实践的。具体目录如下:
关于《道德经》解读的专栏我一共写过5个。
为什么今天又开始写呢?因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灾难,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对我们的侵扰。所有人都面临着压力,所有人都在做着积极的准备。
当大家积极面对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也感受到周围的一些焦虑甚至因此产生的戾气,会因为一句未证实的传言破口大骂,甚至还有歧视、人身攻击等等。压力之下,人的反应自然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面临的情况都不同。
这也许是我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吧。
这不是第一篇,第一篇是除夕写的《 》。写文时我就一直在台州,当时看到23日的数据,浙江43例,台州占了18例,周围一些朋友私下交流时感觉很害怕,后来在微头条上又陆续写过几篇。
今天聊的主题是“无情”。
记得易中天教授曾经在某个场合说过,《道德经》是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的,原话我无法复述,大意是这样。当然他说的“无情”是用儒家的眼去看的,和我等一下说的“无情”还是区别很大,你看完就知道了。
《道德经》中最能引发争议的句子,又是大家最熟悉的,经常被武侠题材引用的估计就是下面这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于这句理解,《 》中有讲述。即将要关闭的圈子《知常容聊道德经》中也讲到过,现在将圈子里的内容原文引用如下:
我们习惯认为说把万物当作是草扎的狗,或者说是祭祀用的狗。
译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理解上是有问题的。
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到底什么意思?
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忽略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句话的对象应该是一个上位者圣人。
祭祀上天或者祭祀祖先,在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活动,作为圣人绝对不可能拿狗去祭祀,狗是绝对不可能成为祭祀的物品。
狗是谁用的呢?只有穷苦人家用不起牛羊,才会使用到狗,还有更穷的,连狗的活物都用不起,那就只能用草扎的狗来代替。
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意思不是说把百姓和万物当成像草扎的狗一样,是说根本不会使用到百姓或者万物。
百姓或者万物他不应该对你来说是有用的。如果有用的话,或者很重要,比牛羊更重要,那么你会将百姓就放到祭台上去了。那百姓和万物最终会受到伤害,因为有用。
这是接第3章的思路,因为无用,你才能克制住自己有为的想法,才能保证无为。
如果你觉得很重要,你就会过分的关注,话说关心则乱,自然就会有所偏向,最后受难的还是百姓。他们要被折腾。
这句话更多的是理念上的一种树立,而不是说在现实中真的把他们当成是那个样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对于天地来说祭祀时,万物是没有用的,百姓对于圣人来说祭祀时也是没有用的。
而不是说天地把万物当成是刍狗,圣人把百姓当成刍狗。
因为无用,自然就不会成为牺牲。你才能保证无为,你才能保证不仁,如果有用,你怎么能做到无为?
你这句话其实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关心则乱。
上面这段话其实已经将“无情”讲的很清楚了。
“无情”不是绝情,不是见死不救,更不是为了一己之私的“无情”。
或许一些朋友还没有弄清楚。
我再举一个例子:
假设你现在是一个农民种了十亩水稻,这十亩水稻中肯定有长的好的,长的不好的,有些可能要枯死了,还有一些可能因为晚了一步,被其他水稻挡了阳光长矮了。
十亩水稻你怎么管理?
你对哪一株水稻的感情好一些呢?
估计有人就会笑了,怎么会对哪一株好一些呢?自然都一视同仁,这就是不仁之仁。
你会不会因为有一株水稻长矮了,你会拔掉挡着阳光的那一株呢?这可是惩强扶弱的好时机啊。
有株水稻要枯了,你是不是会很伤心,或者拼命去拯救呢?
我估计你不会这样做,但如果是大片呢?你自然会救,用农药。平时管理水,除虫自然也是要做的。
所以你的责任很清楚,你看到的是十亩稻田。
那株被挡阳光的水稻会不会觉得你很无情?那株快要死的水稻如果有思想,它会不会在盼着有人来救他。
水稻结完稻子之后,最后进入死亡之时,你会不会觉得他们贡献这么多食物,牺牲太多,我要花大力气救他们,不能让他们死掉,让他们长生?
你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万物从生到死是常态,但人为什么看不破呢?
那些结完稻子知道自己要死的水稻如果有思想,他们会不会在期盼有人来救他们呢?
这个例子二处不恰当的地方是农民种水稻的目的是用,而天地育万物是不用,圣人育万民同样不用。当然水稻真的不动它,来年还会长出一批新的。
但是用来说明“无情”二字应该是足够了。
在天地面前只有万物,却没有恶物,在圣人面前有万民,却无恶民。
讲到这里,你再读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一章节应该通透很多了。
上面只讲了“无情”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对万物的态度。
“无情”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对自己。
你为什么会有戾气呢?因为别人带给我危机,带给我伤害,损害了我的利益或者我认可的价值观等等,所以我才有戾气。
你为什么有好恶呢?因为好的对我有利,恶的对我不利,避害趋利是一种本性,就如同植物始终寻找阳光,人类始终追求名利一样天然。
《道德经》好几章讲到对自己身体的态度,比如12章的五色令人目盲这一章,13章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一章,这些我都写过解释文章,不能展开,展开没有几万字说不清,自己有兴趣去专栏查找吧。
你对万物“无情”,对自己“有情”,那是一个极端自私之人。
你对万物“有情”,对自己“有情”,那是一个普通人。
你对万物“无情”,对自己“无情”,那是圣人。
所以懂了“无情”,你才会真懂老子所说的“无私”。这是第7章的概念。
有些人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有情,这样有人情味。如果是这样的想法,你该读的是儒家的书,而不是《道德经》。因为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疏有别,这就是人情味。
有情和不平等是孪生兄弟,道理很简单,你对家人的态度,对陌生人的态度,对敌人的态度自然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情况下,你肯定优先考虑跟自己近的人,这就是不平等,当然也是有情。
因为有情与不平等是秩序的核心要素,不平等就是一种等级差别。
你觉得你现在能做到《道德经》中说的吗?我估计你不做到,我做得到吗?
我也做不到。
所以儒家的优势就出来了,既然做不到,但我可以做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这是有子的观点,论语学而篇的第二节内容,我一直认为有子的思想境界比曾子高的多的多,但世人知道有子少,知道曾子多。
孝和悌,估计能做到的人就有好多了。
从理论上说《道德经》更好,但从实践上来说似乎起点太高,不可着摸,从理论上来说儒家的观点似乎弱一些,但实践起来更亲近我们现在生活的状态,更容易入手,所以没有优与劣之分。
这就是王阳明说儒家比释道好的缘由,他是从入手的角度去看。但是很多人看《传习录》往往只看到王阳明说好的,认为儒家比其他两家好,却忽略掉他前面那句话,那就是儒释道其实是一样的。
有人会提出疑问,不是刚刚说《道德经》中说的做不到吗?
这里就涉及另一个问题,《道德经》给谁看的,是给强者看的,儒家的学习给谁看的?那是给普通人看的。
如果你翻过这两本书,你会发现《道德经》难懂,而《论语》好懂多了,好多大白话。
《道德经》该怎么用呢?《生活迷茫,人际关系紧张,人生到底是什么?知常容给你一个新视角》这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
既然《道德经》是给强者看的,当你觉得你是强者时就可以应用了。如果你面对强者,你是弱者自然觉得《道德经》无用武之地。
比如上善若水这一章,你也知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很好,问题你有利万物这个实力吗?如果没有,你一定要利,那就是为了利而利,这就是伪了。
有人说我一辈子生活在底层,永远只是一个弱者,那我就不学《道德经》了,反正没用,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对的,因为强弱是会转换的。最弱的人,他对与自己的身体起码是强者吧,他起码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吧。
既然能控制自己的身体,那么五色令人目盲篇不是可以实践了。
不能再说下去了,已经三千多字了,太长大家会觉得看着太累。
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情绪,平静,焦虑,暴戾等等,但不管怎么样起码这一次让你认识到一个真实的自己,俗话说过则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坏事。
退潮才知道谁在裸泳,人一生遇到退潮机会并不太多。
如果有选择,我们情愿永远不要这样的机会。
但我们不是世界的主宰,只是万物之一,我们美好的愿望只是属于我们。
既然遇到了,避不了,那就正好修行。
修行,修行,有修有行才是知行合一。否则你就算将诸子百家全背下来,你将经典解读的十分精彩,你也只是扮演一台电脑的角色,准确地说是一台古董式的电脑,比当年的286还慢的电脑,一点也不值。
好了,到此收尾了,如果能帮上甚好,帮不上也正常。
一共3600多字,我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能全文看完,如果你看完了,请在下面留言:我已阅完。或留下你的想法,不管是认同还是反对的。
我想了解一下到底有多少人能看完,这对我以后调整写作很有帮助,这里先谢谢诸位。
閱讀更多 知常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