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教寺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的少陵原,又稱“大唐護國興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國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興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圓寂於玉華宮,安葬在長安東郊白鹿原上。高宗的皇后武則天詔令將玄奘遺骨於總章2年(669)遷葬到長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時修建寺院,以資紀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後唐肅宗為玄奘的舍利塔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寓意大興佛教。
興教寺自建成至今千餘年間,幾度枯榮 ,歷盡滄桑。建寺約百年之後,即“ 塔無主,寺無僧”。唐文宗太和2年(828),重修塔身。清同治年間(1862—1874)遭兵燹,除三座舍利塔外,全寺付之一炬 ,幾成廢墟 。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餘間,又先後由朱子橋、程潛增建及修葺塔亭 、大殿 、藏經樓、山門等並補 修了三塔。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兩次撥款整修。1982年以來又進行了全面修繕、增建。
遊覽興教寺可從西安電視塔乘917路,經31站,可直達。現興教寺主要建築興教寺現由中部殿房、東院藏經樓和西院慈恩塔院三部分組成,包括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禪堂、藏經樓等。興教寺山門,中間為護國興教寺幾個大字,兩旁小門上為法相和莊嚴。這裡的門不開,進寺須走旁邊的門。
大雄寶殿正對山門,殿內供奉明代銅佛像和緬甸贈送的白玉石刻彌勒佛像各一尊,並有彩色宗教故事畫。大雄寶殿後為講經堂。
藏經樓在東院,樓內一層陳列有關玄奘法師的畫像和書畫,以及周恩來、尼赫魯等領導人瞻仰玄奘法師的照片,樓上珍藏大藏經等數千冊經書及用巴利文寫的《貝葉經》殘片。
西跨院又稱慈恩塔院,是為玄奘法師及其弟子園測和窺基遺骨安葬之地。建有並列的三座舍利塔,“三塔”已距今1344年,三座塔之北的慈恩殿內陳列玄窺基大師塔奘法師及其弟子的石刻像等。
玄奘法師舍利塔高21米,共五層,底層拱洞內有 玄奘法師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的碑刻,因亦稱大遍覺塔。與玄奘法師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座三層塔,均高5米,為其兩大弟子慈恩大師窺基和西明大師圓測舍利塔。
閱讀更多 樑溪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