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滿屏都是14歲男孩跳樓的新聞,作為媽媽該如何教育孩子?

不憶過往999


教育孩子應該是整個家庭的責任,而不單純是媽媽的責任。

媽媽只是孩子出生的載體,在媽媽身體裡孕育。孩子出生了就是整個家庭的孩子。媽媽只是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耳濡目染的時間最多,相對來說媽媽的言行也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

一個朋友家生了個男孩,爺爺奶奶每天笑開了花。孩子從小就在爺爺奶奶溫暖的臂膀下生活長大。為了讓孫子得到營養,讓孫子吃奶吃到4歲半。小時候拉屎需要準備一盆熱水,孩子屁股放到熱水裡拉屎。孩子哭鬧了都是媽媽的責任。孩子慢慢長大,到了叛逆期,爺爺奶奶就不喜歡孩子了,天天當孩子的面說孩子不好。孩子有時候太淘氣了就掐大腿,孩子疼的厲害。而這些責任全部推給了媽媽,說媽媽沒有培養好,媽媽慣著孩子。媽媽是有口難辨。而爸爸每天回到家就是看手機,偶爾跟孩子玩也都是以孩子大哭而告終。

家庭裡的大人都有對孩子培養的義務,而真正對孩子付得起責任的是孩子的爸爸媽媽。爸爸每天玩著手機,媽媽又對不良行為沒有及時說“No”,結果只能是孩子不清楚對錯。

孩子在6歲前是最佳培養時機,錯過了效果減半。因此建議作為孩子的母親,一定要在6歲前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挫折教育也要跟上。

當然孩子走極端很多都是家庭的氛圍不好,孩子壓抑久了,父母溝通不及時造成的。為了孩子請各位家長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讓孩子在開心快樂的環境中長大。

悲劇的重複上演,很多家長都看到了,為何沒有及時更正教育,還會出現此類情況。就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做到更好的言傳身教。


angel20130809


看了問題,刻意去查了這個新聞。

前天,濟南某小區一名14歲的初二孩子,撒下多張紙條後,從21樓跳下。原因暫時不明。家長崩潰大哭。

這則新聞,讓我聯想到了今年11月份的一則新聞,同樣14歲,同樣是跳樓。

這則新聞,讓我聯想到了去年的一則新聞,同樣14歲,同樣是跳樓。

再隨便上網一搜,2014年,還是14歲的孩子,因為作業太多,選擇跳樓輕生。

為什麼都是14歲?為什麼14歲的年紀會讓孩子變得如此脆弱?

有人可能認為,這僅僅是巧合。

但這絕非巧合。

因為十四歲左右,初中階段,正是孩子身心變化最劇烈,叛逆期現象最明顯,情緒波動起伏最大的一個年齡段,如果家庭、學校處理不好孩子遇到的問題,最容易引發孩子的極端行為。

君山作為一名初中老師,就常聽說初中老師感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敢管了,動不動尋死覓活。”

這句話,小學裡、高中裡偶爾能聽到,初中裡,是最常聽到的。

所以,個人認為,要論管理學生的危險係數,初中老師應該是最大的吧。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

回到今天的問題上,作為媽媽,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應該起碼包含如下幾點:

1、在學業上。

首先是學業上。孩子從小學到初中,學業上的變化是最明顯的,原來2門課,勉強加上英語,是3門課,孩子已經有點學得透支了,到了中學,一下子增加到5門課,而且門門是主課,還有了升學壓力,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講,在初一階段,短時間內不適應是特別正常的事情。

反映到成績上,小學的時候拿滿分、拿優秀都是平常的事,但是到中學裡,對很多人來講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

我就遇到過很多家長,不去了解這種變化。看到孩子分數上沒有小學高,就對孩子冷嘲熱諷、自己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這無形中,又給本來初入中學在學習上很不適應的孩子增加了心理上的負擔。

所以,家長在學業方面教育孩子時,應該先了解一下中學階段的情況,更客觀的去評價自己孩子的學業成績,幫助他平穩度過這個艱難的適應期。

2、在情感問題上。

初中階段,尤其是女生,情感方面的想法開始萌芽了。對某某人有好感、和某些人走得近,給人寫寫帶有好感的話,這些都是時有發生的事情。

家長不能將這些提早歸類為早戀!

我個人認為,這些事情,即使你沒有了解到,它們也在正常發生。它們只是出現在孩子身上的正常現象。並沒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但是,我們的家長一旦發現了這些苗頭,卻特別容易大驚小怪,旁敲側擊、逼問、翻看日記、偷偷潛伏到孩子的QQ群、向老師告狀等等,各種棒打鴛鴦的手段層出不窮。視這種行為為早戀、為洪水猛獸。

其實呢,心理學上有,“禁果效應”,你打得越厲害,孩子們愛得越深,最後一氣之下,給你走個極端,讓你後悔莫及。

現實中,很多初中生離家出走、自殘行為、厭學等,其實都是與家長錯誤對待孩子得情感問題所引起的。

因此,我認為,在對待孩子情感問題上,家長應該這樣去教育:

  • A、觀察為主,如果孩子沒有越軌,你就不要說破,讓孩子保留這樣一份美好的感覺。大部分狀況下,如果不說破,孩子也不會去幹“破罐子破摔”的事情;

  • B、如果情況惡化,影響到了學習。那麼,坐下來和孩子好好談一談這個問題。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或用一些身邊的經歷,告訴孩子,媽媽理解你的心情、感受。在拉近距離後,在和孩子講,“感情上的事情,將來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但是,前提是,你要擔負的起這份責任。在學校裡,我們還建議老師給孩子們看一看“早熟”這部電影,感受一下偷食禁果,但是卻無力承擔責任的後果。

3、在交流方式上。

和初中孩子的交流,家長一定要改變觀念。原來小學的時候,我們可以當自己的是孩子的權威,可以說一不二,孩子執行就行。但是,到了中學階段,你會明顯感覺到,孩子和你講的話少了,你們溝通交流的機會也少了,他們更加不會給你說一不二的機會了。

我所接觸的初中家長,無一例外不和我講,“我說的話,他一點也不聽,我一點兒辦法也沒有。”這就是由這個時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了。

他們不喜歡權威、他們排斥權威。所以,和這個事情的孩子溝通,我們應該摒棄我們權威的形象,儘量通過平等的形式和他們進行交流。

比如,這個時候的媽媽,說話應該更像一個“大姐姐”,是建議,而不是命令,是閨蜜之間的好,而不是上下級之間的嚴。

我常和家長們舉例這種關係是一種什麼感覺。你想象一下,你們單位來了一個年輕人,領導分配他到你的手下,讓你指導他,你耐心的講解業務上的知識,他犯錯了,你會開個玩笑化解矛盾。對了,就是這個感覺,你用在你初中階段的孩子身上,那就沒問題了。

結語:

初中階段,是孩子人生當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非常關鍵,也非常讓人煎熬。這種煎熬包括孩子自己,同時也包括孩子的家長們。家長們常常發出感慨,“這個階段的孩子,我應該如何去溝通?”

今天,君山講的內容,希望對有這些疑問的家長能有所幫助。


君山老師


12月26日凌晨,山東14歲少年從21樓一躍而下,當場身亡。當時消防員和民警曾試圖勸阻,但是依舊沒能阻止。

最近讓人難過的消息真的是一件接一件,朋友所在的小區,讀高一的一名男孩跳樓,親戚的一個同事的孩子,初三的一名男孩,跳樓。高中同學是一名數學老師,所代課的班級,六年級的一個孩子告訴她:“老師,活著好沒勁啊,我現在學習,純粹是為了我爸媽,好想去死。”

那些與男孩子有關的數據。

一項關於“青少年與抑鬱症”的調查結果顯示,自殺未遂的青春期女孩和男孩的比例是2:1,但是青春期男孩的死亡案例更多:在15-19歲的青少年中,平均每年有1890例自殺事件,其中有1625人是男孩。最近的統計數據表明,在10-14歲的青少年中,每年有330例自殺事件,其中253例是男孩。

在兒童期和青春期的任何一個轉折點上,男孩的自殺率都遠遠超過女孩的。

這也意味著:男孩在情緒恢復能力上,相比較女孩來講較弱,這一特點,讓他們更有可能走極端。

教育男孩的過程中,媽媽要注意點地方:

1 男孩敏感、容易受傷。

每個男孩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感情也是豐富的,男孩敏感、容易受傷,但是我們的文化,很多人認為男孩有悲傷等負面情緒就是懦弱的表現。父母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向孩子示範情感的聯結與共情,傾聽孩子的感受而不妄加評判,瞭解孩子的面臨的問題而不指手畫腳,引導孩子敞開心扉。

2 做情緒穩定、心態健康的父母。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暴力猛於虎。

武志紅曾經談到,在中國,你想體驗做皇帝的感覺很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了,想打就打,想罵就罵,想剝削就剝削,然後道德輿論和文化都會認為,父母怎麼做都是愛你的。這純粹是胡扯。

除了對孩子打罵以外,還有一種情況,道德欠債感來控制孩子。

之前有一部電視劇《小歡喜》裡面的陶虹飾演的宋倩,像極了生活中的很多父母,表面溫柔淡定但是內心卻非常焦慮,看似是在和孩子溝通,實際上控制慾極強。用自己的犧牲感來給孩子無形中施加更多的壓力。而孩子乖巧的背後,其實是長期的壓抑,最終情緒積攢太多,不是爆發就是扭曲。

3 正向看待青春期叛逆。

孩子長大了,想獨立,想自己做主,想獲得自由,叛逆只是告訴父母,應改適當的調整期望值了。

孩子容易出現叛逆的情況:

(1)父母太強勢。

(2)包辦型父母。非常溫和的要為孩子做很多事,但是件件都不讓孩子做。

(3)過度焦慮的父母。讓孩子感受到不信任。

(4)期望過高的父母。

如何緩解青春期叛逆呢?

(1)在言語上不要攻擊孩子,不要批判孩子的人格。

(2)不要說羞辱孩子的話。

(3)學會放手。

總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時的生活,要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溝通的前提,一定是學會尊重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適時調整育兒方針。


喬治和媽咪


是的!現在的孩子不怕死。

我外甥在初中的時候,放學回家跟我和姐姐說:他和兩個小夥伴出去玩,上課回來晚了。新分配來的英語小老師讓他們三個在講臺上站著考單詞,第一個男孩不會,女老師隨口說道:啥也不會!就知道玩!活著幹啥?還不如跳樓死了尼!

那孩子嗖~的竄到窗臺上就跳下去了。

老師當時就嚇傻了!好在是二樓。淘氣包跑出去玩了。

老師當天交了辭職報告!

我問外甥,說你你跳不?外甥說跳呀!我問他七樓你跳不?他說:跳!老師都說了,不跳多沒面子呀!

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不記後果的!

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會跟孩子討論死亡,他們以為死了就解脫了,一了百了,像睡著了一樣。

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讓孩子瞭解一些,死亡的後果,帶給親人的傷害等問題。

我在跟女兒聊這個話題時講到了佛教的地獄。





美術程老師


大家對照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這樣的情況。

一天到晚抱著個手機躲在房間裡(同時也在網絡學習),除了吃飯的時候出來,話不跟家人說幾句,愛打扮,穿奇裝異服,越來越在乎自己的外貌,厭學,只想玩手機,愛頂嘴,脾氣大。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上面4-5條一樣的表現,恭喜你,大家的孩子都是一樣的,青春期綜合徵。



14歲,差不多初二,正處於叛逆期的時候。我侄子就是這樣,現在他媽媽擔心的不得了,每天跟我們講她兒子有哪些行為不可理喻,她甚至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我覺得很多媽媽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她發現原來乖巧聽話的孩子怎麼突然變了,會很難接受。然後問孩子,你這是怎麼啦?孩子可能會說,我沒怎麼。這時候媽媽就開始各種奇怪的想法了。

我姐就是,她想到自己含辛茹苦把他養大,現在卻變成這樣。然後就忍不住問孩子,希望能得出答案。結果,越問越煩。

緊接著,她又陷入了另一個誤區,把孩子的微信刪掉了,不跟他聯繫,企圖讓孩子“回心轉意”,結果現在母子關係越來越僵。


我覺得,孩子叛逆期很多父母忽略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一直在孩子面前強調自己的付出,強調自己的不容易,這是很多女人的一個習慣,以博取同情換取別人“回心轉意”。

我覺得叛逆期的孩子大家不用過於擔心,回顧自己年輕的時候,誰在叛逆期不是不讓人省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明白的,不要急於求成。

但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把握一點,不要讓他學壞。


認同我的觀點就給我個贊吧!

關注我,頭條主頁有更多教育乾貨。


鄒智明微課堂


我曾是一個叛逆問題少年原型,目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今年31歲,想一想我的14歲,逃課,打架,暗戀女孩,愛打扮,愛弄出來點出格的事表現出自己的不一樣引起大家的關注等,不顧及父母及師長勸導,我行我素。我生在一個極為傳統的農村家庭,父母勞作我跟爺爺奶奶長大,父親看不慣我時會動手,我也數次想過離家出走,再也不回這個家等極端想法。時而由於得到別人的讚賞而高興一整天,時而由於一件小事就能讓我暴跳如雷。青春期,學著成人去抽菸,喝酒,穿皮鞋,上髮膠,打架也要帶把刀。這就是我的十幾歲……

當然我也用慘不忍睹的學業付出了代價,中考各科加起來不足300分。後來經歷非常人難以想象的煎熬復讀出一個本科。最佳的學習時期耽誤掉,將用十倍百倍的努力去追趕……

針對青春期的孩子,或者我這類的“叛逆少年”我們需要了解一下:

孩子青春期的特徵

  • 身體有顯著變化,男孩女孩不做贅述
  • 情緒無常,極端發展,開心或傷心都寫在臉上
  • 希望你放手,又渴望你能給予關懷,遠遠看著他,能隨叫隨到
  • 渴望獨立,渴望被當成人一樣對待
  • 期待有一個朋友一樣的超級英雄能給他答疑解惑
  • 愛幻想,總想想一些美好的莫名其妙的事情

……

家長該與孩子如何相處

  • 先管住自己,不對孩子吼怒,管控自我情緒,把孩子當朋友處,建立友誼之後你的話孩子才會考慮哦
  • 給他一定的戀愛觀,告訴TA每個人的青春期都這樣,爸爸媽媽也是這個階段過來的,共情會讓孩子更舒服,悶著只會生出壞事
  • 給他做分析建議,不帶他做決定
  • 除了學習,我也理解父母都望子成龍,急切得到好成績,聊聊生活,或是學校誰戀愛了明星怎麼了孩子關心的話題,聊開了反而沒事了
  • 引導孩子鍛鍊身體參加體育運動,大量閱讀,讓TA自己發現興趣並且得到你的鼓勵與支持
  • 身教勝言教,把自己本職工作及事業做好,做一個努力奮鬥的人,孩子看在眼裡學習了還很尊重你,讓TA體會到你的愛

瞭解—理解—尊重—建立友誼平等共情—引導

教育好了是家庭的幸福,好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有幸福感,成績放第二位,因果循環,有幸福感孩子成績自然也差不了。而極端粗暴的教育會嚴重傷害孩子自尊心,給不了你成龍成鳳的優秀子女,甚至會傷害孩子的一生,嚴重者會引起極端事件損失生命。切記!

畢鴻飛:專注育兒,問題少年管理,學業諮詢,有態度的教育講師。你與教育本質差一個關注


畢鴻飛


看到14歲男孩跳樓的新聞真讓人痛心,從教17年發生在我身邊的學生自殺事件已有兩起,還都是我帶過的學生,想起就讓人害怕。

第一起是班上一留守孩子,父母均在外打工,事情的起因是:孩子在宿舍玩手機被老師抓住,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學校給了記過處分,並讓其爺爺領回反省,沒想到孩子在家中跳水庫自盡。第二起是一男生失戀非常痛苦,(以前就曾用刀子劃破胳膊自殘),跳樓自盡了。



他們都還是十幾歲的孩子,可是卻為了一點點小事想不開,而早早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死值得老師和父母們反思,我們怎麼才能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呢?

1、多與孩子交流,發現有什麼異常應及時進行開導。其實孩子在自殺前都會有一些異常的表現,如:悶悶不樂、心事重重、睡不著覺等表現,如果家長能及時發現並進行勸導就可以避免一些惡性事件的發生。


2、教育孩子要珍愛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為一了些雞毛蒜皮的事而丟掉生命,死的毫無意義,而且你現在不是一個人活著,你還有父母,她們含辛茹苦的把你養大,你為她們著想過嗎?你這一跳倒是輕鬆,卻讓父母留下了永遠的痛,你這樣做不是太自私了嗎?

3、教育孩子遇事要有寬廣的胸懷,要能容人、容事,這才是做大事者應有的品質。如果為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鬱鬱寡歡,就無法集中精力學習。

4、適當的挫折教育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學生很少聽到有自殺的,因為那時家裡孩子多,家裡窮,都是從艱難困苦中長大的,這讓他們面對挫折時能夠勇敢去克服而不是逃避,現在的獨生子女正缺少了這些挫折教育。


教育黃金眼


唉,真是可惜,記得幾年前我們這裡名校有個老師的兒子剛好上高二,在一次月考中把手機帶進考場被老師發現後就沒考試了,他想了半天說要上廁所老師還跟著他的一轉眼就跳樓了真是可惜,這只是一件小事大不了成績墊底一次也沒什麼吧,他媽還是這學校的老師更沒問題麼,那幾天我兒子範錯和他一樣,但學校就要開除要麼轉學,我忙著幫兒子轉學,第一次被叫家長還被教務處的老師罵的狗血淋頭,他自己教學比不了兒子的班主任把氣全撒在我兒子頭上真的鬼火綠,開除就開除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幫兒子請好假去其他學校入學考試去了,班主任一聽說如果開除我兒子他就辭職不幹了,真是讓我吃驚,等入學考試完後遇到一個好老師一看我兒子的成績馬上就和我說別轉了,就在他們學校吧,我兒子轉出來可惜了,就這樣又做兒子的工作才留下來,當時我的想法是兒子不在就算了,不然他想不通麼我才後悔,現在的老師好的多,壞的慢慢的少了,但願以後再也不要看到這個新聞了,我家還好只遇到一個變態的老師,就因兒子的班主任每次月考都是年級第一,那些年級組長和付組長帶的班趕不上就想方設法的來收拾兒子班的學生,可笑吧!學校也成戰場了


心態50248


看到這個問題,26日清晨,14歲的少年,從21樓一躍而下,事情發生在山東濟南,說實話,離我很近。作為山東人,非常理解現在的初、高中孩子,很想說一句,山東的孩子太辛苦了。思緒不禁回到幾年前,那個悲傷的傍晚,也是初中生,發生在我身邊痛心的事。


心痛的例子

“爺爺、爺爺、爺爺”,初中的小朋(化名)聲嘶力竭的喊了幾聲爺爺,從五樓一躍而下......

小朋的父母雙職工,平時工作很忙,爺爺奶奶身體挺好,小時候小朋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上了初中,父母為孩子更好的學習,將小朋接到身邊來。父親常年出差,母親一個人帶著他。

估計大夥都有所耳聞,山東省人多,高考競爭激烈,比外省的孩子要多考100多分才能上同等的大學,家長從小學開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初中開始孩子的學習壓力就很大了。

那次,小朋月考沒考好,媽媽因成績和學習態度批評了小朋,倆人因學習打了一架,母親批評完孩子獨自下了樓。

大約半小時,對面樓的阿姨聽到幾聲高喊“爺爺、爺爺”,聲音有些不對,阿姨以為誰家老人出啥事,循聲望去,眼前一閃,沒看清楚。

還是樓下的鄰居發現,是五樓的孩子跳了下來。打120,聯繫父母,等母親趕回來,看到的是孩子用這種慘烈的方式和母親抗爭。孩子的一時衝動,留給家人卻是一生的悲痛。

後來小朋爸媽搬離了小區,多年後鄰居們提起孩子,都很心痛。

想起孩子跳樓前那幾句撕心裂肺的“爺爺”,若是父母從小和孩子在一起,有好的情感聯結;若是剛開始碰到學習難題父母能及時開導,幫孩子建立自信;若是初中孩子心理變化時,父母多些理解和關愛,轉變下教育方式,我想都不會出現今天這慘烈的情況。

思緒回到如今,同樣10多歲的孩子,悲痛的例子。不由得反思,初中的孩子到底要如何教育?


初中生孩子的心理特徵

小學時,我們說什麼孩子聽什麼,可到了初中,父母會發現,初中的孩子變了,難管了,我們說啥都不聽,常和父母唱反調,我們越管,孩子越反抗,孩子這是怎麼了?

其實,初中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獨立,厭煩父母的控制與說教。性格上彰顯獨立,但大腦未發育完善。

這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大腦裡負責衝動控制的腦區——前額葉未完全發育成熟,衝動控制能力不足,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危險和衝動的行為。前額葉要在他們21、22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瞭解了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我們就會有的放矢的來教育孩子,對此給些建議。


初中生父母如何引導教育

1、改變教育方式,不說,多做,委婉溝通。

初中孩子最厭煩父母的嘮叨,所以孩子12歲上初中後,父母閉緊嘴吧,轉變教育方式,多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溝通,徵求孩子意見,尊重孩子,有啥想法,儘量委婉的和孩子表達。

2、和孩子建立共同話題,讓他們主動和我們說。

初中的孩子不喜歡和父母交流,更喜歡和朋友在一起。此時,我們不能強硬的要求孩子和我們說, 可以聰明的變換下方式,先和孩子打成一片。

比如一位朋友為了解7年級女兒的想法,先了解孩子們在看什麼電視或小說,她找來從頭看,和孩子有了話聊;再詢問女兒和同學喜歡的明星,也瞭解他的事蹟,再和孩子說,對小說或電視裡的不對的地方進行正面的引導。只有先和孩子建立了共同話題,他們才會放開心胸和我們說想法。

3、幫孩子釋放壓力。

平時因我們不理解孩子,有時會說孩子,雖然他們不說,但心理都會有些想法,一段時間可以幫孩子釋放心中的壓力。

比如找個合適的機會,開誠佈公的和孩子談談。先給孩子道歉,說我們前段時間批評孩子,自己心裡難受,適當表達下情緒,哭一次。我們先哭釋放了信號,孩子也會說出自己的委屈,大哭一次,哭出來說出來,就能很好的釋放孩子心中的委屈不滿,排解心中的壓力(朋友親測,對初中女孩很有效)。

4、告訴孩子,無論學習怎樣,父母都會支持他、理解他。

山東的孩子,學習壓力是心理問題的一大原因,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正向引導孩子,不過多的看中成績,告訴孩子只要努力了,人生還有很多可能。熱愛生活,積極生活,珍惜生命,無論如何父母都會支持他、接納他、愛他。

5、我們少些焦慮,多些理解。

初中的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想想我們也曾年少過。也曾有過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曾喜歡過某個明星,男女同學間懵懵懂懂的些許好感,多些理解,多些尊重,陪著孩子一起度過青春期,待孩子思想、大腦發育更完善會好很多。


寫在最後

孩子教育真的是門大學問,需要我們與時俱進的瞭解孩子每一階段的心理特徵和想法,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多些關愛,多些心理營養,一直陪著他們。

很喜歡的一段母親送給青春期孩子的話:

孩子你正站在人生節點上:回首,是悄然溜走的童年時光;向前,青春的帷幕徐徐向你開啟。 有些話,我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彼此約定:我們好好工作,你好好讀書,誰也不讓誰操心。

格桑花談育兒


曾經讀過一個初中孩子寫的一封信,很長,寫的是他進入初中以來差不多三年時間所經歷的一些事情,標題為《淚笑三年》。

但在信裡,我只看到了淚,還有那如黑暗般的迷茫,迷茫生的苦痛,生的焦慮,父母的逼迫,老師的忽視,甚至還有同學的嘲弄,……他說一度想住進精神醫院,或者遠走他鄉……無助,無助,信裡無處不透露著這兩個字,他想到了逃離,但——又能去哪呢?

上海某高中教授在考察了某國家的一些學校後寫了一本書,他在書裡提到那個國家的學校的那些班主任老師和一些教育工作者手裡都有一本小冊子,那裡面寫的都是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會出現哪些表現,以及心理活動,分析的很到位,老師根據一個孩子的表現來找出心裡到底出了什麼狀況,另外學校配有心理診所。

這樣的事件讓人感到一股來自內心的沉重感,我實在不能理解有人說這是一個人內心太脆弱的表現,哪怕是一個內心強大的大人,又有誰能保證他能承受得了沉重的打擊。雖然,一個人是需要經歷一些苦痛才能真正成長起來,但是,這樣的成長方式近乎於殘忍。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有愛,但我們何嘗給予過他們真正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