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人為什麼會有歡樂,悲傷,興奮,失落等各種情緒,為什麼會排斥悲傷,失落等情緒?

風雲我輩之漫步科研路


人類本身就是感性與理性並存的,絕對的理性,恐怕只有設定固有程序的機器人才能做到。因為感性,所有就會有各種情緒存在。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情緒當然也不例外。有歡樂,興奮的積極情緒,當然也有悲傷,失落的消極情緒。情緒的產生,往往是以某件事情的發生為載體的,之所以會歡樂,興奮,是因為所發生的事情達到了你期望的目的,反之,悲傷,失落,正是所發生的事情不那麼盡如人意,所以歸根究底,你所排斥的,並不是消極的情緒,而是使消極情緒產生的那件事情。

生而為人,註定要接受這個世界的洗禮,我們腳下走過的路,所有的經歷,都是在教會我們一些什麼。如果事情的結果已經無可更改,那就請坦然接受,一味的排斥消極的情緒,只有讓你在痛苦的泥沼裡越陷越深。走出來,等若干年後再回頭看,會發現,一切不過如此。要加油哦~


睡不著的考拉一號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學習、工作生活壓力加大,幾乎每個人都曾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候感到過“焦慮”、“恐慌”、“失落”,而這些常見的情緒則被人們稱為負面情緒,包括“悲傷”、“憂鬱”、“憤怒”等。

其實,在人際關係不良、戀愛婚姻受挫、親人亡故、事業或學業受阻等各種挫敗以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可能產生負面情緒反應。之所以把它們定義為“負面”,是因為這一類情緒讓人身心不適,沒有及時並正確的處理好,嚴重時會干擾日常生活和工作。

我們為什麼會如此排斥負面情緒?

1、負面情緒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

不論是何種的負面情緒都或多或少會給人帶來不適。我們壓力太大、情緒低落或負面思考時,人體的皮質醇會大量分泌,讓身體進入警備狀態。於是,我們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胸悶,呼吸不暢,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手心冒汗……

2、自我形象管理

我們都不想在他人面前流露一些不好的情緒,因為覺得它們會破壞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比如,我們不輕易表現出對某人的嫉妒,因為不想自己被當作一個善妒的人;

我們壓抑憤怒,是因為怕別人覺得自己脾氣不好,脾氣大;

不想在對手面前暴露焦慮,擔心讓自己輸了氣勢。

我們也會在心裡對自己的“人設”有一些特定的期待——我們可能希望自己是溫柔、自信的、心胸寬廣的。因此,當我們認為與自己“人設”不符的情緒出現時,我們會質疑,甚至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控制、消除這些情緒。

3、對“負面情緒”的誤解:樂觀積極才值得被鼓勵、接納,而太“喪”則招人厭棄。

事實上,悲觀和樂觀只是人們在面對人生的不可預測性時所採取的不同的動機取向,它們各有優勢,沒有好壞之分。

那麼,所有負面情緒都應該被排斥嗎?

負面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有些只要稍作調節就好了,而有一些則是要去警覺的。

應該警覺的負面情緒: 會危害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

1、無望感

無望感顧名思義,是一種染上了濃郁的絕望的情緒,它不基於某個具體的情境或某段特定的時期,而是涉及對整個未來的消極預期。

“怎麼努力都沒用”、“好的事情都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常見特徵有強烈的自責、內疚、無用感,以消極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選擇相信痛苦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甚至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會讓人一事無成,嚴重者可了現幻覺及妄想等精神疾病症狀。

2、無價值感

無價值感是一種自挫性的情緒,來源於沒完沒了的自我批評,認為自我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

“我感覺沒有希望”、“我真沒用”、“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同時,陷於無價值感中的人還可能通過取悅他人、獲得他人認可來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但這種完全建立於他人的評價和反饋之上的脆弱的價值感,著實不堪一擊。讓人迷茫且空虛,似乎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應該接受且需稍作調節的負面情緒:具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1、 憤怒

一個保護者,讓我們明確自己的界限

憤怒是一種能量很強的、作用於保護自己的情緒。

在我們的利益或安危受到威脅時,我們就會憤怒,這是我們受到侵害時最直接和真實的反應。

當憤怒提醒我們自己受到侵犯,需要抵抗時,需要正視你的情緒,如果我們成功保護了自己,這種情緒就會消散,而如果我們壓抑了憤怒或是未能捍衛自己,憤怒才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2、 悲傷

一種求救信號,讓我們與他人建立深層的鏈接

悲傷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情緒之一,也是一種極易引發他人同理心的情緒。一個人在遭受痛苦時流露出自己的悲傷,實質上也是在發出一種求援信號

“我現在很難過,希望能夠得到你的陪伴、理解和支持。”

當出現悲傷情緒時,接受自己的悲傷,並找到悲傷釋放處,別讓悲傷情緒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俗話說患難見真情,而事實上分擔悲傷的確比共享快樂更能加深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鏈接。

3、 良性的嫉妒

一把尺子,幫我們認清自己的位置

嫉妒起源於社會性的比較。研究表明,當人們只是被放在同一間屋子裡時,他們就已經開始互相打量了——誰更聰明,誰更好看,誰更強壯……在這種源源不斷的比較中,嫉妒的產生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它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在殘酷的社會資源競爭中所處的位置。

心理學家認為,嫉妒分為良性和惡意兩種。

前者包含一種破壞性的意圖,會通過謠言、詆譭、誹謗或其他間接的破壞行動以貶低被嫉妒者。

後者則具有崇敬和啟發性的部分,它更像一種“他能做到,那我也能”的心理。因此,善意的嫉妒能化為動機,人們會通過模仿、觀察學習、自我提升等方式償試接近或達到被嫉妒者的成就。

所以,當我們出現嫉妒的情緒時,先檢視是破壞性意圖的嫉妒還是良性的“嫉妒”,是前者則需警覺,後者則將這種情緒化為動機。

4、 焦慮

一枚情緒的通用貨幣,提示我們關注它背後的問題所有的焦慮情緒背後都是因為某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而產生的焦急不安的情緒。焦慮比起其他負面情緒,是最難耐的一種,也是最具任務導向性的一種——會想立刻緩解這種焦慮。

然而,如果只是暫時緩解焦慮的動作會阻擋我們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而我們如果無法意識到焦慮背後到底是什麼,這種焦慮就永遠得不到解決。也就是說,你只要一旦觸發了那個情景就會感到焦慮。

因此,焦慮是富有深意的。如果反覆為同一件事物焦慮,或是不明不白的焦慮,那麼,焦慮是在提示你還有未完成的願望或是沒解決的問題,而真正克服焦慮的第一步,就是去弄明白你焦慮背後的東西。

不論是應該警覺的負面情緒

還是應該接受且需稍作調節的負面情緒

該如何將這些負面情緒作出正面的改變呢?

想擺脫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越陷越深;而坦然接納負面情緒的人,則能更好地面對它指向的問題,更快走出這種情緒,不讓一種對負面情緒的情緒給自己造成更多傷害

有價值的負面情緒是那些能引導積極改變的,它們的出現是一種信號 。而我們付諸行動的動機就是想減輕負面情緒的煎熬。

因此,想要好好利用負面情緒,最重要的是要先辯識出它們,並明白什麼樣的行為能夠緩和它對你造成的影響:

1、學會辯認情緒

當情緒出現時,不要只是說“我心情好”或“我心情不好”,試著準確描述你感受到的情緒,越具體越好,並給它們命名。

2、接受當下的情緒,然後找出引起情緒的原因,推導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情緒不是敵人,它是朋友、盟友,不要討厭你的負面情緒,應該去解決那個引起問題的事物。把解決辦法清單列出來,冷靜分析出“假如這樣處理,分別會有什麼後果,這個後果是不是自己所能接受的,長遠來看利大於弊嗎?”

3、傾聽內心的聲音

我們內心常會有一些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的聲音,在恰當的時候聆聽它們很重要。“內心的聲音”可以使用積極的心理學牌卡工具“潛意識正能量”小程序結合自己當下的情緒與情境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與強大的力量幫助自己建立希望感。

這個內心的聲音可能是在指導你下一步應該怎樣做,而這個指示常常是有價值的。

4、清晰夢想與人生目標

如果你之前有設定夢想,翻出你的夢想清單,念出你的夢想、目標,清晰自己的需求和追求。

如果你還不清楚你的人生目標,那麼請用一點時間寫出你的夢想,3年內目標、1年內目標、3個月內目標等。

結合自己內心的聲音,把這種能量變成一種潛意識,會潛移默化的指引著你的行為。

5想象你會如何處理他人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最親密、最關心的親人或朋友正身陷和你同樣的情緒中,而需要得到你的幫助,你會如何安慰他並給予他一些什麼建議呢?然後你需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經受負面情緒的自己。


羽翎閣


人是一種高級並且情緒化的動物。人不可能永遠處在好情緒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煩惱,就會有消極的情緒。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消極情緒的人,而是善於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意識控制、自我鼓勵、語言調節、環境制約、安慰、轉移、宣洩、幽默、走進大自然。這人生就是這樣,我們無法迴避不開心和痛苦的事,那麼怎樣讓自己在經歷這些傷心和痛苦後還能開心起來呢?我覺得真正的快樂源自於對痛苦的領悟,因為沒有痛苦的人生是無法感受到快樂的,我們只有正確地面對它,理智地剖析它,肯定應該肯定才能否定應該否定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會放棄,才懂得珍惜,才能記住該記的,忘記該忘記的,才能剖析人生中的痛苦,讓它成為你人生的一種財富、一段經歷、一份回憶、一種領悟而不是痛苦,這樣我們就能坦然直視過去,坦蕩人生,快意人生,無悔人生,人生才有真正的快樂,而不是逃避和掩飾,更不是強作歡顏。

,因為我相信,人生是要我們面對的,不是逃避的,我們可以傷心但決不能沉溺和逃避。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聽聽音樂,出去散散步,看看外面的天空,其實也滿愜意的。和朋友們出去玩玩,談談心也很開心的。

人呢就是會想很多。其實沒什麼事情,也會被想出很多事情,所以呢,要多做做事情,讓自己忙碌起來,才不會亂想拉。 要一直開心也是不可能的,人生嘛,總有酸甜苦辣的,這樣才有趣。有的時候煩惱一下,無聊一下也未嘗不是好事情,可以當作催化劑,不必很在意的。

加油。、相信明天會更好。


國學紫微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和朋友、同事、父母相處的時候,明明上一句話談的很來,大家有說有笑,卻突然間打心底裡不願意和對方繼續說話,不願意和對方處在同一個空間,心裡開始煩躁,並且出現很多負面情緒,比如說莫名其妙的失落,無故的憤怒等?突然的沉默,突然的憤怒,突然的抑鬱,突然的悲傷,突然的不安,突然的焦躁。我認為產生這些負面情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點: 1、害怕我們心中一直都有把稱,在“愛”的方面,一直都是左右搖擺,總想著平衡卻始終事與願違。我們想愛別人,想得到別人的愛,卻總是害怕受到傷害,恐懼未來。也擔心自己的一頭熱使得顏面掃地。於是,我們玩著“你先對我好,我才對你好”的遊戲,不斷計算著對方的付出,然後小心翼翼的給予回應:對方給了好多,我們卻吝嗇的只給予一點點的回應,並且不斷催眠自己,等對方付出再多一點的時候再將真心付出。然而這樣的我們,只會讓那些真心想對我們好的人失去繼續下去的動力,而後知後覺的我們,卻始終都在放馬後炮,不斷“慶幸”還好自己沒陷太深。但同時也會產生失落的情緒,認為自己真的不夠好,真的不值得別人愛。於是我們也漸漸的失去了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哪有那個一眼就喜歡你,無條件愛你的人?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因為你是她們的血肉這個先決條件,才對你產生愛,無條件的對你好。親情都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原本就陌生的兩個人?如果每個人都害怕先付出,每個人都擔心因為一頭熱而吝嗇於付出的話,那麼,活該我們總是患得患失,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真心對待! 2、自大很多時候,我們會任意放大自己的付出,將自己芝麻大的給予,看成是對別人天大的恩賜。並且不斷的要求別人給予“相應”的回應,即使沒有口頭要求,也會用行動給對方“施壓”。一旦對方給的反映低於自己的預期,我們便開始憤怒,感嘆世態炎涼,人心不古,高呼著“現代人缺乏感恩的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隨機的存在,我們既無泰山般偉大,也非沙礫般卑微。我們只是我們,不是神,也不是動物,而是人。雖然對整個人類史來說,我們不足掛齒,但是對我們自己而且,卻事關重大。但也請客觀公證的認清我們自己,不要用放大鏡或者顯微鏡來看待我們自己,而是用鏡子,明明白白的看清自己。認清自己的模樣,認清自己的能力,認清自己的心。社會始終是那樣,人也沒有變過,在人情的世界中,沒有對與錯,只是錯估了自己的影響力罷了。 3、自卑由於缺乏對自己的客觀評價,於是我們不斷的通過外界來感受自己的存在。學生時代,通過分數,上班了通過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以此來確定自身的存在,衡量自己的價值。一旦身邊的人沒有給你高度的關注,對你沒有足夠的重視,我們便開始懷疑自己,抑鬱便由此產生,不自信的你也由此開始“茁壯”成長。永遠選擇卑微的活著,在仰視對方的時候,產生“我很弱,我很差,我沒他好”的負面想法。與自大類似,我們始終都沒有客觀的評價自己,真心的愛自己。一切企圖從外界獲得安全感的行為都將是徒勞的掙扎,唯有從內心,真正的接受自己,愛自己,才能保持一顆理智的心,做到“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一切唯有從心探究,肯定自己,愛自己。 4、慾望我們做事,或多或少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功利性。無條件的付出和無條件的給予永遠只存在於古代聖賢的事蹟中。總是期望著通過一些事,從對方身上獲得其他的好處。這種目的性很強的社交除了讓自己得不到對方的尊重和真心以外,也極容易產生憤怒和不滿。想著“我明明對你這麼好,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為什麼不在上司面前替我美言?為什麼有好處的時候不想到我?為什麼……”一切的憤怒皆來自於慾望的不滿足。慾望,誰都有,可大可小,或益或壞。關鍵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那麼的世俗、功利的活著。像個孩童般,用那顆純淨的心對待別人,幫助別人。慾望僅是“我想幫助別人”。這樣的我們,才不會對別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念著你的好,正常;他恩將仇報,也正常。你只是做了你該做的事,至於結果,就交給上天吧。 簡而言之,我們對別人的不滿,莫名的抑鬱,都源於內心的不滿足。唯有不斷關照自己的內心,才可以做到不怒。唯有真心的愛自己,才能正確的對待別人。


風電欣賞


天有陰晴雨雪,人亦有喜怒哀樂!人生就像太極圖分兩儀分四象。。。人處在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情緒,這很正常。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常心,淡然處之。古人云: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當然這需要很深的修為。然而我們即使驚著了,怒著了也可以自我調節,擺脫負面情緒。因為積極向上的心態是你走向人生巔峰的必經之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巨能搞笑


是來自潛意識深層的壓抑!



心靈的家園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我們吃完飯會有一種滿足感,可以用歡樂形容。我們餓了會有一種失落感,可以用悲傷形容。所以餓了要吃飯。假如吃完飯後是悲傷,不吃飯是歡樂,那人類已經滅絕了。

從經濟學角度講,假如人們既不悲傷也不歡樂,這時候的情緒值是零,歡樂的時候是正值,悲傷的時候是負值。我得到時肯定是高興,失去時是悲傷。人們在經濟行為中總是趨利和止損的。所以就會排斥悲傷失落情緒。

希望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愛情太容易破碎


問的問題無外乎人為什麼要有痛苦,而不是一直持續快樂而沒有痛苦和煩惱。你在找尋這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其實就是答案本身,言外之意是,此問題沒有答案就是答案!附贈一句,無痛苦或者快樂之分別,一切都是題主自身的心裡感悟,你覺是苦即是苦,你覺是樂即為樂,順其自然,不分辨,即是人生!


從抽象到具體


人都是想積極向上的所以會排斥這這負面的情緒,一下是我個人觀點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7e91cc0a3204857b30560386b133f91\

大鵬的漂泊生活


喜怒哀樂是人情緒的正常表現,也是人內心體驗的外在投射。悲傷、失落情緒的內心體驗是痛苦的,而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們總希望沉浸在快樂的氛圍當中,但現實並不會是事事如意,只有客觀認識並坦然面對現實時,才能以正確地心態去認清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