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所
在漢末軍閥混戰的那個年代,袁紹和袁術可以稱得上是一對奇葩的兄弟組合,為什麼說奇葩呢?原來他們這對兄弟雖然擁有著四世三公煊赫的身份和地位,還坐擁著河北、江淮廣大土地,但是卻從來都沒有想過和對方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其他競爭對手,最終給了曹操各個擊破的機會,落得個身死隕滅的下場。
那他們又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呢?
其實說到底還是漢朝的宗族嫡庶觀念作祟,袁紹雖然是大哥但是卻是他爹袁逢的小妾所生,後來還被送給了叔叔袁成做繼子,實打實的袁家庶出邊緣人物。而袁術則是袁逢正室所生,標準的嫡長子。正是這種身份的差異,為他們後來的矛盾埋下了種子。
當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大家都推選能力和為人都不錯的袁紹作為盟主,但從小就自我感覺良好的袁術就不甘心了,憑什麼自己要給家族庶出打下手。其後果然與袁紹分道揚鑣,跑到江淮自個玩去了。
後來當袁術從孫策那得到傳國玉璽之後,自作聰明的袁術錯誤的判斷了當時的政治形勢,認為漢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於是便想當皇帝玩,結果給了狹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最好的出兵理由,這個時候即使坐擁河北的袁紹就算想救自己的弟弟,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救一個不忠不孝的逆賊袁術。同時袁紹也是對自己的實力過於自信,最終錯失了與袁術共同夾擊消滅曹操的機會。
這對兄弟明明擁有著漢末最好的資源卻不選擇聯合,或許正是他們對自己四世三公家族實力盲目自信的一種體現吧。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袁術敢稱帝就是這麼想的,他想袁本初那傢伙佔據了幽並四州,我佔據了豫揚涼州,我是袁家的族長,加起來我袁家可就掌控了漢朝的半壁江山,雖然我看不起袁紹那傢伙,不過畢竟是一家人嘛,我當了皇帝還是會給你一個大將軍的,於是他華麗麗的稱帝了,他一稱帝把袁紹給搞懵逼了,你說這麼大的事情你袁公路咋就不能和我商量商量?你是看不起我還是咋滴?雖然你是袁家的族長,但是我好歹也是你哥,憑什麼你當皇帝這麼大的事情也不跟我商量商量,好傢伙,昨天還是四世三公今天就成亂臣賊子了,不行,袁公路這傢伙不靠譜,我要聲討他,雖然從世家變成皇族挺爽的,但是皇帝不是我可就不那麼愉快了
其實當時袁術過於自大,他自認為自己是袁家族長,只要他一稱帝,袁紹就只能擁護他,壓根就沒有與袁紹商議,其實得知袁術稱帝后袁紹還是有那麼一絲心動的,但是袁紹自幼就與袁術不合,再加上當時袁紹的勢力遠遠大於袁術,袁術又沒有給袁紹該有的禮遇,所以袁紹思慮再三還是果斷的脫離了袁家,並且帶頭聲討袁術,與此同時江東的孫策也宣佈脫離袁術,這一來袁術就只能懵逼了,以為是自己人的袁紹孫策都對他宣戰,跟他設想的完全不一樣
天命蜉蝣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袁紹、袁術兄弟,一個稱雄河北,一個佔據淮南,如果聯手,就能成為當時事實上最強的割據勢力。兄弟二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也都為此做過努力。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袁紹、袁術都想借助親情把對方拉攏到自己陣營中,為自己所用。可他們之間,雖有血緣關係,卻視若仇敵。袁紹是庶子,袁術是嫡子,嫡庶之分意味著家族資源分配的不同,早年間家族內的不公造成兩人之間關係勢同水火。袁紹和袁術都不是心胸豁達之輩,誰能保證不翻舊賬?誰能相信彼此承諾?
這還是次要的,兩人合夥後,誰為主,誰為輔?洛陽的袁家成員被董卓殺害後,袁術成為袁家事實上的族長,情理上、家族規矩上,都是要袁紹聽命於袁術。可兩人都是志在天下的豪傑,誰肯甘居人下?
合併後,各自的集團利益如何保障?二袁名義上還是漢朝臣屬,官職就那麼多,河北集團和淮南集團誰上誰下?利益如何劃分,誰多誰少?整體上來說,河北集團實力大於淮南集團,袁術掌權後,勢必打壓河北集團成員;反之袁紹掌權也是如此。
討伐董卓時,洛陽袁氏宗族被滅,袁紹、袁術自立門戶,事實上已分裂為河北袁氏和淮南袁氏,變成兩個同姓家族。家族利益高於一切,利益矛盾難以調和,又做不到“求同存異”,合作也就無從談起。
寒星針
袁紹袁術本是一家,都是三公袁逢的兒子,為什麼他們不聯合起來成為最大的諸侯?這個問題恐怕也是當時諸多軍閥們也曾經想過的問題,如果他們聯合起來,東漢末年的政壇恐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可是他們就是聯合不起來。因為:
第一、自帶優越感,互相瞧不起。
袁紹的優越感來自自己本身的"有姿貌威容",就是長得帥唄!不僅長得帥還懂得籠絡人才,所以就憑著家族的威望,廣泛結交社會上有名望之人"非海內之名,不得想見"。由此可見,本身家族顯赫,還又有社會上有名望的人經常和自己往來,那自己該是多麼的優秀和了不起呀!
袁術的優越感就更強了!雖然是袁紹的弟弟,打心裡可能就沒有認可過有這樣一個哥哥。他這麼強大的優越感來自他媽媽是袁逢的結髮妻子,正牌的,那麼他的兒子袁術的地位就要比袁紹高些。正所謂史書上講的"嫡出",袁紹是妾生,所以是"庶出"。看到哥哥自抬身價,如此風光,氣就不打一出來。怒!不和哥哥拼一下,他就不知道我有多強!
第二、自命不凡,懷揣皇帝夢
袁紹自從當了關東聯軍的盟主以後,野心也逐漸變大。他知道董卓不是善主,本身向何進諫言是想讓他來處理宦官的問題時,自己能從中得利,可是從頭到尾,自己都是那麼的無能為力,一點局勢都控制不住,任董卓一手遮天,不如自己利用家族威望另立一個皇帝,那麼自己不就是功臣了嗎?他想的到美!大漢天子仍在,另立皇帝那不是大逆不道嗎?立人家劉姓的劉虞為皇帝,人家就堅決不幹。還痛斥袁紹不思"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袁紹自討沒趣。
袁術呢?乾脆直接稱帝。太牛了,大漢天子還在,自己就大膽當了皇帝。他就是要比袁紹強,沒辦法。最後皇帝實在當不下去了,才想著"歸帝號於紹"。結果,曹操已派劉備在下邳截擊,就等他來送死了。袁術只好回淮南,逃到離壽春八十里的江亭時,終於一病不起。正值六月,烈日酷暑,想喝蜂蜜水,也沒有!大喊"我袁術怎麼能落到這個地步"!喊完,吐血死去。
他們都自命不凡,相互嫉妒,使他們把彼此都當成了敵人,所以根本聯合不起來。他們都想在政治上有最大的報復,雄心勃勃,可是他們在政治上的智慧似乎都支撐不了他們的野心,最終,兩人都以失敗收場。
蔥蔥那年
袁紹和袁術從小關係就不好,各自擁兵割據之後的關係更差。在這兩兄弟眼裡,對方比曹操更可惡!所以他們但凡有一口氣在,都不可能跟對方聯合。
一、童年關係很差
袁紹、袁術都是四世三公出身,在外人眼裡都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幸運兒。但是,袁紹是庶出,並且他還被自己老爹袁逢過繼給了叔叔袁成。稍微懂點宗法制的都知道,一個家族的大宗和小宗,在地位、待遇上差別是巨大的。像袁紹這種本來就是庶出,而且還過繼給了小宗的孩子,他在家族中受重視的程度,必然不如袁術這種嫡子出身,而且還繼承了大宗身份的孩子。
並且,袁術從小就還瞧不起袁紹,經常諷刺他的出身卑賤。比如,有一次袁術就罵袁紹是“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
袁術說這種話,基本上就是沒把袁紹這個庶出的哥哥當作兄弟,而只是把他當奴才。
將心比心的想一下,如果你是袁紹,你同父異母的兄弟罵你是奴才,你就算是個再沒臉沒皮的人,你會跟他搞好關係嗎?
所以,袁紹從小就性格孤傲,覺得出身高有什麼了不起?我出身低,一樣可以逆襲!這也就是所謂的你鄙視了我,我就一定要超過你,我不為了別的,我就是要讓你知道,我就是比你強!
試問,兩人從小就較勁,長大了還怎麼可能聯合呢?就算聯合了,誰當老大呢?
值得一提的是,出身相對較低的袁紹,後來是個經常聽不進別人意見,瞧不起人,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自負的人。而出身相對較高的袁術,後來卻是個有“遊俠”個性,不在乎你別人的出身,尤其喜歡跟出身極低的草莽廝混的一個叛逆個性的人。
這或許就是兩人的兒時背景導致的結果:袁紹的內心自卑,所以他要強調自己高貴;袁術內心自信,甚至還有點缺心眼,所以他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就跟王思聰當年說的那話“我不在乎我的朋友有沒有錢,反正都沒我有錢”是一個意思)
二、擁兵自重,各不服氣
前面強調過了,雖然袁術瞧不起袁紹,但袁紹畢竟也是四世三公出身,雖然是庶子,那晉升速度也比劉備那種編草鞋的屌絲要快的多!所以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袁紹和袁術都仗著出身優勢,身居高位,各自擁兵自重。
比如董卓之亂時,袁紹割據河內郡,袁術割據南陽郡,兄弟兩人都搶了一塊地盤。但是搶了地盤之後,兩人的矛盾就來了。
什麼矛盾呢?就是誰當盟主的問題。
當時有十三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這些諸侯分為三派:袁紹主持的河內聯軍、曹操等人主持的酸棗聯軍,袁術主持的魯陽聯軍。
在這三派勢力當中,以聚集在陳留酸棗的人馬最多,但有這夥人沒有號召力;而有號召力的袁氏兄弟一個在河內,一個在魯陽,都在等著酸棗聯軍來找自己當盟主。結果在酸棗會盟的那幫人沒去魯陽找袁術,而是找了袁紹(因為袁紹離得近)。這一下就把袁術給惹毛了!
備註:初平元年的討董戰爭,歷史和小說演義的區別很大。不能把《三國演義》當真實歷史來看。像演義中袁紹當盟主,袁術還捧他當盟主,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袁術認為:自己是堂堂的後將軍(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司令),袁紹只是覺得區區渤海郡太守。他這個國家領導人還得聽從袁紹這個地方幹部的命令?並且他是嫡子,袁紹是庶出,兩人的身份差距巨大。
所以,在他看來,自己不管是於國家還是於小家,都不能屈居於袁紹這個盟主之下。否則太丟人了。
於是,袁術決定自己單幹。什麼盟主,什麼酸棗聯軍,通通都滾一邊去。他自己聯合孫堅單挑董卓。
後來,孫堅一鼓作氣打進了洛陽(半路還替關公斬了華雄),把董卓嚇壞了,直接放了一把大火,然後逃到了關中。袁術和孫堅聯軍收復洛陽。
收復洛陽後,袁術的威望達到了頂點,眾人對他刮目相看,覺得他厲害。而袁紹則吃了啞巴虧,對袁術愈加的憤恨。
於是,這件搶坐盟主的事情,就成了兄弟兩人一輩子的膈應。
三、大打出手,徹底鬧掰
袁術收復洛陽後,袁紹想跟袁術示好,便給袁術寫了一封信說:長安的漢獻帝劉協不是漢靈帝的兒子,你不用再給他賣命了。我現在想擁立幽州刺史劉虞為皇帝,你跟我一起把這件事情辦了,到時候有你的好處。
袁術聽袁紹吹牛,心裡很是厭惡。因為他認為董卓之所以被稱為亂臣賊子,就是因為他廢立皇帝。現在袁紹也來這一出,這與董卓有何區別?並且再說了,就算立一個傀儡當皇帝,要幹也得他親自幹!袁紹算老幾?
於是,這個事情最終告吹,兄弟兩人再無共同語言。大戰正式開始。
首先出招的是袁紹,他趁孫堅在前線與董卓廝殺的時候,出兵豫州(當時豫州刺史孔伷恰好病故了),氣的袁術緊急通知孫堅,讓他收兵回豫州跟袁紹開戰。當時跟袁紹有仇的公孫瓚也派堂弟公孫越參戰。
這場三方混戰的結果是:公孫越被袁紹部將打敗,兵敗自殺。孫堅又擊敗了袁紹,搶佔了豫州。
公孫瓚一看自己的弟弟掛了,勃然怒了,誓要找袁紹報仇,便拉著徐州刺史陶謙跟袁術結成了袁術、公孫瓚、陶謙聯盟,共同對付袁紹。
袁紹一看對方來勢洶洶,他也派人去拉籠曹操和劉表,組成袁紹、曹操、劉表聯盟,與公孫瓚聯盟開戰。
這場混戰的結果是:袁紹大敗公孫瓚,劉表擊敗了孫堅;袁術被曹操、劉表夾擊,敗退到淮南;然後曹操回頭暴揍陶謙,並乘黃巾軍大鬧兗州,殺死兗州刺史劉岱之機,入主兗州。其後孫堅因中箭傷病死,陶謙曹操被嚇得半死不活,整個公孫瓚聯盟完敗。而袁紹則大勝,劉表坐穩了荊州,曹操也坐穩了兗州,並脫離了袁紹,也躋身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後來曹操消滅袁紹、袁術,創立霸業的基礎,就是在這一戰後奠定的)
袁術這一戰後吃了大虧,便把袁紹視為自己的死敵。聯合是不可能了,兄弟兩人這輩子是不可能聯合了。
四、曹操和袁術的戰爭
袁術兵敗豫州後,在淮南東山再起。他在實力有所恢復後,立即開始報仇。他的第一個報仇對象是曹操。
為什麼是曹操呢?因為他只能打曹操。袁紹在河北發展,位於河南的曹操把他們哥倆的地盤隔開了。袁術必須先拿下曹操,才能再找袁紹報仇。
當時曹操割據兗州,趕跑了朝廷任命的兗州刺史金尚。這個金尚沒辦法赴任,就跑到淮南找袁術伸張正義。袁術正愁沒理由找曹操算老賬呢,金尚一來,他就聯合了匈奴單于於夫羅和兗州的黑山賊,一起殺向兗州。同時徐州的陶謙也起兵攻打曹操,一時間,曹操遭受了四面圍攻。
但是曹操畢竟是狠人,他集中兵力先幹掉了兗州的黑山賊,隨後反手揍了陶謙一頓。最後集中兵力猛攻袁術,袁術被曹操從兗州一路追殺回了淮南。最後曹操是因為沒糧食了才停止追擊。(這一戰其實就是後來曹操報復陶謙,屠殺徐州的原因。與曹操老父被殺其實沒什麼關係)
袁術被曹操教育後,不敢再惹曹操。便老老實實的以九江郡和廬江郡為自己的基地,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在消停了一年後,袁術又開始向外擴張。他先讓孫策打江東;他自己帶兵向徐州擴張。
孫策一路比較順利,很快就在江東立足。袁術一路就扯蛋了。他派人去打劉備,結果呂布趁虛而入,搶了徐州。呂布的加入讓袁術和劉備都是一臉懵逼。隨後,讓袁術更懵逼的事情來了。
由於,袁術、劉備和呂布在徐州廝殺,曹操認為這是偷襲袁術的好機會,便揮師殺向袁術的後方,把袁術在淮北的勢力全部一掃而光,袁術損失慘重,地盤大大縮水。
後來,曹操迎立漢獻帝,開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袁術看到曹操拿天子裝叉,他捋了一捋自己的鬍子,心想:你拿天子壓我,我就是偏偏不讓你拿天子號令我!
我自己當皇帝吧!
建安二年(197年),也就是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的第二年,袁術在淮南僭越稱帝。自號為“仲家”。(“第二”的意思)
五、袁術覆滅
按常理來說,袁術僭越稱帝,他一定會成為眾矢之的,被諸侯群毆吧?非常抱歉!他稱帝之後,一個來打他的諸侯都沒有。罵他的諸侯有很多,但打他的一個都沒有。
袁紹在幽州忙著打公孫瓚;曹操忙著打南陽郡的張繡,還瞄上了張繡的漂亮嫂子;劉備則窩在小沛,自身難保;劉表被曹操打南陽張繡嚇了一跳,沒心思管。唯一有動作的是呂布,他派兵在淮北劫掠一番後撤兵,這還是因為袁術先派人在徐州外圍示威,呂布才決心反擊。
袁術一看,我都稱帝了,諸侯卻沒反應,這跟不稱帝有區別麼?於是乎,仲家皇帝袁術怒刷存在感,調兵去打豫州。當時曹操因為迷戀張繡的嫂子,被張繡趁機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連大兒子曹昂都戰死了。袁術的軍隊搶了大半個豫州。
等曹操倉皇退回許都後,瞬間怒了!好你個袁術,我不惹你,你卻三番五次來打我,這次我要是不揍死你,我就不姓曹!
這個時候的袁紹怕曹操打不死袁術,還派人給他送糧食。
曹操得了袁紹的支持,一面集中兵力對袁術發動反撲,一面以天子的名義冊封孫策,讓他在江東反叛袁術。孫策早就想獨立了,只是沒有合理的藉口,這次有天子詔書,他也就是沒有什麼顧慮了。
袁術見孫策叛變了,便親自回軍,準備收拾孫策。曹操見袁術走了,在豫州只留下一群蝦兵蟹將,他便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把袁術留守豫州的人馬全給收拾了。
袁術回師沒拿下江東,豫州的人馬又被曹操掃了。這一通瞎折騰,把他氣的半死。地盤僅剩淮南一隅之地。
隨後不久,袁紹搞定了公孫瓚,統一了河北四州,一時間兵強馬壯,成為了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軍閥,隨時都有南下打曹操的可能性。面對袁紹的巨大威脅,曹操慌了。他在與旗下所有謀士的商議後決定,先無視袁紹的威脅,應集中兵力先去掃袁術和劉備。於是袁術的死期來臨了。
那麼袁術當時在幹什麼呢?他在建安二年吃了大虧後,又碰上大旱災與大饑荒,淮南之間處處可見人吃人的慘劇。而袁術又不願意散糧救饑民,導致人心惶惶。後來袁術的部將陳蘭和雷薄叛變,又進一步的削弱了袁術的實力。導致曹操攻他時,完全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最後袁術倉皇出逃,打算投靠背叛他的雷薄和陳蘭。結果雷薄斷然拒絕,將袁術禮送出境。
袁術在走投無路時,終於想起了袁紹。他派人去跟袁紹說,可以將帝號歸於袁紹,自己向他稱臣。袁紹看到當初罵自己是家奴的袁術也有今天,便同意接納袁術。讓他先去青州,打算在袁術到來後,再好好的羞辱他一頓!
然而,袁術在去青州的路上被曹操的人馬堵截了去路。袁術過不去,只得又退回空無一粒的壽春,並且最後在壽春嘔血而死。
六、後記
袁術已死,袁紹高興壞了。當年罵我是奴才的狗東西終於慘死了,活該!
但是,袁紹最後也沒有撈到好。曹操先後搞定袁術和劉備後,與袁紹展開決戰。這一戰便是三國時期的第一場大戰——官渡之戰。
最後結果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袁紹慘敗,沒兩年也死了。
通觀袁術、袁紹覆滅過程可以發展,他們恨對方的程度,遠遠比恨曹操來的強烈。儘管他們最後都被曹操掃了,但是兩人一直到死前,都沒有把曹操視為死敵,而是把對方視為死敵。
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兩人從小積攢的矛盾造成的。袁術始終瞧不起袁紹,而袁紹始終又想證明自己。後來即便袁術垮了,對袁紹低聲下氣,袁紹也只是打算收留他,並沒有想扶持他的意思。這跟袁紹扶持曹操,多次救濟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寧可幫助外人,也不願意幫兄弟。這兄弟兩人如果不失敗,就算是見鬼了。
Mer86
袁術和袁紹,乃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
他們都是汝南袁氏家主司空袁逢所生,只不過袁術是嫡子、袁紹是庶子。後來袁逢因為哥哥袁成沒有子嗣,便將袁紹過繼到袁成名下,所以袁紹和袁術又成了堂兄弟。
袁術和袁紹這兩兄弟是真的很可惜,如果他們倆正常發揮,就沒曹操什麼事兒了!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群雄並起,袁紹和袁術這兩兄弟乃是當時最強大的兩股勢力。
論名望,他們背後乃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名門望族,振臂一呼,便能聚集各方英雄!
論實力,袁紹自關東聯盟之後,一直是天下群雄中執牛耳者,後來更是擊破公孫瓚,獨佔河北。在兵禍連年的東漢末年,那地方可是少數未經黃巾軍肆虐的寶地,真的是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人有人,比之曹操的兗州不知好到哪去了!
當時的袁紹,可以說是兵多將廣,謀士如雲。顏良文丑戰死之前,張郃這樣的大將,在裡面只能算個二流;而審配、田豐、許攸這些人,個個都是頂尖謀士。
而袁術雖然出道比較晚,但是靠著家族實力,在南陽一代混得也是風生水起,連孫堅這樣的猛人,都是跟他混的。
孫堅何許人也啊,小霸王孫策和孫權的老爸,當年討伐董卓之時,可是敢追著董卓一路猛打的狠人。
而且袁術佔據的淮南也是當時天下最為富庶的地方,特別是南陽郡,其當時佔據了荊州半數的人口,魚米之鄉,人傻錢多!就是因為這樣的資本,他袁術才敢稱帝,不然別說給他玉璽,就算是漢獻帝親口禪讓他都不敢接。
從地理位置來看,袁術和袁紹者兩兄弟真是太優越了,一個青幽並冀四州,一個淮南富庶之地。曹操被夾在中間,很慘的好不好!
可是就是這樣異服好牌,被哥兩個打得稀爛。
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袁紹和袁術這對親兄弟卻勢如水火!
因為袁紹是庶出,之時一個婢女所生的孩子,袁術一直都看不起袁紹。但是袁紹這傢伙偏偏很優秀,特別是過繼之後,也擺脫了庶子身份,在袁家也是頗有聲望。
更讓袁術受不了的是,後來關東聯盟,群雄舉義,居然推舉袁紹當盟主。袁術心想我才是袁家家主啊,居然被這庶子爬到了頭上。
不過好歹一家人,當時袁術和袁紹還沒有撕破臉,而且袁紹也很識趣,早早的就離開了老家,去河北發展了,兩人沒有太多的衝突,明面上也還算過得去。
兩人真正不合是在袁紹拿下冀州之後,當時漢室衰微,漢獻帝形同傀儡,袁紹便想另立漢宗室劉虞為新君,以此來獲得天下歸附。
可這事兒袁紹一個人搞,還是有點懸,劉虞頗為推辭不說,當時北邊還有個公孫瓚,老師搗亂。
於是袁紹就找到弟弟袁術,準備合夥兒一起幹!
可是袁術不樂意,他想自己稱帝,而且還讓袁紹輔助他。
當時這哥兩如果達成了共識,估計這天下也就差不多定了。
結果就是兄弟兩意見不統一,互相不爽。特別是袁術,心想我堂堂袁家家主,你這庶子居然敢不配合?
於是直接翻臉了,倒向了袁紹的對頭公孫瓚那一頭去了。
當時諸侯們大都依附袁紹,氣的袁術大罵,他還寫信給公孫瓚說袁紹不是他們袁家人。
術怒曰:“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看到弟弟這麼搞他,袁紹也很氣,拉上了當年在洛陽一起混的“好友”曹操,對著自己這個傻弟弟就是一頓胖揍。
兄弟兩完全走向了對立面。
後來袁術稱帝,天下共討之,就屬袁紹跳得最歡。可見這打弟弟是會上癮的。
不過哥哥畢竟是哥哥,在袁術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時候,袁紹並沒有落井下石,他接納了袁術。
可惜在投奔哥哥的路上,袁術被劉備等人截住,不得以只能退回,最終憂憤而死,據說吐了一斗血。
因頓伏床下,嘔血鬥餘而死。而袁紹死了弟弟,心裡也不好受!
最終把仇怨發洩到了曹操頭上,如果沒有曹操的步步緊逼,自己弟弟也不會慘死啊。當時袁術投奔袁紹,擋住去路的劉備朱靈等人正好在曹操底下做事。
不過,官渡之戰,袁紹也沒有打過曹操,並最終為曹操所滅。
所以說可惜啊,開局如此優勢的袁家兄弟,結果卻被夾在中間的曹操滅了!
白話歷史君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袁氏兄弟;
袁紹、袁術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出生名門望族。自高祖父袁安起,袁門四世之中就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但是死的早,袁紹是過繼給袁成的!
兄弟不和的原因。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袁紹也長於袁術。但因是庶出,袁紹母親又是侍女,自己也過繼於人。所以從小袁術打心裡就看不起他這位大哥。所以二人從小心就不在一起!
袁氏兄弟僅有的合作
董卓亂政後,群雄並起!以袁紹為盟主的各路諸侯齊聚,這也是唯一一次兄弟合作。他們的真實目的都想混水摸魚,中飽私囊,壯大自己的實力!袁氏兄弟也不例外。
東漢名存實亡,氣數將盡。袁氏兄弟既然心知肚明,為何沒有棄前嫌,攜手共圖大業呢?
袁氏兄弟的實力
袁紹鼎盛時期,有著亂世中最強大的軍隊,地盤有;冀、青、並、幽四州。大破黃巾軍統一了河北!兵精糧足,手下人才濟濟!
袁術佔有;淮南,徐、揚、豫三州,實數富饒之地。煮酒論英雄,首談的就是袁術,可見袁術當時的實力!
他們自身的實力帶給了他們信心,也帶給了他們自私之心!
群雄當中誰都有可能聯手合作,唯獨袁氏兄弟不可能!但若聯手自然群雄難敵。
先生說故事
在很多人眼裡,三國時期的軍閥袁術和袁紹都是一家人,他們為什麼不結合在一起呢?只要他們結合在一起,那豈不是就成了最大的軍閥。其實不是他們不願意結合在一起,實在是他們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領導權的歸屬。
這個矛盾是很嚴重的,就拿袁紹來說,袁紹的基業都在河北,而這個基業其實並不是靠著袁家的,而是靠著他自己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很多人想象中的其實並不太一樣,袁紹作為袁家的庶子,除了得到了袁家的名望資源,並沒有得到其他實質性的資源。而袁術就不一樣了,他作為嫡子得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袁家的政治資源和政治優勢。
我們會發現不管玩什麼類型的漢末傳奇遊戲,有一點是一致的——早期袁術的地盤基本上都是最大的,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袁家好處基本上都被袁術給得去了。所以這兄弟二人雖然同姓袁,實際上矛盾幾乎不可調和,對於袁紹來說,他從來就看不起紈絝子弟的這個兄弟袁術,而對於袁術來說,這個袁紹不過是一個婢女養的庶子而已,兄弟二人舊時的怨恨就很嚴重。
袁紹主要靠著自己出眾的魅力和才華,在東漢末年贏得了很高的聲望,不管是組建討董聯盟還是日後鳩佔鵲巢,佔了韓馥的基業,其實和袁家的資源關係不大,主要靠的是他的魅力和他積累的聲望。而袁術繼承的都是袁家的底蘊,不管是南陽的人口還是壽春的險要,這都是袁家留給袁術這個嫡子的資源,袁紹再怎麼嫉妒,也是無可奈何的——他是庶子。
這兩家如果在漢末天下大亂之初進行合併,其實對袁紹是非常不利的。袁紹不會傻到這種地步,而袁術也不會樂於與袁紹合併,因為在袁術的心中根本就看不起袁紹,且非常忌憚袁紹的魅力和聲望,對於袁紹來講袁術所在之地,他如果去合併必然會受到羞辱,別說做不成主公了,就算能保住性命都是燒了高香。而袁紹那邊也不會認可袁術這麼一個紈絝子弟的主公。
再者說了,如果袁紹一定要和袁術合併,袁術必然想要當河北之地的主公,而袁本初都是一刀一槍的打出來的河北之地,憑什麼為了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嫡子血脈就拱手相讓?而淮南之地又是袁術的大本營,自然也無法接納來自袁紹的河北班子和勢力,更不會擁立袁紹,兩家強行合併只會雙雙自爆。
而等到袁術篡位的時候,這兩家就更不可能合併為一家了——作為公認的天下楷模,袁本初根本不可能和這麼一個亂臣賊子合併。並且我們可以通過袁術看的出來袁術其人的野心有多大,他是想要代漢自立的一個人,不可能屈居人下,而袁紹這個人,我們看他後來的舉動他也有擁戴新帝的野心,也是一個不願意屈居人下的人才,兄弟倆互相不服才是正確情況。
雖然說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只要互相聯合後就是最大的諸侯,但問題是他們沒有辦法正常聯合,只有自相殘殺一條路,再者說了,他們一個擁有河北,一個擁有淮南之地,中間還隔著一片中原呢,只能有一個主攻,而這兩類地方又沒有直接通道,可以說是兩片飛地,想要聯合,按照當時落後的通訊設備和落後的信息傳遞技術根本是一個天方夜譚。
再者說了,他們之間想要聯合,拋開主公這個問題,各自利益也是不同的,袁紹勢力目光要比袁術勢力眼光長久得多,袁術動輒就想要成為天下人的公敵,這樣的勢力能敬而遠之就可以了,何談去聯合呢?給自己找不痛快嗎?
無筆
袁紹(153-202),字本初,漢族,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病死封鄴侯,是東漢西園八校尉之首、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其史書為十三路),也是三國時代前期勢力最強的諸侯。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仲家皇帝。人稱偽帝。漢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從弟。曾任漢河南尹、虎賁中郎將、前將軍。董卓進京專權,袁術攻擊南陽,自薦為南陽太守。在州不修法度,為百姓之患。後與兄長袁紹鬧矛盾,北結幽州公孫瓚,遭袁紹、曹操夾擊。袁術抵擋不住,率眾襲擊九江,自封揚州刺史。建安二年(197年)在壽春稱仲家皇帝,國號仲家,肆意搜刮民財,採選後宮,驕奢淫逸,把江淮一帶弄得殘破不堪。建安四年(199年)被曹操部下劉備所破,在投奔袁紹的途中病死。
東漢末年,自董卓控制漢帝以後,群雄並起,諸侯割據,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前期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可以說是實力比較強大的諸侯,尤其是袁紹,可以說是當時的第一諸侯,同時袁家門生吏故遍天下,如日中天。但是為什麼二袁不能聯合起來呢?
一、二人各有自己的野心
天下九州,袁紹巔峰時期獨佔北方四州,勢力龐大且兵多將廣,天下諸侯不敢與之爭鋒,而且東漢末年中央集權弱化,漢室名存實亡,這種政治環境下任何諸侯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人生達到巔峰的袁紹在當時不可能沒有稱帝野心。而袁術兵力也不少,佔領了富庶的淮南,實力在諸侯當中數一數二,而且袁術還是袁家嫡出,再加上後來得到傳國玉璽,使得袁術更加膨脹,迫不及待的立馬稱帝,所以袁術和袁紹一樣有稱帝的野心。當兩個人同樣有稱帝野心,而且都有一定的實力的時候,他們怎麼可能聯合在一起?
二、二袁性格不合並相互有偏見
袁家四世三公,袁紹雖為兄長,但卻是庶出,袁術才是袁家嫡出,而袁家乃漢末世家,家族等級觀念非常重,所以袁術一直看不起袁紹的出身,而袁紹一直認為袁術是個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人。對袁術來說,他絕對不會去和他這個出身卑微的兄長聯合,而袁紹也看的出袁術不是一個能一起成大事的人,打心裡覺得只是一個坑貨。這裡舉一個例子,演義中十八諸侯討伐董卓,袁術掌管盟軍糧草,孫堅的軍隊屢立戰功,聲望在聯軍中越來越高,袁術感覺孫堅搶了風頭,就斷他糧草,導致了孫堅後來戰敗,損失慘重,最後這事鬧到袁紹這個盟主這裡,搞得袁紹非常被動,他這個盟主因此飽受其他諸侯質疑。我相信從這件事之後,袁紹就明白他這個兄弟是個坑貨,和他聯手共事只會死的更快,所以性格的對立和彼此之間的偏見再加上二人一直都有矛盾也使得這哥倆不可能在一起愉快的合作。
兩兄弟要聯合起來一起做大事的話,首先兩人一定要團結一致,而且能合得來才能一起共事,互相支持相互幫助,這樣才能一起奮鬥,而袁紹袁術哥倆就不是一路人,所以歷史上他們沒有聯合起來是必然的結果。以上只是個人觀點,如有不到之處,請各位朋友批評指正,歡迎各位歷史愛好者給我評論,我們一起討論一起交流,共同進步。
武漢on加油
三國時期,袁紹和袁術各自稱霸一域,如果這兩個人聯合很有可能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但是,在歷史上,這兩個人啊,萬萬不可能聯合的。
首先,兩人存在嫡庶之爭
中國古代是個宗法社會,講究的就是一個名分,在一個大家族中,嫡庶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嫡子將繼承爵位,也將集成絕大多數的社會關係,庶子就得需要靠自己的打拼。
紅樓夢裡,嫡子賈寶玉眾星捧月,庶子賈環則是被丫頭欺負,充分體現了嫡庶之分。而在袁紹這個家族中,袁術雖然是弟弟,但他是嫡子,袁紹是庶出,袁術看不起袁紹。袁術甚至曾經說過,袁紹根本不是袁家人!這種惡意中傷已經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使得兩個人仇怨很難解開。
其次,袁術妒忌袁紹
袁紹這個人其實志大才疏,袁術這個人志大才更疏,但是袁術有一個缺點,他仗著自己家族四世三公的身份,藐視一切人,包括這個哥哥袁紹。
作為嫡子,他也有這個資本,但是問題來了,他們的爺爺生了四個兒子,老大老二,死的比較早,沒有繼承人。袁術的爸爸袁逢,後來做了司空,是三公之一的高官,他實質上成為了袁家的話事人,袁術理所應當的就成為了袁家第二代中,地位最高的小傢伙。
可是在這個時候,他的老爸為自己給的二哥,添了一個兒子,把袁術的大哥,袁紹過繼給了袁成。這樣一來,他就成了袁家的嫡系,這個地位像坐著火箭一樣直接就上來了。
當然,作為一個左中郎將的兒子,袁紹在理論上還是比不過真正的司空嫡子袁術。但是,實際上,袁紹得到的愛很多。
不僅有他親生父親的喜愛,他的四叔也愛屋及烏,非常寵愛這個自己二哥名義上的兒子。這讓性高氣傲的袁術非常不滿,他認為自己的大哥奪走了四叔和父親對本應對他的寵愛,心中妒火中燒。
袁紹長大以後,在京城的遊俠界有很大的名氣,許多人都願意投靠袁紹。袁紹和這些人廣交朋友,打算利用這些人除去專政的宦官,當時他的聲勢很大。
當時的宦官頭子特地約談了他的叔叔,袁紹的四叔嚇壞了把這個混小子一頓臭罵,不過,通過這件事情使袁紹的名氣更大了。
地位比他更高,資源比他更好的袁術卻沒有他這麼大的聲望,這也讓袁術非常的不爽。袁術這個心胸狹隘的人,可以說是記仇記了一輩子,直到臨死都不願意和自己的哥哥和解,更不用說聯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