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心学的大进步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新儒学的大成和递进,如果我们说心学是儒学的集大成者,那么二程一朱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陆九渊的客观唯心主义(心学)、陈献章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湛若水的“随处体用天理”,这些都是王阳明的“阳明学”的基石和发源。

所谓大成者,读之如遍览群书,但是我们是不是只要对这些儒学理论和变迁路线熟悉了,就能真正了解王阳明的“心学”呢?

当然不是。因为王阳明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极大的进步,这是一步飞跃,让阳明学在新儒学的进程上不仅仅是集合了前人成就,而更象一块里程碑,是新时代儒学的出发点。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所以要问他在龙场悟了什么道?若是简单回答,其实再容易不过了。

王阳明龙场悟道,自然是悟了“阳明学”,现实意义就是将“心学”、新儒学往前推进一大步,取代了已经开始衰微的经学、理学、打开了儒家学派的新局面,让这门自先秦创立的学问流派适应时代和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不过若是想真正搞清楚内里乾坤,就得有点耐心了。

我们用点耐心来说,希望大家也有点耐心读。毕竟王阳明的学问如今在社会上非常流行,可谁都知道不过是拿了个壳,来包装新的成功学、管理学之类的讲座。理论顺着时代的变化产生曲解,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变成XX学院之类的来对人进行精神控制,就有些太缺德了。

我们聊一些正常内容,并不见得会有何作用,但是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自然会对一部分歪理邪说产生免疫。那么,文字就没白写,口水就没白费。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龙场悟道的根本

龙场悟道的传奇故事,我们就不在这里添油加醋了。无非就是王阳明得罪刘瑾之后,被贬到龙场,然后在艰苦的环境下苦中作乐,教书育人,带着一帮子追随而来的文人,建立了“阳明书院”(记忆有些混淆,因为故事不是重点,懒得核实了)。

这个地方我去过,现在已经是个很大的景点,而且因为后来关押过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所以景区里面还有他们的屋子和人偶(十年前去过,印象有些模糊,应该是不错的),除了博物馆之类的,其实真正的内容就是一个王阳明当年赖以藏身的山洞。

当年这种瘴气偏远的山区,王阳明就在这个山洞里,像杨过一样睡在石头床上,突然灵光一闪,悟了道——其实不过就是想清楚了一个问题,构建了一套自洽的逻辑思维,从而开创了“阳明学”,通过对自己这种观点的输出,成就了儒学的新局面,也养活了当下无数借来做大旗忽悠普通老百姓的国学家和骗子。

其实,所有修行的灵犀一点,无非就是想通了。佛学如此、道家如此、儒学亦是如此。当人的思维在一个地方卡住,停留了很久之后忽然通达,佛家有“醍醐灌顶”、道家有“豁然开朗”、儒家便是“龙场悟道”,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想通了。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儒学变为哲学

想通的这个问题肯定是巨大的,艰难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佛道大多是生死的疑问,是人类自身的问题,所以参悟者、通透者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唯有儒学中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儒学修为,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那么,王阳明在龙场想通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如此重要,甚至被尊称为“道”?

外人只知道“阳明学”的观点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心无外物”,却不知道正因为这几个观点解决了自北宋理学创立之后一直困扰着儒家的问题,才得以名扬青史。

宋朝的儒学,经历过汉魏时期经学的没落、玄学的流行、隋唐二代对先秦儒学的回归诉求,终于逐渐将混在各种思想流派中的儒学剥离出来,搭配上佛道二种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玄学发展路径为主的哲学思维。

也就是说,儒学终于从经国济世的事功学成为以哲学思考、修身养性为主的理学。而整个宋朝,儒学就分为二程一朱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和叶适的事功学,认真讲起来,最不占分量的事功学反而才是先秦儒学的正统传承。而在官场仕途和高层大行其道的是理学,也就是儒学的哲学思考,而我们知道哲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宋儒提出的问题

问题之所在,其实是儒家千年发展演变而至,其中的源远流长无法在一篇文章内讲清,我们直接说宋儒。

宋儒的问题是“本体论”和“修养论”,同时以“本体论”为基础来讨论“修养论”。

宋儒的本体论,讨论的是世间万物到底是什么的问题,重点讨论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本是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一个老问题,但在宋儒那里有所新发展。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而相对于神学的佛家学问、远古哲学的道家学问,儒学的哲学思考是起步最晚的。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才为儒学提供了宇宙形成的基础理论,让儒学正式开启哲学之路,并迅速流行,成为北宋大昌的理学。

宋儒的本体论,概括而言就是“万物一体”。其说认为万物并非独立的个体,在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整体。如同耳鼻口舌,都是人面的一种表现,千人千面,又都是人的千种表现。其面貌不同,本质还是一体的。我们究其所以,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与佛学中的“空”性,道家中的“道”性有些相似,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三家思想,最终归一。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但是佛家称之为“空”,道家称之为“道”,儒家称之为什么呢?这个“万物一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却没有定论。这个问题,如今同样存在,而且放到世上,什么回答都有。神学者认为神创造一切,科学者认为阴阳五行、碳水化合物构成一切,而哲学者则认为心相意识决定一切。而这种不同观点者的不同认识自然会决定个人的修行、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宋儒这里就直接体现到“修养论”的差别上。

本质的认识都不一致,那么提高修养的方式自然不一样,所以有“格物致知”、“自求于心”等等。

在“本体论”的共同认识下,二程一朱一脉相承的是“天理”,但“天理”到底是个什么,却语之不详,陈白沙提出“天理自在人心”,湛若水却说“随处体认天理”,这“天理”又看上去完全不像一个东西。像张载的《西铭》中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好像说得很清楚,不过到底是“一人之心”在先,还是“天地之心”在先,都会有不同的认知,并指导“修养论”的差异。

宋儒提出了“本体论”的本体差异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龙场答题

王阳明睡在山洞里,穷尽自己半生学问,找到了宋儒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一夜,未必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是王阳明的心中一定是如明月一轮,皎洁千里。

佛教讲究“明心见性”,扫去遮挡心头的浮云,就能看见真性——“空”。王阳明借用了这套思维,将“时时勤拂拭”的灰尘看作是人心的欲望,提出了人的真性——良心,即良知。“万物一体”,即所有人的良心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天理”,但是为什么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呢?因为被欲望遮挡了,不同的欲望扭曲了良知,成为了我们看到的不同人的表现。

所以,儒者的修行就像佛教徒的“明心见性”,我们要清除掉自己的“私欲”,发现自己的良知,让“天理”和“良知”呈现出一致的状态,这才是真我,而这个“明心见性”的过程在“阳明学”中就是“致良知”。

那么要如何去掉私欲,致良知呢?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心外无物”,所有没有映射到我们心中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要去私欲,唯有“求诸于心”,只要让那些私欲不要进入、干扰我们的心就可以了。因为只有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才对我们有价值。

这一点,和朱子的“格物致知”可以说是相反的路径。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而一旦做到“致良知”,那么“知行合一”这种得道者的状态自然就形成了。注意“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个要求,或者方法,而是达到一种人内心和行为和谐共处,行为不违背内心的最佳状态。

至于修养论,王阳明提出的方法是“诚意”、“谨独”、“立志”,再加上“事上磨练”。通过与“外物”的交涉,经历过艰难困苦,就能从内心体认“良知”,而一旦真正体认了“良知”、“天理”,自然就“知行合一”了。

圣人出世

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圣人出世。

王阳明自从悟道后,立功、立德、立言,内圣、外王、事功、德行,都近乎完美,甚至达到了连孔子都没有做到的境界。

这也说明龙场悟道、悟的是正“道”,是“大道”。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了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