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諸葛亮生前預言,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二火意指什麼,兩士指的哪兩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


  1.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軍師,素有神機妙算的美稱,蜀漢的君主劉備在經歷了”三請才將這位神人請出臥龍山,並封為心腹,常常和劉備一起商討軍國大事,為蜀漢立下了很多赫赫的戰功,例如:很好的治理好了蜀地,而且發明了木牛流馬來幫助蜀軍加大生產,發明了當時較為現代的武器諸葛連弩等。

其實關於諸葛亮的預言以及計謀,在後世有很多的版本和記載,但大多數都是訛傳,就所謂的“二火”或是“兩士兵”這個預言來說,是傳言的可能性較大(藝術加工)。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今天將此事拿出來進行賞析。

這則故事的流傳發生關在諸葛亮快要去世之前(也有傳言是在其和其他二過交戰的時候),敵國的軍代在衝破了蜀國的封鎖線後在一塊蜀地的巨石上發現了一句話“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也正是這句話引出了我們接下來的故事。

一、鄧艾、鍾會說

當時對蜀國作戰的有兩位魏國的將領,他們分別是鄧艾和鍾會,俗話說以軍之中不能有二虎,而二虎並存一定會攪亂一支軍隊的秩序和戰鬥力,可能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這點才會寫下如此的預言,也可能其料到了蜀國都城被魏國攻破,但無論怎麼說後來的蜀國確實是被魏國攻破了。

傳說發現這則預言的是鄧艾,當時是因為魏國大軍久久不能攻破蜀國之前的防線,為了能夠快速的將其攻破,並早日班師回朝,魏軍中的將領鄧艾自己親率了2000名士兵主動從小路對蜀國都城進行包抄,最終攻下了蜀國,(其實在這段故事的傳言中,有人說鍾會以此為由嘲笑鄧艾的不明智)但最終順利的是,鄧艾在最後還是攻克了蜀國,攻克了這個都城。(也有所當時“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的字,也就是鄧艾看到的。)

後來的鐘會非常的極度鄧艾的所作所為,並害怕自己的功勞會被這個人獨吞,所以為了自己的利益,當時的鍾會想到了利用鄧艾在破城後的所作所為來彈劾他(鍾艾在破城後,為了籠絡人心,自己擅自對蜀漢的官員進行了封賞,雖然這是一時的做法,但還是因為觸及了越權這一行為,而遭到了司馬將軍的厭惡)在之後鄧艾被勒令回國,並將自己的君權交給了鍾會。後來鍾會也是因為想要利用此次率先攻下蜀國進行譁變,可後來還是被屬下的一個將領監軍帶人殺害,並及時報告給了司馬將軍;這一舉措使得本來率先攻破蜀國的二位有功之臣都遭到了重創,都遭到了打擊,也就是所謂的“兩士爭衡不久自死”的意思了。而二火值得是當時的炎興年。

  1. 當中的漏洞

按照當中過得故事路線發展來說,鄧艾是通過小路奇襲了蜀國的都城,那如果諸葛亮當時真的料到了話,為什麼沒有提前對這樣的漏洞做出措施,以及安排重兵把守呢?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這個寓言故事中的BUG。就算當時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諸葛先生已經死去,諸葛先生的遺言也一定會著重交代此事,(並且諸葛亮只要交代了,蜀國的官員一定會照例去做,因為諸葛亮積攢的權威)這邊不至於在後來蜀國會因為別人因為小道的奇襲而丟掉都城(要知道此時在外面蜀國還有十萬大軍可作為後備力量,加上蜀地的天險,想要繼續防禦不是難事)所以這則預言在我看來是通過藝術加工的不是正史。


木劍溫不勝


最近看到了很多有關於諸葛亮的內容,突然感覺諸葛亮是一個神人啊。不僅預言了自己死後幾年的事情,甚至千年後的事情都能預言。而且每次預言,都是打了一個啞謎。


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這句話既然是諸葛亮留下的,肯定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意義。兩個火不知道指代的什麼,有可能是司馬炎的炎,先放在這裡。初興應該是剛剛開始的意思,兩個火剛剛開始。

總不能說司馬炎剛剛出生吧,那麼三國時期有什麼特殊時間,是和兩個火掛鉤的。這裡給大家補充一下,三國時期後主劉禪第4個年號用的就是炎興。

也就是說在炎興初年的時候,有人從這裡路過。這裡是哪裡?從這兩句話當中看不出來。不過很有可能是雕刻這兩句話的地方。

兩士說的應該是兩個人,爭橫說的是一爭高下。整句話就是說,兩個人一爭高下,沒多久兩個人都死了。那麼連起來應該怎麼理解?

炎行初年的時候,有人從這裡路過。沒多久兩個人一爭高低,然後都死了。先不管這兩個人是誰,但是其中一個肯定從這裡路過,或者兩個都路過。


既然諸葛亮刻了字,說明這個地方也很重要。諸葛亮臨死前還在五丈原,不過對於四川的軍事部署,他基本上都有參與過。真的要找這個重中之地,可能有點困難。

不過我之前也說了,這句話不能脫離掉時代背景。炎興年間發生了什麼事情?蜀國滅亡!而導致蜀國滅亡的這個人是誰?其中一個關鍵人物就是鄧艾,此人字士載,已經有了一個士了。

有人越此——鄧艾偷渡陰平

那麼前句的“有人越此”說的是不是他?還真的可能是,因為曹魏滅蜀的時候,有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偷渡陰平。而率領這支騎兵偷渡的人,正是鄧艾。

當時鍾會指揮曹魏的東路大軍,和蜀國在劍閣準備展開一場惡戰。但是古人云: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想要把它攻打下來並不簡單。

當時的鄧艾率領的是曹魏政權的西路軍,他向鍾會提出建議。如果自己繞道陰平,然後偷襲涪城,接著就可以直指綿竹和成都。劍閣要麼是回援,要麼是死守。不管他們選擇哪種方式,贏的都是我們。

雖然說的是這麼簡單,但是陰平也是一個天險,根本就沒有任何路可走。古人也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過總歸是有辦法的。畢竟這次去的是偷襲,所以鄧艾只是選擇了2千精銳。

再繞到陰平的過程當中,鄧艾大軍確實損失了很多人。最後險之又險,終於來到了涪城之下。沒想到還沒有開始打,涪城守將投降,鄧艾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了涪城。

當然這裡面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因為當時蜀魏大軍直線南下,再加上姜維漢中失守退守劍閣。誰都看出來了劉嬋不行,很多人都選擇明哲保身。這個時候突然一隻奇兵從天而降,守將當然選擇投降了。

當時鄧艾2000精兵,從此地路過的時候,看到旁邊有一個石刻碑:

鄧艾二千軍整衣頓甲而行,忽見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諸葛武侯親題”字樣,其文雲“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

這就是這句話的來歷,其中的“有人”說的就是鄧艾。當年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可惜並沒有人在乎他的話,當年諸葛亮還派遣1000精銳鎮守此地,後來被劉禪撤掉。

佔據此地之後,鄧艾稍作休整,準備直指成都。後來碰到諸葛瞻,諸葛瞻本來可以固守城池。但是他認為蜀漢需要一場大勝仗,非得出來和鄧艾打,結果把自己命打沒了。劉嬋知道了,也選擇了投降。


兩士爭橫——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

兩士爭衡又是合意?鄧艾取得如此大功勞之後,開始有點飄了。竟然在成都就開始點兵點將,給劉禪封了一個驃騎大將軍。要知道他也只不過是一個將軍,哪裡來的天子的權力?

儘管有這樣逾越的嫌疑,但是司馬昭念在他功高至偉,並沒有對他立刻處罰。後來鄧艾又再次給司馬昭獻言進策,可以把劉嬋先留在成都,然後另外一邊勸降東吳。鄧艾認為東吳有了劉嬋的前車之鑑,歸順起來就很容易了。

雖然他的眼光很長遠,但是怕的就是有小人從中作祟。由於鍾會和他一樣也是負責進攻蜀國,沒想到功勞基本上都被鄧艾搶去了。於是鍾會越想越不服氣,所以在鄧艾獻給司馬昭的信封中,篡改了鄧艾的語氣。

不過也是因為鄧艾居功至偉,剛開始司馬昭沒有說什麼。後來鍾會說鄧艾意圖謀反,把他之前在成都的事情說了一遍。結果司馬昭找了個理由,想要殺了鍾會。沒有了鄧艾的阻攔,鍾會成了功勞最高的人。

雖然他一直都在說鄧艾意圖謀反,實際上她才是那個意圖謀反的人。此時他的手裡面握有蜀魏20萬大軍,然而剛剛開始造反的時候,就被早已戒備多時的司馬昭拿下。這也就是兩士爭橫的說法。


史之策


民間流傳著很多諸葛亮的“謎語”,似乎只要是謎題就和諸葛亮有關,包括文中所說的這道。

所謂的“二火初興”,二火指的就是“炎”,是指蜀漢最後的國號——炎興(263年),而“兩士爭衡”,兩士指的就是鄧艾和鍾會。



鄧艾、鍾會入川,蜀漢滅亡

炎興是蜀漢最後一個國號,只用了四個月,從公元263年八月開始,到十一月蜀漢滅亡。漢朝自劉邦開始,排除了秦朝短命的朝代,稱漢朝是繼承了周朝,以五行五德之說來看,周朝屬火德,漢朝屬水德。

到了漢武帝時期,又把秦朝加了進來,變成了周屬火、秦屬水、漢屬土,之後王莽篡漢,宣傳自己為木德,光武復國後,以火克木之說,定下了東漢為火德。而劉備的蜀漢一直打著漢室正統,而且東漢和蜀漢之間並沒有發生過斷代(全國政權易手),所以蜀漢依舊稱火德。

劉禪最後制定的“炎興”年號,有著炎劉再興之意,不過年號制定後僅四個月蜀漢就滅亡了,所以是“二火初興”,剛開始就沒了。而“有人越此”,是因為這句讖言相傳是鄧艾越過陰平之後,在諸葛亮祠堂外發現的。

所以“二火初興,有人越此”指的就是炎興初年,有人會越過此處(陰平),這個人自然不可能是友方,而是敵人了。

而“兩士爭衡”自然指的就是鄧艾(字士季),鍾會(字士載)了,爭衡的意思就是互相爭鬥,說的也就是蜀漢滅亡之後的鐘會之亂了。鍾會是當時西征大軍的主帥,而鄧艾是副帥,可入蜀頭功卻被鄧艾所奪,加上鍾會向來有割據蜀地的打算,而鄧艾就是他的最大的顧慮,所以鍾會陷害鄧艾謀反,用囚車把他押回洛陽。

之後鍾會和姜維發動成都之亂(又稱鍾會之亂),囚禁了入蜀魏將,以郭太后的名號討伐司馬家,不過叛變最後失敗,鍾會、姜維、蜀漢原太子劉璿被殺,還在回洛路上的鄧艾也被平亂的衛瓘派人殺了。

所以“兩士爭衡,不久自死”,就是指鄧艾、鍾會自相殘殺,最後兩人都死了。而鍾會之亂從開始到結束,還不到一個月,也符合“不久”這一說法。

以上字謎只是諸葛亮眾多謎語中的一個,準確地預料到了蜀漢滅亡和鍾會之亂的事情發生。不過這故事的可靠性有多高,就不敢保證了。



一貳一橙


諸葛亮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聰明的人之一,傳說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啞迷,讓我們耗盡無窮的心思,才勉強猜的出來。

今天我們就要說的是諸葛亮的一條著名預言:“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

這句預言是怎麼來的呢?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第117回,在這一回中,司馬家族已經展開了滅亡蜀漢的戰爭。但是,作為大軍主力的鐘會遇到了蜀漢軍隊的主力,在劍閣遭到了頑抗,無法前進一步。

這個時候作為偏師的鄧艾想出了一條妙計,就是率兵偷渡陰平,直插蜀漢帝國的腹地成都平原。鍾會經過仔細的思索之後,同意的這個計謀,讓鄧艾放手去幹。

心動不如行動,鄧艾立即展開了部署。這位老將不顧崇山峻嶺,道路崎嶇,不顧部下的傷亡,自己身先士卒,朝著陰平出發。


在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之後,這支人馬費勁了千辛萬苦,終於走出了陰平小道,進攻成都已是指日可待。

就在這個時候,鄧艾在路邊發現了一座山寨,按照如此規模,至少這裡曾經駐守了1000精銳士兵,而如此設計,便是諸葛亮生前所做的防範,就是為了防像鄧艾這樣偷襲的敵人。

只是在諸葛亮死亡以後,扶不起的阿斗就把這個兵營就被廢棄了,這裡的駐軍也被撤銷,這裡成了不設防的地方,看到這座山寨,鄧艾不得不對孔明的智慧感到無比佩服。


然而讓他更為詫異的是,在這個兵營的隔壁樹立了一塊石碑:

“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

落款是丞相諸葛武侯提。這便是這個預言的出處。

那麼這句預言到底有什麼含義呢?

讓我們來試著分析一下,很顯然,二火指的肯定是炎,很容易讓人想到後來一統天下的晉武帝司馬炎。

其實,這裡並不是指的司馬炎,而是指後主劉禪的年號,劉阿斗做了40多年皇帝,使用了四個年號,就在蜀漢即將滅亡的時候,劉禪使用了皇帝生涯最後一個年號“炎興”,這個意在使炎劉再次復興的年號,竟然成了蜀漢帝國最後一個年號。


而鄧艾偷渡陰平,這一年就是炎興元年,和諸葛亮的預言,二火初興暗中契合。

我們繼續看下去有人越此,結合上文意思就是炎興初年有人帥軍經過此處,至於這個人是誰?

已經呼之欲出,那就是鄧艾。鄧艾,何許人也常年在三國志遊戲中智力值88到90的猛人,他自然也解讀出了這個意思,所以他對孔明更加欽佩。

至於後半句,鄧艾卻參詳不出

“二士爭衡不久自死”,根據歷史軌跡我們發現諸葛亮指的是二士爭功這一歷史事件。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作為當局者的鄧艾對此自然無法參透。


當鄧艾的大軍包圍了成都之後,成都城內無兵可守,後主決定投降,蜀漢帝國滅亡。鄧艾就成了成都的太上皇,他自說自話,做了很多的決定,完全沒有把中央放在眼裡,這讓司馬昭非常的不滿。

而鍾會作為主帥對鄧艾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功勞,更是心懷妒忌。而蜀漢軍隊的主帥姜維為了恢復蜀漢帝國,利用鍾會這種妒忌心理,挑撥二人的關係使他們水火不容。

鍾會被姜維說動,下定決心處理鄧艾,最終剛剛立下一個巨大功勞的鄧艾莫名其妙地被殺害,而在姜維的攛掇之下,鍾會也叛變了,但是他們兩個無法控制手下的軍隊,竟然遭到軍隊的反噬,雙雙殞命。這正應了二士相爭,不久自死的預言!

這句預言的可信嗎?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被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吧!但是我要說的是,這都是假的,這些都是小說家,為了體現諸葛亮的智慧而編造出來的。

有一點我們就能看出,在那塊石碑上落款是丞相諸葛武侯題。武侯是諸葛亮的諡號,這是死了以後才擁有的榮譽,人活著的時候是不可能擁有諡號的。

就算諸葛亮能夠預知未來,但他也不會樂意在落款上用自己的諡號,這非常不吉利。

這個預言只能博大家一笑,讓大家茶餘飯後多一個談資而已,沒有歷史價值。

策神歷史團隊出品,關注一下吧!

  


策神歷史


中國歷史上首席預言大師是誰?不是袁天罡,更不是劉伯溫,而是諸葛亮。

當然,民間關於諸葛亮預言的傳說很多是虛構的,不過“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這十六字預言卻有一定依據,它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故事。

話說三國末期,魏、蜀、吳三國爭雄,諸葛亮以攻為守,六出祁山,興兵北伐,卻屢屢無功而返,無力改變三國鼎立之局面,反倒是魏國越來越強,隱隱具備統一之實力。

鄧艾鍾會滅蜀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他的衣缽,繼續北伐,無奈實力有限,屢遭魏國名將鄧艾挫敗,而鄧艾極具戰略眼光,積蓄實力,伺機反攻,終於在公元263年全面拉開攻蜀大幕。

魏軍的計劃是三路伐蜀,其中鍾會所率十萬餘人是主力,鄧艾的三萬餘人,主要起牽制作用,

但鍾會大軍被姜維率軍死死阻擋在有天險之稱的劍閣,久攻不下,糧餉不繼。無奈之下,鍾會打算撤軍,鄧艾卻兵出奇計,建議從陰平道繞過劍閣,出師姜維背後。

鄧艾說幹就幹,他率領數千人馬踏上崎嶇險要的陰平道,陰平道山高谷深,極為艱險,鄧艾率軍一路鑿山開道,修棧架橋,越過長達七百餘里的無人區,終於到了摩天嶺。

摩天嶺,光聽名字就知道有多麼險峻。鄧艾率軍至此,發現此處地勢險絕,盡皆懸崖峭壁,戰馬無法行走,也無法開鑿棧道,將士只能一個個爬過去。好一個鄧艾,親自帶頭把兵器扔到嶺下,然後裹上氈毯,吸一口氣,就這樣骨碌碌滾了下去!

在鄧艾的率先垂範下,三軍將士鼓起勇氣,紛紛捨身滾下,終於翻過摩天嶺。

鄧艾率軍過了摩天嶺,正準備整兵離開,忽見路旁有一處石碑,碑上似乎有字。

鄧艾走到近前,定睛一看,字跡清晰可見,曰“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落款曰“丞相諸葛武侯題”。

鄧艾大驚,“有人越此”說的不就是我鄧艾在此翻越嗎?這諸葛亮死了已有三十年,竟能在三十年前預測今日之事,真乃神人也!

可惜鄧艾只看懂了“有人越此”這四字,對其他字卻不明所以,他未加細想,便匆匆離去,最終和鍾會聯合,滅亡蜀國,名將姜維也投降了魏國。

事實證明,諸葛亮這十六字預言,字字精準,而且很快就應驗了。

滅蜀之後,兩大功臣鄧艾、鍾會起了矛盾,鍾會起了謀反之意,為除掉勁敵鄧艾,先下手為強向司馬昭誣告鄧艾謀反,而這一切都被司馬昭洞若觀火。一場混戰後,鄧艾、鍾會盡皆被殺,落下一個“雙輸”的悲慘結局,所謂“兩士爭衡,不久自死”說的便是此事。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自立,建立晉朝。炎,二火也,這便是“二火初興"的意思了。

綜上所述,“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的預言便是:司馬炎興起之初,鄧艾翻越摩天嶺,然後鄧艾和鍾會相爭,最後兩人都死了。

驗諸史實,毫釐不爽,諸葛亮之神機妙算,令人佩服,故後人有詩曰:“陰平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鄧艾裹氈從此下,誰知諸葛有先機。”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諸葛亮死前的預言,二火初興指的是炎興初年,兩士爭衡,指的卻是魏國兩位能力堪比姜維大將之間的齷齪事。

首先要判斷一下二炎,很多人說是司馬炎,筆者是不敢苟同的,畢竟司馬炎雖然在這之後不久便迅速崛起,但在那段歷史發生之前,魏國當政者依舊為司馬昭。二火必定與炎有關,而在那時候,跟‘炎’這個字最為搭配的正是劉禪的第四個年號,炎興初年。

二火初興有人越此,意味在炎興初年,有人從碑文所在地經過,而從那裡經過的人正是鄧艾,鄧艾在魏國正面進攻蜀國卻久攻不下的情況下,選擇了出奇兵偷襲巴蜀之地,偷渡了陰平,打了姜維一個措手不及,所有人都以為那是一片險地,而魏國從那裡出兵的能力近似於零,兵不厭詐,鄧艾最終還是出奇兵將蜀國擊垮了。

炎興初年,鄧艾將蜀漢的防禦徹底撕破,劉禪也在眾臣子打算拼死一搏的時候做出了投降的決定,蜀漢大業功虧一簣。

兩士爭衡又是什麼呢?原來當時正面面對姜維的人是鍾會,兩人才能不相上下,而蜀漢式微,只需要守住劍閣就行,鍾會在正面給蜀漢政權的威脅不可謂不大,鄧艾雖說才是擊垮蜀漢政權的功臣,但鍾會的貢獻又怎麼可以輕視?兩人之間註定將要為了功勞起一番爭執。

為了穩住蜀漢政權,鄧艾在拿下蜀國以後,封劉禪為驃騎大將軍,分封了一大堆將領,同時上報給了司馬昭,當時姜維帶著益州地圖投奔了鍾會,在他看來,只有挑起鍾會的野心,蜀漢政權才能繼續經營下去,鍾會不出意外的上了當,坐擁益州城,儼然自成一方諸侯,手握二十萬蜀漢大軍,誰人都動不了他。

同時鍾會還上報司馬昭,暗示了鄧艾叛逆的心思,司馬昭也沒多想,找機會就將鄧艾除掉了,而這之後,本該成為蜀地新王的鐘會,卻因為成都的內亂,被斬殺在了萬軍之中,而姜維也因為復國無望揮劍自刎。

一山不容二虎,鍾會與鄧艾兩人同時才能卓越之人,但是同屬魏國,還共同擔任著進軍蜀漢的職責,在拿下蜀漢以後自然會因為利益問題產生糾紛,兩位大將之間爭權奪利,最終的結局卻是同歸於塵土,當然,因此去世的名臣還有姜維,三位天縱之才在這一場糾紛中折戟戰場,只留下一段歷史。


魏青衣


諸葛亮憑藉用兵,位列武廟十哲,神機妙算無人可比,預測之術也留下了許多的經典傳奇。在諸葛亮生前,曾經談及蜀漢的防務事宜,其觀點獨特新奇,當時的蜀漢諸將皆認為蜀漢之防務之重在劍閣,獨獨諸葛亮認為蜀漢的防務之重,在於劍閣不假,而重中之重則在於陰平,並且在陰平一帶留下了一個石碑,上書“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大有深意的前半句

自從此碑豎立在此以來,多有蜀人揣測丞相之意,希望能夠參悟一些天機,延續蜀漢基業。多年以來,猜測之人眾多,能夠參悟出道理的人卻一個都沒有,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的啞謎,是故弄玄虛之舉,許多人早就把他遺忘,不再提起了。過了許多年以後,劉禪甚至也覺得諸葛亮其實也沒那麼厲害,他不在了,他劉禪不照樣好端端地維持了蜀漢好多年嗎?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劉禪將諸葛亮派遣駐守陰平的一千駐兵給撤除了,他認為駐防陰平,簡直就是在浪費軍費,這樣的兇險之地,鳥飛來都困難,又怎麼會有人能過來呢。

公元263年,蜀國改年號炎興元年,這一年,司馬昭三路大軍伐蜀,蜀漢迎來了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面對鄧艾和鍾會率領的大軍,姜維不敢力敵,據守劍閣,利用險峻的地形採取防守姿態。

這一年的年號為“炎興”,時隔幾十年的時間,早沒人記起諸葛亮曾經在石碑上刻下的文字,第一句“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其實在這一刻就已經開始了應驗,“二火初興”中的“二火”正是一個炎字,“初興”正是指炎興元年。如果有一個人能夠想起諸葛武侯的這句話,也許蜀漢還不至於過早的滅亡。

炎興元年元年,曹魏政權舉兵攻打蜀漢,但是蜀漢易守難攻,姜維堅守劍閣,一時間也很難有所突破。就在這個時候,魏國將領鄧艾,提出帶2000精兵,偷渡陰平,直撲成都。這樣的戰術實在是太過兇險,因為從川外到陰平,幾乎就沒有道路,一路之上全是險峻,幾乎是一條不可能走通的天塹。

鍾會得知鄧艾有此想法之後,他很支持鄧艾,畢竟再兇險,最後死的人也不是他,他怕什麼呢,而且這條路極難通過,等到鄧艾無功而返的時候,再收拾他不遲,退一步來講,即便鄧艾偷渡陰平成功,2000人又能做什麼呢?還能攻下成都不成?出於這樣的考慮,鍾會同意了鄧艾偷渡陰平,自己帶兵攻打劍閣。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鄧艾帶著兩千精兵,經過重重艱難險阻,雖然有人員傷亡,但是大部分人居然真的成功偷渡到了陰平。到達陰平的鄧艾看著險峻的地勢,感慨道:“如果此處屯兵一千,即便有千軍萬馬,恐怕也難以通過此地啊!”

正在鄧艾感慨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座石碑,上面刻著“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再一看落款,居然是諸葛亮親筆。鄧艾與司馬懿關係頗深,他自然深知諸葛亮的厲害,看了諸葛亮刻在石碑上的字,他雖然有些擔心,但此刻已經偷渡陰平,又豈有返回的道理呢?於是置之不理,繼續進兵。

這樣一來,正好應驗了“有人越此”,也印證了諸葛亮曾經說的話,“蜀漢防務之重,在劍閣更在陰平。”只是蜀漢之人,無人能夠認識到而已。

鄧艾、鍾會在劫難逃

鄧艾在綿竹斬殺諸葛瞻,大軍一路開到成都城下,本以為一場惡戰在所難免的鄧艾,卻迎來了劉禪的開城投降,這讓鄧艾喜出望外,進城之後,一時風光無限,鄧艾想到自己為了曹魏集團建立了不世之功,又有2000人奇襲陰平的絕世妙招,大喜之下,居然在成都行起了帝王之事,分封了劉禪與各位蜀漢舊臣,在蜀漢地區的人望瞬間提升,也正式代表著蜀漢政權正式滅亡。劉禪又命令姜維投降,姜維雖然心如滴血,卻另有打算,打開劍閣,迎了鍾會進城。

鍾會率領大軍攻打蜀漢,卻被鄧艾奇謀得逞,奪了首功,一時間鍾會內心怒火膨脹,卻又無可奈何,進城後與姜維把酒言歡,說了心中的憋悶。姜維投降不是真心,而是希望能夠策反鍾會重新復國,當他聽到鍾會的心裡話時,知道機會來了,立刻對鍾會說道:“鄧艾居然分封蜀漢群臣,這不是謀逆是什麼?”鍾會一聽,為之一振,開心地拍大腿,隨後報告給司馬昭,司馬昭自然擔心鄧艾有心謀反,但是對鄧艾還是有一定信任,而且剛剛立功,不方便降罪,就沒有責難,準備等鄧艾返回時再行計較。

鍾會看到了司馬昭的反應很不甘心,伺機再次責難鄧艾。終於,鄧艾給司馬昭的一封奏章被鍾會攔截,於是鍾會派人模仿了鄧艾的筆跡,修改了內容,多了一些狂妄之言。這一次,司馬昭大怒,命令鍾會將鄧艾押送回來,同時派軍隊前來成都,原因是怕鄧艾不伏法,前來幫助鍾會。

“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統諸將,稱詔收艾”

鍾會也不是傻子,知道司馬昭也不信任他,於是派衛瓘去捉了鄧艾交給他,派人押送給司馬昭。姜維這個時候又發揮三寸不爛之舌的總用,說司馬昭不信任你,你回去也是一個死,還不如索性造反算了,坐鎮巴蜀之地,自己當皇帝。鍾會其實早有此心,於是開始跟屬下們商量,但是魏將多半不願意背井離鄉的造反,於是,鍾會要造反的消息竟然走漏了出去,最後被胡淵集結本部人馬連同衛瓘,殺進成都。一波帶走了姜維和鍾會。

看到這樣的結局,衛瓘害怕鄧艾迴國之後,肯定會記恨他,以鄧艾的功勞,回國之後封侯拜相根本不在話下,自己的小命可不就沒了麼?想到這裡,衛瓘選擇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追殺鄧艾,了卻後患。

至此,鄧艾與鍾會二人在建立大功之後,因為爭功雙雙死去。再看鄧艾與鍾會的字,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這可不就是應驗了諸葛亮石碑上的話語,“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鄧艾直到臨死之前,才再次想到了陰平石碑上,諸葛亮留下的16個字真正的含義,只是此刻已經太晚了。


野史日記



陰平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鍾會十餘萬軍隊與姜維在劍閣相持不下,即將斷糧之際,有意撤軍。然而鄧艾卻想出奇謀,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得到司馬昭允許後,鄧艾率軍三萬,鑿山開路,搭橋造閣,每一百里留下三千兵下一寨。自十月出發,耗時二十七天,行程七百餘里,穿過摩天嶺後,只剩下兩千人馬,到達江油。

這是演義中有關鄧艾偷渡陰平的描述,鄧艾大軍穿越摩天嶺之後,正準備要走,忽然看到道路旁邊有個石碑,上面刻著諸葛武侯所題詩文: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於是有人便有疑問,二火所指什麼?兩士又是個人?是否真的應驗?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二火初興指的是什麼。這首詩句確實暗藏深意,二火初興,這裡的二火,普遍認為是個炎字。初興,也就是剛剛興起,而當時劉禪的第四個年號就是炎興。炎興元年,這一年剛好是263年,也就是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的那一年,而鄧艾偷渡陰平,剛好在石碑之上看到了。初字與元字剛好又是一個意思,因此二火初興,應該就是指炎興元年。


其次分析有人越此。顯然這句話應該是指鄧艾偷渡陰平,越過摩天嶺,剛好到達石碑的地方。鄧艾也是個軍事奇才,更是一個不屈不撓的獵手。陰平古道,綿延265公里,其中溝壑縱橫,荊棘遍地,天氣更是變幻莫測。而鄧艾為了能爭取滅蜀之功,居然率領本部人馬,遇山開路,逢水搭橋,穿越無人區。即便糧草很難共計,即便士兵多有染病、抱怨,這些都沒有阻擋鄧艾前進的步伐。


當全軍到達摩天嶺之時,被峻壁嶺崖阻隔,不能前進,西面都是絕壁。將士們哀嚎哭泣,聲稱前功盡棄,都願意放棄。而唯獨鄧艾,第一個用毛氈裹住自己,滾下去。隨後將士們大多也跟著滾下去,沒有氈杉者,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翻閱摩天嶺之後,只剩下兩千軍隊和一些開山壯士。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鄧艾看到了諸葛亮在石碑上題的這首詩句。演義曾這樣記載:

艾曰:“吾軍已到此,已行了七百餘里,過此便是江油,豈可復退?”乃喚諸軍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


再次分析二士掙衡,不久自死。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說,鄧艾與鍾會相互爭奪功勞,不救後相繼死去以下做簡要分析。

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驚慌失措,聽取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投降。鄧艾兵不血刃就取的滅蜀之戰的勝利,可以說他是頭號功臣。劉禪投降後,又命令在劍閣抵抗的姜維放下武器,即刻投降,姜維為了能夠復國,向用兵十萬的鐘會投降。


姜維投降鍾會,也是想借鍾會手中的兵馬復國,他首先想到的是策反鍾會。於是姜維便利用鍾會與鄧艾之間的矛盾——二人都想奪取功勞,挑撥離間。鄧艾滅蜀之後的所有所為,更是為姜維挑撥二人的關係提供可乘之機。鄧艾擅自任用蜀漢的官吏,比如任命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蜀漢大小官員都有任用。

鄧艾還揚言,如果是大家遇到其他的魏軍,恐怕早就身首異處了,於是大家都感激鄧艾的恩惠,鄧艾在蜀漢的人氣也迅速飆升。遠在長安的司馬昭,早已對一切瞭如指掌,他最害怕的就是鄧艾或者鍾會在蜀漢做大。於是司馬昭多次著書信給鄧艾,要求其凡事都要奏報,而鄧艾卻認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既然讓我奉詔專征,有何故干預。


鄧艾又在綿竹地區修築高臺,來為自己歌功頌德,彰顯功勞。而此時鐘會卻早已安耐不住,在他看來鄧艾只不過是先頭部隊,大軍盡在自己手中,滅蜀的第一功勞應該是他鐘會的。於是鍾會召集姜維商議,姜維建議鍾會上書司馬昭,彈劾鄧艾在蜀中私自任用官吏,擴充軍隊,圖謀不軌。

鍾會又暗自截獲鄧艾給司馬昭的書信,派人模仿鄧艾筆記,改動內容。司馬昭在朝堂之上讀鄧艾的書信,盡是傲慢無禮之詞。司馬昭安然大怒,讓鍾會派人收押鄧艾父子,並押回洛陽。鍾會於是派遣監軍衛灌,成功收押鄧艾父子。


姜維、鍾會見到鄧艾都破口大罵,鍾會責怪鄧艾奪取功勞,姜維則是痛恨鄧艾滅蜀。然而此時鐘會卻收到司馬昭的書信,聲稱其親率大軍坐鎮長安,防止鍾會不能收服鄧艾。鍾會也是個聰明之人,司馬昭明知道他的軍隊數倍於鄧艾,有怎麼會收服不了。

姜維則勸說鍾會,司馬昭這是在懷疑你,主上懷疑臣下,臣下不久將死,鄧艾就是個例子。鍾會於是慌慌不可終日,聽取姜維的建議,率軍謀反。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鍾會宴請眾將士,席間鍾會大罵司馬昭背君弒主,號召大家討伐司馬昭。然而眾人都是魏臣,並不願意謀反,於是司馬昭派人在殿中挖個大坑,準備將不服之人坑殺。


這個消息卻被胡烈部下丘建傳播出去,胡烈當時也在被收押的官員裡面。丘建將鍾會謀反之事,告訴胡烈之子胡淵,胡淵集結本部人馬連同衛灌,殺進成都。鍾會猝不及防被亂箭射死,姜維見大勢已去,拔劍自殺。

姜維鍾會死後,衛灌覺得自己錯抓好人,不應該冤枉鄧艾,但如果讓鄧艾安全回到洛陽,自己也會死無葬身之地。於是衛灌令護軍田緒率軍追擊鄧艾。追至綿竹地區,剛好趕上,鄧艾以為是本部人馬,並沒有防範,被田緒一刀斬殺,鄧艾之子鄧忠也死於亂軍之中。這樣也就剛好應驗了,二士掙功,不久自死。

你是如何看待鄧艾鍾會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二火”指的是“炎”字,“二火初興”所指為司馬炎剛剛建立西晉;”有人越此”就是指當時鄧艾偷渡陰平。”二士”所指為鄧艾和鍾會二人。“爭衡”就是說鄧艾和鍾會二人爭功逐利。”不久自死”所指為因為內亂,鄧艾被殺。後來鍾會也由於急功近利最終死於混亂當中。這個故事本處自羅貫中先生所著的《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諸葛亮這位三國時期極具謀略和政治頭腦的人物,穿梭在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銀河中,一直以來都被作為智慧的化身。反觀諸葛亮一生從“三顧頻煩天下計”到最終的“兩朝開濟老臣心”的這個由始至終的出世再到絕世的一生,預言啞迷時時有,預知後事由來神。所以說,諸葛亮的預言神乎其神並沒有什麼可驚訝的。那我們現在就來說一說“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這16個字的緣由和出處。

話說公元263年,鄧艾與鍾會率軍征討蜀漢。此前因鍾會太過輕敵而誤入蜀漢圈套而被姜維圍困在劍閣山關外死死不得動彈,反觀與鍾會同時領兵的鄧艾卻絲毫沒有解救鍾會的意思,鄧艾躊躇之下,便私自親率軍隊冒然偷渡陰平,想要意圖繞過劍閣關,直取蜀都——成都。這樣姜維不就不攻自破了嗎?

因陰平地勢險峻,一路又有蜀兵襲擊,所以鄧艾軍隊一路頗具耗損,在面對翻越摩天嶺後,此時軍中已經不到兩千軍士,這無疑於是雪上加霜。而正當鄧艾躊躇下一步計劃而一籌莫展時,卻突然看見小路豎立著一座石碑,上鄧艾走上前一瞧,上面赫然刻著“丞相諸葛武侯題”幾個大字。又撥開草叢仔細一看,無意中便發現了“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這16個字,鄧艾好歹也是兵家出身,自然對這字義不難理解,但是鄧艾只承認了前半句,絲毫沒有將後半句放在心上。


同年,蜀漢滅亡。鄧艾自恃功勞居大,屢屢在司馬昭面前大擺架子,整日一副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的樣子,司馬昭早已看不慣如此已久的鄧艾了。反觀此時的鐘會,因為鄧艾不救自己、反抄後路率先滅蜀的行為,也惹得鍾會心中不爽,於是鍾會便私下一度挑撥司馬昭和鄧艾的關係,最終鄧艾被西魏收監入獄,此後永不見天日。

再反過頭看看鐘會,可以說是,鍾會比起鄧艾有過之而無不及啊。此時的鐘會手中早已握兵20萬,在與姜維的戰鬥中,也是佔盡上風。但是鍾會畢竟也不是省油的燈啊,同樣頗具野心,鍾會居然想在蜀漢滅亡後,擁兵割據於西川,自擁為帝。這不是想死的節奏嘛。於是在景元五年的時候,鍾會和姜維一起死在了兵變之中,年僅40歲。


不得不說,諸葛亮的預言真的是毫釐無差啊!


小鎮月明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出自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263年,鄧艾與鍾會率軍征討蜀漢。鍾會被姜維擋在劍閣關外不得動彈,鄧艾率偏師偷渡陰平,意圖繞過劍閣關,直取成都。

陰平地勢險峻,鄧艾一路折損頗多,再加上沿途分兵下寨,到翻越摩天嶺後,身邊僅有不到兩千人。正當鄧艾整頓休息時,忽然看見路邊立著一座石碑,上面刻著“丞相諸葛武侯題”幾個大字。鄧艾湊過去一看,碑文上寫著“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幾個字。鄧艾細細一想,連忙對著石碑拜謁說諸葛丞相真乃神人,我不能拜其為師,真是可惜啊!

那麼諸葛亮所刻碑文到底是何意思,能讓名將鄧艾有如此舉動呢?

這碑文其實是個字謎。先來看“二火初興,有人越此”這句。

二火指的是“炎”字,初興指的是剛剛開始。這裡指代劉禪的年號“炎興”,意思是炎興初年。炎興是劉禪的最後一個年號,僅僅使用了四個月時間蜀漢就滅亡了。

有人越此,就很明顯了,指的是有人將偷渡陰平,翻越摩天嶺,此人正是鄧艾。

所以前半句說的是炎興初年,鄧艾將偷渡陰平,翻越摩天嶺。

再來看“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句。

“二士”指的是鄧艾和鍾會二人。因為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兩人的字中都帶有一個“士”字。“爭衡”指的是鄧艾和鍾會將爭奪滅亡蜀漢的功勞。

不久自死這句最為致命,指的是兩人雖然滅亡了蜀漢,但不久便死於內鬥,雙雙殞命。最後這一句帶有很明顯的警告意思,諸葛亮想告訴鄧艾和鍾會二人,你們雖然滅亡了蜀漢,但是會沒有好下場的。

鄧艾是個聰明人,他很快就看懂了諸葛亮的意思。不過他只讀懂了上半句,對於下半句的警告,他似乎沒有放在心裡。

蜀漢滅亡後,鄧艾驕縱狂妄,目中無人。鍾會嫉妒鄧艾搶了頭功,便挑撥鄧艾和司馬昭的關係,最終鄧艾被收監,押送洛陽受審。

而鍾會的野心更大,在姜維的“幫助”下,他居然妄圖割據西川,稱王稱帝。不過鍾會的計劃很快敗露,曹魏士兵希望儘早返回北方,而不是留在成都當炮灰,於是憤怒的曹魏士兵將鍾會和姜維亂刀砍死,碎屍萬段。

而鄧艾走到綿竹時,被趕來的追兵就地斬殺,而此地正是他殺死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