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文末有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關於出言不遜對他人的傷害,有一個大家熟知的寓言。

這個寓言講的是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儘管他極其優秀,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經常對別人出言不遜。雖然他的父母和朋友總是勸他,但他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然後依舊我行我素。

後來他遇到一位禪師,為了讓年輕人瞭解言語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禪師先讓他把幾顆釘子釘在樹上,然後再讓他去把釘子取下來。年輕人折騰半天才取下一顆釘子。

禪師來到他身邊,指著釘子留下的痕跡說:“釘子是拔出來了,但傷痕卻留在了樹幹上。傷害別人的話,就像釘子一樣,儘管你能取回來,但給別人造成的傷害就像這樹上的疤痕一樣,是永遠消除不了的。”

年輕人恍然大悟,深感愧疚,他感謝了大師的指教。禪師點頭讚許,飄然而去。

這個寓言的目的是要告訴人們,世界上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永遠是語言,當我們對別人出言不遜的時候,也就是把釘子釘進了別人的心中,而且這樣的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對語言傷害、乃至自己對他人造成語言傷害時,會這樣耿耿於懷呢?

本篇文章就從我們的腦結構出發,來看看大腦對情感的影響,以及我們是如何對待反饋的,順便帶大家瞭解5個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01 大腦構造以及情感對我們觀點的影響

面對他人的反饋時,我們會有不同的情感反應。而情感波動的強烈程度與大腦結構和我們對反饋的理解方式有關。

(1) 大腦結構對情感的影響

研究發現,大腦的結構決定了壞的感覺比好的感覺更強烈。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對此作出了詳細的闡述:“相對於機會和愉快產生的反應,由威脅和不愉快帶來的反應更快、更強烈,也更難以禁止。”

這一闡述也解釋了為什麼即使是面對他人1000次的恭維,我們依然會執著於掩埋於其中的唯一一個批評。

大腦的基本生存功能之一就是趨利避害:我們往往會向著令人愉快的事情移動,遠離讓人痛苦的事情。快樂是健康和安全的簡單形式,痛苦是不健康和危險的簡單形式。

在這一功能中,杏仁核是關鍵,它位於大腦情感處理中心,直接連通腦幹,後者負責產生戰鬥或逃跑反應。成型的大腦構造就像是一個掃視威脅的安全團隊。當它探查到一種模式與之前恐懼經歷中的某部分相吻合的危險時,不管是真實的還是感受到的,都會直接通過腦幹即刻做出反應,向身體發出指令,進入紅色預警狀態。但當探查到的是積極的信息時則會經過更緩慢的反射系統。

也就是說,威脅有“紅色預警”,有直通痛苦按鈕的捷徑,但大腦沒有對等的針對積極信息的“綠色警報”。壞消息的情感警報聲比好消息的更響亮,影響也更大。

因此,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在美好的假期中,你會因為你婆婆一句有偏見的評論而耿耿於懷,即使之前她對你一直都很好。因為她的這句評論在不經意間激活了你的紅色預警系統,讓你感受到了恐懼和威脅。即使這件事過去了很久,你的情感大腦依然保持著準備應對她攻擊的應激狀態。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如果說杏仁核針對威脅和積極信息做出反應時路徑的不同決定了情感波動的強度,那麼,大腦的前額皮質則決定了情感波動的持久度。

針對威脅的紅色預警系統非常關鍵,但日常生活中又有太多的假警報,因此,對引發紅色警報的威脅的真實性進行審核就非常的必要了。位於我們額頭後的前額皮質與杏仁核協同發揮作用,它負責推理論證、評判辨別和做決定,也是更高的指揮官,來保持或加劇由杏仁核發起的警報級別。

前額皮質和大腦的其他部位一樣,也分為兩部分,左側和右側。而大腦左右兩側對情緒性信息的加工是不對稱的,存在“效價假說”現象。

當經歷類似恐懼、焦慮、厭惡之類的消極情感時,大腦右側的活動會加強。當經歷諸如歡快,希望和愛之類的積極情感時,大腦左側的活動會加強。即,大腦的右半球主要加工消極情緒,而左半球主要加工積極情緒。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稱為“效價假說”,意指大腦右側更活躍的人(“皮質右撇子”)通常更沮喪、更焦慮,而皮質左撇子則往往更快樂一些。

因此,皮質左撇子能夠更快的從消極情緒中恢復過來,更容易快樂。皮質右撇子的情感則更容易被調動起來,會顯得更焦慮,更灰心,自我鎮靜下來的難度也會更大。

總的來說,杏仁核讓我們對威脅和痛苦更為敏感,對我們的影響也更大;而大腦左側更為活躍的人比較樂觀,能夠較快的從消極情緒中恢復過來,相反,大腦右側更為活躍的人相對來說較為敏感,從消極情緒中恢復過來的難度也更大。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2)我們對反饋的理解與回應會反過來影響大腦結構

瞭解了大腦結構對我們性情的影響後,會很容易認為我們的性情是無法改變的,是宿命。其實這是誤解,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認識到我們的性情有遺傳基礎,既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也能夠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看問題的角度,瞭解其他人為何不同於自己。這些都有助於增強我們承受消極反饋並走出不良情緒的能力。

雖然性情有遺傳的基礎和天生的一面,但也有大量證據表明它們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冥想、鍛鍊、幫助他人,以及生活中的意外傷害或抑鬱都會對一個人的性情產生巨大影響。

隨著對神經可塑性的理解日益加深,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在提醒著我們,即使是大腦構造也會隨著我們對環境和經歷做出回應而發生改變。

研究表明幸福有一個“50-40-10”的配方:我們的幸福中有50%是預先設定的,還有40%取決於我們如何解讀和回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各種事件,剩下的10%則受環境影響——我們生活的地點、伴侶、在哪兒工作、和誰共事以及我們的健康狀況等。

雖然這個比例的正確性尚未有定論,但中間那40%的部分則為我們的改變提供了空間,也是我們能夠有所作為,可以掌控的部分。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賓尼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者馬丁·賽利格曼提出,對有些人而言,這些解讀和回應能夠幫助他們將創傷後壓力轉變成創傷後成長。

如何解讀發生的事情、自己的行為意義以及我們對自身的認知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幸福程度,還決定了我們會採用何種方式來回應外界的反饋,而回應方式又會反過來影響到大腦結構。

然而當負面反饋通過“紅色預警”捷徑引發我們的負面情緒後,心煩意亂的那部分自我會影響前額皮質這個指揮官對反饋做出正確的理解,導致曲解的產生。

因此,要想準確的解讀和回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各種事件,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就必須要能夠擺脫情感對想法的影響。那麼,情感又是如何作用於我們思考的呢?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02 情感是如何誇大反饋,扭曲我們的理解的?

如果我們講述的故事是我們情感加思維的結果,我們就能通過改變情感或思想來改變我們的故事。

既然我們的幸福有40%取決於如何解讀和回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各種事件,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夠做出努力的部分,那麼瞭解情感有哪些曲解我們故事的模式就變得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強烈的情感會推動我們走向極端的解讀,曲解我們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感知,會扭曲我們對我是誰、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以及反饋的後果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種曲解模式。

(1)谷歌式偏見:扭曲我們的過去

何為“谷歌式偏見”?

所謂“谷歌式偏見”,講的是如果你用谷歌搜索一個名詞,比如“獨裁者”,那麼你會得到840萬條提到獨裁者的網頁。看起來就像獨裁者無處不在,你隨便都能碰到一個。可這並不意味著大多數人都是獨裁者,也不代表大多數國家都被獨裁者統治。這種你關注、尋找“獨裁者”就會搜索到很多關於它的信息,讓你誤以為“獨裁者”遍地都是,但實際上並不多,其數量也不會因為你是否關注而有所改變的現象被稱為“谷歌式偏見”。

也就是說,因為關注,你會搜索很多關於“獨裁者”的信息,這些信息又成了驗證“獨裁者”無處不在的證據。這就會扭曲轉變你以往的認知,由獨裁者很少的事實轉而認為獨裁者很普遍,甚至大多數人都是獨裁者。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谷歌式偏見”現象也同樣存在於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上。

在今天得到了令人沮喪的負面反饋會影響我們對自己過去的認知。突然之間,腦海裡呈現出的全都是關於過去的失敗、之前的愚蠢選擇以及自己的笨手笨腳。想到的是來自前任、父母和公司領導對我們的負面評價,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可悲,甚至都說不出一件自己做對的事情。

同樣的,在我們得到正面反饋、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也會存在谷歌式偏見。這時我們腦海中呈現的都是自己的那些成功的、明智的和慷慨的選擇與行為。想到的也都是別人對我們的認可和誇讚,讓我們覺得自己的過往非常成功。

比如,當我完成一篇文章後,得到了編輯老師的讚揚,稿件被錄用。發表後閱讀量也不錯,得到了很多讀者的點贊。這時我會很開心,也很得意,腦海裡呈現的都是自己如何順利的找到好的素材,總結出好的觀點,尋找到這麼生動的案例來論證觀點,以及自己是多麼的有才,寫作水平又是多麼的高超,簡直就是天才。對於自己寫廢了多少文章,被拒了多少次的稿件是完全想不起來的。

其實無論是哪個方向,一旦涉及到和我們自己有關的事情,谷歌式偏見都會自動跳出來,扭曲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讓過去和現在變得黑暗。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2)由一件事否定所有事:扭曲我們的現在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情好和心情不好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健康快樂、心情好的時候,感覺到處都是風和日麗、微風拂面,即使遭受了點小挫折也不放在心上,遇到問題也能夠心平氣和、就事論事的討論解決。

而當我們狀態不好,內心被強烈的負面情緒所控制的時候,若是再遇到消極反饋,即使只是一句簡單的否定,其影響也會像洪水一樣衝破邊界,進入到你自我意象的其他區域。

比如,別人說你唱歌跑調,在你心情好的時候,你會想,好吧,這個人認為我跑調了。但你心裡知道,這隻說明他一個人認為我唱歌跑調,且只跟我唱歌這件事有關。但若是你正被強烈的負面情緒所控制,聽到這句話時,你會想:唱歌都能跑調,我還真是什麼都做不好,我真失敗。就會由自己沒做好一件小事,上升到做不好所有的事。

當我們的內心被負面情緒所控制的時候,任何能夠讓我們恢復平衡的積極因素都會被掩蓋。即使只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的一點小挫折都會讓我們得出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的結論,扭曲我們對當下自己的認知。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3)永遠的偏見和滾雪球效應:扭曲我們的未來

情感不僅會影響我們如何回憶過去,扭曲我們對當下自己的認知,還會影響我們對自己未來的想像。存在永遠的偏見滾雪球效應現象。

何為“永遠的偏見”?

所謂永遠的偏見,即若是我們當下的感受不好,便會假定我們會一直感受不好,直至死亡降臨。

比如,在公開演講時,因為自己準備不足或失誤導致全場鬨堂大笑,結果演講失敗。對此,你感到萬分羞愧,並假定自己會一直揹負著這種羞愧感,無地自容,直至死亡。然而,事實是這種羞愧感並不會影響你很長時間,特別是當你通過努力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演講家,那時你不但不會羞愧,反而還會感謝這些挫折鍛鍊了你。

何為“滾雪球效應”?

處在強烈的情感之中,我們不但會對不好感受的持久性存在偏見,當情況更糟糕時,我們還會陷入災難性思維中難以自拔,不由自主的想像挫折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使得我們的人生越來越偏離正軌,直至最終完全失控。這種由一個具體的可控的反饋,一步步地演變成了一個有預兆的未來的災難,由“這次考試我考砸了”變成了“我會找不到工作,流浪街頭”的現象稱為滾雪球效應。

簡單的說,永遠的偏見和滾雪球效應的存在,讓我們的未來也變的灰暗無光。

這些曲解在他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但在當下時刻,它們看起來是如此的真實、自然,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存在著這些思想上的偏見。事實是,我們的思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鴻溝,當我們身處其中時,除非是有意識的去尋找它。否則,我們不可能看到它。

由反饋引發的強烈情感會導致我們以扭曲的方式思考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矯正思路,將它們逐一理清、理順,做到從現實的角度來接受反饋,我們才能夠準確的評估反饋,並從中學習。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03 如何去除扭曲性思維,擺脫情感的影響,正確的理解反饋

既然情感會扭曲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那麼我們該如何理順思路,去除扭曲思維,做到準確的理解和評估反饋呢?道格拉斯·斯通在《高難度談話II:感恩反饋》中給出瞭解決方案。

阻礙我們妥善接受反饋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我們會誇大它。在情感的助力下,我們會把反饋不好的一面變大、變可怕,以至於把自己嚇趴下。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會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讓自己活下來,根本意識不到需要去學習解決問題。

因此,要想準確的理解和評估反饋,我們首先必須去除曲解。需要注意的是假裝消極反饋是積極反饋,又或是接受不加約束的樂觀主義都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正確的做法是找到一些辦法,將我們腦海中播放的預示不詳的聲道調低音量,從而使我們能更清楚的聽到雙方對話。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下面這五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1)識別你的反饋軌跡:做好準備,保持警覺

反饋有它自己的規矩。在面對批評時,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一套回應方式,即我們的反饋軌跡。比如,我會想要逃跑或是沉默不言。

每個人接受和拒絕反饋的步驟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開始時會比較抗拒,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慢慢接受;有些人開始時會認同,但事後回顧時卻會忽略大部分內容;還有人會將事情拖延,之後卻再也沒有想起。

其實無論我們的反饋軌跡屬於哪種形式,只要瞭解了自己特有的回應模式都會讓我們受益匪淺。弄清楚自己在第一階段的回應傾向性顯得尤為重要——我是逃跑,還是對抗、否認,或是誇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識別自己常有的反應。這樣我們就有了掌控它的力量。

記得我第一次在社群做公開分享的時候,緊張到不行。講解的磕磕巴巴不說,在結束的時候,指導老師以及下面的聽眾會給出指導意見。每聽到一條建議都會讓我窘迫不已,心跳加快,恨不得能趕緊逃走,腦袋裡嗡嗡響,甚至根本聽不清對方具體說的是什麼,更別說要去思考對方說的對不對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熟悉了分享的流程、以及對自己傾向於逃跑的回應模式有所瞭解後,反而慢慢的不緊張了。也更加能心平氣和的面對以及思考他人的建議了。

識別出自己的反饋軌跡,知道我們在聽到自己不認同或令我們苦惱的話語時,我們會有何感受,以及如何回應,這給了我們事先預覽自己的反應的機會,使我們能在平衡的狀態下思考認知和幸福問題。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2)分開思路:情感/故事/反饋

在識別出了自己的反饋軌跡,面對反饋時,自然就能夠讓事情慢下來,讓我們有機會留意大腦和身體發生了什麼,進而梳理出自己的反應。通過練習,我們從反饋以及自己的反應中分辨出自己的情感和故事的能力都會加強。

為此,我們可以通過問自己三個問題來幫助自己理清思路:

  • 我有何感受?
  • 我正在講述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威脅)是什麼?
  • 反饋的實際內容是什麼?

我有何感受?

面對反饋,仔細體會或記起自己的感受,同時,試著為這些情感命名,比如,焦慮、恐懼、憤怒、悲傷、驚訝等等,然後詳細的說出來。

我正在講述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威脅)是什麼?

留意自己針對反饋講述的故事,即對反饋的解讀或作出的結論,先不要考慮它是否真實或正確與否。你需要做的只是聆聽它,特別是負面評價的部分,可能是事情糟糕的一面,又或是他人甚至是自己對自己做出的負面評價。

比如,你公開演講失敗了,你需要留意的有:自己對這件事糟糕一面的看法(比如,失敗讓我得不到別人對我能力的認可);他人對你做出了負面評價,你對這一負面評價的看法;自己對自己做出了的負面評價(比如,我很差勁),你對這一負面情緒的看法。

通過分離出事情本身糟糕的一面,他人的負面評價,自己的負面評價,可以準確的分辨出我們講述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威脅部分。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反饋的實際內容是什麼?

大腦接收了聽到的內容,並立刻講出了一個故事。我們需要將這個故事層層剝開,然後問自己:什麼才是反饋的確切內容?說了什麼話?

只有清楚的分辨出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我們添加進去的內容,並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反應模式,才能夠找出我們所講述的故事中不合理的、與反饋的實際內容不一致的部分,找到故事中被扭曲的部分。

比如,在工作會議上,你提出討論設立某項工作流程的建議。一位平時與你關係不好的同事提出了異議,說道:“這個工作流程的問題,之前的會議已經討論過了,就沒有必要再討論了”。面對這個反饋,你大腦講述的故事是對方這是在故意藉機針對你,打擊你,其背後目的就是想要把你踢出運營團隊。因此你感到恐懼,非常的生氣,立刻懟了回去“怎麼沒有討論的必要了,沒有清晰的規定怎麼能更好的執行”。

在這個例子中,反饋的確切內容是你同事提出這個工作流程的問題已經討論過了,認為不需要再討論;你添加進去的內容是認為對方在故意針對你,打擊你,想要把你踢出運營團隊;你的反應模式是遇到反對立刻反擊回去。也許對方有“故意針對你,打擊你”的意思,但“想要把你踢出運營團隊”顯然是故事中不合理,被扭曲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在我們講述的故事中威脅的部分很明顯也很容易發現,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因為提出異議的同事跟你關係不好,所以對方的反對會讓你感受到威脅。

但另一些時候要想發現反饋中的威脅並不容易,比如,面對媽媽讓你穿秋褲的嘮叨,你隨口答道“不要你管”,然後氣沖沖的離開了。

一句簡單的嘮叨為什麼會讓你發火?因為你周圍的人一直在告訴你應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你應該穿西裝打領帶,不能穿休閒服,你應該把襯衫扎進褲子裡,你應該把禮物包紮好再送,等等。面對這種評價,你通常都不予理會,但把它們按比例都保留了下來。媽媽的這句話成了最後一根稻草,超出了你能承受的範圍,引發了你的失控。

儘管你發火的對象有誤,但在你腦海中,他們都是同一件令你灰心的事情中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只有解開情感、故事和反饋之間的這些纏繞,才能看清楚,以及正確的對待反饋。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3)控制故事:它和什麼有關,和什麼無關?

在嘗試著去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的遵守世界上的有許多運行規則。比如,時間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在一件事上沒做好,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有人喜歡我們,有人不喜歡我們,且喜歡與否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但在強烈的情感中,我們常會忘記這些規則,產生扭曲思維。由一件事變成了所有的事,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我們徹底失去平衡。

因此,要想去除扭曲思維,我們可以重建並強化那些重要的差異。通過找出自己故事中與這些規則相違背的地方,然後修改自己的故事,使其與規則保持一致。

通過問自己以下問題,可以檢測我們的故事有沒有與規則相違背。

  • 若反饋與現在有關,我有沒有由此推斷過去總是這樣,將來也會一直這樣?
  • 若反饋對應的是一項特定的技巧或行為,我有沒有把它轉變成我所有的技巧和行為?
  • 若反饋來自於某一個人,我有沒有把它想象成所有人都這樣認為?

通過檢測,當發現自己的故事超越邊界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的將其收回來,即修改故事。在此,我們可以使用反饋控制表來完成這項工作。

反饋控制表舉例如下: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通過填寫反饋控制表,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保持平衡。它既能夠幫助我們看到反饋,讓我們無法否認它的存在;也能幫助我們控制它,看到反饋中的客觀事實,避免誇大它。

比如,你去心儀的公司面試一份自己理想中的職位,最後卻沒有得到這份工作,你可能會覺得:我永遠都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了。這種想法就是在誇大反饋中客觀事實。

利用反饋控制表,通過將與反饋有關的事和無關的事分離開來之後,就能夠較為準確的看待面試失敗這件事了。也許,你不具備僱主想要的一些特點,又或者是你沒能把它展現出來。在找到真正的原因後,我們就可以圍繞它做出自己的努力。

知道自己只需要在一件或兩件彼此獨立的事情上努力,而不是在所有的事情上努力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更容易。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4)改變你的視角

任何事情都是多面的,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反饋之所以能給我們帶來強烈的情感衝擊,是因為它和我們自身有關。也就是說我們是站在反饋的正對面來看待它,自己是反饋當下的客體,很容易感受到壓迫,容易產生要麼反抗、要麼逃避的過激反應。

如果我們跳出這個初始視角,能夠從任何不同的視角來重新看待它,都有助於我們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做到更全面更準確的看待反饋。

以下三個視角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 想象自己是個旁觀者

很多時候,他人的反饋之所以會對我們造成情感衝擊,讓我們反應過激,陷入情緒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把對方放在了對立面,處於應激的狀態。

正如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處在對立面容易看不清事實真相。如果能夠跳出這種相對應的關係體,把自己當做一個旁觀者,再來看對方的反饋,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看法,會更客觀,也會更全面。

比如,因為遲到了幾分鐘被領導狠狠的批評了一頓,你覺得很委屈,也很忐忑,認為老闆是否是在故意針對你,在給你穿小鞋。如果把自己當做旁觀者,比如你同事的角度來看的話,可能只是領導今天心情不好,而不是在有意針對你。

利用旁觀者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看清事實真相,更為客觀的看待他人的反饋。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 站在更遠的視角,從未來回頭看

嘗試站在未來的視角,比如,5年,10年甚至是20年後,再來看當前的反饋,就不會覺得它有多重要,也不再那麼讓人無法接受。

比如,我正在學習新媒體寫作,初始階段因為寫作水平有限,投稿被拒,讓我倍感打擊甚至一度想要放棄。但如果站在5年或10年後的未來視角來看,則投稿失敗只是反映了我當前的寫作水平,是我寫作路上的必經階段而已。只要繼續努力,我必然會有所進步,超越當前的水平,實在沒有必要浪費太多時間來自尋煩惱。

站在未來的視角,在一個更廣闊的格局中來看當前的困難與挫折,也許它依舊是充滿挑戰或令人遺憾的,但絕不再是不可逾越的了。與其浪費時間在那糾結,不如總結經驗繼續前進。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 換個角度,幽默一下

面對負面反饋,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為自己辯護,想要掌握控制權,這必然會引起痛苦和焦慮。

而幽默,即使是黑色幽默也能緩解糟糕情景帶來的緊張情緒。它會敲擊我們大腦的前額皮質的左側,而那裡是快樂的故鄉。這樣一來就強迫我們的大腦轉變到一種不一樣的情感狀態。

也就是說當我們認為某件事很滑稽時,就會感到快樂,這會瓦解想要掌握控制權所帶來的痛苦和焦慮。

因此我們不妨將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想象成一出正在出演的有趣的好劇,劇裡有常見的倒黴角色,也有讓人忍俊不禁的糾纏情節。只要我們能看到情景裡的幽默,也就能成功的從幽默的角度轉變自己的情緒狀態。

比如,讀者指出你寫的文章中有幾處錯別字,你的第一直覺是想要辯護:“我當然知道這些字不對,只不過發文章的時候有點匆忙,沒看到。”不過,如果轉換成:“呀!被你逮到我出錯了。”顯然,後者更省精力。

打開狹隘的自我認知,放棄讓世界為你而變的想法,接受你不得不讓自己與世界一致的現狀。能夠自嘲和幽默就表明你做好了準備,能夠坦然的接受反饋了。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5)接受你無法控制他人如何看待你

對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視角,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因為有自身盲區的存在,我們無法做到看清楚自己,我們需要其他人——他們看我們的視角。他人對我們的觀點是我們認知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會很在意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但我們也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無法掌控他人是如何看待我們的。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可能是不全面、不公平甚至是無中生有的。又或者是他們說的對,但僅僅是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

這時候我們會渴望於讓他們承認自己錯了,並改變他們對我們的看法。需要知道的是,我們做不到,無論對方的觀點多麼離譜,我們都無法掌控他人的想法。我們可以討論它,可以提供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或反駁他人的觀點,又或是尋求權威人士的支持,可是我們依然無法改變他人腦海中對我們的看法。對方也許會改變,也許不會,我們無法掌控。

若是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人一直對你有偏見或是不肯認可你,這時,我們可以用同理心來看待他的反饋。比如,你父親一直吝於誇獎你,即使你為了得到他的認可一直在不斷努力,這時請提醒自己,也許你爺爺就是這麼對他的。不妨把父親當成是一個受傷的小男孩,他過去受到過傷害,然後給那個小男孩一個擁抱。

好消息是,別人並不會如我們所想的那般,會花很多時間來思考關於我們的事情。多數人都是執迷於自己而無暇思考別人。

所以,對於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不能忽略,但也不要全盤接受。可以把它看做是意見,而不是無法改變的印記。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04 結語

面對反饋,特別是負面反饋,往往容易引發我們的消極情緒,導致我們無法對反饋做出正確的回應。消極情緒的強烈程度與維持時間跟我們的大腦結構有關。同時我們如何解讀外界的反饋不但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還會影響到大腦的結構。然而消極的情感會作用於我們的思考,扭曲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的理解。

因此,為了對反饋做出正確的回應,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我們需要擺脫情感對我們想法的扭曲作用。

情感誇大反饋,扭曲我們理解的三種模式:

(1)谷歌式偏見:扭曲我們的過去

(2)由一件事否定所有事:扭曲我們的現在

(3)永遠的偏見和滾雪球效應:扭曲我們的未來

去除扭曲性思維,擺脫情感的影響,正確的理解反饋的五種方法:

(1)識別你的反饋軌跡:做好準備,保持警覺

(2)分開思路:情感/故事/反饋

(3)控制故事:它和什麼有關,和什麼無關?

(4)改變你的視角

(5)接受你無法控制他人如何看待你

無論我們是興高采烈還是沮喪絕望,我們的情感都會像一面哈哈鏡一樣,歪曲我們看待反饋的視角。去除扭曲思維,清楚的領會反饋不但有助於我們從反饋和經驗中獲得成長,還會增強我們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身份的認知,提升幸福感。

參考資料:道格拉斯·斯通《高難度談話II:感恩反饋》

1000次的善待也彌補不了1次的傷害?5招去除扭曲思維,提升幸福感

本文思維導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