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百科全書”,人們自然都 會想到《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這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整理保護、傳承和發揚。約康熙二十二年前後,康熙帝近臣徐乾學、高士奇等官員為編撰《明史》尋找《永樂大典》,可遺憾的是,這是殘缺不全的《永樂大典》的重抄本。
《永樂大典》是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之一,堪稱世界文化遺 產的珍品。這部成書至今仍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飄零,百存一二。這樣一部曠世鉅作幾百年歷經歲月滄海,漂泊沉浮,令世人唏噓不已。
一.明朝和清前期的時候的《永樂大典》的消散
1.明朝時期的《永樂大典》
有人把《永樂大典》的遭遇和佚散歸結於
明朝只抄了正副兩部,卻沒有刻印。人們發出這樣的疑問,其中既有當朝重臣也有普通的“抄書匠”,動用如此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辛辛苦苦編撰成功,為什麼只抄兩部而不量化印刷呢?
其實,這套大典編撰初衷不是為普通人而為之, 是僅供明成祖永樂皇帝本人料理國事查閱閱讀之書,這是主要原因。
在明朝皇帝中,嘉靖皇帝最喜愛《永樂大典》,經常以《永樂大典》中的言辭來獲得啟示. 所以他平時在辦公和就寢的地方都會放幾本《永樂大典》以供他隨時查閱翻找。嘉靖三十六年(1557),宮中發生大火,奉天門和三大殿 都被燒燬,嘉靖帝擔心殃及文樓貯藏的大典,一夜之中傳諭三四次搬遷,使其免於火海。
為防不測,他萌生了重錄大典的想法,嘉靖四十一年秋,任命官員負責校理繕寫《永樂大典》副本。 重錄工作整整花了 6 年時間,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才最後完成. 從此《大典》有了兩個抄本:永樂抄本(正本)和嘉靖抄本(副本),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成兩處。
皇史成,當時被稱為“石室金匱”。位於紫禁城的東南面,建成於1536年,“石室”四周的石牆厚有6 米,兩扇殿門是兩塊整石,每扇石門重5000公斤。大殿中有金匱放置在1.42米高的須彌座上。
所以說的副本自明隆慶迄清康熙這150多年裡,一 直貯藏在皇史成。所以在明朝的時候和清朝到乾隆年間,《永樂大典》的正本也就是副本,一直都存在著。
2.明朝時期永樂大典新說法
嘉靖皇帝沉溺煉丹術,生前視 《永樂大典》為至寶,在嘉靖皇帝生前曾多次提到,他要在死後也能每日看到《永樂大典》,所以嘉靖皇帝名百官重新抄錄了一份《永樂大典》,但是在嘉靖皇帝去世之後,大典的抄寫工作依舊沒有結束,現當代學者懷疑。正本已陪嘉靖皇帝殉葬,藏身永陵。
3.清朝時期的《永樂大典》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前後,為編撰《明史》康熙帝命令推開了皇史龐大門,發現存放所說的副本《永樂大典》殘缺不全。於是,就有史學家分析,當時副本並未抄完或抄全。到了清雍正年間所說的副本移藏至天安門以南的 翰林院敬一亭內。到了乾隆年間為修纂《四庫全書》, 利用《永樂大典》輯佚古籍,曾清點副本,發現丟失甚多,乾隆下令査找,以補類書的缺失。
4..大典丟失 乾隆追查
《永樂大典》的副本,在明末的戰亂中已經丟失了一部分,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發現大典缺失了 2422卷,約1000餘冊。乾隆皇帝深為嘆息,決定在全國追査,以找到丟失的那一部分。
有人報告說,乾隆初年,學者全祖望考中進士後, 有一次難得的機會見到並且閱讀了這本書,
對《永樂大典》有極高的評價。他很有可能在用完這本書之後,帶著書告老還鄉了。對於這些已經過世的高官,乾隆皇帝思慮再三,既怕他們的後人拒不交出,又怕公開去查,因害怕追責而毀了《永樂大典》,便密令,要官員去說明《永樂大典》是官家物品,即使當年被他們拿回家,也是無意的行為,只要後人可以將《永樂大典》歸還給國家,乾隆可以概不追究,可是這些官員的後人堅持說沒有見過《永樂大典》,最後只得無功而返。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種猜想,《永樂大典》的正本和副本有可能在民間。也有可能流傳下來的只有副本,而正本早就在1562年皇宮奉天門,三大殿和午門發生的火災中一起化為了灰燼。
二.清朝晚期時候的《永樂大典》
1.數量急劇減少
《永樂大典》丟失最嚴重的時期是 在光緒年間。此時的清朝,經過咸豐、 同治年間的戰亂,加上帝國主義的入侵,內憂外患,已經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國運維艱,綱紀廢弛,統治者地位難保,哪裡還有心思念及書籍?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永樂大典》,還剩5000多冊。20年後再清點,竟然只存800冊,20年間,被 偷走4200多冊。
所以說,丟失的《永樂大典》很可能被國外當時的侵略者帶走。
2.義和團運動給《永樂大典》帶來的新危機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6月23日, 英國使館北鄰的翰林院遭義和團人員的縱火,《永樂大典》在這場大火中幾乎全部化為灰燼,而剩下得到倖免的書籍也變得殘缺不堪。
據英國人威爾的《庚子使館被圍記》 記載,在英國使館和義和團人員進行暴力衝突時,不知是哪方竟然這等做法,將火把扔進了翰林院,翰林院頓時火光四溢,無數的珍藏書籍被燒燬、 一望無盡的藏書遭受空前浩劫,儲存 《永樂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燒燬。
3.外國殖民者入侵給《永樂大典》帶來空前災難
自從1840年之後,英國用暴力和武裝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自此中國封建制度也變得落寞了起來。長時間外國殖民者對中國的燒殺搶掠,讓中國的文物以及圖書收到了極大的破壞。《永樂大典》被燒,被偷,被搶。至今在外國還飄零著不少《永樂大典》。
戰爭結束後,英軍雖然歸還了部分《永樂大典》,但即使是英國派來送書的使節,臨走前自己自作主張拿走了兩本,自稱算是他的車馬費和勞工費!更令人氣憤的是,戰後到處可以找到的《永樂大典》殘頁,因為用紙質量高,紙張比較厚重,竟然被煉油廠直接用來做過濾油裡的殘渣的濾網!
後來,書商們大量收購,倒買倒賣《永樂大典》,一冊可以賣到十萬銀錢,剩餘的《永樂大典》也漸漸的被商人,地主出售來獲得利潤, 現在大多不知所蹤跡,到辛亥革命時, 原來看管書籍的人員,因利慾薰心加之當時社會看管不嚴,私自在看管書籍的人員中將書劃分了,本來就存在極少的書,在交給國家書局之後更是少之又少。
三.現當代時期的《永樂大典》
1.民國時期
進入民國時期,《永樂大典》的巨大價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並從國 家層面幵始進行收集。1912年,教育部將殘存的《永樂大典》60冊交由京師圖書館收藏(京師圖書館後更名為 國立北平圖書館,是現在國家圖書館 的前身),1934年,館藏大典達到93冊。
2.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後,經由外國歸還、 國內捐贈、國家購買等多種渠道,到現在,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永樂大典》 222 冊。
四.漂流在外國的《永樂大典》
(美國)美國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康奈爾大學等存有52冊,(英國)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等存有51冊,(德國)德國漢堡大學圖書 館等存有5冊,(越南)越南河內法國遠東學院存有4冊,愛爾蘭都柏林切斯特比特圖書館存有3冊。還有3冊不詳,其中1冊原藏於英國倫敦圖書館,但該館1971年 將該冊拍賣給一紐約商人Martin ,後不知所蹤;1冊卷號1191,今收藏者未知;1冊原藏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現下落不明。
五.《永樂大典》——文化傳承
1960年 ,中華書局在北京圖書館支持下,將當時所能訪求到的730卷《永樂大典〉影印出版,這是大典編纂完成後第一次大規模全面系統的影印出版。 2002年,時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任繼愈呼籲將散藏在 世界各地的《永樂大典》彙集一遍,仿真再版。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所藏164冊已全部影印出版,海外藏大典已出版57冊。
乾隆皇帝曾經作詩,詩中肯定了《永樂大典》的文學價值和它的文化價值,也感嘆了《永樂大典》存活在歷史中百餘年的心酸與苦楚,更突出了她歷盡滄桑而表現出的極高的價值。而它的珍貴。可以說,《永樂大典》每一冊的發都被列入國家重要文物新發現。
參考文獻:
1.張春玲《永樂大典》失竊之謎
2.曲源泉 《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何方
3.艾君 追蹤《永樂大典》散佚之謎
4.星野 書映國運 永樂大典沉浮記
閱讀更多 十二風華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