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養今日話題:
之前讀過一句話,是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的: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最好的母親,只要足夠好的(good enough)母親就可以了。
不知道大家怎麼理解這個“足夠好”。
現實是,絕大多數的媽媽在養娃的時候都特別焦慮,自己覺得累不說,還都埋怨孩子啥都不行。
前幾天,朋友Jessica跟我抱怨說,六歲的孩子自理能力極差。最近宅在家裡辦公,視頻會上正討論呢,孩子在衛生間喊媽媽幫忙擦屁股。
她的原話是:“你都不知道我有多尷尬!”
朋友還是去幫了忙,假裝鎮定堅持到會議結束,忍不住又把孩子數落一頓。
我太瞭解這位朋友了——自己要求完美,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六年了,幾乎任何事都要親力親為。職場媽媽的時間總是有限,帶娃的時候又累,漸漸開始把抱怨轉移到孩子身上,覺得為啥自己這麼能幹,孩子啥啥不行。
我問:你要求太高,為什麼不讓孩子學著自己擦屁股呢?
她回答:你可不知道她有多邋遢,慢吞吞不說,擦都擦不乾淨,都不夠我洗內褲的。真不知道今年上了小學該怎麼辦!
我給她的建議是:放手,做一個懶媽媽,別太勤快。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訓練孩子自己擦屁股,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反正大把的宅家時間,衣服髒了可以洗,時間上又不用打卡。
她簡直要叫起來:你根本不知道孩子有多笨,根本行不通!
我笑:孩子目前的“笨”,不正是因為你太勤快了嗎?
相信我的這位朋友,絕不是個例。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媽媽同樣是在一邊苛求自己,一邊為難孩子。
其實我半年多前,跟這位朋友一樣。都覺得自己需要做到完美,一旦發現孩子什麼事情做的不夠好,就開始跺腳抓狂。
真正讓我覺悟的是這樣一件事:
那段時間我特別忙,忙到家裡都沒法保證每天掃地,但因為娃上的是寄宿學校,每週五回家,平時兩個大人早出晚歸的,地板偶爾不太乾淨,也無所謂了。
有一個週五晚上加班,回到家之後都快九點了。看見地上乾乾淨淨的,就問娃爹是不是他打掃過了,他說不是,是兒子掃的。
天呢,在我印象裡,他還是個不到7歲的娃,能拿得動掃帚?
我先是把娃誇讚了幾句:你知道幫媽媽打掃房間了,真的很厲害!謝謝你咯!
然後我假裝不經意地問:你們在學校,是不是也學會值日了?
他假裝輕描淡寫地說:哦,我是我們班的衛生委員。
什麼?平日我在家恨不得每天都要親自上陣清洗的泥猴,居然成了小豆包們的衛生委員?
再想一下,的確不意外吧,畢竟住在宿舍,媽媽再能幹,也沒法依賴了。所以只能學著自己洗澡,自己疊被,自己保持衛生。
上個周,我因為切菜切到了手,娃看到了,吃完後,自告奮勇地說要幫我刷碗。要按照平時,我肯定會擔心要麼給我砸了碗,要麼水濺了一身,總之很麻煩。
但這次,我想試試看。其實也就三個碗兩個盤,沒多少東西。
畢竟是老母親,心裡還是擔心,尤其是廚房的熱水器最近有點問題,沒有溫水,孩子能不能受得了?
水龍頭嘩嘩響了十幾分鍾,聽著叮叮噹噹的碗盤聲,我這心也悠著。
娃終於“凱旋歸來”了。
一坐到我身邊,他就跟我說:媽媽,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你這幾天每次洗完碗都讓我幫你暖手了。
水好涼啊,媽媽,你每天真的好辛苦。握著他冰涼的小手,我突然發現,媽媽偶爾偷個懶,其實還挺有好處的。如果想讓他知道生活的點滴經驗,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文章最開始的時候,我提到了溫尼科特的觀點:什麼才是足夠好的媽媽?
心理學家曾奇峰把這個“足夠好的媽媽”翻譯成“60分媽媽”,我覺得特別恰到好處。
他說:“媽媽做到60分就可以了,滿足孩子60分的需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媽媽需要給孩子提供基本生存條件,一個可以被人為控制的成長環境,就足夠了。
剩下的40分,留給自己,為自己的生活留下空間,為孩子的成長留下空間。
還有一方面,在這個40分的空間裡,可以跟孩子互換角色,感受彼此的期待和努力,一起成長。
比如媽媽偶爾偷個懶,孩子去洗了碗,才知道,原來洗碗的過程是這樣的。媽媽每天洗碗,手都很涼,就會更能體會到生活是由一點一點瑣事堆成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享受,還會有付出的辛苦。
與其跟娃說:媽媽每天做家務好辛苦,不如讓他親身感受一下。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母嬰間隙”。說的就是在嬰兒跟母親和整個家庭之間、長大後的個體和社會之前,都應該有一個單獨的空隙。
在中國,父母的關愛從來都不稀缺,而過度關懷和幫忙更為普遍。
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我們全身心地關注。而到了孩子一、兩歲之後,做個“偷懶”的60分的媽媽,會給到孩子的愛很少嗎?不會,這份愛會在邊界感的基礎之上,不多不少,剛剛好。
溫尼科特還發現,父母們的痛苦根源大都因為一件事:過高的期待。
期待自己成為完美,同樣期待收穫一個完美的孩子。可是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呢?
來自母性愛的驅使帶來的壓力,讓父母覺得,現在養個孩子,真累。
而60分的媽媽就不同了。稍微退讓一點,這個彈性的空間,是在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也是讓自己成長的機會。
這個世界對媽媽們的希望太多,覺得任何事都可以信手拈來。但是媽媽也不過是普通人而已。
而且,相對於這幾年流行的“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的家庭關係,媽媽適當地退出,也會給爸爸角色的豐滿製造更多更好的時段。
我們曾寫過很多爸爸帶娃的好處。因為他們更能包容孩子們的調皮行為,也都普遍具有好奇和探索慾望。
對於男孩來說,三歲之後的偶像,一定是爸爸;
而對於女孩來說,爸爸在家裡的形象,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她們日後的擇偶標準。
所以,看到這裡的媽媽們,別對自己太苛責,60分就足夠啦,剩下的,跟爸爸和孩子一起努力。
畢竟,滿分家庭是共同創造出來的。
畢竟,愛生活,享受生活的媽媽,才是孩子最愛的你啊。
-END-
策劃:有養
視覺:magic y
百度動圖《懸崖上的金魚姬》、新浪微博
閱讀更多 有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