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7344034730516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晋武帝司马炎,作为晋朝的开创者和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其在历史上也算个人物。文治武功都可圈可点,不仅有终结乱世,一统天下的不世之功,也有“太康之治”这样的安居盛世,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
但是,他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其中选择司马衷作为继承人,就是其生平第一大败笔。西晋王朝的灭亡和五胡乱华时代的开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司马炎选错了继承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衷就是晋惠帝,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智障。他脑子是真不好使。有一年闹灾荒,百姓们没饭吃,饿死了很多人,司马衷得到消息后居然问道:“既然没有饭吃,那他们为何不吃肉羹呢”?
我的天啊,饭都没吃了,上哪整肉羹去啊?这便是“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所以这哥们儿是真傻!
而正是因为晋惠帝智商不行,导致其大权旁落。他老婆贾南风和太傅杨俊,司马亮等人争权,引发八王之乱。这场亲戚打架事件,极大的消耗了西晋国力。北方胡人乘虚而入,大举进攻中原,是为五胡乱华。
最终西晋王朝为匈奴人攻灭,幸存的皇族不得不说南渡江左。从此中国进去到了一个长期的南北大分裂时期。
由此可见,选择一个靠谱的继承人是多么重要。
那么,司马炎为何要选司马衷呢?要知道他可不只这一个儿子。他仅仅是登记在册的儿子就有十八个之多,随便哪一个都比司马衷要优秀啊。
历史君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嫡长子继承制!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呢,就是选择正妻所生的长子作为继承人。这是中国大多数封建王朝都采用的一种继承制度,因为这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兄弟相残,皇族内斗的情况发生。
当然了,司马衷并不是嫡长子,他还有个哥哥司马轨,但是这个嫡长子死的过早。所以司马衷作为嫡次子,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这是司马炎选择司马衷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司马衷背后的势力也是司马炎所需要考虑的。司马衷的母亲是杨皇后,她只有这一个儿子了,自然是支持司马衷继位的,司马炎是个妻管严,算是继承了他爷爷司马懿的优良传统。所以,他自然会顾及到皇后的想法。更为重要的是,杨皇后背后的杨家外戚势力,他们肯定是支持司马衷的。
所以,如果选择司马衷上位,他们司马家的江山会得到杨家的鼎力支持。
最后一个原因,在司马炎看来司马衷,并不是笨得无可救药,这孩子为人老实,颇有仁义之心,很合司马炎的胃口。
总总原因综合下,司马炎最后选了司马衷,当然,历史证明他选错了,但是没办法,司马炎毕竟不是神仙,他也没想到后面居然会这么乱!
白话历史君
先明确一点是,晋武帝的儿子司马衷不是傻子,而是智商低下。
傻子和智商低下有本质区别,傻子是严重智力障碍,无法和人沟通,而智商低下则是有简单的主观意识,能与他人交流,只是这种交流比较低级而已。
从历史记载来看,司马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例如某次司马炎考他,大臣作弊写好了文章,让司马衷抄一遍,在《晋书》里也记载几处司马衷和大臣的互动,所以司马衷最大的可能是智商低下,比较愚笨,但是不是完全不能交流的白痴。
基于这个基本的条件,加上下面这些压倒性的优势,司马衷才成了晋武帝的继承人。
(1)皇后所生,在世嫡子。
中国皇朝历史上立嫡立长,出身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例如刘邦不喜刘盈,多次要废掉他,最终也没成功;李建成才能显然不及李世民,但是他是大唐的首要的合法的继承人;朱棣文才武略,但是朱元璋让长孙朱允炆继承帝位,这些都是立嫡立长观念的体现,即使是皇帝,也不得不默认这个规则。
司马炎的皇后杨艳,很受宠爱,二人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早逝,司马衷是在世最大的嫡子,因而身份超级正统且合法,从法理上说他继承帝位的合法性是无法撼动的。
司马炎曾经有废掉司马衷的念头,但是由于皇后杨艳大力支持司马衷继位,司马衷始终没有被废成。
杨艳死后,其表妹杨芷成了皇后,备受宠爱,而杨芷正是因为杨艳的推荐才当上皇后的,自然她会秉承姐姐的遗诏,力保司马衷的太子之位。
(2)太子妃贾南风的家族势力强大。
贾南风之父贾充,出身大族世家,乃是晋朝开国功臣之一,他曾经命人诛杀魏帝曹髡,成为司马昭心腹,司马昭临死时指着贾充告诉司马炎,说贾充可以辅佐他,司马炎称帝后,贾充成为西晋重臣。
三国两晋时期,皇帝的权力远远没有后世那么大,很多时候都要看士族脸色,不敢轻易冒犯他们的利益,士族在皇帝那里很有分量,因此贾充之女贾南风嫁给司马衷,让司马衷的太子之位一下子稳固了好几个台阶。
在此情况下,司马炎自然不能轻易的废掉司马衷。
还要单说一下贾南风,这个历史上奸诈无情狠毒的女人,靠着计谋多次帮助司马衷躲过了司马炎的考验,作用巨大。
(3)晋朝大臣废太子派斗不过保太子派。
司马衷显然是个智商低下的人,因此他的生父司马炎都多次考虑废掉他,但是保太子派实力十分强大,包括两任皇后,太子妃家族,贾充一派的大臣,坚决保司马衷。
同时,在朝中主张废掉司马衷的大臣,势力不强,多次谋划都被化解,最后失败。
(4)司马衷之子司马遹很受司马炎喜爱。
司马遹是司马衷之子,人很聪明,极受司马炎喜爱,司马炎曾经向大臣们说司马遹很像司马懿,那么作为司马衷之后的皇位继承人,司马炎显然对司马遹是满意的,所以司马遹给司马衷加分不少。
(司马遹)幼而聪慧,武帝爱之,恒在左右。因抚其(注:指司马遹)背,谓廷尉傅祗曰:“此儿当兴我家。”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综合以上可知,司马衷虽然智商低下,但是有简单的交流能力,他是皇后嫡子,同时太子妃贾南风家族势力强大,身为太子有大臣力保,儿子司马遹聪明,司马炎几次考验他的智力又被瞒过去,故而最终继承了皇位。
师明礼
晋武帝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之君,在立储君这个问题上确实犯了很大的错误,甚至让常人无法理解,因为他立了自己的儿子司马衷为太子,这个晋惠帝司马衷就是我们耳熟能详,面对西晋饥荒,哀鸿遍地的局面,说出:“既然没有米吃,为什么不吃肉糜?”的人。
那么,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立司马衷为太子呢?在看过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古训难违:立嫡以长不以贤
天下间的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之肉。司马衷的母亲杨氏极力促成了司马衷成为太子这件事,面对摇摆不定的晋武帝司马炎,杨氏甚至搬出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晋武帝碍于杨皇后和自己多年夫妻的情分就不好说什么了。
太子的地位,自己的利益。
晋武帝所器重的大臣荀勖等人,都党附于太子司马衷,因此,他们也极力反对晋武帝废黜太子司马衷,另立齐王司马攸的打算。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司马攸生出异心,他们还建议晋武帝让司马攸返回封国,结果司马攸就在这种政治排挤中忧郁而死。
强悍的贾南风,贾氏一族的支持。
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是个狠角色。她是西晋开国重臣贾充之女,尽管相貌丑陋,但是很有政治头脑。当初晋武帝为司马衷选太子妃时,嫌弃贾南风相貌丑陋,但是贾充对晋武帝司马炎说:“南风既贤且惠,随相貌并不出众,却是太子妃的最佳人选。”经不起贾充的游说,晋武帝司马炎最后立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充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投资,立司马衷为太子这件事背后,也有贾充的功劳。
因为有个好孙子,因此才立傻儿子。
司马衷和谢氏生有一子司马遹,这个孩子天资聪慧,大家都说他有司马懿的风范,因此晋武帝曾经说:“我族兴盛就在于此子。”这也是司马衷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我想到了康熙因皇孙弘历慧,而立雍正为帝的典故,相似的故事,不同的结局。不过这个娃最后毁在了贾南风的手里,贾南风忌惮司马遹的能力,在除掉了杨太后一族后,就废黜了太子司马遹,不久就将他杀害以绝后患。
晋武帝司马炎本人的昏庸无能。
晋武帝司马炎自己的昏庸,说了一千到了一万,最后拿主意的还是晋武帝司马炎本人。正是在立太子问题上的摇摆不定、自私和妥协,害死了司马攸,便宜了贾南风,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让刚刚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又一次分崩离析、土崩瓦解。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司马炎为什么要把大位传给傻儿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
问题一,司马炎的这个儿子——晋惠帝司马衷,是真傻不是假傻。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原话是这么形容他的:“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老夫子的话可谓是毫不留情。司马衷也用铁的事实说明老夫子没有说错。据说司马衷幼时在听课时突发一问:“园子中蛙鸣,是为公还是为私?”这一问让师傅叹息连连。又据说他在大吃大喝时,对于师傅所说的老百姓的忍饥挨饿不以为然,脱口说道:“没有饭吃,十吗不吃肉粥?”可以说,司马衷的傻,已经达到了大愚若智的程度。对于这样一位愚蠢的皇帝,史家给其的谥号居然是一个“惠”字,难道是因为缺啥补啥!
问题二,司马炎对于司马衷的傻是心知肚明,不存在被杨后蒙骗的问题!知子莫若父,司马衷什么状况司马炎不可能不知道。老臣卫瓘为司马炎立司马衷的这个决策很是忧虑,但又不便直说,于是在一次酒后佯装酒醉,拍拍武帝的坐椅,说:“此座可惜!”司马炎知道老头子酒后吐真言,是话里有话,实际上说太子不堪重托。于是司马炎就动摇了。对于司马衷的立与废,司马炎也多次找人商量,可见他对这个决定是非常纠结的。
既然这么纠结,争议这么大,大到除了杨后没有人支持的地步,那么为什么司马炎最终还是拍板决定立司马衷呢?是因为司马炎也傻?非也,司马炎是绝顶聪明的皇帝,立司马衷是因为他有不可明言的苦衷。
一是巩固皇权正统的需要。人们都知道,司马氏得国不正。西晋王朝的正朔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炎祖孙三代孜孜不倦地从人家曹氏手里篡夺过来的,而且还是监守自盗,吃相十分难看。对这个问题,司马炎外表无所谓,内心却是没有底气的。所谓缺啥补啥,维持皇权的正统性对新政权就非常重要了!而世袭嫡传、立长不立幼是古代礼法制度的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多个朝代都有因为废长立幼而动摇统治根基的教训,对此,司马炎十分清楚。到他这里,立长本不是问题。但是很不幸,司马炎嫡长子早年就夭折了,顺位排下来,长子就变成了傻儿子司马衷!司马炎当时心里那个苦是可想而知的。在维持统治正统性和统治科学性两个方面,司马炎无奈选择了前者。
二是争取大士族支持的需要。具体说就是以立傻儿子换取以皇后家族为代表的大士族支持。史料记载,司马炎是一个好色的皇帝,有嫔妃逾20000人,堪称史上第一。但司马炎并不花心,虽然后宫佳丽如云,但他对皇后杨艳却一如既往地好,好到杨艳死后还从其建议立其堂妹杨芷为后。一门两皇后,这对任何一个家族都是无上的荣耀,但对杨皇后的家族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她来自著名的弘农杨氏。弘农杨氏的祖先据说可以上湖到春秋时期是羊舌氏的后代,杨氏在周代的时候,十余代的人都在朝廷里当官,官职都不低。到了西汉时期,杨氏一门仍然高,先后有十个人享受过出门坐车乘朱轮的待遇,史称“西汉十轮”。东汉时期更是风光无限,杨家“四世三公”,杨畅、杨震、杨修都来自这个家族。后世的杨坚、杨广乃至杨玉环据说都与这家有渊源。这样的出身,世代高门,代表巨大的士族力量,是司马炎不敢也不可以忽视的。这样的情况下,面对杨皇后立自己亲生儿子的合理要求,司马炎当然只能就范。
三是满足私心的需要。司马炎立司马衷有一个不可放到桌面上的理由。这就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炎的嫡长孙司马遹。据传司马遹的母亲在嫁给司马衷之前曾被选入晋武帝后庭作才人,也就是说她本来是司马炎的嫔妃之一。而老爹将这位才人“转让”给傻儿子的时候,司马衷不过十二三岁。一个智商有问题的孩童让人怀孕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由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司马遹也是晋武帝的骨血。原因有二点:司马遹小时候特别聪明,而且还救过司马炎,不像是司马衷所出;此外,司马炎对这个长孙非常看重,曾当着群臣的面夸奖司马遹“此儿当兴吾家”,并夸赞司马遹在相貌和气质上有点司马懿的风范,评价之高十分罕见!如果这种猜测成立,那么立司马衷为皇储就很好解释了。司马炎把这位处于嫡长地位的傻儿子做个过渡,内心深处盼望小儿子司马遹日后以皇太孙继承帝位。
司马炎机关算尽,真真的太聪明。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本来被老爹当成过渡人物的司马衷寿命却不短,一干就是二十年。司马家族好容易到手的江山在这个傻儿子和他又丑又恶的媳妇手上被搞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一番折腾之后,纵然是司马懿再世也回天乏术了!
周周说古今
司马炎不是昏君,他也曾一心想要废除司马衷。可是晋朝终究是人治社会。有人便会有私心,再加上晋朝的“特殊国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出现了傻子当皇帝的闹剧。
到底是怎样的私心?怎样的国情?让晋朝的君主大臣们罔顾江山社稷,不理百姓安危也要拥立一个“傻子”:
1、晋朝的治国理念很特殊。历朝历代治国要么奉行法家严刑峻法,要么采用道家修养生息,要么施展儒家仁义礼智。司马家却因为得国不正。所以着重强调一个"孝"。这既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孝,同时也要求君主爱护臣下,父亲爱护儿子。惠帝司马衷因其嫡长子身份而获益。
2、世家门阀的私心。晋朝为官最讲出身门第,朝中的大臣关系盘根错节。晋朝的统治集团更像是世家联合执政,司马家就像“盟主”。皇帝做出决策还要受到大臣的左右,比如为太子司马衷选妃,司马炎百般不愿,还是拗不过众臣的坚持为太子娶了贾充之女。门阀私心上更愿意侍奉一位难得糊涂的皇帝。
3、司马衷亲近之人的私心。皇宫中司马衷有两位贵人。第一就是皇后杨氏。司马衷为司马炎原配杨皇后所生,杨皇后死的早。临死前将自己的堂妹杨氏献给司马炎,成为继皇后。而小杨氏也许是愧疚也许是怜悯对于这个继子有一种怜爱。再加上姨母的身份,这种怜爱变成了溺爱。两位杨皇后都很受宠,自然而然成为司马衷的保护伞。
另一位贵人是太子妃贾南风。历史上记载贾南风胆大泼辣,曾多次帮助司马衷偷梁换柱通过司马炎的考验。致使司马炎错误认为司马衷虽然低能,但仍有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再加上贾南风父亲贾充的助攻,这便形成了司马衷外朝的保护伞。
4、司马炎的私心。司马炎极爱自己的杨皇后,爱屋及乌对于这个傻儿子也不免偏爱。只是作为皇帝的责任感让他无法下定决心,皇长孙司马遹出现给了他足够的自我安慰。没有废掉司马衷。可是墨菲定理早就告诉我们最坏的结果最可能出现。
正因为这样的国情与私心,司马炎放弃废除司马衷的计划。最终为晋室带来“八王之乱”以及带给华夏民族“五胡乱华”的惨剧。
历史的拐点
毛笋应邀答题:
[司马衷](259一306)西晋皇帝,290一306年即位,在位十七年,史称惠帝。武帝司马炎第二子(嫡长子),母皇后杨艳(274年死)。泰始三年(267)正月,立为皇太子。
衷生性愚痴。夜闻蛙鸣,起床謂左右:"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后闻天下饥荒,却曰:"何不食肉糜"饥民吃.树皮草根,观音土,更有甚者竟易子而食,那来肉糜食?朝野皆知其不堪为嗣。武帝也知其不才,但喜欢其子皇孙司马谲明慧,将来让他治国,故无废立之心。武帝病重之时,诏书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与杨骏共同辅政,杨骏秘而不宣,趁武帝弥留不省人事之际篡改诏书,以他一人辅政。太熙元年,290年4月,武帝崩,衷即皇帝位。
杨骏辅政期间,不把司马衷放在眼里,近小人,远贤臣,极为专断。恶名昭著,又与皇后贾南风争权,朝野恶之。贾后,大臣贾充之女,长衷二岁,为人妒忌、狡诈、兇残。欲干预政事,但为杨骏压制。贾后密召司马亮(亮末同意),再召司马玮(武帝第五子)设計诛杨骏,死者数千人。不久,又令玮诛司马亮,再旋以专杀之罪杀司马玮。"八王之乱"始于此。八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X、东海王司马越。贾后淫虐日甚,于太医令程据私通,又以竹箱载道上少年入宮,供她淫樂。又将他们一一杀死,甚为残忍。永康元年,毒死太子。此时,群情愤怒。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起兵杀贾后,诛其同党。司马伦总揽朝政。司马伦皆邪佞之徒,次年正月,疲惠帝,自立为帝。后被诸王联兵讨伐,四月,杀司马伦,衷复帝位。八王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连年混战。惠帝司马衷实为傀儡,任人摆布。光熙元年(306)6月,惠帝被東海王司马越挾持回洛阳。十一月,衷食饼,中毒,死于洛阳显阳殿(为司马越所害)在位十七年,死时四十八岁。谥曰:孝惠皇帝。十二月葬于太阳陵(洛阳)"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291一306),白痴皇帝也在八王之乱中稀里糊涂当了十七年皇帝。惠帝之子司马谲被贾后毒死,传位于其弟(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史称怀帝。
毛笋56561098
司马衷的确是个傻子白痴,对于这一点,司马炎也是心知肚明,然而他还是立了司马衷作为太子,作为接班人,原因有四:
司马衷是杨皇后所生的嫡子
虽然司马炎儿子众多,但是他和皇后杨艳所生的儿子,只有3个,老大很早就夭折了,老二就是司马衷。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衷相当于嫡长子。按古代礼法,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是不存在任何的问题。
如果司马炎废嫡立庶,或者废长立幼,可能会引发别的什么问题,导致动摇国本,这是司马炎非常担心的问题,为了防范于未然,司马炎只好做了一个相对保险的选择。
当然从后来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司马炎的这个保险选择,非常不保险。
争取以弘农杨氏为代表的士族支持
司马炎的皇后杨艳,正是出自东汉末年的顶级豪族弘农杨氏,司马炎当初取杨艳,也是为了笼络士族的人心,争取士族支持。
西晋的建立,绝对少不了士族的支持,如果缺乏士族的支持,司马家想篡魏立晋是非常困难的,在司马懿和司马师时期,曹魏的士族依然保持了同情和支持,所以司马师对曹魏支持者进行了残酷镇压,到了司马昭时期,士族为了自身利益,还是得和司马昭进行合作,司马昭也特别会照顾士族的利益。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延续了司马昭照顾利益的总原则,对士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进行了全方位的照顾,同时取了出身弘农杨氏的杨艳,以换取士族的支持。
在这样的前提下,司马炎显然是不会废嫡立庶,立其他妃子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因为这表明司马炎已经不信任士族了,这会司马炎的统治带来非常大的麻烦。
司马炎非常喜欢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
虽然司马衷白痴,但他有个儿子司马遹,也就是司马炎的孙子,非常聪明,很受司马炎喜欢。司马炎超级喜欢这个孙子。
有一次,司马遹看到猪圈里养着很多肥猪,就跟司马炎说,“养这么多肥猪,应该杀掉犒劳群臣和将士,要不然养着干什么呢”。司马炎一听非常赞同,立刻下令杀猪。
还有一次,宫廷里面失火,司马炎跑到高塔上查看火势,当时年幼的司马遹劝他说,现在是黑夜,你站在火光的明处,如果有歹人想暗害你怎么办?
司马炎一听,非常高兴。司马燏这般天资聪颖,让司马炎刮目相看,司马炎觉得,反正傻儿子司马衷只是过渡一下,最终会有聪明的孙子司马遹接班。
司马炎有私心
尽管司马衷白痴,可毕竟是司马炎的亲生骨肉,而且司马衷只是弱智而已,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司马炎考虑的是,安排有能力的贤臣辅佐司马衷,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这大概是做父母的私心吧,天下的父母,不都是如此吗?
袁卫宇
立太子是一个国家的重大课题,它关系到一国的国运和存亡,一旦确立就不能轻易更改。
夫妻情深,子凭母贵
司马炎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登基称帝,这一年是泰始元年。泰始二年(266年)立杨艳为皇后,杨艳与司马炎感情深厚,为司马炎生了三子三女:长子司马轨、次子司马衷、三子司马柬。其中,长子司马轨于两岁夭折,幸运降临到老二头上,泰始三年(267年),司马衷被立为太子,这一年,他9岁。
常说母凭子贵,到司马衷这却是反过来了,子凭母贵。司马炎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一定有比司马衷更优秀的。
皇后杨艳姿色不差,性格和顺,与司马炎相处的时候没有表现太多的妒忌,又见证了司马炎开国的全过程,这是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
长期投资,押宝皇孙
司马衷虽然智力有问题,却有一个十分聪慧早熟的儿子。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件小事:有一天宫里发生火灾,司马炎登高观察火势,年仅5岁的司马遹却把爷爷拉到了墙角边上,司马炎问其故:晚上看不清形势,若是有人趁乱取事,事情就会很危险。因此。皇帝不要轻易暴露目标。
司马炎通过对司马遹的观察,发现这个皇孙反应敏捷,智力出众,因此经常向大臣们推荐司马遹,说他很像司马懿。
有这样的儿子背书,在司马炎看来,司马衷的地位无疑是上了一道保险。
历史上隔代亲的现象不少见第三天子,爱屋及乌也在情理之中。
司马炎的个性
据晋书记载: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司马炎重感情,并非杀伐果断的雄主。
在平定吴国后,司马炎急于找到儿时的发小诸葛靓,可是诸葛靓因为杀父之仇竟然躲到了厕所里:吴亡,靓入洛,以父诞为太祖所杀,誓不见世祖。世祖叔母琅琊王妃,靓之姊也,帝后因靓在姊间,往就见焉,靓逃于厕中。司马炎一直追到了厕所里,动情地说道:你忘了我们小时候的交情吗?随后与诸葛靓相对而哭。
重视亲情就会有所顾虑,给他最好的东西不就是爱的最好表现吗?
贾充和任恺仗着司马炎的信任而结党营私,司马炎只是批评了几句说:朝廷宜一,大臣当和——《资治通鉴》。而后贾充成功搞掉了任恺,更加徇私舞弊,晋武帝竟然没有任何表示。
立太子的问题涉及了太多的利益纠葛和人情世故,刚明果断如唐宪宗也曾为此踌躇不决,不能乾纲独断,身后的事情,又有谁能看得清呢?
金锣山读史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武功才智都十分过人,他当然知道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是不可能胜任皇帝之位的,但是他还是这么干,是有他自己的如意算盘。
第一是为了爱。司马炎的原配杨皇后非常漂亮,司马炎很爱她。杨皇后也为司马炎生下三男三女,大儿子不幸夭折,司马衷为二儿子。从理智上浆,司马炎并不想立司马衷为太子,可是杨皇后一直维护,加上大儿子夭折杨皇后已经伤心欲绝,身体状况不佳,司马炎不忍让她再受打击,因此就立了司马衷为太子。不久杨皇后病死,杨皇后的堂妹杨芷当上皇后,杨芷为了完成姐姐的遗愿,一直想尽办法保住司马衷的太子之位。
第二是为了私心。早年,司马炎的父亲在立晋王太子的时候,就想立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为太子。司马攸对于司马炎来说就是个威胁,在立司马衷为太子后,很多大臣都是反对的。说太子不能胜任,建立立司马攸。司马炎从自己的私心出发,还是想立自己的儿子,即使是个傻子也毕竟是自己的嫡子。况且,白痴一般寿命不长,将来自己的孙子还可以接过皇位,继续延续自己的香火。
第是为了孙子。司马衷虽然是个傻子,但是他的儿子司马遹却是天资聪明,很当初司马懿的风采,早早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司马炎对这个外孙可以说喜欢的不得了,曾说:“此儿当兴吾家。”所以最后还是坚持立司马衷为太子。
涛声依旧3833
晋武帝这么做,一是出于对各方势力的权衡,一是出于对弟弟司马攸的猜忌。他当然不会知道后面的“八王之乱”,也不会知道,因为他的这个坚持,西晋陷入了长时间的动荡和衰弱之中。
在司马炎看来,立司马衷并不会怎么样。
司马炎一手覆亡曹魏,建立司马氏江山,他自然不是庸主,而且,他事实上十分精明老练,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看不清自己的儿子呢?
“(司马炎)素知太子闇弱。”——《晋书》
司马炎的皇后杨艳一共生下了三个儿子,长子司马轨两岁夭折,次子司马衷就成为了实际上的嫡长子。
立嫡立长,这是古之常理,废长立幼的事情不是没有过,但这样往往会招致祸乱,即便是帝王,也实在难以由着性子来抉择。
司马衷虽然白痴,但他身后的靠山够硬,他老妈和堂姨先后成为皇后,而且皆出身于弘农杨氏,他的老婆又出身于贾氏,两大家族的利益摆在这里,他们当然不可能坐视太子被废。
出于各方利益的考量,司马炎也不得不做出让步。
在司马炎看来,晋的江山还是很稳固的,儿子虽然不行,但只要有大臣和宗室们的辅佐,问题也不会很大。
大臣们多次议立其弟,让司马炎很腻歪。
人都是有私心的,更何况是司马炎这种开国之君,虽然说皇位继承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但大部分皇帝还是希望可以传位给儿子,而不是兄弟。
大臣们觉得太子司马衷是个傻子,其他的皇子们又年幼,就一个劲的鼓捣立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关系也算亲近,但也只是亲近而已,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皇位可能转移到旁支,他就受不了了。
立个傻子,也比立外人强。
司马衷是不行,但他的儿子司马遹看起来还可以。以后司马衷去世,新君自然就符合标准了。
只能说司马炎有他的无奈吧,条件允许的话,谁愿意做这样一个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