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教育,是教人不敢,还是教人不怕?是限人不许,还是助人可能?

一点清风O学生字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教育问题,我想用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阐述。所谓“中庸”,通俗地说就是做人做事要做到“不偏不倚”。中庸强调“过犹不及”,就是要顺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讲究”适度“,做事既达到规定的目标,又不过头。教育其实也是“中庸”思想的具体化。

依据”中庸“思想,个人认为,教育既要“教人不敢”,又要“教人不怕”。所谓“教人不敢”,是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法律、敬畏规则等。凡是践踏生命、违背自然规律、违法犯罪的事情,都要让学生以“不敢”的态度对待之,正如孔子对君子所描述的那样:”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如果教育不能教给学生起码的”敬畏“之心,什么都敢为,什么也不怕,长大后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成为社会的祸害。

但是,教育还要”教人不怕“,教育要给学生以不怕困难的勇气,养其浩然之气,引导学生坚持真理,维护正义,不怕一切邪恶势力,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所以,教育在”教人不敢“和”教人不怕“之间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既不能过分强调”不敢“,也不能过份强调”不怕“,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给予学生适度的教育。

同样,依据这一思想,教育既要”限人不许“,还要”助人可能“。在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方面,要把纪律、规则挺在前面,让学在纪律约束下健康成长。对于违犯纪律的学生,教师要敢于说”不许“,且要进行必要的教育惩戒,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但也要处理好”纪律“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纪律约束的是学生的不良行为,却不能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自由表达,教育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施以不同方式的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因此,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找到”限人不许“和”助人可能“之间的”度“。既不能打着纪律的旗号搞整齐划一,强制学生这也不许做,什么也不许想,压制学生思想、想像力和创造力,也不能以顺应学生的天性为由,让学生生放任自流,野蛮生长。

很乐意回答这一问题,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王营评教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1、教育教的是担当

疫情当前,那么多义无反顾的身影冲向武汉,冲向湖北,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在21日举行的湖北省疫情防控例行发布会上,武汉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亚波表示,截至昨天,全国累计派出255支医疗队,共32572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有力解决了武汉市自身救治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也是教育里边最长被提到的担当精神,因为那么需要,所以我们冲向哪里,难道就因为哪里有病毒,我们就可以躲藏在后。

2、教育教的是责任

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27位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在灭火救援中不幸牺牲。因一次火灾救援就牺牲如此多消防员,令人扼腕。牺牲的27名森林消防员中:有2个00后,24个90后,1个80后;平均年龄为22.6岁,年龄最小的仅18岁,最长者是位入伍近20年的政治教导员,1980年出生。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让人心酸!

难道这些人天生就应该去上战场,去冲向前线,不要在因为社会上的个别现象,而影响到我们的心态,而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吾名跳梁小丑


教书育人即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来教育人,简称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定是教人不敢,助人可能!教人不敢即教人常怀敬畏之心,助人可能即帮他成就自我。

一,教人常怀敬畏之心。

敬畏天敬畏地,敬畏先祖,敬畏同类,更应敬畏虫鱼鸟兽自然万物。常怀敬畏之心,人才能意识到自己在天地万物中的渺小,才不敢肆意胡来,盲目自大。才能认识到人类并不是食物链顶端高高在上的动物,肆意妄为会得到重重的惩罚。为了不侵扰人类,蝙蝠悄悄躲进了洞里,果子狸隐秘进茂密丛林……你不放它一条生路,它就让你不得安生。故怀敬畏之心,其实是对自己真真的保护。

二,助人成就自我。

成就自己是人,助人成就自我是佛。优秀的人成就自己,卓越的人成就他人。教育就是一群心灵卓越的人助人成就梦想,助人辉煌前程。这群名字叫伟大的教育者为助他人殚精竭虑,苦心孤诣,一直践行着教育的本真,保持着教育的初心。





暗香屋


教育,既是教人不敢,也是教人不怕;既是限人不许,也是助人可能。

教人不敢

教育需要教人不敢逾越道德和法律。

道德,是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维持一个社会稳定的灵魂所在。而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打破了道德与法律,稳定就不复存在,而我们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最可怕的就是身陷囹圄、失去自由。

教人不怕

教育需要教人不畏权威。

“轻信权威”可能会阻碍我们思维的发展,成为没有思想、只会盲从的乌合之众。社会的发展需要将我们每个人的思想结合起来,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想法,就永远只能被别人“统治”。

限人不许

教育需要限人不许轻言放弃。

拖延和偷懒是人的天性,但它们并不代表放弃。爱迪生发明灯泡做了7000多次实验,当我们向前走了99步还没有看到光明时,记得再坚持一步。

助人可能

教育需要助人发掘自身的可能。

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没有找到内心所爱。“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是《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的座右铭。教育可以帮助人做现在最想做的事情,而这就是自己的内心所爱。活好每一个当下,才能抓住自身的可能。


君影Sunny


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广义的教育就是学习,范围广,内容丰富,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实现文化的传承。

从教育促进个人思想解放,开阔视野角度,教育教人不怕。在小时候刚开始走路时,怕离开可以依靠的东西,更怕摔跤,通过父母鼓励和不断的尝试,学习改变了认知,更新观念,从而不怕摔跤学会了走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社会教育,眼界不断开阔,思维转变,不怕的越多成长的越快。

从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性角度,教育是教人不敢。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习是最佳途径。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越多,越能正确认识自己,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社会生活也越懂得敬畏。说话做事对规则、原则、法律敬畏,所以不敢违德违纪违法;在生产活动中对科学的敬畏,所以不敢冒动、违背客观规律……

从教育培养品德,塑造人角度,教育既限人不许,又助人可能。教育教化立德树人,具有传递、选择、创造的特有功能。传统教育中,老师通过为人师表,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底线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学生,成功的教育者创造出一个自己的影子。现代社会,通过互联网传统教育的塑造功能发挥到极致,这个新闻事件、一个有热度的观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传播,与此相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教化以无法估量的倍数增长。从这角度,教育限人不许。

教育最主要的还是传递技术知识能力,通过教育习得生存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越多,潜力就越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教育创造性的生动体现。从这角度,教育助人可能。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功能发挥极致,“活到老,学到老”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也推动了思维和认识发现。“教育,是教人不敢,还是教人不怕?教育,是限人不许,还是助人可能?”正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该思考的问题。感谢您的提问,让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思考机会。


心灵书吧


其实,这是一道辩证题。教育:教书育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所以,我们要看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他的困惑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能够帮助到学生?

所以,第一步是需要先弄明白学生他的困惑和问题,那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问题,针对性的给出教育的方法和文案。比如,如果学生性格刚烈,无所畏惧;那么,我们就需要适当的让学生学会刚柔相济,适当的敬畏生命,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要让他明白什么不可为,此为所谓的教其不敢。

而如果学生生性懦弱胆怯,如果一味的的让其不敢,那这个人就废掉了。所以要教育他如何能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如何提升自己的胆量,先教会其不怕,使其阳光英勇,方可使其超越自我。但也应使其有敬畏之心,使其明白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

但当学生通过教育有所突破,超越了自我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如果其变得贪婪,无法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又当何处?此时,限其不许就变得异常重要,其实依然还是使其坚定敬畏之心,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法律,唯此方可使自己的修为更进一步。虽然人无完人,圣人难以企及,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提升,使其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有能力驾驭自我,明白哪些诱惑哪些事是绝对不能碰的。但也需要使其明白,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如何能够积极正面的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其实这也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人生的三大境界:第一“立”,确立自己的志向,方可知晓自己能干什么,而教育便可助人可能。第二境界是“守”,守卫底线,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而教育便可限人不许,教人不敢,此乃敬畏。第三境界是“得”,明志知敬畏方可不怕,此乃教育之终极目标。


Landmark1


我想从教育人的思想形成和素质养成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教育,既要教人有所敬畏,也要教人不畏。敬畏,就是通过教育限人不许。不畏,则是助人可能。

但这里,敬畏和不畏是针对不同情形的。

教育的一个功能是培育受教育者良好素质的养成。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良好素质,人们素质的高低都依赖于后天的教育。比如,在遵纪守法方面,通过教育,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明知故犯就要付出代价,这就是敬畏。教育就是通过讲道理让受教育者形成是非观念,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行为的规范,这样就在内外两个方面,让人们养成了敬畏的观念,从而不逾规不违纪。

所以,敬畏主要针对纪律法规和道德等规则层面,让人们知道一旦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惩处或者付出一定的代价,因而会知难而退。这就是教育人们敬畏。

敬畏是让人们不要去做什么,与此相反,无谓则是让人们有做什么的力量和勇气。

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阻力。教育不仅要传授给人们战胜困难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增强他们必胜的信念,培养他们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这就是教育人们无谓,主要针对方法和心理素质层面。

综上所述,教育在规则层面,要限人不许,帮助人们养成敬畏的道德情操;在方法层面,要助人可能,帮助人们养成敢为人先克服一切困难敢于无畏前行的心理素质。


雾锁江


这个问题涵盖很广呀。我觉得教育的作用不是绝对的说"教人不敢,教人不怕,"或者"限人不许,助人可能"。

不敢?不怕?趋利避害是人的常态。在这次疫情面前,多数人是不敢到疫区去的。一批又批逆行者,他们敢去,他们在疫区一系列行为让太多的国人眼泪常流。他们好多人却不敢告诉父母家人自己在抗疫一线。

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期,从一个人接送定点医院医护人员到发动周围的人,公司来接送医护人员。直到政府解决了医护人员的出行,他又开始忙医护人员的吃穿用,不断奔走联系。从开始害怕的双腿发抖,到后来根本顾不上害怕,觉得自己该做点事。

他们身上表现出太多的"不敢""不怕",他们没有说漂亮的官话套话,好多人只觉得自己在做着应该做的事。

不许?助人可能?从小我们就接受着不许偷别人的东西,上学了,不许抄作业,考试了,不许抄答案。最近沸沸扬扬的"名师事件",一路抄来,成就了名利,东窗事发,以死相逼。"许"和"不许"模糊了界线。

东郭先生和狼里的狼,农夫和蛇里的蛇,都是处于危难之中,东郭先生和农夫也是举手之劳,都给自己惹来大祸。助人可能为己招来祸端。

结语:教育不纯粹是教人不敢,还是教人不怕;是限人不许,还是助人可能。它是教人识大体,懂大理,明心智的。让人明白什么情况下干什么样的事是正确的。


心月聊教育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一般指的是学校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能发展的一个过程。它首先是培养人的品质,然后才培养人的智能,它既不是教人不敢,也不是教人不怕,也不是限人不许,也不是助人可能。它教育孩子什么时候敢,什么时候不敢,什么时候怕,什么时候不怕,什么时候为,什么时候不为,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黑格尔关于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思想:第一,“教育的绝对目的是为了人的解放”,第二,教育是塑造人性的艺术。作为一个自然人,每个人生来都是懵懂无知的,每个人后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相当大的影响来自于受到的教育。

教育对人的解放,不是人性中负面的解放,而是培养与提高人的自由能力。所以教育不是为了片面的不敢、不怕、不许与可能,而是更全面的培养人作为自由人的能力


梅讲成语


我从逆向的角度告诉您,无知者无畏。当下有好多无畏,甚至有不少被理解为勇敢,硬核。其实好多细看,细思极恐 ,是无知愚昧的表现。教育是教给他知识,然后是从知识中领悟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何时不敢不怕,何时限人不许,助人可能,心底自然明了,所以教育的是让人知廉耻,知进退,知敬畏,知底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