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发了一些老电影视频,一枝圆珠笔发现老电影题材一直在变化且很有意思。细谈下:
建国初期,《武训传》和一批上海电影人讨好新政权的电影受到批判后,电影界一时搞不清楚到底雷区在哪里,涉及题材的问题就是什么题材没有地雷或地雷比较少。这时候国内战争刚刚结束,朝鲜战争正在打,所以“打仗的”电影就比较多。《关连长》受到批判后,大家觉得战后不能碰,那么只好战中。《南征北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鸡毛信》算是擦边。战争之后是谍战。所以再过两年“抓特务”的电影就开始多了。抓特务没有政治禁区,只要抓美蒋特务就可以(和苏联交恶后是苏联特务)。《虎穴追踪》是比较早的一部。农业战线的各种运动,当然需要电影战线的配合,所以大量宣传合作化的电影就上了流水线。互助组阶段没什么印象,《一件提案》可能有所涉及。《人往高处走》就已经是初级社或高级社了。反右之前,引蛇出洞,和政治沾边或不沾边的讽刺题材在56-57年间开始出现。当然,昙花一现,很快就被灭了。《新局长到来之前》胆敢讽刺牛科长,《未完成的喜剧》更是直接讽刺政治批判。
58年大跃进的创作组体制造成的产量的飙升和质量的下降,尤其是鼓吹大跃进的主旋律电影;另一方面工业题材开始实现对农村题材的反转。工业生产需要劳动力,于是号召家庭妇女出来工作的电影自然也成了电影厂的任务,《笑逐颜开》是比较早期的一部。戏曲之外,歌舞片作为一个类型也终于恢复,只是恢复的年代有点奇怪。歌舞在汉族文化里多少有点别扭,所以歌舞片也是从少数民族题材开始的,比如《五朵金花》。体育题材在58年一下就出来两部:《水上春秋》和《冰上姐妹》。如果研究一下体育史,也许可以推测为什么在几亿人马上开始吃不饱饭的时候开始搞体育。困难时期开始之际,城市人口的大跃进和粮食紧缺使得官家开始鼓励青年去农村搞农业。在这方面,《青云曲》和《老兵新传》是相对比较早的。亲苏电影在亲苏时代即将结束时开始发动,官家的这个策略也是耐人寻味的。《风从东方来》就是这类电影中比较正常的一部,《以革命的名义》则有点邪门。
60年美术电影似乎特别多,也许是因为困难时期虽然饿死的主要是农民,但是城里人也受到影响,起码群众演员的盒饭成了问题,所以画饼充饥比较盛行。困难时期之后似乎开始了不同方向,如一部1964年的电影名字《分水岭》所示。一方面题材更多探索更多,另一方面是向文革的前进。两方面斗争最终以毛的发动被一统天下。文革电影首先是数量少,再加上到处是雷区,题材当然就很少了。
以上只是谈,我只是玩财经的,当然知道这些随意想随意说的东西算不得学术。
閱讀更多 一枝圓珠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