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責”,值得父母學習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被衙門的捕快抓了起來,判了死罪。臨刑前,強盜說:“我想見我母親最後一面。”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一見面,母親悲痛地抱著兒子大哭。

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說:“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後悔也來不及了。”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責”,值得父母學習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也都因為是親生父母,才極其自我地認為對孩子的“愛”是無可置疑和挑剔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今,我看到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表現出來的既有“奴役服侍”又有“威嚴發洩”,在這種畸形的“愛”中塑造和培養的孩子,會具備完完整整的“唯上情結”,在家庭裡始終不能體會到生命之間平等和尊重的真愛。

比如文章開頭的故事,母親對孩子就是“溺愛”,把自己放在奴僕的位置,只給孩子提供服務,卻不能及時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最終釀成大禍。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責”,值得父母學習

而現代的家庭教育過程中,除了“溺愛”外,還有一種所謂的“責備式的愛”,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威嚴發洩”。

由於父母對孩子心智發展的各個階段處在盲知和盲從的狀態,內心對孩子又有諸多的標準和期待,所以,當孩子的行為觸犯了父母的標準和價值觀時,父母往往會不分場合地對孩子進行一觸即發的責備式教育。

這種責備式教育,父母很堅定地認為,此時責備孩子是源於對孩子的“愛”,是為孩子好。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責”,值得父母學習

其實,這個過程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唯上情結”的人格,也就是說,給孩子內心種下了唯上的種子:無論父母對我怎麼樣,父母都是對的,即使我很痛苦和委屈,也是因為父母為我好和對我的“愛”。

如此一來,孩子在家庭關係中失去了判斷力,步入社會中,人際關係就會經常感到無力和無助,缺失了父母的真愛,就是缺失社會性發展的有力支柱,導致人生的生活與事業受阻。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責”,值得父母學習

那麼要如何做才是好的呢?明代晚期著名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了“七不責”: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責”,值得父母學習

所謂“對眾不責”,是指眾人面前要給孩子以尊嚴,不責備;

所謂“愧悔不責”,是指孩子如果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不責備;

所謂“暮夜不責”,是指夜晚應該讓孩子安然入睡,不責備;

所謂“正飲食不責”,是指吃飯的時候讓孩子安心用餐,不責備;

所謂“正歡慶不責”,指的是正在美好的時光歡慶時,不責備;

所謂“正悲憂不責”,是指正在家裡發生事故,家人正在痛哭之時,不責備;

所謂“疾病不責”,是指當孩子正在患病,身體處在最脆弱的時候,此時父母的關愛和溫暖就是一劑良藥,不責備。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責”,值得父母學習

這“七不責”不僅蘊含著古人的智慧,更是父母對孩子愛的根本。

父母愛孩子,既不能一味“服侍”,去溺愛他、驕縱他,也不能不分時間地點地責備孩子。父母應該給孩子的,應該是平等與尊重之愛。

其實教育孩子,就應該給孩子最舒心、最貼心、最安心的成長空間,這要求家長能讀懂孩子。這本《一本書讀懂孩子心理》,就是為了引導家長孩子打開心扉在溝通中讀懂孩子,規範引導消除孩子內心的陰影。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責”,值得父母學習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孩子是需要溝通的,只有耐心培養,才能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本書通過案例分析,詳細介紹瞭如何讀懂孩子的心,便於家長正確的家庭教育的展開。

你真的會愛孩子嗎?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責”,值得父母學習

目前這本《一本書讀懂孩子心理》僅需29.8元,價格十分便宜,值得家長和孩子共同進步。

想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