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饅頭”是諸葛亮發明?只是據傳。“饅頭”一路走來,跌宕起伏

《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仔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用“饅頭”歟替代品。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麵糰,投入水中,以示供奉。於是,諸葛亮便成了饅頭的發明人。其實,這只是據傳。

“饅頭”是諸葛亮發明?只是據傳。“饅頭”一路走來,跌宕起伏


“饅頭”一詞源於印度梵語

在佛經中記載了古印度的多種多面食,如東晉高僧法顯翻譯的《摩訶僧祗律》、南北朝時高儅鳩摩羅什翻譯的《十誦》中記載的“曼坻羅餅”、“羅提羅餅”都是對梵文名稱的音譯,簡化和固定成“饅頭”的叫法。

在印度當地,人們還說在兩千年前神話《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誕生時代,當地人已經吃的這種叫“饅頭”(音譯)的食物了。

印度的這種所謂的“饅頭”,最早充其量就是“死麵”的包了餡的一種食物

印度的這種“饅頭”又來自哪裡?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亞美尼亞、土耳其和中亞一些國家,仍用小麥麵皮包的形如餅子的煮食與音譯出的“饅頭”發音近似。因為土耳其、亞美尼亞、伊朗所在的小亞細亞新月沃地的先民們是早發展農業和人工栽培小麥、吃小麥粒、小麥麵食的。是否可以推測新月沃地部落最早摸索發明了用麵皮把餡料包進去,通過烤、煮的方法,做出許多的食物,其中的“煮”食音譯就是“饅頭”,然後傳入中亞、印度等地。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不斷嘗試用發酵的麵糰製作麵皮,才有了烤、煎、熬帶餡的“饅頭”。

這種食物形狀類似於中國人吃的有餡的包子,麵皮是小麥粉或者大米制作。裡面餡料主要是糖,也有放菜、放肉的。或煎,或烤了吃。印度人也常常把它奉獻給神廟。

中國最早所謂的“饅頭”,似乎和印度這種包子的名稱有點近似。

也是啊,在晉代到明代的古書中,所說的“饅頭”也沒有特別強調都是帶餡的;在宋代的北方,只有個別地方才開始把有餡料的饅頭叫做“包子”;在清代,南北邊的叫法有了分別,北方普遍把無餡的稱為“饅頭”、“饃饃”、“蒸饃”,有餡的稱為包子。而在江南吳語地區,有餡的、無餡的統稱為“饅頭”。

印度發明了發酵的麵糰的“饅頭”,已是東漢末與魏晉之間

印度人由“死麵”的逐漸發明了用發酵的麵皮包裹餡料做的“饅頭”。從熟了之後才挺立隆起的形狀就能推測到。這已經是東漢末年到魏晉之間隨著佛教文化傳入中原的以後。這種“饅頭”,因為是用發麵製成,鬆軟可口,很受歡迎。不僅用於供奉佛祖,也被宴飲、本土祭祀儀式使用。西晉人束皙在《餅賦》中視“饅頭”為“宴會美食”,盧湛的《祭法》也說用“饅頭”做春祭。“饅頭”在當時的中原屬於比較少見的美味,才如此重視。這種祭祀的習俗一直沿用至今。就是現在的南北許多地方逢年過節,還是會用包子、饅頭上供,有時還在上面點綴顏色更顯喜慶。而祭祀上供點綴顏色這也是印度極為普及的傳統作法。

“饅頭”是諸葛亮發明?只是據傳。“饅頭”一路走來,跌宕起伏


西漢時期有了石磨,磨成的麵粉做成的“饅頭”仍稱“餅”


事實上,西漢才有了可以把麥粒磨碎成粉的石磨,到了東漢時石磨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這時麵粉加水製成的麵食才在中原一帶流行起來。

當時中原地區把這類食物都叫“餅”,東漢末年劉熙著《釋名.釋飲食》列舉了“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等形狀、餡料、做法各異的餅。

東漢末年,最出名的是由西域傳入的烤餡餅,它在“胡餅爐”中烤制,外皮還可撒上芝麻。有史書還記載漢靈帝最喜歡吃這種胡爐裡烤代的餅,還美名為“胡餅”,以至是“胡餅”在京城流行。也就是說,蒸餅、湯餅之類的麵食品都是在漢魏之間可能更普及一些。

“饅頭”是諸葛亮發明?只是據傳。“饅頭”一路走來,跌宕起伏


類似於現在的饅頭,是西晉初年

在“餅”流行的年代,“饅頭”也是有餡的麵食品卻仍然成為祭祀、宴會上受推崇的美食。根本原因是“饅頭”是用發酵的麵皮包裹餡料,或烤,或熟後,隆起挺立,美觀的造型,鬆軟好下嚥,比之前不發酵的蒸餅、烤餅好吃還有欣賞性。

《晉書》記載西晉初年的大臣何曾生活奢.,講究飲食,“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當代學者推測,這種蒸後頂上會裂開十字的食物就是發酵面而蒸制饅頭。南北朝時《齊書》中記載南朝齊國祭祀太廟時使用“面起餅”,後世人推測這種餅,特別強調“起”的特點,應該就是發兩酵起面、熟後隆起的“饅頭”。

“饅頭”是諸葛亮發明?只是據傳。“饅頭”一路走來,跌宕起伏


當時應該是烤著吃,類似於如今烤製出的麵包,進入中國之後改烤為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