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楠朔:大明“龍袍”進化史

楠朔:大明“龍袍”進化史

提起皇帝的服裝,人們當然會第一時間想到龍袍,嚴格的說也沒錯,畢竟皇帝的代表就是龍,穿龍紋的衣服很正常,那麼今天明代的君王穿的“龍袍”吧。

明朝共有十六個皇帝,然而有三位皇帝沒有留下畫像,分別是被叔叔靖難的朱允炆,“代理皇帝”朱祁鈺和亡國之君崇禎朱由檢。

本次選取的是原收藏於南燻殿的帝王畫像,現多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畫像非常精緻,在服裝上也有很多細節可以考據。

我把留下的畫像按功能分類,分為兩大類,有一些我的觀點,也有別人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指出。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一、窄袖四團龍常服(明初)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範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即圓領),束帶間用金、玉、琥珀、透犀。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相同,但袍用紅色。(《大明衣冠》作者 擷芳主人)

(1)朱元璋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畫像中的朱元璋身穿窄袖圓領,衣服上有四團圓型龍紋,分別是前身、後背、兩肩。頭戴烏紗折上巾(翼善冠)。

翼善冠用於明代皇帝諸王的常服、吉服、素服中,冠後折角向上,俗稱沖天冠,《西遊記》:“頭戴沖天冠,身著袞龍袍。”前期沒什麼裝飾,後面有兩個尖角豎起,有點像兔女郎的頭飾(誤)。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figcaption>明初翼善冠 (魯王墓出土)/<figcaption>

此時的明朝剛剛滅亡元朝,很多東西還帶有元朝的影子,比如袖子還保持著緊窄的狀態,然而儘管如此,通袖長也有210釐米,比手長,所以露出手能看見褶皺。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初窄袖圓領袍(魯王墓出土)

(2)朱棣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成祖 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基本上延續了父親的服裝樣式,從畫像上還可以看到左右兩側開衩,露出裡面的襯衣。

(3)朱高熾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仁宗 朱高熾

朱高熾(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在位年號洪熙。

從全身像上看,有龍紋,但不太明顯。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仁宗 與皇后半身像

從留下的半身像可以看見龍紋。

(4)朱瞻基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衣服基本與前面一致,不過底紋變得豐富,不再是單色。

二、十二章紋十二團龍袞服

從明英宗 朱祁鎮開始,“龍袍”加入了袞服的十二章紋,所謂的袞服就是明代最高級的禮服,一般用於祭天等活動。

根據擷芳主人的觀點,這應該屬於吉服。其用處不明,但似乎沒有取代最高禮服——袞服的作用。

吉服是指在時令節日及壽誕、筵宴等各類吉慶場合所穿的服裝。明代皇帝吉服尚未正式進入制度,因此在具體形制上也沒有嚴格的標準。一般來說,皇帝吉服的款式與常服或便服相同(如圓領、直身、曳撒、貼裡、道袍等),顏色多用紅色、黃色等喜慶色彩,紋飾則較常服、便服更為華麗精美,大多使用應景題材或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擷芳主人)

1.窄袖十二章圓領(明前中期)

(1)朱祁鎮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

一個傳奇的皇帝,衣服也是很有特點,首次加入了十二章紋的元素。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十二章紋

十二章內涵豐富: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之意;山,取其穩重、鎮定之意;龍,取其神異、變幻之意;華蟲,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養之意;藻,取其潔淨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養之意;黼,取割斷、果斷之意;黻,取其辨別、明察、背惡向善之意。

而其袖子也是窄袖,然而,兩側卻加入了外擺。所謂外擺,通俗的說就是衣身外加了兩對多出來的布,目的是遮掩開衩處。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外擺(身旁兩側多出來的布)

而龍紋也從四個變為十二個,分別是前身三個,後身三個,兩肩各一個,兩對外擺各兩個。

(2)朱見深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憲宗 朱見深

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憲宗(1464至1487年在位),後更名朱見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

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於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寬免賦稅、減省刑罰,社會經濟漸漸復甦。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奸邪,不能說沒有缺陷。

服裝基本延續父親的風格,而且臉也跟父親很像。

2.琵琶袖十二章紋袞服(明中後期)

(1)朱佑樘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后。

評價很高的好皇帝,而且一生只娶一個皇后。從畫像看,衣袖第一次出現琵琶袖,而且衣身跟父親相比更寬大,也許側面反應出那個時代經濟的進步,和審美的改變,逐漸拜託緊窄的衣服,向寬鬆發展。

另外,頭上的翼善冠的折角也從尖角變圓。

(2)朱厚照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

一個很有個性的皇帝,既有英明果斷的一面,又有昏庸無道的一面(傳統意義上)。

服裝延續了孝宗風格,繼續使用琵琶袖。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figcaption>正德年間的琵琶袖/<figcaption>

其造型大袖小口,腋部較窄,形狀似琵琶,故有此名。但這個詞是現代的稱呼,在明代沒有這個詞。

(3)朱厚熜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世宗 朱厚熜

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即明世宗,出生地湖廣佈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也是有個性的君主,一方面為人極其聰明,規範了很多禮儀制度,一方面又二十多年不上朝(但管事),沉迷修道。

服裝跟正德皇帝沒有太大變化,但細看會發現袖子比正德要寬大一點。以及十二章紋的樣式也有變化,應該跟嘉靖重新制定禮儀有很大關係。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這裡再提一下嘉靖皇帝的父親興獻王,他本來不是皇帝,但兒子當了皇帝,所以被追封皇帝,也有袞服像流傳。

其形制跟正德皇帝類似,袖子比嘉靖要小一點,可以看出時間比嘉靖畫像早。

(4)朱載垕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穆宗 朱載垕

朱載垕(1537年-1572年),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後繼位。

登基前的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基後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即位後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盡力輔佐,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內外得到大治,史稱隆慶新政。但因為沉迷媚藥,也服這些媚藥助興,導致荒於政事。

他是老實人,但是從服裝上看,他不“老實”,袖子比嘉靖皇帝更大,也更長,因為衣服上的褶子更多。十二章紋延續了嘉靖樣式。

然而……袖子上的華蟲(袖子上的四隻鳥)不見了,這個本人也不清楚為什麼。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二龍戲珠翼善冠

另外,一向沒有裝飾的翼善冠也開始有了二龍戲珠的裝飾。這一系列的改變說明大明的手工業和經濟發達,時代審美的改變。

(5)朱翊鈞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神宗 朱翊鈞

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在神宗支持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國力得到恢復,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服裝基本延續了父親的風格,但袖子上的華蟲也不見了。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萬曆帝后半身像

從萬曆半身像看,龍袍袖子上應該是有華蟲(袖子上的鳥)的。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figcaption>萬曆袞服復原/<figcaption>

而根據定陵文物來看,袞服上也是有華蟲的,所以up主這裡有個推測,有可能是因為袖子太長的原因(出土的衣服通袖長都在230——250釐米),導致露出手的時候袖子堆起來,從而擋住了袖子的華蟲。

3.大袖十二章紋袞服(明末)

(1)朱常洛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光宗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即明光宗(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母親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號泰昌,因在位僅一個月,故又被稱為“一月天子”。

首次出現了大袖,取代了琵琶袖,袖長極其誇張且寬大。我們也可以從明末的服裝看到這種大袖子。

但是這種袖子不大開口,僅袖子上面開口,下面縫合,仍然算是琵琶袖的變體。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由於只有一個月任期,再加上萬曆墓出土的衣服也多為琵琶袖。所以up主認為這不是當時的衣服,應該是到了天啟年間畫的。(畢竟不可能一個月就改變袖型)

(2)朱由校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選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檢異母兄。16歲即位,在位七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熹宗 朱由校

現存的天啟畫像共有兩張,第一張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第二張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像上除了衣服顏色不同,其他基本相同,此時明朝已經走向末年,各種矛盾激化,而上層階級服裝的繁複和寬大,無疑加重了這些矛盾。

從一系列的對比可以看出,明代龍袍是從簡潔到繁複,由緊窄到寬鬆的過程。我認為這是個逐漸漢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明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過程。

PS: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崇禎”像

現在流傳的崇禎為後人繪製,為什麼呢?因為服裝風格不符合明末風格,袖子不是大袖,而且十二章紋也與天啟皇帝的有很大差距。

明朝歷代帝王畫像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朱元璋全身像1368年-1398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朱元璋半身像1368年-1398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朱棣全身像1402年-1424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朱棣半身像1402年-1424年

明仁宗全身像1424年-1425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仁宗半身像1424年-1425年

明宣宗全身像1425年-1435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宣宗半身像1425年-1435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英宗全身像1435年-1449年 1457年-1464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英宗半身像1435年-1449年 1457年-1464

明代宗全身像1449年-1457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代宗半身像1449年-1457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憲宗全身像1464年-1487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憲宗半身像1464年-1487年

明孝宗全身像1487年-1505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孝宗半身像1487年-1505年

明武宗全身像1505年-1521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武宗半身像1505年-1521年

明世宗全身像1521年-1566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世宗半身像1521年-1566年

明穆宗全身像1566年-1572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穆宗半身像1566年-1572年

明神宗全身像1572年-1620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神宗半身像1572年-1620年

明光宗全身像1620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光宗半身像1620年

明熹宗全身像1620年-1627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熹宗半身像1620年-1627年

明思宗全身像1627年-1644年

楠朔:大明“龙袍”进化史

明思宗半身像1627年-164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