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灰35573020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王允巧妙使用美人计,诱使吕布杀掉董卓,天下苍生拍手称快。王允因此也名盛一时,与吕布一起共同执掌朝政。王允被封为录上书事,总朝政,吕布被封为奋武将军,温侯。本以为四百年大汉可以转危为安,然而王允因拒绝接受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招致十余万西凉军围攻长安。
贼军里应外合,竟然轻而易举的拿下了长安,王允以死明志,吕布率领百余骑投奔袁术去了,而献帝也再一次沦为李傕郭汜的掌上玩物。王允为何坚决反对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投降?长安究竟还有多少兵马,王允有为何如此自信,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王允拒绝李傕郭汜等人投降,因他有着自己的选择和底线。王允一直都是有着严格做人原则的人,明辨是非,恩怨分明,善恶到头终有报。而他最大的原则莫过于对于大汉的忠诚,对于反臣贼子的零容忍。他之所以在董卓处委曲求全,其实是在寻找光复大汉的机会,在他眼里十常该死,董卓应该万劫不复。
侍李傕郭汜等人,跟随董卓南征北战,也立下过不少功劳,这在王允看来却是作恶多端,助纣为虐。因此王允认为李傕郭汜等人也是十恶不赦之人,就应该收到惩罚,接受投降真的是太便宜他们了。演义曾这样记载:
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其次王允的自信是盲目的,他之所以这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王允作为杀董卓的头号功臣,他已经居功自傲,忘乎所以了。在他看来,就连董卓这样的大奸大恶,都死在自己的手上,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又何足道哉?而在朝廷之上,王允也不想以前那样对群臣推心置腹,而是正襟危坐,并不会和颜悦色,当时很多大臣对他也有看法。
其二在王允看来,他拥有当世名将吕布,足可以击垮李傕郭汜等人。的确,吕布号称董卓部下第一勇将,李傕郭汜等人排名也靠后。但王允确实高估吕布了,吕布先是中了二人的“彭越挠楚”之计。二人前后夹击,吕布追李傕郭汜在后面打,追郭汜李傕又在后面打,最终吕布忙的焦头烂额,没有任何战果。
随后吕布与王允一起,中了李傕郭汜等人的声东击西之计。二人明着与吕布交战,却偷偷令张济樊稠二人偷袭长安。吕布知道后急忙救援,然而为时已晚,长安早就被围的水泄不通。再加上很多人惧怕吕布暴力,有很多投降派。后来董卓的余党李蒙、王芳在城中位内应,打开四门,贼军一起杀入。吕布不能提防,率领百余骑,投奔袁术去了。
再次长安究竟有多少守军。守军数量无论正是还是演义,都没确切的记载,不过通过双方军队的交战情况,可以大志的推断。李傕郭汜等人知道求赦不得,便集结了十余万军队,兵分四路进攻长安。而吕布率军迎击李傕郭汜,王允守城,由此推断吕布应该带走了一般左右的人马。吕布与李傕郭汜激战,双方相持不下,可知兵力相当。
张济樊稠奉命前去围攻长安,可知他们应该带领多余长安守数倍的人马,这样他们才敢围城。十万人已被李傕郭汜分去一部分,还能围困长安,可知长安的收守军应该在两三万,吕布应该带走了两三万。再由后来吕布回援长安,李傕郭汜等人也杀到,而吕布的军队数量兼职不值一提。演义这样记载:
由此可见,不足十万军队就将长安围的水泄不通,王允闭门不战,可知军队少的可怜。吕布到达长安后,作战不利,说明吕布的军队数量有很大的劣势。据此推断,吕布与王允的军队数量总和应该在五万上下。只可惜王允因不自量力,再次将小献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你是如何看待王允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想一锅端掉董卓集团的其他势力,当时守城加上收编的估计也就几万人在京城,西凉军因为比较分散,小头目较多,王允以为老大都挂了,其他小弟应该没啥实力,这就是书生之见了,刚愎自用的以为,能把大哥都搞定,其他小弟算啥。他没想到过,会有贾诩这种神人帮忙西凉军。详细的看看下面的介绍。。。
六 自傲被杀
1多年的隐忍终于拨天见日了,京城一片庆祝。没想到蔡邕那个老头,居然还哀叹董卓的死,尝到权力滋味和刚有大成就的我当然不能忍,况且他还比我有名,文人相轻难免,果断把他打入天牢杀了,好对董卓其他势力杀一儆百,果然效果不错都投降了。
2只有还在其他地方的李傕郭汜等人,我想着故意不赦免他们,让他和吕布在打一次,好彻底消耗他们的力量。没想到出来个叫贾诩的谋士,帮他们运筹帷幄居然打败了吕布,顺带控制了京城,我居然玩火自焚玩大了。面对李傕的质疑所犯何罪,何必赶尽杀绝,我竟无言以对,心想这不过是我的权谋。之前吕布叫我一起逃走,我想着逃也没用,况且诛杀国贼已经成功,秉承杀身成仁志向的我,宁死不屈,果断自杀而亡。
至于后世诟病我的俩点
1对蔡邕的杀害,我没想到一个院士级别的文官会有那么大影响,另天下士人心寒。
2 对李傕的打击,我确实没想到籍籍无名的贾诩,居然能把马中赤兔的吕布打败。
没办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无完人,篇幅时间关系,以后会专门分析我这类性格的人,如何为人处世和怎样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
详细的关注本号,见知解三国11连环计策,怎么考虑杀董卓的。。。
浪兄笔记
唉,这老小子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虽然设计杀了董卓,但忘记了一件事,西凉军仍然是长安区域的主宰。
斩首行动成功,西凉军最大将领吕布归顺,按理说,王允不难重组西凉军的。
可惜啊,他睚眦必报,政治眼光和度量过于狭隘,导致西凉军中那些犯下重罪的除吕布以外的各阶级将领都忧心忡忡,甚至难以自保。
哗变,全军哗变。
吕布再勇猛也挡不住千军万马的哗变。
用不着思考当时有多少人马守城,根本毫无意义,若是当时能有足够人马守的住城,何来的董卓乱政?
所以说,王允的自信过于盲目,误以为在长安区域横行霸道西凉军,在董卓被灭之后便会俯首帖耳,任其宰割。
错了,董卓之所以能为所欲为,仗着就是西凉军,整整一个利益集团。
窝里反,只是搞掉了董卓,没有安抚好军队便要逐一提出来砍了,自然被那些手头还拥有兵权的西凉将领给反了。
鱼死网破,玉石俱焚。
可怜的东汉政权最后一抹曙光就这么给王允给掐了。
鸿哥iouyh福小铺
我一个一个回答吧。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首先西凉军没有没有向王允投降,这个是真的。
当时的西凉军按照董卓生前的排布,是分散在关中的各地。还有一部分在关东和朱儁交战。
董卓被刺杀之后,一部分西凉军像徐荣,胡轸等人是投降了朝廷。王允和吕布的第一反映是派李肃前去攻打西凉军。而另一部分在当时的西凉军正在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中,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又是董卓的大将,他有这个威望可以统筹这些西凉军部将,而且牛辅确实当时带领军队准备攻打长安,王允和吕布的第一反映也是派李肃前去攻打西凉军 ,牛辅中途和李肃带领的朝廷军交战,李肃被打的大败而归。但是后来就比较搞笑了,牛辅的军队发生“夜惊”,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炸营,牛辅以为西凉军都跑了,于是他收集财富珠宝准备逃跑,但是很不幸,跟随他的随从们看到这么多的金银珠宝,受不了诱惑,把他杀了,然后瓜分了金银,然后把牛辅的首级带回了长安。
这个时候的西凉军才算是真的大败。西凉军各自逃生,李傕郭汜这些人害怕了,急忙向王允请求赦免,注意这里面只是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行,而不是直接帅兵投降。但是终究是王允胜利了。
这就是为什么王允自信的原因。而且当时的王允也考虑到了西凉军的形势:
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王允一开始也是准备宽恕西凉军,但是西凉军毕竟多年滥杀无辜,抢掠财富。现在告诉他们,你们没有罪,朝廷准备放过你们。当然有脑子的人都会想这是不是阴谋,我杀了这么多的公卿,这么多百姓,现在朝廷说放过就放过了?王允就是这么想的,不肯发布命令。
这实际上也是王允的一种谋略,但是谋略抵不过现实。
当时百姓就流传一种说法,朝廷想要杀光西凉军,这么可能是当时百姓出于对于西凉军的仇视说的话,但是西凉军却口耳相传,于是最终在贾诩的教唆下攻下长安。
其实你也不能说王允没有任何兵力,当时长安周边的三辅地区实际上就没有受到破坏,民庶炽盛,兵谷富实。王允曾经派同郡的宋翼和王宏前去担任三辅地区的长官,控制长安周边,但是西凉军进攻极速,很快攻下长安,控制天子,以至于这步棋导致功亏一篑。
这就是西凉军作乱和王允被杀的整个过程,王允从来没有自信,他只是一时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处理西凉军,结果百姓的传言和贾诩的教唆使得西凉军最终反力一击,最终使得王允身亡。
人者仁义也
王允之所以会拒绝西凉诸将的投降,主要原因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实际上王允确实有这样自信的资本。
首先,当时的西凉军内部已经人心惶惶,除了李傕郭汜之外,其将领已经开始纷纷逃亡,李傕郭汜原本也打算逃亡。
其次,当时长安的兵力相比李郭二人实际掌控的兵力是占优势的,李郭二人直接控制的兵力不足五千,而长安此时王允和吕布直接指挥的兵力在两万八千人以上。
第三,王允是士族背景,而当时支撑东汉王朝的三大支柱中,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和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势力都完了,士族在朝廷内占据压倒性优势,也让王允更加自信。
但不幸的是王司徒遇到了人如其名的“贾文和”,因为重修汉史而怜悯董卓,王允囚禁了蔡邕并最终致死。这严重伤害了所有与西凉兵有关联的人的安全感。
尤其是和蔡邕、西凉兵关系都不错的贾诩。
贾诩先是几句话就稳住了准备逃亡的李郭,而后又利用蔡邕事件迅速的组织起了一个拥兵十万的“反王允联盟”。
着一切完全超乎了文人出身的王允和庸才吕布的想象,这才有了西凉兵迅速拿下长安的事。
王允按照常规,预计西凉兵会在自己不接受投降的情况下弹尽粮绝,做鸟兽散。贾诩出现之前事情也正在向那个方向发展。
但贾诩的出现改变了历史。
baby爱科学
王允并非拒绝西凉军投降而是解散西凉军——在没有宣布特赦下却要解散西凉军是李傕等反叛的原因
在董卓被杀后,对于董卓部下西凉军,吕布提供2个建议,均被王允拒绝:
1、公开特赦董卓部下以安定西凉军人心。但王允拒绝的理由是:董卓部下本来就没有罪,现在突然特赦岂非让西凉军担心秋后算账:
“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后汉书 董卓传》中王允的理由是:当年已经进行过大赦,一年不能进行两次大赦,因此拒绝大赦西凉军。
2、把董卓财产都分给西凉军将士以安定人心。王允又不同意。
在王允提议解散西凉军时,曾有人建议不要解散西凉军而是让皇甫嵩率领,留在关中安抚,然后慢慢和关东反董卓军进行沟通:
“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
但王允以让关东反董卓军疑心而拒绝。
政策不明朗导致西凉军反叛
西凉军认为蔡邕不过是在董卓死后说了两句同情的话就被处死,自己这些跟随董卓作战的人能有活路吗?
“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既不大赦又要解散,不是摆明了秋后算账?
根本原因在于王允过于坚持原则不肯圆缓的为人
1、作为郡吏坚持杀赵津,导致太守刘瓆被下狱处死;
2、太守王球不过是想要填补路佛为郡吏,可做为郡吏的王允竟然不同意,和王球争执,若非刺史邓盛相救,王允就被处死了;
3、王允在董卓死后,对待各大臣不再温言和蔼,一点面子都不给百官:
”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王允一些很少人知道的事情:
1、王允本人文武双全,尤其擅长骑射:
”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大家都误会:王允是个文臣,却没有想到还是个射箭高手的武将;吕布是个武将,却是长期担任丁原主簿的文臣。
2、董卓封王允为温侯,董卓死后,王允又封吕布为温侯。
3、都说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王允虽然没有杀人,却深受董卓信任,让王允独自在长安进行治理;吕布和王允都是深受董卓信任的叛徒。
4、王允和吕布密谋杀董卓,王允是不服董卓,吕布是为了升官,没有貂蝉什么事。
李傕能够攻破王允、吕布所守的长安是因为蜀兵反叛开城门
李傕等在洛阳西行时仅有几千人,一路走,一路着急西凉军士兵,到了长安时,人数高达十几万人。
本来李傕是没有办法攻下长安的,最后因为蜀兵开门让李傕军进入长安,导致吕布不得不逃跑关东:
”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城溃,放兵虏掠,死者万余人。杀卫尉种拂等。吕布战败出奔。王允奉天子保宣平城门楼上。于是大赦天下。“综述
王允能够成功执政,是因为他和吕布一样深受董卓信任,丝毫不防备——但反叛、刺杀董卓的罪名都由吕布承担,王允自己一推三六五,没有承担一点责任,还因此处死了知根知底的蔡邕。
但王允因为个人性格太过刚正、固执,不肯圆滑处事,导致西凉军在生死未卜下起兵,击破了王允和吕布一文一武架构扶持汉室的局面。
李光地对王允的评价很客观:
”自古守节秉义,而才不足以济者,岂少乎,汉李固、王允,晋周𫖮、王导之徒是也。“典型的有德无才之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王允这个人不但迂腐,而且做事摇摆不定,结果把死亡名额留给了自己。
那么,王允为什么不特赦西凉人马呢?正史记载的意思是说:除掉董卓之后的王允,这时候自以为他已经牢牢控制了长安城,认为李傕和郭汜这两个反贼根本就不足为虑。所以,信心爆满的王允,做出了一个最愚蠢的决定,以一年之中不能大赦两次为由,拒绝了李傕和郭汜归降的请求。同时,王允唯恐西凉军不反,又缺心眼儿似的杀了蔡文姬她爹蔡邕,一下子就把西凉军彻底逼上了绝境。
就在这个“风雨欲来风满城”的关键时候,出馊主意的西凉人贾诩出场了!他力劝李傕和郭汜二人说,听说现在长安要杀光凉州人,你们这个时候放弃军队逃跑,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在半路干掉你们,反正伸头缩头都得挨上一刀,干脆反了吧!于是,李傕和郭汜率十万西凉军又杀向了长安。
盲目自信害死人!王允天真的以为:凭借长安城坚墙高,又有吕布所率董卓留下来的一万多人马军队守城;而李傕和郭汜率领的又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敢和他公开叫板开打。他哪儿知道,他守城才守了八天,西凉军就攻进了长安。从此,陷入了比董卓还黑暗的后董卓时代!
历史兵说
司徒王允在对待凉州军的态度上走了一步臭棋,那是肯定的,派皇甫嵩去接管凉州军是最好的办法。至于王允不愿意接纳董卓的手下,从王允的立场也是正常。
董卓进京以后,废少帝立汉献帝以后放纵手下的凉州兵公报私仇随意抄没官员家产,奸淫妇女,严刑拷打百姓。趁着何太后下葬,抢掠帝陵中的珍宝,甚至奸乱公主。不少官宦人家的女子被赏赐凉州的将领、士兵,国家的纲常法纪荡然无存!离开洛阳迁都长安的时候,董卓
命令手下烧毁皇宫以及整个洛阳城,致使洛阳城两百里内无人烟。最令人发指的是凉州军捣毁汉室的帝陵和王公贵族的坟墓,抢夺里面的陪葬品。凉州军原本是在边境上对付羌人叛乱的,作战过程中大量的羌胡加入进来,史书记载李傕手下有羌胡数千人,并有羌胡大帅在内。这些骄兵悍将即使董卓也是放任他们抢劫,通过不断赏赐来笼络,最后没钱把秦始皇时期收天下兵器所铸的铜人都化了铸钱给手下发饷。凉州兵战斗力虽强,军纪极其败坏,在关西地区犯下的罪恶可以说罄竹难书,老百姓是恨之入骨,王允厌恶凉州军也是情有可原。加上手里有足够实力,趁着董卓已死,凉州军群龙无首,消灭他们。
王允手中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吕布的并州军团,吕布杀董卓,除了和董卓的小妾私通,并州军和凉州军两大军事集团的利益冲突才是关键。吕布收了董卓的好处背叛丁原,并被董卓认义子,出门都跟随左右,看着恩宠有加,但是以董卓多疑的性格,对军力比自己多的吕布和并州军一定有防范的。
董卓的亲信兵马其实并不很多,凉州边章、韩遂、马腾等叛乱,皇甫嵩和董卓各领两万人马进剿。董卓嫉妒皇甫嵩的战功,相互告状,汉灵帝升董卓为并州牧,把兵马交给皇甫嵩指挥。董卓带走五千兵马,上书说和士兵长久相处有感情要带到并州,驻留观望,等来了汉灵帝驾崩,何进请他进京。董卓只带领三千人马进京,靠着白天大摇大摆的入城,夜里出城,第二天再大摇大摆的进城,反复操作才忽悠住朝臣。另一个被何进请来的并州刺史丁原,可是带着五万并州军进京的,而且并州军的战斗力是不弱于凉州军的。董卓听从了李儒的建议重金买通吕布杀了丁原,控制了并州军和原来由外戚何苗掌握的禁卫军。董卓嫡系的凉州兵后来肯定是又调来不少,但肯定没有并州军和禁卫军的多,为了增加兵力董卓甚至请过去的对手韩遂、马腾带兵到长安共商国事。
兵力上的优势就是王允要除掉凉州军的底气,更何况王允还有关东诸侯的支持。原本一切都按王允的想法进行,董卓一死,凉州军群龙无首,自己已经乱了。吕布、李肃进攻董卓女婿牛辅,凉州军不战自溃,牛辅逃跑路上被自己人杀死。要不是贾诩,王允应该已经成功,贾诩找到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将,向他们晓以利害说“听闻长安城内商议要杀光凉州人,诸位抛下部属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了。不如带兵向西,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失败再跑不迟。”人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听说朝廷要杀光凉州军人,这些人也知道一旦失败,凭他们在关西地区这些年犯下的罪过,怕没什么好果子吃。
王允在这个时候又犯了错,派同属凉州军的胡轸、徐荣来讨伐,结果不是出身凉州的徐荣战死,胡轸和李傕、郭汜一起反了。在长安城里的凉州兵接应下,很快攻入城防坚固的长安城。东汉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了,王允不肯逃走殉国了。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王司徒出身望族,为官持正,坚韧不屈,隐忍有谋,铲除奸党,奉命于危难之时,受任于多事之秋。原本最有希望成为救世宰相,奈何人的行为行事往往都存在惯性,刚刚剪除奸党的王允,志得意满、心性颇高,一心想要恢复大汉雄威,连董卓都亡于计下,又怎会将那些许腌臜小人放在眼里?
况且王允并非不接受西凉投降,彼时西凉名义上已经平复,只是在如何处置董卓旧部上犹豫不定,最终西凉军内流言四起,为了保命才拼死一搏。
王允能力如何?
有人质疑王允的能力,认为他担不起救世宰相之责。人即使有千般好,最后也很容易毁于一坏。
王允自小志向远大,满腹经纶,文武双全;在污浊不堪的汉末官场,依旧秉公执政,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赏识;中年被委以重任,破黄巾、斗权奸,虽被构陷却坚韧不屈、智勇应对;后被起复,受命于危难,安定朝局;董卓乱汉,王允隐而不发,虚与委蛇,一击而中,铲除国贼。
至此,一位救世宰相的成长之路清晰可见,有基础,有底蕴,有功绩,有罹难,有机遇,有爆发。出淤泥而不染,处险境而不惊。
能力和品行毋庸置疑,如果没有最后西凉的反击,王允一定会名垂千古,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命不可违。
志得意满
诛杀董卓,成为王允一生中最辉煌的一笔,上顺天时,下应民意。此时此刻的王允,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志得意满,锐意进取之时。
就好比你在牌场上运势如虹、大杀四方,又有几个人能轻易收手呢?
晚节不保
人最难的就是在成功之后如何把握自己,所以才会有“晚节不保”一词,比如汉武大帝;比如大唐中兴之主李隆基;比如东吴名主孙权;比如秦朝第一相李斯。这些人都曾经功高盖世,曾经智近于妖,但是晚年却因为种种原因行差踏错,名节不保。
王允也是其中一员,他的功绩虽然不能与上面几位相提并论,但是也算是汉末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在取得巨大的胜利之后,逐渐开始迷失自我,一意孤行、不纳谏言。
最直接的体现,就在对西凉军民的处置上:
王允原本打算全部赦免西凉众将,认为此为董卓一人之祸,罪不及他人。这点考量理由十分充分,一来吕布也是董卓旧部,如此对吕布也算一种安抚。二来西凉战力强悍,不该激化矛盾。
后来又对人说,定罪并且赦免西凉军众并不妥当,容易引起西凉怀疑,人人自危。
再后来又有派关东军镇守和解散西凉军队的建议,王允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对于等待判决的人来说,最恐怖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在死亡面前慢慢绝望。西凉人久久不能等到处置的决定,于是流言四起。终于,在一片人心惶惶中,西凉军民忍无可忍,决计拼死一搏,反攻长安。
故事就此结束,王允不久之后发出最后的怒吼,以身谢贼。“天子感恸,百姓丧气”。
至于兵力对比,数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西凉军队战力强悍,无可匹敌,为了避免城破家亡天子受辱,王允毅然献身,以平贼怒。
大丈夫即生于世,少可立志苦读,壮可建功立业,老可杀贼除奸,死可身献国难,不愧于天地也!我等又岂能因一败而弃其百功呢?
尹禾
我们今天要是说的这个王司徒并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王司徒,这个王司徒是巧使连环计,让吕布杀了董卓的王允王司徒。王允在董卓死了以后,董卓的余部西凉军其实还有很大的实力的,而王允却拒绝了李傕郭汜的投降,至于王允为什么会这样做?王允当时有多少兵马守城?王允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自信?下边就给大家一一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王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来剖析问题的重点。
先来看看王允的出身,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闻。王允,字子狮,出身于山西的官宦世家的名门望族,由于受到家族的世代影响王允从小就学习刻苦游离四方,立志要发扬家族传统报效国家。王允在少年时期都已经是四方有名的才子,而他却并没有像曹植一样恃才自傲,王允不但学文而且习武,因为在家族的熏陶之下,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不但要做到文能安邦,还要武可定国。所以早年间的王允是个胸怀大志的人,经常虽父辈出入官场,因为他文武兼备而在山西小有名气。
再来看看王允在地方上的为官履历。王允在十九岁的时候就被举荐为郡吏,当时在晋阳地区有个叫赵津的小黄门,仗着自己在朝廷有关系,为非作歹横行霸道。王允在知道其罪行之后,彰显法度嫉恶如仇,二话没说都把赵津斩首示众。(在秉公执法上可以和之后的洛阳北部尉曹操,五色棒杖杀蹇图有的一拼了。)由于王允的秉公执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他也感受到了秉公为官的重要性和成就感。
黑暗沉浮的官场反而让王允这个正直的人一路青云直上。东汉末年,朝廷上下卖官鬻爵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王允看不惯上司卖官而揭发丑行,却被上司利用手中权力把王允治罪。幸亏当时刺史徐盛保释王允,才躲过一劫。徐盛因为敬佩王允的人品,让王允做别驾,王允在岗位上也是兢兢业业的,后来徐盛不断的提拔的王允,王允不久就被三公征召到了中央朝廷做了侍御史,这是王允人生的转折。
王允在入朝为官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王允担任侍御史不久,全国就爆发了黄巾起义,文武全才的他披挂上阵,彻底的击溃了豫州一带的黄巾军,还和皇甫嵩一起受降了十万的黄巾军。由于在黄巾军的信件中查获了十常侍张让的来往信件,在检举张让的时候反而被张让报复而入狱。后来三公联名上书王允才得以释放,一直到了灵帝驾崩,何进才把王允召回京师。在何进和十常侍之间互相伤害同归于尽之后,被董卓捡了一大便宜之后,王允代替杨彪成为司徒,兼职尚书令。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王司徒授七星刀给曹操刺董卓失败后。王允又用美人连环计让吕布杀了图谋篡位的董卓,挽救了濒临灭亡的帝国。董卓死后,王允成了当时东汉朝廷的首席执行官了,王允是作为除掉董卓的始作俑者,王允表现出了志得意满、迷失自我。 特别是摆在王允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董卓余部西凉军的善后问题,王允的处理方式非常的不恰当。不但派人追杀,而且在李傕郭汜逃亡途中乞讨投降也遭到王允的拒绝,以至于后来李傕郭汜二人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听从了谋士贾诩的计策,招募了旧部而且怂恿边民加入队伍杀回长安。
在长安城下的卫戍部队中,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吕布一人了,吕布虽然勇猛但是没有谋士献策,吕布的将才水准还不如李傕郭汜这样的偷马贼。在外围战斗中吕布中计大败而归,在围城战中,城门被董卓余党打开城门,顷刻间贼兵涌入长安城。吕布因为城中大乱兵寡将微,带领百余人去投靠袁绍了,王允则被杀身亡,宗族也被李傕郭汜诛杀,朝廷又重新落入乱臣贼子手中。
在把王司徒的人生经历阐述了以后,把话题总结到问题上来。就是王允为什么拒绝了西凉军的归降,他有多少兵马,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自信?笔者从以下几点来一一分析:
第一、王允拒绝西凉军的投降首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西凉军在董卓的带领之下作恶多端,激起民愤,对于王允这样治吏出身的人,恨不得诛之而后快。因为王允从年轻时期从政开始,一直都是执法如山,法度至上,西凉军在洛阳和长安做了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如果就这样轻易让他们逃脱罪名,这是和王允的主观意识相悖的。所以当李傕郭汜在逃亡的路上请求赦免的时候,王允是一口拒绝的,可见王允对他们所犯下的罪恶是如何的深恶痛绝。第二、当时王允身边的守城部队只有吕布的人马,也就是原来丁原的人马应该不会很多,部队多的话吕布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被李傕郭汜打跑了。
第三、王允的自信是处于政治状况和政治层面的优越感。王允出身士族,在他的眼中可以相互交流的只有士族。而面对西凉军这样的一伙人,在王允看来可能就是一群偷马贼之类的流民土匪,和王允不是一个层面,王允也用不着用对待士大夫的礼数来对待他们。王允是从心底看不起这样的一群没有受到法律约束和王化教育的一群人,只要自己发出了命令,这样的乌合之众便会不击而自溃。(却不知道偏偏出现了贾诩,王司徒机关算尽还是贾诩技高一筹啊!)只是在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东汉末年,王允过于高估了自己,也过于低估了对手。
综上所述:王允的士族治吏的出身,表现了嫉恶如仇的性格,对于作恶多端的西凉军想要投降,王允恨不得逐一伏诛,当然不会接受投降了。虽然王允所带领的兵马不多,却是自信的认为自己的出身是高于西凉军的,这样过度的自信最终让自己走进了末路。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周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