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蔡國,命運多舛,為了報仇借吳國滅掉了楚國

我們熟知的蔡國是西周時期武王首封、始封君為蔡叔度的蔡國,初封地在今河南上蔡縣,但是沒過幾年,蔡叔度因為與管叔鮮、霍叔處一起叛亂反對周公旦輔政,兵敗後蔡叔度被放逐了,但蔡國並沒有像管國一樣遭滅國,而是被成王再度冊封。據《史記·管蔡世家》記載,蔡叔度遭流放後,不久死去,其子蔡仲名胡,從身敗名裂的父親身上吸取教訓,一心尊德向善,懺悔贖過,周公旦得知後,召蔡仲當了魯國卿士,輔助自己的兒子伯禽,使魯國得以大治,於是周公向成王建議重封蔡仲到蔡國。這是西周姬姓蔡國,但先周時期也有個蔡國,據《潛夫論》記載蔡國來自姞姓,與 (今河南延津縣東北一帶)同姓。西周姬姓蔡國應該是在姞姓蔡國的基礎上封建的。


晚年蔡國,命運多舛,為了報仇借吳國滅掉了楚國


“蔡”與“祭(zhài)”讀音相近,兩則有所淵源,據說“蔡”來源於“祭”,蔡氏是從祭族中分裂而來,它們都跟原始部落時期的活祭或血祭有關。甲骨文均表現為“血淋淋的肢體被割裂”的形狀。所以“蔡”的甲骨文跟“殺”類似。但為什麼後來“蔡”字會戴上草字頭,據說是隨著文明的進步,祭祀方式有了改進,就象以“陶俑”代替“人殉”一樣,人祭變成了“草祭”,南朝《玉篇》載:“(蔡),艸蔡(草祭)也。”


晚年蔡國,命運多舛,為了報仇借吳國滅掉了楚國

蔡的甲骨文


西周時期的蔡國疆域橫跨汝河、淮河兩流域,國力不錯,比起周邊一眾諸如 、江國、 、 、 等小國來,蔡國也算得上大國了,與陳、齊、宋等國都有聯姻。蔡國憑藉蔡仲的身份以及他尊德向善的為人品性受到成王、周公器重等優勢,為它在南部江淮地區獲得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在春秋這個多事之秋到來之前,蔡國人一直過著風平浪靜的生活。直到鄭國東遷,蔡國才迎來了春秋史上第一個勁敵。《左傳·隱公四年》載:“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鄭國是春秋初期第一個崛起的強國,連周天子也怕它,這些國家聯合討伐鄭國,可見鄭國國力已經威脅到了周邊的許多國家,不得不使他們找理由聯合抵制,蔡國也加入到了這個團隊。後來鄭國對“東門之恥”實施了報復,蔡國因為離鄭國較遠,因而躲過一劫。


晚年蔡國,命運多舛,為了報仇借吳國滅掉了楚國


不久,楚國的腳步漸漸向中原逼近。鄭莊公意識到楚武王的厲害,擔心蔡國投靠楚國,於是在公元前710年的七月約了蔡桓侯在鄧地會晤,達成了聯盟。但蔡桓侯之後的蔡哀侯因為息夫人與息侯結下了樑子,居然投靠了楚國,並以此為資本讓楚文王替他去攻打息國,結果引狼入室,息國滅亡,蔡國也被打得半身不遂。《史記·管蔡世家》載楚文王俘蔡哀侯,被扣留楚國九年,最後死在楚國。

此後蔡國在楚國與中原國家之間來回遊蕩,一不小心兩頭不討巧,或受楚國挾持一起攻打中原諸侯,或被中原諸侯聯合攻伐。戰火的獄煉沒能使蔡國堅強起來,反而日漸式微,前531年,楚靈王誘殺蔡靈侯,蔡國滅亡。三年後楚平王又恢復了蔡國,為了長久擁有蔡國,將蔡國遷到今河南新蔡縣。楚國之所以留著它一是為了安撫北上諸侯,方便統一進程;二是為了便於替他做事。直到春秋晚期,東南邊的吳國開始強盛,蔡國的晚年又迎來了春秋時代的第三個勁敵。


晚年蔡國,命運多舛,為了報仇借吳國滅掉了楚國


由於蔡國當初是楚國扶持的,蔡國也一直對楚國盡忠,沒想到因為一件裘衣,蔡昭侯受令尹子常的汙陷遭到楚昭王的囚禁,長達三年。回國後蔡昭侯決定報復,請求晉國出兵攻打楚國,晉國要求先替他滅掉楚國的附庸沈國(今河南平輿縣和安徽臨泉縣交界),蔡國照辦,沈國的滅亡惹惱了楚國,楚軍兵臨蔡國城下。蔡國急派使者前往吳國求援。吳王闔閭得了孫武、伍子胥後正有伐楚之意,與蔡國合謀破楚,攻下郢都,幾乎滅了楚國,蔡昭侯終於報了囚禁之仇。蔡昭侯在當時複雜的國際局勢中,身處如此弱勢的環境下利用大國間隙打敗楚國,算是比較有作為的一個國君了。但一年後楚國復國,楚昭王第一件事便是伐蔡,蔡國在吳國的庇護下遷到 (今安徽淮南市鳳臺縣)境內,史稱下蔡。

晚年的蔡國實際上已經成了楚國和吳國爭霸的一枚棋子,飽受戰火洗滌。忍辱負重的蔡國苟且偷生了半個世紀,最後仍然逃不脫歷史的安排。前447年,蔡國被楚惠王所滅,蔡國正式亡國,蔡國之後有蔡姓,是後世蔡姓的重要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